登陆注册
25806600000002

第2章

尊宿瑞化

法師諱慧遠

姓賈氏。鴈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年十三。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博綜六經。尤善莊老。二十一。欲渡江從學范甯。適南路梗塞。時釋道安建剎於太行常山。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初聞安常講般若經。豁然開悟。歎曰。九流異議。皆糠秕耳。遂與母弟慧持。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師神明英越。志與理冥。安師常臨眾。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太元六年。至潯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猶遠。舉杖扣地曰。若此可居。當作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潯陽亢旱。師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有神蛇。從池而出。復臾大雨。歲竟有秋。因名龍泉精舍。永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師學侶寢眾。永乃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而貧道所棲。隘不可處。時師夢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棲神。願毋它往。其夕大雨雷震。詰朝林麓廣闢。素沙布地。楩柟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為建剎。名其殿曰神運。以在永師舍東。故號東林。甞謂諸教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師安公先居西林)慧持(遠師同母弟)道生曇順(並羅什門弟)僧叡曇恒道昺曇詵道敬(並遠師門人)佛駄邪舍(此云覺明。罽賓國人)佛駄跋陀羅(此云覺賢。迦維衛國人)。名儒劉程之(號遺民)張野周續之張詮宗炳雷次宗等。結社念佛。世號十八賢。復率眾至百二十三人。同修淨土之業。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誓。令劉遺民著發願文。而王喬之等。復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聞鳩摩羅什入關。遣書通好。什答書曰。傳譯來貺。粗聞風德。經言。末代東方。有護法菩薩。欽哉仁者。善弘其道。釋惠要患山中無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葉芙蓉。因波隨轉。分定晝夜。以為行道之節。謂之蓮華漏。師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淨土。克勤於念。初十一年。澄心繫想。三覩聖相。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駄邪舍慧持(義熙八年先逝)慧永(義熙十年先逝)劉遺民(義熙六年先逝)在佛之側。前揖師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師語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見佛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為漸矣。即寢疾。製遺誡曰。吾昔以知命之年。託業此山。自審有必盡之期。便欲絕迹外緣。以求其志。良由性弱於斷。遂令同趣相引。時賢過眷。情以類感。不覺形與運頹。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尋違離之誨。俯慨自負之心。徒令此生虗謝。以悼往疾之深。今於至時露骸松林之下。即嶺為墳。與土木同狀。此乃古人之禮。汝等勿違。苟神理不昧。庶達其誠。大哀世尊。亦當祐之以道。門徒號慟。若喪父母。師以世情難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順寂。即義熈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屍。與潯陽太守阮侃。奉全軀舉葬於西嶺。累石為塔。所著經論諸序銘贊詩記凡十卷。號廬山集。粤稽淨土法門。雖傳於震朝。至佛圖澄而著。由澄而得道安。安之門有遠公。負荷至教。廣大聖道。名重帝王。法流天下。百世之下。推師為淨業始祖焉。

慧永

河內潘氏。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曇現。初習禪於恒山。與遠師同依安法師。期結宇羅浮。及遠師為安公所留。師乃欲先度五嶺。太元初。至潯陽。刺史陶範素挹道風。乃留憩廬山。捨宅為西林以奉。師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甞含笑。語不傷物。峯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常聞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輒驅去。遠師來之。龍泉桓伊為立東林。三十年影不出山。師居西林。亦如之。甞因法事至近邑。還山。薄暮。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師不聽去。師以杖指馬。馬驚走。營主仆地。師捧慰之。遂還。營主病。往寺悔罪。師曰。非貧道意。為禱之。尋愈。鎮南將軍何無忌鎮潯陽。至虎溪。請遠公及師。遠公持名望。從徒百餘。高言華論。舉止可觀。師衲衣半脛。荷錫捉鉢。松下飄然而至。無忌謂眾曰。永公清散之風。乃多於遠師也。師標誠植願。動在安養。義熈十年。在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驚問師曰。佛來也。言終而化。異香七日方歇。葬於寺之西南。春秋八十三。

慧持

遠公同母弟也。幼讀書。一日所記。常敵十日。年十八。與兄同事安公。徧學眾經。遊刃三藏。及安公在襄陽。遣遠公與師東下。遂止廬山。師形長八尺。衲衣垂膝。徒屬三百。師為上首。豫章太守范甯。請師講法華經阿毗曇論。四方雲聚。瑯琊王珣與范甯書問。遠持二公孰愈。甯曰。誠謂賢兄賢弟。珣復書曰。但令如弟誠未之有。況復賢邪。羅什在關中。遙相欽敬。每致書通好。隆安三年。辭兄入蜀。遠公留之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師曰。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即悵然而別。至成都[郫-卑+((白-日+田)/廾)]縣。居龍淵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號登龍門。義熈八年順寂。春秋七十六。臨終遺命。務嚴律儀。專心淨業。以東間經籍付道泓。西間法典付曇蘭。以泓行業清敏。蘭神悟天發。並能繼軌師蹤焉。

道生

魏氏。鉅鹿人。幼從竺法汰出家。披對經誥。一覽能誦。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明辯。雖宿望莫敢酬抗。初依廬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乃與僧叡慧嚴慧觀等。遊學長安。從羅什受業。關中僧徒。咸仰神悟。甞喟然歎曰。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滯權文。鮮通圓義。若亡筌得魚。始可以言道矣。於是校閱真俗。精練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及頓悟成佛義。又著二諦論。佛性常有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並籠罩舊說。妙有淵旨。守文之徒。嫌嫉競起。師又以法顯三藏所翻泥洹經本先至。六卷成文。經云。除一闡提。皆有佛性。師云。夫稟質二儀。皆有涅槃正因。闡提含生之類。何得獨無佛性。盖是經來未盡耳。乃唱闡提之人皆得成佛。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舊學僧黨以為背經。遂顯大眾。擯而遣之。師正容誓曰。若我所說背經。當見身癘疾。若與實相不背。願舍壽之日。踞師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後大經至聖行品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於是諸師皆為媿服。師被擯南。還入虎邱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處。則說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羣石皆為點頭。旬日學眾雲集。忽雷震青園。佛殿有龍升天。因改寺曰龍光。師於寺請罽賓律師。譯彌沙塞律。傳於世。既而辭眾。復投廬山。預蓮社。久之還都。止青霞寺。宋文帝大會沙門。親御地筵。食至良久。眾疑過中。帝曰。始可中耳。生乃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舉箸而食。一眾從之。莫不歎其機辯。時王弘范泰顏延之並挹敬風猷。相從問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於廬山。升座說法。將畢。眾見麈尾紛然墜地。隱几而化。宛若入定。諸師聞之。益信前誓有證。

曇順

黃龍人。幼出承訓。羅什講釋羣經。妙盡色空無著之旨。什歎曰。此子奇器也。後來廬山同修淨業。寧蠻校尉劉遵孝。於江陵立寺。要師經始。盛弘念佛三昧之道。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春秋七十九。

僧叡

冀州人。遊學諸方。甞行經蜀西界。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異之。疑是沙門。及問。以經義無不綜達。即出金贖之。後遊歷天竺諸國。還至關中。從羅什諮稟經義。羅什翻法華經。以竺法護本云。天見人人見天。什曰。此言過質耳。叡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遂用其文。久之。來入廬山。依遠公修淨業。既而適京師。止烏衣寺。講說眾經。聽者推服。宋彭城王義康。要入第受戒。師曰。禮聞來學。王乃入寺。祇奉戒法。王以貂裘奉師。常用敷坐。王密令以錢三萬買之。師曰。此雖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棄也。王聞益加敬。謝靈運篤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甞以經中字音。求證於師。因為著十四音訓。梵漢昭然。元嘉十六年。無疾告眾曰。吾將行矣。即面西合掌而亡。眾見臥內一金蓮華倐爾而隱。春秋八十五。

曇恒

河東人。童孺依遠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講說。內外典籍無不通貫。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羣鹿。馴遶座隅。自入廬山。專志淨業。義熈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昺

潁川人。陳氏。幼出家。為遠公弟子。該通經律。兼明莊老。志節孤峻。言與行合。念佛三昧。究心無間。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謁敬。請為山中主。用紹遠公之席。眾以道源法嗣。咸知宗仰。元嘉十二年。集眾念佛。就座而化。春秋七十一。

曇詵

廣陵人。幼從遠公出家。勤修淨業。兼善講說。注維摩經。行於世。常著窮通論。以明宿修。述蓮社錄。以記往生。又能別識鳥獸毛色俊鈍之性。洞曉草木枝幹甘苦之味。妙盡其理。人知其有密證云。元嘉十七年。集眾謂曰。自建寺以來。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後。即加趺念佛百聲。閉息遂絕。春秋八十。

道敬

瑯琊王氏。祖凝之。刺江州。遂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每歎戒律終身難全。願淨六根。但稟一戒。以為得度之要。遠公知其堅正許之。篤志念佛。蚤夜勿替。遠公歸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唱佛而化。眾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春秋五十二。

佛駄邪舍

(晉言覺明)罽賓國婆羅門種。有沙門。至其家乞食。父本外道。怒敺之。遂手足攣躄。巫師謂曰。坐犯賢聖。即請此沙門。悔過旬日。乃瘳。因令邪舍出家。時年十三。隨師行曠野。與虎遇。邪舍曰。虎已飽。必不傷人。前行中道。果見餘骸。至十五。誦經日至萬言。以分衛廢業為憂(梵語分衛晉言乞食)。一羅漢來代乞食。年十九。誦經滿數百萬言。性度簡傲。不為諸人重。至三十猶為沙彌。復從舅氏。學五明論世間法術。至沙勒國。待遇隆厚。既而羅什至。乃從學阿毗曇論十誦律。什隨母反龜茲。師遂留止行化。符堅遣呂光伐龜茲。執羅什。師聞歎曰。我興羅什。未盡懷抱。今忽羈虜。相見何期。後十年。師東至龜茲。盛弘法化。羅什在姑臧。遣信要之。師恐國人止其行。取清水以藥投之。呪數十言。與弟子洗足。即夜便發。比朝行數百里。追之不及。問弟子何所覺邪。答曰。惟聞疾風流響。兩目有淚。師又呪水。洗足乃止。既達姑臧。什已入長安。聞姚主逼以妾媵。歎曰。羅什如好綿纊。何可使入棘林。羅什勸姚主。遣使迎師。既至。別立省寺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一無所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時羅什譯出十住經。師更相徵決。辭理方定。師髭赤。善解毗娑沙論。時人號赤髭論主。秦弘始中。譯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長阿含經二十二卷。義熈八年。來廬山入社。後辭還本國。自罽賓以虗空藏經一卷。寄商客至凉州。

佛駄跋陀羅

(晉云覺賢)姓釋迦。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裔末也。幼亡父母。出家為沙彌。年十六。博學羣經。深達禪律。常與僧迦達多。共遊罽賓。達多閉戶禪坐。忽見師來云。暫往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後益見其神變。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時姚秦沙門智嚴至罽賓。覩法眾清淨。慨然東顧曰。吾諸同輩。未遇真匠。將何發悟。即諮詢於眾。孰能遂我祈請。流化東土。僉應之曰。跋陀羅其人也。嚴乃要師褁糧而行。經歷諸國。至交趾附舶循海。達於青州東萊。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秦太子泓請師於東宮。集眾說法。與羅什論色空義。師曰。汝秪說得果中色空。不說得因中色空。什問何謂。師曰。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往復數番。羅什罔測。秦主興供僧三千。盛修人事。而師禪靜自守。忽謂弟子曰。吾見本國五舶俱發。眾謂妄言。因共擯棄。乃與弟子慧嚴慧觀四十餘人。俱發至廬山香谷。茇舍而居。時會蓮社。遠公謂。師被擯過。由門人懸記五舶。於律無犯。即遣弟子曇邕。致書秦主。為其解擯。乃請師東林。譯出禪教諸經。自是江東始耽禪悅。師志在遊化。西適江陵。持鉢分衛。果見天竺五舶至此。後還都立道場寺。先是支法領。於于闐得華嚴梵本三萬六千偈。未經宣譯。義熈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請師為主譯。與沙門法業慧義慧嚴慧觀等為筆授。譯成六十卷。有二青衣。朝從池出。灑掃研墨。師先後譯出觀佛三昧經。般泥洹經。修行方便論。及法顯所得大僧祇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塔於廬山北嶺。

曇翼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希望进化

    希望进化

    冥冥中自有天意命运的抉择掌握在强者的手中成长,挫折,拼搏,升华逆境中成长顺势中升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在希望中进化
  • 竞争的决胜(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竞争的决胜(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21世纪的青少年面临着生存能力、毒品、艾滋病、创新潜能、环保意识、意志力培养、独立自主、文学修养、良好习惯、心理健康、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我管理、安全保护等考验!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时,此套书为你明确前进的方向;当你陷于痛苦煎熬时,此套书为你补足勇气去战胜一切困难;当你迷失自我时,此套书将为你制定振作精神的计划。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敢去爱,有足够的坚强去宽容,有足够的度量去为别人的快乐而高兴,有足够的睿智去理解充溢于我们身边的爱,那么我们便可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此套书是一套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的励志精品集。每次读起,字里行间对我们的灵魂是一种很好的滋养。
  • 仙无痕

    仙无痕

    正邪本不两立,可又何必相杀,正只是称谓,邪也并非真恶,若撕去假面,谁又分的清黑白。修行本就是图自在,本心不该被约束。
  • 池少,蚀骨娇妻

    池少,蚀骨娇妻

    两年前的被迫出逃,两年后带上两只萌宝归来,谁知才下飞机,就被堵个正着…男人满脸怒气却一言不发,某女装傻冲愣,傻乎乎问道:“请问,您是?……”而她身边的两只萌宝却已满头黑线,两人接是不出声道:妈咪,你这是在自毁前程啊!某男勾了勾唇,危险的看向某女……
  • 《冷炫四公主》

    《冷炫四公主》

    四个小女孩分别在不同的家庭,接受着同样的教养,始终都要送出国外历练,而琉璃雪却无意地毁约了!小男孩的反应却是去她家找她,而不是乱发脾气。十年后,她和他再次在机场相遇,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 微醒

    微醒

    不能相濡以沫,那就相忘江湖。慕容云从一开始你爱的就不是我。
  • 异度桃花魇

    异度桃花魇

    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个千万年的守侯,不灭的爱使得执拗地灵魂来到了千百万年以前那个神秘的角落桃花源。一切的恶魔以及困苦都不会成为真爱的阻碍!
  • 先婚后爱:偷走总裁的宝宝

    先婚后爱:偷走总裁的宝宝

    十八岁那年她被人伤的体无完肤。满心欢喜的嫁给他,却在新婚当晚知道,他娶她,并不是因为爱她,而是要利用她救一个女人,那个女人是他的……知道真相的她带着孩子狼狈逃离,七年之后,再相遇,他是她表姐的未婚夫…
  • 都是七夕惹的祸

    都是七夕惹的祸

    一路的哭哭笑笑打打杀杀就这么玩着过来了,只是有点不太对劲啊,什么时候把心给弄丢了呢。就这样沦陷了两个女孩子凭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跟随着精心呵护她们的人的步伐,晃晃悠悠地走着,一路逃着只是,不用嚣张到要逃婚吧?
  • 帝国的新生

    帝国的新生

    文明与野蛮不可并存那么是野蛮踏破文明还是光明照耀黑暗且看一无名小卒引领历史潮流。重振皇汉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