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914400000035

第35章 阳明经症(2)

【目】柯琴曰。脉滑而疾。有宿食也。明日仍不大便。脉反微涩。微则无阳。涩则少血。此为里虚。故阳症反见阴脉也。然胃家未实。阴脉尚多。故脉迟脉弱者。始可和而久可下。阳脉而变为阴脉者。不惟不可下。更不可和。脉滑者生。脉涩者死。故为难治。然滑有不同。又当详明。夫脉弱而滑。是有胃气。此脉来滑疾。是失其常度。重阳必阴。仲景早有成见。故少与小承气试之。若据谵语潮热而与大承气。阴盛已亡矣。此脉症之假有余。小试之而即见真不足。凭脉辨症。可不慎哉。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张兼善曰。此本坏病也。但不可不辨其微剧。微者是邪气实。当以下解。一服利者止后服。只攻其实。毋乘其虚也。剧者。邪正交争也。当以脉断其虚实。弦者是邪气实。不失为下症。

故生。涩者是正气虚。不可更下。故死。

【纲】仲景曰。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龚信曰。数为在腑。故滑为有食。数以至数言。是本来面目。疾以体状言。在谵语潮热时见。故为失度。

【纲】仲景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与承气汤。

【目】柯琴曰。烦热自汗。似桂枝症。寒热如疟。似柴胡症。然日晡潮热。则属阳明。而脉已沉实。确为可下。是承气主症主脉也。

【纲】仲景曰。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目】王肯堂曰。二三日尚在三阳之界。脉弱者。无阳故也。无阳者。无太阳桂枝症。无少阳柴胡症也。如是则病不在表。而阳邪入阴。病在阳明之里也。七日后乃可攻者。以脉弱是太阳中风。能食是阳明中风。以此为风也。

潮热谵狂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

独语(此便是狂)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朱肱曰。脉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症见阴脉者死。病患有阳症而脉涩者。慎不可下。

下症悉具。服汤已。更衣者。止后服。不尔。方尽剂服之。下后。慎勿中服补药。孙真人云。

服大承气汤。得利瘥。慎不中服补药也。热气得补复盛。更复下之。是重困也。宜消息安养之。

仲景有宜下者。有微和其胃气者。盖伤寒里症。须看热气浅深。故仲景有宜下之症。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十枣汤、大柴胡汤是也。有微和其胃气。如调胃承气汤、脾约丸、小承气。微和之之类是也。金匮云。虚者十补勿一泻。强实者泻之。虚实等者泻勿大泻之。故叔和序伤寒有承气之戒。

又问。转药孰紧。答曰。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荡涤热积。皆用汤液。不得用丸子。不可不知也。大柴胡加大黄。小柴胡加芒硝。方为转药。

盖为病轻者设也。

鳌按。潮热谵狂俱见。症之极重者矣。阅仲景阳明症论中。有单言潮热者。有单言谵语者。有单言发狂者。此条乃独举潮热谵狂而备言之。明乎其症之重。且凭脉以决其生死也。大约病至此。

其脉必弦者少。而涩者多。故弦者生句轻。看专重在涩者死句。欲医者于此。急审其脉。或犹见弦象。则犹有下之一法以救之。不然。可勿药也。仲景特提此条以为世告。余亦因独摘此条。另立一款。不杂入单言潮热单言谵语单言发狂款中也。

潮热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目】刘完素曰。潮热属阳明。必于日晡时发者。乃为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则是发热。非潮热也。

王好古曰。脉浮而紧。是恶寒将自罢。将发潮热时之脉也。此紧反入里之谓。不得拘紧则为寒之说。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弦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难治。

【目】鳌按。本条不言发热。但曰有潮热。是明兼少阳矣。故可与小柴胡汤。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

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

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阳明病。潮热。大便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目】朱肱曰。潮热者。大率当下。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承气汤症。云其热不潮。未可与也。则知潮热当下无疑矣。虽然。更看脉与外症。脉若弦若浮。及外症恶寒。犹有表症。且与小柴胡汤以解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其胃气。勿令大泄。纵使潮热当行大承气。亦须先少与小承气。若不转失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复硬者。大柴胡汤下之。若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又有日晡发潮热。已有微利者。又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或潮热而咳逆者。皆当用小柴胡也。冬阳明潮热。当行黄芩汤。阳明病俱宜下。惟恶寒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发其汗耳。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寒者。白虎症也。

柯琴曰。胃实诸症。以手足汗出为可据。而潮热尤为亲切。以四肢为诸阳之本。而日晡潮热为阳明主时也。后条。必因脉之迟弱。即潮热尚不足据。故又立试法。以小承气汤为和。即以小承气汤为试。仍与小承气汤为和。总是慎用大承气耳。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鳌按。此潮热而又不大便。不恶寒。俱是可下症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

【目】魏荔彤曰。能食不能食二者。俱知津必立枯。屎必尽燥。日久愈耗液伤正。自宜大承气汤。此于不能食而辨其已有燥屎。于能食而辨其将来必有燥屎。俱宜攻下也。

他条言虽能食。虽不能食。俱应斟酌。不可大为攻下。此条又言反不能食者。若能食者。俱应直捷而大为攻下。非自体认能得仲师之心。从孰问津乎。

凡伤寒论中。仲师既恐人不应下而下。又恐人应当下而下之太早太甚。今且恐人应下而不下。

或不敢大下。故就燥屎以示之。令人既知详慎。又忌迟疑。中庸所以不易能也夫。

【纲】仲景曰。二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

宜大承气汤。

【目】方中行曰。太阳症罢。分明全属阳明。首必先言二阳并病者。见未下时便有可下之症。

见得太阳一罢。其余皆可下之症矣。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症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也。

【目】魏荔彤曰。脉滑而疾。滑者大之渐。而疾者数之称。病由太阳转属阳明。必在表之邪。

变热入里。脉之浮者必变大。其紧与缓者。必俱变疾。疾数也。数热也。非变热入里。无以致成阳明也。凡病邪入经。脉必变紧缓为数。病邪入腑。脉又易数疾稍迟。

热入血室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目】成无己曰。此热入血室。盖言男子。不止谓妇人也。

室者。可停止之处。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也。起于肾下。出于气冲。

并足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王冰曰。冲为血海。言诸经之血。朝会于此。男子则营运生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经曰。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者是也。王冰又曰。阴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为血海满也。即是观之。冲为血室可知矣。伤寒之邪。

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以冲之脉。与少阴之络起于肾。女子邪感。太阳随经。便得入冲之经。并足阳明。男子阳明内热。方得而入也。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谵语。在女子则月事适来适断。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辟。邪得乘虚而入。针经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者是矣。

柯琴曰。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女以血用事。故下血之病最多。若男子非损伤。则无下血之病。惟阳明主血所生病。其经多血多气。行身之前。邻于冲任。阳明热甚。侵及血室。血室不藏。溢出前阴。故男女俱有是症。必刺肝之募。(即期门穴)引血上归经络。推陈致新。使热有所泄。则肝得所藏。血不妄行矣。按蓄血便脓血。总是热入血室。入于肠胃。从****而下者。为便脓血。盖女子经血。出自子户。与溺道不同门。男子精血溺三物。内异道而外同门。

精道由肾。血道由肝。溺道由膀胱。其源各别。而皆出自前阴也。

鳌按。肝藏血。肾生血。心主血。脾统血。而其源则汇于冲。冲起肾下。与肾贴近。血之由冲而出者。即如由肾而生。故曰肾生血。言肾所生。以冲即在肾下也。由是上行至脾。脾之为地宽广。

故得而统之。再上行至肝。为营气凝聚之处。一身之血皆归焉。故曰藏也。心为君主。血脉皆朝宗而听命。故曰主也。然则血室之说。成氏主冲。柯氏主肝。二说虽异。其实则同。主冲者就其源头处言。主肝者就其藏聚处言。血必由源而出。不有源。则无根。血必聚处而藏。不有聚。则散漫无所收。于此二处而为血之室。其旨同也。假如脾而曰统。统者。属也。不过为其所属。非根源处。

非藏聚处。故不得曰室。即心为营血之主。亦非根源处。非聚藏处。故亦不得曰室也。兹故并录二人之说。复为发明之。阅者亦可知其言之皆是而无背。而读古人书。贵有融会贯通处者。此类是也。

若执一家言。以为此是彼非。则毋论不能寻究古人之书。即人一身之脏腑经络。先不得明。又何以治人之病矣。

谵语郑声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目】李杲曰。问邪入阳明。为谵语。妄言错失。此果阳明乎。答曰。足阳明者。胃也。岂有其言哉。伤寒始自皮毛入。是从肺中来。肺主声。入于心则为言。胃即戊也。戊为火化。下从肝肾。

王肯堂曰。谵语症。有补虚一法。如素问云。谵语者。气虚独言也。难经曰。脱阳者见鬼。仲景谓亡阳谵语。即此义也。故楼英云。余用参、 、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百十数。岂可不分虚实。一概用黄连解毒、大小承气等汤以治之乎。王海藏亦云。黄 汤。治伤寒或时悲哭。或时嘻笑。或时太息。或语言错乱失次。世疑作谵语狂言者。非也。神不守舍耳。两手脉浮沉不一。举按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皆阴脉也。甚者调中丸。或理中丸。有阴症手足冷。脉细微而谵语者。宜四逆汤。活人用白通汤。海藏用黄 加干姜汤。有人患此症。脉极沉细。外热内寒。肩背胸胁斑出十数点。语言狂乱。或曰。发斑谵语。非热乎。余曰。非也。阳为阴逼。上入于肺。传之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错语如狂。非谵语也。肌表虽热。以手按之。须臾。冷透如冰。与姜附等药数日。约二十余两。得大汗而愈。后因再发。脉又沉迟。三四日不大便。与理中丸三日。其病全愈。以是知此人之狂非阳狂之狂。乃失神之狂。即阴虚也。

柯琴曰。首条。谵语之由。二条。谵语之脉。脉短。是营卫不行。脏腑不通。故死也。二条。

言死脉。三条。言死症。盖谵语本胃实。则不是死症。若谵语而一见虚脉虚症。则是死症。而非胃家实矣。

【纲】仲景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梵血天

    梵血天

    初云帝国东阳沧州,诸葛天机手持羽扇,星辰密布的沧桑眼眸中映射着远方九色神雷肆虐的苍穹。“东阳沧州,木秀苍穹!”百年的黑暗历史一卷卷翻开,血腥与悲伤悄然而至,究竟是神的布局还是至邪的阴谋……
  • 天武御仙

    天武御仙

    周正得绝症而死,转世投胎到云龙国周府,踏上武道修炼之路,他步步为营,化劫难为机缘,拜入宗派名门,与天、地、人斗,最终登上武道极峰,掌控穹隆星宇!
  •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精选了60个非常女性。没有特定选择的标准,主要是感觉她们是否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或她们的传奇是否让人难忘。因此我们选的不单有正面人物和名人,还有反面人物和知名度不高但有特点的女性角色。
  • 巴达克之章

    巴达克之章

    作为留下传说中的赛亚人的传说,巴达克又有着怎样令人惊叹的事迹呢?在那遥远的过去,巴达克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 书林清话

    书林清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Massacres of the South

    Massacres of the Sout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fboys如果能重来

    tfboys如果能重来

    额……这个……我有些不会概括,不管了,反正大家来看就知道了!
  • 州县事宜

    州县事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在康熙年间

    重生在康熙年间

    一个从小乡村考入知名大学的普通女孩,偶然得到一枚神奇的空间戒指,她掩饰着这个秘密。然而,在送弟弟高考回家的路上却发生了车祸。弟弟没事,自己却永远的离开了。飘荡的灵魂来到了几百年前,她演绎了一个不一样的孝敬宪皇后……
  • 弃女傲妃

    弃女傲妃

    她是苏府的弃女,梅府的童养媳,却成为被人艳羡的辰王妃!为了曾经宠她的男人,她受尽凌辱,自毁容颜,只为留在他身边,夜少离心碎一地,但是自己既然不能给她幸福,就不能自私的强留她在身边,一如既往的冷漠:”即使这样你也不可以留在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