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侧向思维
在解读侧向思维之前,我们先来看两则小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想要喝水,它看到一只瓶子里有水,可是水不多,瓶口又小,它的脑袋根本伸不进去,它围着瓶子急得团团转,可就是喝不到水。可是,它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用嘴把地上的石子一粒又—粒地叼进瓶子里,这样,瓶内的水面逐渐升高到乌鸦嘴巴够得着的位置,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这个乌鸦喝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开始,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乌鸦没法喝到水,但是,它把注意力引向瓶外事物,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于是受到了启发:石子有一定的体积,可以利用它把水面升高,喝水的主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侧向思维。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狗和鸡关在两堵短墙之间,在狗和鸡的前面用铁丝网隔开放了一盆饲料,鸡一看到饲料就马上直冲过去,结果左冲右突就是吃不到食物。狗则先是蹲在那儿看着食物和铁丝网,接着又看看周围的墙,然后转身往后跑,绕过墙来到铁丝网的另一边,结果吃到了食物。这种不死抱正面进攻的方法一味蛮干,而采用迂回战术,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侧向思维。
由此可见,侧向思维是一种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外部其它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示,找到超出限定条件之外的新思路,实质上它也是一种联想思维。
有些问题,能以正面方式解决更好,但是万一正面解决不了,将其向侧面拓展,也是一条很好的路。运用侧向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将本来要解决的问题,转换为一个侧面问题,从侧面解决问题。
某电影院生意虽然很好,但有一点顾客十分不满意。原来,电影院的厕所太小,观众上厕所时总要排队,这令观众烦躁不安。但是,这家电影院的老板十分迷信,他曾请人算过一卦,他的生意之所以如此红火,完全是由于厕所建在了“方位”上,要是将厕所拆掉,电影院的日子也就到头了。老板既想留住观众,又不敢改造厕所,所以,他为此感到十分为难。请了一些所谓的点子大师帮忙,结果,他们说的全是一些“异想天开”却不现实的方法,比如避免观众一起涌进来、设立“时差制度”、限制上厕所的时间等等。最后,还是电影院一名打扫卫生的雇员帮助他解决了问题。这名雇员的办法就是:既然厕所小的毛病使观众要排队并烦躁,而正面改造厕所不可能,那么只解决侧面问题,使他们不那么烦躁,不也很好吗?于是他便提出在厕所旁边的墙上,贴上多种招贴画和海报,包括下档电影的介绍等。老板照他说的去做,结果,尽管排队上厕所的人还是一样多,但由于有那些内容丰富的招贴画,他们也就不太觉得烦躁了。
问题的侧向拓展往往伴随着对真正问题的界定,这就需要提升问题的层次。在此例中,最早的问题是改造厕所的问题,但是假如让这一问题上升一个层次,就会发现“排队上厕所引起的烦躁”才是根本问题,那么厕所小和必须改造厕所只能算是这一问题的体现方式之一,而以其它方式(如张贴画)使上厕所的人不烦躁,也同样可以解决问题。
侧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一样,都是相对常规思维活动而言的。它们的区别在于:逆向思维在许多场合表现为与常规思维方向相反,但轨迹一致;而侧向思维不仅在方向上,而且在轨迹上也与常规思维有所不同,偏重于另辟蹊径。
侧向思维的关键是能否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或习惯思维(思维定势)的束缚,换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这种新角度一般都是不引人注目的侧路。
有一个故事,一人想过河,便大声问到:“哪位船家会游泳?”话音刚落,好几个船家围了过来,只有一位没有过来,他便问那人:“你水性好吗?”那人回答:“对不起,我不会游泳!”谁知这人说:“好,我坐你的船!”那么,他为什么偏选不会游泳的船家呢?原来,他运用了侧向思维,船家不会游泳,必然会小心划船,所以坐他的船也就比较安全了。
侧向思维一般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常用:
第一种情况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相当明确,原有的各种思维方式、思路、方法均可达到既定目标,但由于人的习惯思维,尽管原方法存在着一些缺点,但仍然死抱住一条路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果断寻找新途径。
例如要剪一个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人想到用圆规画圆,把圆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不同方法解决了同一问题,还节省了时间。
第二种情况更为多用,为解决某一问题绞尽脑汁、费尽周折,但按常规方法却难以完美解决,这时不妨转换一下思路,从与自己研究无关的领域中寻找解决的方法,或者请“外行”来参谋,出点子,或许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鲁班发明锯、莫尔斯发明电报就是这种思维的典范。
具体来说,侧向思维的运用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侧向移入
当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跳出本专业、本行业的范围,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侧视其他方向,将注意力引向更广阔的领域或者将其他领域已成熟的、较好的技术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过来加以利用;或者从其他领域事物的特征、属性、机理中得到启发,从而对原来思考的问题得出创新设想。比如鲁班由茅草的细齿拉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威尔逊移入大雾中抛石子的现象,设计了探测基本粒子运动的云雾器等。大量的事例说明,从其他领域借鉴或受启发是创新发明的一条捷径。
二、侧向转换
为了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不按最初设想的或常规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将问题转换成为它的侧面的其他问题,或将解决问题的手段转为侧面的其他手段等等。专为成功人士服务也是一种成功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创新发明中常常被使用。如在“网络热潮”中,兴起了一批网络企业,但最后真正最终赢利的是设备提供商,如思科等企业。
三、侧向移出
与侧向移入相反,侧向移出是指将现有的设想、已取得的发明、已有的感兴趣的技术和本厂产品,从现有的使用领域、使用对象中摆脱出来,将其外推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领域或对象上。这也是一种立足于跳出本领域,克服线性思维的思考方式。如将工程中的定位理论用在营销中。
总之,不论是利用侧向移入、侧向转换还是侧向移出,关键的窍门是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特别是留心那些表面上似乎与思考问题无关的事物与现象。这就需要在注意研究对象的同时,要间接注意其他一些偶然看到的或事先预料不到的现象。也许这种偶然并非是偶然,可能是侧向移入、移出或转换的重要对象或线索。
侧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观察侧面的不同,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比如对于半杯水,有人将它说成是“半满的”,有人则将其说成是“半空的”。
遇到难题时,不可尽在原地打转儿,“横”的行不通,“侧”着看也许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一个人拿着根竹竿过城门,由于城门太窄,他横着拿,竖着拿都进不去,县官在城楼上看到了,哈哈大笑说:“你这个蠢货,你把竹竿从城墙上扔过去,不就行了吗?”
由于思维不灵活而闹出笑话,这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不过,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如果犯这样的错误,那就不仅仅是闹笑话的问题,而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大问题了。其实,但凡有思维的地方就会有思维定势的存在,对我们来说,盯着一个侧面看待问题,是一种消极性的东西,它会禁锢我们的头脑,使思维失去活力。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许多侧面组成的,如果能开扩思维,从各个侧面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而且,往往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天,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一进门告诉父亲,他有一个重大发现。
父亲漫不经心地问:“什么发现?”
“苹果里藏着一颗小星星。”
父亲瞪大了眼睛问:“怎么会呢?”
儿子见他不相信,于是跑到厨房找来一个苹果,拿起小水果刀,郑重其事地向父亲展示他的发现。他费力地切开了苹果,但不是从顶部到底部这样竖着切下来,而是横向拦腰切了下去。
儿子把切开的苹果放在父亲面前:“爸爸,看,多漂亮的星星。”
父亲看时,发现苹果中真有一颗“星星”。
我们吃过了多少个苹果,但每一次都是按照“祖传”的切法,从来也没有想到另一种切法,当然也从没有见到苹果中美丽的星星了。
从另一个侧面看待问题,可能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这是苹果里的星星带给我们的启示。
小陈在一家摄影城工作,他拍摄的照片其他方面都深受顾客赞赏,惟一的一点,就是每次拍集体照的时候,由于顾客统一不起来,所以洗出来的照片往往有一些顾客闭着眼睛。闭眼的看见自己的照片,自然不高兴:我大多数时间都睁着眼,你为什么偏让我照一副没精打采的相?这不是歪曲我的形象吗?
每一次拍集体照,小陈都要喊:“一!二!三!”但一些顾客坚持了半天以后,恰巧在他喊“三”时坚持不住了,上眼皮找下眼皮,又是作闭目状。小陈也为此非常烦恼,因为他再怎么修版,总不能将顾客闭着的眼睛睁开吧。不过,他总算是了个头脑灵活的人,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再一次拍集体照的时候,小陈先是让所有顾客闭上眼睛,然后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不过,这一次是在喊“三”时一齐睁开眼睛。果然,照片冲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也没有,全都显得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时更精神。
这就是侧向思维的作用,它可以你的工作效率提高,而且让你实现创新,赢得新的进展。至于由此而取得事业辉煌的人,也大有人在。
在美国的建筑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全美的大街小巷到处张贴着召募砖瓦工的广告。砖瓦工市场的行情看涨,砖瓦工的待遇也因此而节节长高。
这时候,一位曾经当过砖瓦工的青年,听说城里以高薪招募砖瓦工,于是就从乡下进城找工作。
可是,当他看到四处的广告时,心中不禁起了疑问:“这么多人需要砖瓦工,到哪里找最合适呢?”
突然,他脑筋一转,想出了一个发大财的好主意。
青年回乡筹措了一些钱,又回到城里租了个小店,在店门口和所有应征砖瓦工的广告的下方,打出了自己的广告:“培训砖瓦工人。”
他的这一想法的确不错,因为许多想要当砖瓦工却没有技术的人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纷纷挤进小店,向他掏学费来学习砖瓦工技术。
青年动脑筋选择的另一条路,使他赚了大把的钞票,收入当然要比当个砖瓦工要高许多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马平川的坦途是人们所希望和企求的。然而,世上又哪有那么多省时省力的阳关大道任我们驰骋?一位曾靠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说的很对,他说,我小时候是个挑夫,挑货上山时,一看一口气上不去,我就走“之”字型,在换方向前,松口气,等力气稍恢复后再往上走,最终也能上去。
这就是聪明人之路啊!侧向思维的内涵,正是指导我们从问题的侧面入手,抛开看起来比较轻松,但实际上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从而一举成功。
绕过去,也能到罗马
在日常工作中,一个优秀的员工,当其碰到一个使用正面进攻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绝不会死守一隅,而是会采用迂回战术,转换思维的角度,运用侧向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往往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方法,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这样的员工,不论他走到那里,都会受到青睐。
李成在一家资格认证公司工作,有一次,他接到了一个老同事的电话,问他愿不愿意为一个试题的评分做鉴定人。原来,那位同事是想给他的一个学生答的一道物理题打零分,而他的学生则声称他应该得满分,这位学生认为这种测验制度不合理,所以,他一定要争取满分。导师和学生同意将这件事委托给一个公平无私的仲裁人,而李成被选中了。
李成感到这件事十分有趣,于是一口答应了下来,并且当天就赶到同事的办公室,阅读了这个试题。试题是:“请证明怎么能够用一个气压计测定一栋高楼的高度。”
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高楼顶部,用一根长绳子系住气压计,然后把气压示从楼顶放下来,直到落到街面为止;然后把气压计拉上楼顶,测量绳子放下的长度。这长度即为楼的高度。”
这是一个有趣的答案,因为它没有按照设题者的思路去解答,但是答案无疑是正确的。可是,这位学生应该获得称赞吗?因为,如果对他进行高度评价,就应该给他的物理课程的考试打高分;而高分就证明这个学生知道一些物理学知识,但他的回答又不能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