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39400000022

第22章 童工(3)

大部分工作都是非法进行的。其原因有时是因为工作类型或因为工作时长超过了1973年法案规定的范围,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儿童并未按照要求进行登记。庞德(Pond)和赛尔(Searle,1991)估计,72%的儿童没有遵照法律要求,而瓦莱利(Lavalette,1994)估计有92%的儿童没有遵照法律要求。通常情况下,儿童的收入都很低:庞德和赛尔发现,40%的儿童每小时只挣1.50英镑甚至更少。一些工作会引发健康和安全问题:送牛奶的儿童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工作,然后还要再去学校上学。由于大多数工作是非法的,它们没有获得任何官方的认可,因而管理也很松散。这样的结果是,有对于成人邮差的运送量的规定,却没有对于儿童的类似规定:送报纸的男孩女孩们的运送量比成人邮差的运送量要多得多。

霍布斯(Hobbs),瓦莱利和麦基奇尼(McKechnie)认为,这些研究都表明英国(可能在其他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中也是这样)儿童劳动力模式不能被解释为特定家庭的贫困所致(尽管对于一些儿童来说的确如此)。也不能根据经济周期扩张和收缩的一种特定的劳动力储备形式来解释。他们认为,这种经济视角必须以一种更宽泛的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分割的观点来加以补充:儿童劳动力是资本经济的一个固有的结构特征,儿童占据着劳动力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相当边缘化的、不安全的、低层次的部分:

儿童的劳动力市场活动受到政治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童年的意识形态将一些特定的经验包括一定形式的就业看作是儿童的理想就业,能让他们将教育和工作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结合起来。各种边缘经济活动既能满足儿童对于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雇主对廉价劳动力的需要,这些因素共同确立了对于儿童最为适合的特定工作类型和特定就业经验。(Hobbsetal.,1992,第98页)尽管儿童劳动力在工业化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要比其在发展中国家中的重要性小,且也较少见到,但一系列的研究显示,儿童的有偿劳动情况远比一般认识到的要广泛得多。甚至可以说,青少年的主导模式仍然是学校教育加上至少在学校教育的最后几年中的有偿工作。

隐形工作和人口变迁

似乎最初看来明显的差异掩盖了北方儿童和南方儿童的一些相似之处。虽然他们在生活状况的差异是无法被否认也不应被否认的(见“一个童年还是多个童年?”一章),但工业社会中儿童显然并非完全被排除在工作之外。当然,他们的工作是不容易被发现的,他们对工作有更大的决定权,他们的工作对于他们所生活的家庭经济的重要性较低,并且这种工作类型也较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这些差异呢?

对此的一个建议是,认为儿童的工作并非本身就是隐形的,而是一种结果。莫罗(Morrow,1995,第226—227页)将这种隐形看成是以下内容所产生的效果:

童年被视为一段依赖性和缺乏责任的时期,这种社会建构使我们无法了解那些工作和承担责任的儿童的状况。一项关于儿童在学校以外的日常生活的分析揭示出儿童仍然继续工作,但他们的劳动却在依赖的、无生产力的、家庭内的儿童概念下被变得隐形了。

这种将儿童关在家庭之中的做法与19世纪和20世纪西欧和北美发生(不均衡且速度不同)的社会变革的模式紧密相关。这种社会变革包括了经济领域的变革,例如从家庭和地方向全国及国际范围的转变,从农业生产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经济的转变,从手工劳动向非手工劳动的转变。同时,家庭中也发生了从复杂的农业家庭向核心家庭主导(一名男性为家庭经济支柱,一名女性为家庭主妇,以及2—3个孩子)再到当代更为碎片化的家庭模式的转变,当代的家庭模式包括了一大批双份收入的家庭,以及其他形式的家庭(如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

正如温特贝格(Wintersberger)所指出的,尽管许多变革既影响了成人也影响了儿童,但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差别:“成人的劳动不但得以保留,且其经济价值普遍提升,而儿童的劳动则完全失去了经济价值。”(1996:1)虽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他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儿童不再被视为具有生产力的,他们的任何工作行为都隐形了:他们的有偿工作被成人视为边缘化的,他们对家庭和家务劳动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被否认了,学校功课也不被看作是劳动。

许多传统的关于儿童和经济的研究都几乎只关注计算儿童的花费,而忽视了儿童的工作贡献,这强化了儿童工作贡献的隐形。这些研究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是列出满足儿童需要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清单。特别是在研究的潜在目的是要得出贫困率或福利待遇水平时,还会涉及计算出所需的最低花费。正如关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争论一样(见“一个童年还是多个童年?”一章),这种方法采用了一种允许参与社会生活而非仅仅是身体存在于社会的收入观念,讨论集中在政治和道德争议方面。第二种方法通常被称为等值尺度方法(equivalencescaleapproach),涉及比较不同家庭的支出的差异———主要是在有孩子与没有孩子的已婚或同居的异性伴侣之间进行,计算一对夫妇在一个孩子出生后(或第二个、第三个等)维持家庭生活标准水平所需要的附加收入。这种方法的应用也会导致一些复杂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有系统低估儿童的花费的风险,因为经验观察到的支出主要是由资金的限制所决定。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理论上儿童的花费应该比实际观察到的家庭的花费要高。

但是,这些关于儿童花费的讨论几乎完全都是在家庭层面产生的费用。

而对于社会整体对儿童的花费的讨论却很少———正如温特贝格(即将发表)所说,“公共预算是按照功能性逻辑而非世代性逻辑制定的”。这一领域的初步研究指出,在大多数工业社会中,针对儿童的社会支出多数都在学校教育和支付给家庭的儿童补助这两个领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于医疗和社会服务方面,实际上,正如有研究者最近所指出的(Thompson,1989),福利政策存在着对于儿童和年轻人的制度性偏见。它们在福利补助方面偏向于成人特别是老年人,造成了世代间交换和分配的不平等。但是,更具体的考察发现情况实际上更为复杂和不均衡。在一些社会中(在英国和美国最为明显)儿童比老年人(指那些可以领取退休金的年龄的人)更有可能存在贫困的风险,但在其他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情况则正好相反。如果把非现金补助如医疗和教育考虑在内,则情况就更为复杂。总的来说,它们会缩小儿童与老年人之间的差距,他们相对的位置取决于人口趋势、劳动力参与、失业、收入水平、所得税和转移支付政策以及非现金补助的价值之间的一系列复杂的交互影响(Kennedyetal.,1996)。并且,所有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根据诸如家庭结构、儿童的数量和年龄、家庭收入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Bradshawetal.,1993)。

关于儿童的劳动及其对社会财富的贡献,有关世代间财富流动的问题促使维崔普(Qvortrup,1995b)进行了全新的理论重构(reformulation)。这一重构引用了澳大利亚人类学家考德威尔(Caldwell,1982)的研究,考德威尔认为,工业化的内在过程特别是对于更多受教育劳动力的需求和随之而来的大众义务教育的产生,使单个家庭和整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主要的结果是,家庭层面的优势从需要尽可能养育更多孩子转变为缩小家庭规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社会从前工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生育率降低了。

在前工业社会中,儿童的劳动(不论是家务劳动,家庭生产活动还是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直接对家庭财富产生贡献,同时也带来由于亲缘的社会义务而在未来照顾老年人的益处。这种家庭层面世代间的财富流动是有利于父母的。从每个家庭的视角来看,其生存和繁荣取决于儿童数量的最大化以及他们生产活动的最优化。在大众义务教育出现以后,世代间的财富流动方向颠倒了,儿童在家庭层面被视为付出(cost)而不是收益(benefit)。

很明显,这种经济的必要性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的非工业社会(或正在工业化的社会)中儿童所处的不同位置,但是,维崔普(1995b,第58页)认为,这种观点有一个重要的局限是:

只在家庭层面解释了财富流动……因此他[考德威尔]必然会得出儿童最终成为父母的经济负担的结论。但这是否必然意味着他们是成人或社会的负担?

从这个视角出发,维崔普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可能性———儿童通过他们的学校劳动成为社会劳动分工的一部分。他认为儿童在学校的劳动是所谓历时劳动分工(diachronicdivisionoflabour)的一部分:工业社会的儿童被迫将自己生产为一种社会投资的形式,也就是布迪厄(1986)所说的不能立刻进入市场的资本形式。在学校的劳动和它通过就业而实现市场化,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同类推荐
  • 北方的相思

    北方的相思

    与“下半身”写作不同,与晦涩、冷冽不同,女诗人桑小燕这本诗集充满情意——对万物有情,对亲人有情,对岁月有情,对一切生命有情……这一切温暖、深情,充盈着满满的爱。《北方的相思》一书,作者选择了近年来诗歌创作中的精华作品,以细腻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心旷神怡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忠善的理解和追求。诗集分五辑,共195首诗歌。诗歌内容丰富,上天入地,表外里内,动物植物,山川河流,老人孩子,男人女人,思想情感,物质精神,几乎无所不包,饱含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作者简介桑小燕,山西黎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瓶子里的春天

    瓶子里的春天

    《瓶子里的春天》内容包括:月亮像月亮、落日下的画画人、我看见了蚂蚁、飞翔的翅膀、莲花盛开、生命的姿势、满天的星星都是我的、老人与花、碗里的太阳花、住在自己的美好里、萝卜花、与自己和解、爱与哀愁、她不是一棵树等等……
  • 上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上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似水的流年,律动着如风的往事,撩拨着无痕的记忆。经典的散文恰如这似水的流年,勾起诸多往事和记忆。一篇短短的散文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因为它的到来应当属于灵魂的澄清和精神的拯救。正如人们常常形容可以使我们迅速摆脱困境的那棵稻草,虽微不足道,但很有力量。这本书正有这种震撼心灵的法力。
  • 一个人的微战争

    一个人的微战争

    本书是一部富有浓郁军旅特色的散文集,全书共四十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从那些最不经意的地方入手,折射当代军营生活的侧面——面对冒烟的炸弹、战友的暴毙,思考武器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思考战争的命运,书中处处透出悲悯的情怀。陌生化是该书一大特色,作为一名曾经的武器操作手,作者巧妙地把人带进一个个陌生的领地,阅读该书犹如一次陌生的心灵旅行。书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处处都似一个人的微战争,让人看到那最不经意背后的人性光辉,看到不一样的军营,以及军营背后神秘而真实的生活,一切未知等待读者亲自揭秘……
热门推荐
  •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

    故事发生在元朝末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张大奎绰号傻蛋,本是朴实的农家孩子。因缘巧合下结识了一位英雄从而立志成为这样的英雄,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尝所愿。从此走进了烽烟弥漫的战场,卷进了江湖恩怨仇杀。是际遇?是孽缘?无尽的尔虞我诈,无穷的浴血拼杀。只因民族大义,只为百姓苍生!书不尽金戈铁马,道不完侠骨柔情。这里有真实的传统武术,令人捧腹的妙文笑料。
  • 夏殇沫宇情

    夏殇沫宇情

    小时候的夏之沫和梁宇是玩伴,梁夏两家也算是世交,梁宇的父亲是梁氏集团的总裁,而夏之沫的父亲则是梁氏集团总裁的司机兼助理。两家的关系一直很好,可事事不能如人所料,就在梁宇父亲精心投资项目中,不只是谁泄露了消息,让一直虎视眈?的远东集团钻了空隙,差点让梁氏集团破产,梁宇的父亲在焦急交加之中突发心脏病至死。最终梁氏集团在面临破产的情况下被远东集团收购。长大后的梁宇在远东集团总裁的压迫下隐忍成长,还娶了最不想娶了最不想娶的女人(远东集团总裁的女儿),这更让梁宇对远东集团的憎恨加深,对他来说这是他的耻辱。他觉得父亲的死是那个神秘的告密者所为,他想尽一切办法调查告密者。
  • 《纷舞妖姬》

    《纷舞妖姬》

    他的祖父几十年前打天下,舍死忘生整江山。他的父亲一场雪,数盏茶,几个闲人话桑麻。而今这三山六水依在,三千繁华,弹指刹那,可笑君王一声诏下,一捧黄沙。他除了跪在父亲的坟前写下:“我的父亲,后代将要羡慕您,他们将要替您报仇雪恨!”什么也做不到。因为渺小所以罪恶,因为无能所以残忍!转身虽易,江湖不易,且行且珍惜!仁心女神,慈航萝莉,剑圣少妇,魔教妖姬,且看他如何在妖孽横行的世界步入众生之巅!
  • 鸣机夜课图记

    鸣机夜课图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从末世到现在

    从末世到现在

    一个人,如果每日都和普通人一样,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她一颗热血的心无法释放。她渴望真正的自由的心在逐渐回归平静。被淹没,被拘束。真实的灾难发生在她身边,她才知道,自由,是要用命来拥有的。重回到和平的现代,她才知道平凡是她所渴望的。..................................................................................................就是一个女的从末世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努力阻止末世,而放弃了她以前想要拥有的自由。
  • 天下魔尊之二世轮回

    天下魔尊之二世轮回

    明明是孽缘却不愿意舍去,明明不会交集却不断寻找,明明爱上了,却只能逃避。“王,既然爱与不爱都是痛苦的,何不痛痛快快的爱上一场。”“纵使后者是痛不欲生,但,前者却是魂飞魄散啊。”“即使自己生生世世只能在痛苦之中,你还要护他周全,明明就是爱上了他。”
  • 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

    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

    报告文学的崛起,是新时期最为突出的文学现象之一。本书作者一直处于新时期文学活动的中心,对报告文学的潮起潮落及其流变有着直接的参与和体验。这里所汇集的论文,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报告文学的成果。文章对许多优秀作家作品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方面的成绩,是当前文坛较为突出的。报告文学仍然是一种需要人们再认识,再实践的新型文体,此前相关的理论著作极少。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了解认识报告文学,并对报告文学的理论建设有所补益。
  • 凤萧吟

    凤萧吟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名著之旅-灵韵之旅

    名著之旅-灵韵之旅

    史蒂文生为英国19世纪末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崇尚唯美主义,偏重形式技巧,爱用光怪陆离的文体,编织浪漫的故事。其小说代表作有:《新天方夜谭》(1882)、《宝岛》(1883)、《化身博士》《诱拐》(1886)。
  • 大病求医,小病求己

    大病求医,小病求己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上篇:求医问药——明明白白去就医,包括看病就诊、手术住院、买药用药、医疗陷阱四部分内容。它将带你走出求医问药的“迷宫”,告诉你上述问题的答案,让你明明白白求医问药!下篇:自诊自疗——小毛小病不求医,围绕着怎样诊治小毛小病这一话题展开,较系统地介绍了观状辨病的学问、意外病情的急救、常见疾病的防护、简易治病小偏方四部分内容。它将详细介绍常见病症家庭常用的护理技能,指导你对一些小毛小病进行诊断,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使你既节约去医院就诊的时间,又减少开支。明明白白就医,轻轻松松看病:了解必要的医学知识,做自己的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