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39400000030

第30章 身体与童年(3)

童年及其具体化

希林(1993)本人对于童年的关注相对较少,他的研究与童年相关的只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是他对于社会和文化塑造及改变生物身体的过程的阐述,这是埃利亚斯(Elias,1982)所称为的文明的进程。他并不想通过对这一过程的阐述来意指一个高级社会形式的出现,而是揭示出一种历史趋势,在这一趋势中,社会中的个体逐渐内化了特定形式的规则,并开始控制社会行为。这其中包括了许多与身体功能有关的行为,如进食、****和排便。

这些行为从理论上说是自由的,但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上,埃利亚斯所描述的进程带来了儿童和成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加大:在西方社会中,“成长”是个体文明化的过程,每个年轻人自童年初期开始就自动进入了这个过程。

那些将儿童与成人区分开来的行为,即使是无意识的,也被认为是对身体及其功能的控制的成功内化。因此,这意味着那些还没有学会特定身体控制技术(随着时间发展会发生变化)的年幼的儿童从文化上来说是不文明的。

事实上,埃利亚斯指出,现在许多与儿童有关的行为———例如用手抓着东西吃或随地大小便———成人曾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也这样做(见“童年的时间性”一章)。但是,在当代社会,尽管人们会原谅那些还在学习如使用洗手间或使用刀叉就餐的儿童的行为,但他们要想成为正常的成年人,就必须逐渐学会这些技能。埃利亚斯提到的这种渐进的习得的具体化过程扎根于身体实践之中。

因此使得特定行为方式成为自发性的行为。这一过程也是布迪厄(1986)的社会阶层研究的核心。他认为,不同个体和群体所能获取、调动和转化的“资本”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阶层,这些资本包括文化的、社会的和经济的。

经济资本包括家庭成员可以支配的金钱和商品———但不一定是同等的———也是其他资本的基本来源。文化资本由两种类型的个人特征组成:制度文化资本———主要是指正式的教育文凭———和具体化的文化资本———言谈、品位、礼仪、技能、个性以及其他特征。社会资本由关系、网络和群体成员身份所组成,它提供潜在的社交机会、社交技能以及获取这种技能的机会。就我们的目的而言,还有一项很有用的概念,即希林(1993)所说的“身体资本”:身体本身或多或少就是或会成为一种资本。在某些方面,诸如健康状况的不平等,身体本身就是阶层关系复制过程的一部分,父母们常常说的“生活的良好开端”(agoodstartinlife)就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点。

我们从布迪厄的学说中吸取的关于童年和具体化的最重要观点是,阶层差异(品位、言谈、习惯等)是具体的———他通过“惯习”一词来表达这一观点。惯习的形成是无意识的,它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例如,它包括一系列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假设的传播,不但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以具体化的实践的形式。所以,正是在童年时期,惯习的关键方面的具体化得以产生。那么,按照布迪厄的观点,可以说儿童生来就通过身体来理解和体验阶层差异。

但从新童年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就可以对其的许多方面进行批判。

简克斯指出,英语社会对于布迪厄理论的接受事实上强调“(文化)再生产是一种复制或模仿,而非再生或合成”(1993:118)。这种对布迪厄“惯习”的解释是否准确有待商榷,但重要的是,布迪厄的研究中没有对其客观和主观之间的联系作出理论说明:尽管“惯习”概念让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理解和改那些不能掌握这些技能的成人或那些丧失了这些技能的老年人就有被当作幼儿看待的可能,见HockeyandJames,1993。

造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能动性,但同时它也强烈地促使我们将儿童视为知识再生产的结果,认为他们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那些传递给他们的观念。正如“玩耍是童年文化?”一章所论述的,这种观点甚至在用于理解儿童与他人玩耍的行为时都或多或少是失败的。

但是,鉴于社会化这一概念已经主导了童年研究,因此在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童年和身体的解释中存在分歧并不令人惊讶。实际上,从这一领域的经典文献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分歧。1934年,莫斯(Mauss)在其著名的开创性研究中,讨论了即使像走路这样的基本活动也受到了文化的具体期待的塑造,这种文化认为儿童通过一种简单的渐进的积累过程“学会”恰当的身体姿态和风格(Mauss,1973)。与此相似,贝特森(Bateson)和米德(Mead,1942)在关于巴厘岛文化的具体化形式的分析中,也没有谈及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成人与儿童之间在所谓恰当的身体行为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

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即童年自身可能被看作在儿童的身体行为水平上呈现出的差异,它不仅是———到现在为止———一种文化中成人的未完成形式,而且也是作为童年本身而存在。正如普瑞德佳斯特(Prendergast,1992,第1页)所说:

作为一种文化过程的具体化的问题在生命周期的每个关键时刻都会凸显出来:身体轨迹被赋予象征和道德意义:身体形式就是社会转变的体现……每个阶段都要求我们以一种恰当的特殊的方式关注和调整自己或他人的身体。

虽然这种观点可能淡化了童年作为一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而支持将其视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布鲁邦德兰纳的研究却指出,既承认具体化的重要性,又承认儿童通过这种具体化来理解和建构社会世界的能动作用,这样的视角是很有分析前景的。

这一点在梅洛庞蒂(MerleauPonty,1964)提出的具体化发展理论(theoryofembodieddevelopment)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方法的起源是梅洛庞蒂对以巴甫洛夫(Pavlov)和皮亚杰为代表的对童年发展的机械分析和理想化分析的批判。他认为前者将儿童行为简单理解为心理过程,结果导致了一种过度决定论(overdeterminist),正如奥尼尔所指出的,“人类习惯的建立不是一种对既定反射的学习,而是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这些问题理论上与最初的‘学习情景’相似,但实际情况却绝不会相同”(ONeill,1973,第68页)。同时,梅洛庞蒂还批判了皮亚杰关于儿童学习和意识的去具体化(disembodied)即认为经验首先是本能的观点。

这正是图润(Toren,1993)的童年研究所朝向的方向,不过其方法却不同。借鉴梅洛庞蒂的观点以及大致与希林(1993)相似的立场,图润认为儿童是在一个历史和社会中的身体里成长和发展的。她认为,心灵是在塑造它的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中发展的,它不仅作为意识发展,而且也作为身体发展,即使在神经系统的层面上也是如此,她强调儿童自身具有的创造性,这使儿童生活在一个和成人世界相关联但又不一样的世界之中,这种观点和希林的消极社会化观点形成了对立。图润随后指出,研究儿童如何建构关于世界的知识,对于关注社会关系的人类学研究(对社会学研究可能也是如此)至关重要。

正如其他作者已经指出的(James,1979),图润注意到有大量人类学证据表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社会世界的概念和成人对于社会世界的概念正好相反。通过关注社会互动的具体化特征,她指出了这种现象是如何出现以及它的意义何在。在关于斐济儿童的人种志研究中,这些儿童根据个体在仪式中的位置来判断个体的身份。而成人正好相反,他们是根据谁占据这一位置来判断这一位置的意义。因此,成为成人的过程不仅牵涉到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还包括抛弃过去生活中已有的知识。

但是,要对这种情况的出现作出解释,就必须承认社会关系既是具体化的,又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儿童之所以能够对世界做出自己的解释,是因为他们能“解读”自己和语言过程同时发生(有时是矛盾的)的具体化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儿童先建立起一个概念的某一方面,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方面较之其他方面更为简单,而是因为成人的行为———即使是对它的否认———使它更为重要”(Toren,1993,第473页)。因此,对儿童的概念的研究能够揭示社会关系的一些具体化的但被否认或遗忘的方面。

与此相似的一个例子是,欧美儿童认为种族类别是评价性的,而成人却否认这一点。

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1993)拓展了这一不同意义结构和身体表现的观点,她呈现了儿童可能以与成人照顾者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身体经验。

她对丹麦小学中儿童和他们在生病和发生小意外时的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关注儿童如何为其他人提供帮助。她注意到,教师和其他成人认为儿童对在学校中造成的小伤口、擦伤和碰撞淤青的投诉太言过其实。作为对这种要求关注的回应,成人试图教会儿童少惹麻烦,有时是通过说教的方式,有时则是对他们的投诉置之不理。而她对儿童的观察发现,他们确实对身体经验投以特别的关注,通常还要求其他人“看!”但对于儿童来说,这种要求并不是想要得到医治或急救———成人常常这样来解释这种要求。相反,这和所有玩耍游戏中的行为一样,是儿童在邀请他人分享他的身体经验。在她作为一个成人与儿童的互动中,克里斯滕森逐渐认识到,对此的恰当回应不是训斥儿童,甚至也不是为他们提供帮助。对此很简单且不用大惊小怪,就是以看的方式去分享他们的身体经验(见“童年的时间性”一章)。

同类推荐
  • 中华上下五千年名人家教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名人家教趣话

    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对子女“爱而有教、严而有慈”,从而使子女们成“龙”成“凤”呢?我们不妨向古今名人请教。本书从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中精选出近两百位名流人物,讲述他们的受教育经历或教子育女的故事,希望您能从中学习到他们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将自己的孩子塑造成未来成功者。
  • 骂人的艺术

    骂人的艺术

    散文集,收有《巴西木》、《借光》、《观鱼》等30余篇随笔散文。
  • 神秘消失的特工船

    神秘消失的特工船

    本书是悬疑故事集。本书精选《故事大刊》的故事。这些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真实地再现了侦探工作的原貌。书中讲述的关于指纹、警局档案和特工队等的诸多故事使人身临其境般地面对那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险境,能唤起人的阅读欲望。
  • 年轻时:张颐武解读人生警语

    年轻时:张颐武解读人生警语

    本书是北大教授张颐武最新散文集,本书为作者的华丽转身之作。作者在这本书中一改大学教授以往在大家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不谈学术,只谈为人处世之道,是作者少有的一本适合不同读者的老少咸宜的正能量读物。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古人洞穿人情世故的通达,生命思考的透彻,待人接物的谦和,学习追求的执着都让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看这些人生的警语,常常觉得自己处事的缺点毛病都被说中了,自己的局限和短板以及努力的方向被讲清了,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从这样的一句渗透着古人对人生感悟的话语中得到启发。
  • 幼儿文学鉴赏

    幼儿文学鉴赏

    本书从审美的角度介绍了幼儿文学鉴赏的独特之处,阐述了幼儿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对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图画故事、幼儿寓言和幼儿戏剧等文体如何进行艺术鉴赏进行了系统介绍。
热门推荐
  • 开心穿越

    开心穿越

    本书三大戒条1:绝对不写武侠小说(应为都写烂了)2:绝对不写漫威故事(还是因为都写烂了)3:绝对不写暧昧(看着憋气)
  • 苏苏攻防战

    苏苏攻防战

    傲娇萝莉女和别扭老男人的爱情攻防战。傲娇女:岳老师……喜欢我就这么难么,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呀?别扭男:钟苏苏同学,我是你的老师,要严肃。傲娇女:嗯哼~严肃个毛线,岳XX,我这么喜欢你,你不承认喜欢我你就等着打一辈子的光棍,做个老男人吧。某男黑线:咳咳......女孩子要斯文,说话注意形象。某萝莉撕心裂肺当街大哭,反正你都不喜欢,要形象有啥用......呜呜呜.....你这个黑心老师!
  • 情事纪(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情事纪(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什么都能腐坏,只有感情和灵魂最真实。不想说俗世情真,只是娓娓道出故事。每一篇都是一个关于感情的故事。
  • 一颗神珠闯天下

    一颗神珠闯天下

    芸芸众生,不过十二生肖;万千修士,不过五行三奇。金木水火土,三奇冰风雷。可偏偏有一个小修士,超脱五行三奇,凭着一枚雾灵珠,闯荡天下。
  • 《天书之三界》

    《天书之三界》

    一个肩有大任的废材弟子由五部天书,带动一段传奇……
  • 名门酷少骗妻入婚

    名门酷少骗妻入婚

    一名货真价实的名门权少。一个是名副其实的平常人。他为了爷爷的愿望,也为了挑战自我,他放弃了牛津大学的通知书,转而进入了科大。她人生没有确定的目标,只是知道考上好的大学,可以找到好的工作。这两人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人世间

    人世间

    主人公王阿海,自幼失去父母,在贫困中长大。他刻苦好学,习文习武,不但知书达理,还练就一身武功和枪法。他当过保镖,砍过柴,抬过轿。他为人忠厚,急公好义,既深受穷哥们的爱戴,也博得正直乡绅的赏识。他暗中资助共产党游击队,却得罪了土匪、汉奸。抗日战争胜利后,被诬为"汉奸",但无证据,后以"共产党"的罪名,惨遭杀害。
  • 琉璃心的她

    琉璃心的她

    他是叱咤风云的总裁。而她只是一个小小的政要千金,一夜只见这个混世大魔王收购了她父亲的公司,逼着父亲跳楼,母亲疯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而她这时候已经怀孕,该如何选着,心心念念的那个他,竟然是杀害她父亲的凶手。
  • 雷惊九天

    雷惊九天

    散修秦天在一次意外中以灵魂的状态流落到了地球,借尸还魂成为了拥有罕见雷灵根的凡人秦守业,并与数名凡人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之后,秦天为救朋友临终之前托付的女儿,重新回到了修真界,却因此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当数十年后秦天回归之时,芳华已逝,红颜老去,秦天又该如何去面对?为了至爱红颜,秦天以一几之力,毅然挑战整个修真界!!!为了至爱红颜,纵与全天下为敌又何妨!!!
  • 霸道至尊

    霸道至尊

    上古浩劫的唯一幸存者,经历万世轮回来到龙之大陆。重返至尊之路上惨遭同门迫害,入异兽地狱,遭血祭追杀,怡然不惧!擒异兽,报血仇,晋仙界,拥双美,他能否重返万世轮回,横扫六合八荒,终成神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