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70000000021

第21章 修身智慧(2)

老子说了两个问题,一是“宠辱若惊”,一是“贵大患若身”。人是情感动物,对荣辱这种情感体验十分敏感,当我们得宠的时候内心是喜悦的,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人有患得患失的弱点,得到宠爱并不会令我们永远快乐;同样,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人类自身的弱点,决定了人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惊惧;把心中的忧虑看得与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

世间常人会存在这种普遍的弱点,老子分析了产生这种弱点的原因,那就是世间常人还在念念不忘其自身利益,还去为自身利益患得患失。

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是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而把人的生命看得太轻。

老子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人应该宠辱不惊,将天下视为身外之物。

老子认为:如果以自身的患得患失去治理天下,那么你只配寄身于天下做个普通之人,而不配去治理天下;如果你像爱惜自身那样爱惜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事托付给你,让你去治理天下。老子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观,就是把自身融于天下之中,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

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动于衷,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

故事

李泌避权让位

在唐代中期政坛上,李泌是一个很有点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皇帝。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奸臣当权,藩镇割据,许多大臣不是死于奸佞的谗言,便是死于武夫的刀剑。而他被四个皇帝所信任,虽屡被诬陷、谗毁,却能幸免于难,保全终身,其中的诀窍有两条,一条是避权让位,一条是功成身退。

早在唐玄宗时,他还是一个少年,因其出色的智慧而闻名于朝廷,唐玄宗要任命他为太子李亨的官属,他辞谢了,只愿以布衣的身份与太子来往,李亨称他为先生,对他十分尊重。后来因遭杨国忠的忌妒而遭贬斥,他干脆弃职而去,游于嵩山、颖水之间,避免了一次灾难。

安史之乱,新即位的李亨(肃宗)特意派使臣去请他出山,出则并驾齐驱,人则联床而卧,朝中事无巨细,全都请教于他,对他言听计从,甚至连元帅、宰相的任免,以至太子的人选,也都要听从他的意见,真是所谓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每当朝中议事时,他和皇帝联袂而坐,大臣们在下面便指指点点地说:“穿黄袍的是圣人,穿白袍的是山人。”这样一种高级参谋的身份,使他即可参与决策,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一旦发现有于己不利之事,进退也很自由。

当唐朝的军队收复了失陷的长安,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他便向肃宗请求还山归隐,他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对我的厚恩,如今重新作一个闲散之人,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了。”

这使唐肃宗十分吃惊:“我与先生这几年来共同历经忧患,如今将要同享欢乐,先生为什么突然要离我而去呢?”

李泌严肃地说:“我有五条不能留下来的理由;恳请陛下任凭我离去,使我免于一死!

肃宗不明白,问道:“此话怎样?”

李泌说“我同陛下相知太早,陛下对我倚托太重,宠信太深,我的功劳又太大,行为又太不一般,这五条正是我不能久留的理由。”

肃宗没有表态,只是说:“该睡觉了,这事以后再说。”

李泌坚持说:“陛下如今与臣同榻而卧,臣的请求还不能得到批准,更何况将来在朝堂之上,公案之前!陛下不许臣离去,这无异是要置臣于死地!”

肃宗说:“没想到你对我疑瞑到这个地步,哪有像我这样对待你而又会干出杀你的事来呢?你简直把我看成是只可共忧患而不可共安乐的勾践了!”

李泌说:“正因为陛下不会杀臣,臣才请求归隐,若是陛下决定杀臣,臣又怎敢说话?而且杀臣不是陛下,而是我刚才说的那五条理由,陛下一向待臣如此之好,臣有些事情还不敢说,将来天下安定之后,臣就更不敢说话了!”

李泌对官场的风云看得可谓透彻,处理得也很得法,就是这样,仍免不了遭到奸佞之辈如宦官李辅国等人的忌妒、陷害,他终于坚决离开朝廷,隐居衡山。肃宗赐他三品官的俸禄并在衡山为他建了房舍。

宠辱不惊的欧根尼

一天,古希腊哲学家欧根尼在晒太阳,亚历山大皇帝对他说:“你可以向我请求你所要的任何恩赐。”

第欧根尼躺在酒桶里伸着懒腰说:“靠边站,别挡住我的太阳光!”

亚历山大托人传话给第欧根尼,想他去马其顿接受召见。第欧根尼回信说:“若是马其顿国王有意与我结识,那就让他过来吧。因为我总觉得,雅典到马其顿的路程并不比马其顿到雅典的路程远。”

有一次亚历山大问第欧根尼:“你不怕我吗?”第欧根尼反问道:“你是什么东西,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答:“好东西。”第欧根尼说:“又有谁会害怕好东西呢?”

征服过那么多国家与民族的亚历山大,却无法征服第欧根尼,他很佩服地感叹道:“我如果不是国王的话,我就去做第欧根尼。”

3.致虚极,守静笃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②。

归根日静,是谓复命③。

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④。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有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译文

达到虚空的极致,持守宁静的坚实。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反复。

万物虽然变化纷纭,但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

归根称为“静”,就是“回复到生命的原点”。

“回复到生命的原点”是一个“规律”,认识“规律”称为“明”。不认识“规律”,轻举妄动,必然凶险。

认识“规律”,才能包容。包容就能公允,公允就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就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长久,这样就终身不会有危险。

注释

①致虚、守静,使心境空明宁静,不为杂念所乱,不为外物所惑。

“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虚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周易》把这种境界叫做“洁静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欲。

笃,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要坚守静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是要坚守静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感知外界的真实。

孔子说:“人皆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就是说,人都是到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照见自己的像貌,没有人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见自己。心灵如水一样,静下来才能观照真实,观照真实才能入道。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并”是一起。“作”是兴起,这里指生长。“万物并作”是说,万物都在生长变化,也就是都在运动。“复”是回到起点。《周易》里有个复卦,认为万物都在做周期性的运动,从起点发展到终点,从终点又返回到起点,周而复始。从终点返回到起点就是复,所以得利是返回到本源的意思。句谓,万物都在蓬蓬勃勃地运动,无时不在变化,观察起来很困难,这怎么办,我要看看它的落脚点在哪里,落脚点就在复上,这就找到了本源。

②“芸芸”是众多的样子。“复归”是返回。句谓,这么多纷繁复杂的万物,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返回本源上来。这个“根”,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③此句字面义是,返回到本根上来就叫做静;内含义是,能返回到本源上来才能做到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谁能不让它运动?静是在万物的运动中找到落脚点,这才可能静。不是强制着静,那种静是根本不可能的。

④“知常日明”“明”是明智。句谓,懂得守住常道那才叫做明智。

在老子的书里,“智”一般指的是智术,即在人生的奋斗中使用的制胜技巧,把认识世界的智慧叫做明。老子不是不要智慧,而是不要智术。

解析

老子提出了“虚极”、“静笃”的概念。虚极、守静笃,是将身心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这是修行中的一种内觉状态,非修行的人很难理解这句话。修道者在修行中,内觉全身心融人太虚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之境,并非茫然一片,一点真我静守着湛然的纯一,这就是“守静笃。”

“虚极”、“静笃”,是认识“道”的基本条件,把所有修炼自我的方法、境界和层次,都说透了。心不静,就会有情绪变化,失去圆通的心,就不能容纳他人。

一个人只有守静,才能豁达,才能接纳、包容他人。这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恰到好处的处世策略。

老子认为遇事讲规律,认清事物的内在本质,摸清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做事,就能长久,就会终身没有危险。

故事

任章纵敌毁敌

智伯要求魏宣子将自己的领地划出一部分给他,遭到魏宣子的拒绝。

魏宣子的部下任章说:“是何原因使你拒绝划地给智伯。”

魏宣子说:“无缘无故要求我把自己的领地拱手让出,我不能给他。”

任章说:“凭白无故要别人的领地,这种做法一定使其他家感到恐惧。他这种无法满足的贪欲,一定使天下人感到害怕。君今日将自己的一部分领地送给智伯,智伯必然认为谁都不敢抗拒自己,从而产生骄傲情绪并轻视其他家。其他家因害怕智伯有朝一日也会侵吞自己的领地,必然要联合起来。用各家之军共同对付轻敌傲慢之国,那么智伯也就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周书》上曾有这样的话:‘如果希望消灭自己的敌人,不妨暂且去帮助他;如果希望从敌人那里取得好处,不妨暂且先给敌人一些好处。’由此看来,君不如割地给他,这样就可以使智伯产生骄傲的心理。君又为何放弃用天下之兵来消灭智伯之法,而单独使我们作智伯进攻的靶子呢!”

魏宣子说:“你说得十分有理。”随后就把自己领地中的一个超过万户的城邑划给了智伯。智伯十分高兴,继而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

赵襄子不给。智伯就派兵围攻赵襄子的晋阳城。这时候,韩两家、魏两家从外面进攻,赵襄子从里向外进攻,智伯终于自取灭亡。

不带着怒气作战

欧玛尔是英国历史上惟一留名至今的剑手。他有一个与他势均力敌的敌手,彼此斗了三十年还不分胜负。在一次决斗中,敌手从马上摔下来,欧玛尔持剑跳到他身上,一秒钟内就可以杀死他。

但敌手这时做了一件事——向他脸上吐了一口唾沫。欧玛尔停住了,对敌手说:“咱们明天再打。”敌手糊涂了。

欧玛尔说:“三十年来我一直在修炼自己,让自己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所以我才能常胜不败。刚才你吐我的瞬间我动了怒气,这时杀死你,我就再也找不到胜利的感觉了。所以,我们只能明天重新开始。”

但这场争斗永远也不会开始了,因为那个敌手从此成了他的学生,他也想学会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

4.自知者明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①。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

认识别人叫智,认识自己叫明。

注释

①“智”与“明”有区别,除具体所指有不同外,对比而言,老子说的智与明,大体上可区别为,智是小智慧,明是大智慧。老子对小智慧持批判态度,主张入要有大智慧。这两句用现代汉语表达,大致可以说成是,了解别人的人伶俐,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对付他,怎样对付更有效等,这只能算做小智慧。真正的大智慧是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那才能无往而不利,才不至于为了对付别人损伤了自己。

“知人者智”二句,知人难,自知更难;老子以知人为智,自知为明。按老子的概念,“明”高于“智”。“明智”一词即出于此。“自知之明”亦由此而来。

解析

这句话看似浅显易懂,其实老子向我们展示的是极其深奥的道理。

老子强调指出能够理解判断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称其为拥有世间的庸俗智慧,而通过外事外物反观自己,从而悟出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配称为有大智慧,也就是明。

一个人了解别人,慧眼识人,这种人了不起,但识人有术,这里面有经验成分。只有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智者。有人有才华,可是人家却不给他机会,就是他身上的缺点让人感到讨厌,可他本人却不知道。这是老子对人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在今天仍然有用。

故事

刘邦自知之明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之所以能从劣势变为优势,最终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知人善任是重要原因之一。刘邦用人的基本政策是,凡是能为他的政治目标出力献策的,不管其出身经历如何,他都量才录用,并按功劳大小封爵授官。

彭越出身渔民,以后又曾为“盗”,英布因犯秦法,被处以面上刺字的黥刑,他俩都因功而封王;以屠狗为业的樊哙封舞阳侯;马车夫夏侯婴官至太仆;曾以编织谋生的周勃,后来担任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布贩子出身的灌婴做了御史大夫;农民起义领袖郦商封曲周侯。

刘邦称帝不久,在洛阳南宫的一次宴会上问群臣:“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了天下?”文臣武将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同类推荐
  • 西方哲学十二讲

    西方哲学十二讲

    像其他有关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一样,本书也是对哲学的回忆。不过,本书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回忆每个时期每位哲学家的思想,而是把目光集中投射到他们思想的某些方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试图让回忆更深入一些,在澄清哲学家本人思想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当代视野来揭示其中的深层蕴涵,另一方面也通过问题本身的如其所是来展开对问题本身的回忆与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本书探讨哲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哲学地思考。
  • 儒家智慧一点通

    儒家智慧一点通

    一位圣者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语言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关于儒家智慧的人生课,希望能以孔孟之道指点迷茫人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

    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

    本书主要论述了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的历史生成、中国第一个唯物史观思想的体系化、唯物史观与李达中国经济问题、唯物史观与李达社会主义理论等。
  •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发现置身于一个有不同的伦理、哲学、宗教和文化信仰的多元性的世界。多元论既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也不是把当代西方社会同其他社会分离开来的现象,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如此。
热门推荐
  • 羽落之泪

    羽落之泪

    八岁的一次邂逅,两人形影不离。樱兰沫雪的出国,让南宫朴夜痛苦不堪!他等了她八年!只为遇见她。爱一个人,不需要表达,只需要守护!可惜,回来的她不像以前那么亲热的叫“夜哥哥”了,她与他生疏了。她的性格也变了,许多东西都变了,唯有不变的,只有他的真心与她身边那么多的追求者。所谓“追妻之路路漫漫!”少年,努力吧!
  • 神河始

    神河始

    高二学生离小狐在父母的吵架中无意穿越了,来到异界的他重生成为了一只狐狸男.在异界帮助狐神岭的门主统一了大陆之后,离小狐回到了原本的世界.但是风雨并没有因为他的回归而平息,离小狐掌握虚空,踏破位面,在对抗初代"神"的过程中,开创了神河世纪...."神么?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唔,那就称为神吧."----离小狐
  • 站住,不准欺负我:抵债女友

    站住,不准欺负我:抵债女友

    一个是想爱不敢爱的鸵鸟女人,一个是优质到爆的强势男人。<br/>她因为生日的误会做了他的绯闻女友,结果惨兮兮签下了不平等女友条约,被迫着着全班的面送上香吻……<br/>最气人的是,她竟然对这个恶质的家伙动了心,结果N年之后不能摆脱……      
  • 打架的少年:一段青春的记录(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打架的少年:一段青春的记录(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入围作品所属组别:小说组作品讲述了农村少年的青春往事。情窦初开的少年,遇到了自己中意的女孩子,很快,他们坠入了爱情之河。但他们的爱情面前,走来一位有权有势的另一个人,一个官员的儿子,飞扬跋扈的恶少。于是青涩的青春有了热度,有了挣扎,有了打斗,有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少年的迷失和忙乱。热血的青春、邪念与正义、爱情与耻辱,青春少年初尝人生的滋味。
  • 歪打正着

    歪打正着

    [花雨授权]这个小妮子,真是视财如命,哦不,是爱钱甚于命。竟让他冒充国际明星来充场面,谁让他长得像某人嘛。她只想加强舞台效果,不能算侵权吧?歪打正着,效果确实不错呢!什么?!记者要采访?不行呀,要穿帮。
  • 貌美如花三姐妹:昙花

    貌美如花三姐妹:昙花

    柳迦柔的《昙花》描写了三个胞胎姐妹罗婉约、罗美娜、罗婉约貌美如花,三人同在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读书,嘉妮温顺柔和,美娜倔强顽皮,婉约含蓄内向,三姐妹只要在校园里一出现,就会引来无数男生的瞩目。在参加一次同学卢子仪在五星级大酒店举办的生日party时,本来自豪的三姐妹却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使她们对金钱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开启了不同的人生……
  • 我的回忆萌萌哒

    我的回忆萌萌哒

    以女主角筱夏的个人历程为题,对爱涵义的模糊--清纯--懵懂--明白--错过为线索,剧透可耻……看过后才明白好与不好。珍惜自己身边的男(女)孩吧,他(她)们才是最爱你、最愿意默默为你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 末日之异能崛起

    末日之异能崛起

    “救我,我可以给你我的一切..“我救不了你,你只能自己救自己。”袁峰看着眼前这个身材火爆性感的女人说道“你无情、你冷血、你没人性!!!”“是吗?凭什么我对你有情?热血?有人性?”袁峰看着昔日落井下石的同学,慢悠悠的说道一个大学生,带领人民走向逆战之路....求收藏,求打赏推荐....你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 邪王嗜宠:萌妃太嚣张

    邪王嗜宠:萌妃太嚣张

    “爱妃,听说你毁了人家蒋嫔妃从西梁带来的锦鲤?”某女面露绯色:“谁知道她养那鱼居然不是用来吃的,哼!我吃了还不知道有没有毒呢”某王爷打商量:“我帮你摆平这件事,今晚我回房睡?”某女傲娇:“先帮我摆平,回房睡的事再议!”某悲催王爷看着那道渐行渐远的倩影哭道:“爱妃,你别这样……”
  • 张艺兴浅夏正临花开时

    张艺兴浅夏正临花开时

    我在这里爱你,在黑暗的松林里,风解缚了自己。月亮像磷光,在漂浮的水面上发光,白昼,日复一日,彼此追逐。我在这里爱你,而地平线陡然地隐藏你。在这些冰冷的事物中,我仍然爱你。穿越海洋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