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70000000023

第23章 修身智慧(4)

故事

魏征正直无私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

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

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太好了!”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官,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这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唐太宗满腔怒火顿时消除了,后来他不但不记恨魏征,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可爱的地方哩!”

魏征病死的时候,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做好本职工作

有一位善良、聪明、而且很能干的妇女,跑来向心理咨询顾问卡尔博士请教工作方面的问题。

“博士先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她开始说,“我害怕失去工作。”她哭了起来。卡尔博士只好安慰她,并请她解释一下。

“我是知道的,”她继续说,“我跟另外两个妇女一起工作,这两个人都比我年轻多了,我们三人都是为同一老板工作,但是她们都极尽一切能事来打击我,使我干不下去。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卡尔博士想了一会儿,然后问道:“说实话,你是不是相信自己正在做一项很好的工作?”

这位妇女的反应很积极:“是的,我已经把我的工作做得很好。我的工作很完美,一点问题也没有。”

然后卡尔博士又问她:“你是否认为你的老板很愚蠢呢?”

她含笑承认,老板似乎是一位很聪明的人,而且很公正,很明理。

“那么,”卡尔博士说,“你一点也不用顾虑。只要继续做好你的工作就行了。

“但是假定我被辞退了呢?”她还是不放心。

“这么说吧,”卡尔博士回答道,“如果你的工作真的做得很好,而那些卑鄙龌龊的小人竞能使老板深信你应该离职,那么,你再为他工作也就没那个必要了。

事实上,这位老板真是一位非常明理的人。那两个制造麻烦的人很快就遭到处分了。

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他们都会想一走了之算了,其实这没有任何益处。请记住:将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最有力的反击!

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①?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③。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更重要?

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更有害?

所以,过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费,丰厚的储藏必有严重的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从而可以长久安生。

注释

①货,财货。多,重,亡,失,引申为损害之意。三句皆以“身”

与“名”、“货”相对。谓名与身哪一个更亲?货与身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声名财货与损害自身哪一个更为有害?答案不言自明,故下文以“是故”承接。

②是故,所以。费,义同《吕氏春秋·禁塞》“旷费神伤魂”之费,损也,伤也。“甚爱”句承“名与身孰亲”,“多藏”句承“身与货孰多”,谓过分爱重声名必带来极大的损伤,过多贮藏财货必造成重大的损失。

③殆,危。知足不辱,谓不甚爱声名则不受辱;知止不殆,谓不多藏财货则不危败。如此,身乃可以长久。

解析

在老子看来,人的最高追求应该是健康长寿,而不是对名利财物的疯狂占有,过分地追求名利地位和财富只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分地耗费精力对生命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对财富和名利的追求不知满足就是错了,贪欲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所以做到适可而止,对我们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如何看待人生追求,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名利不能和生命相比,财富也不能和生命相比。

老子认为:人应该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待名利和财富要淡然处之,不可无限制地追求,要知足常乐,不可贪婪成性。老子所提倡的重生贵己的观点,并不是贪生怕死,这是建立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基础上的生,而不是苟且偷生。老子告诫人们,不要贪慕虚华、美名,而要珍惜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不可自贱自轻。

“甚爱”就是过度地贪爱虚名和地位,其结果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价。“多藏”就是对财物的过度追求,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得到财物和失去人格与自由比起来,实在是得不偿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老子处世观的精华和最确切的表达。哲学上有“矛盾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一旦超过这一限度,就势必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知足是明智的,知足就会少了一些耻辱;知道适可而止也是有大智慧的表现,只有知道停止才能长盛不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做人处世的座右铭。人一旦过度执著于权势地位,就会磨损生命。

故事

疏广父子功成身退

疏广、疏受父子,在西汉昭帝时,先后受命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疏广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疏受好礼恭谨,荣冠朝野。

任职五年以后,皇太子年纪也长大了,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止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这是最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你我父子,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此时不及时抽身退去,只怕将来会后悔的,我们现在一同离开长安,告老还乡,终其天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疏受叩头道:“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二人称病求去,汉宣帝答应了,并送他二十斤黄金,皇太子送五十斤;当他们离别长安时,满朝公卿饯行于都门之外,车连数百辆,路旁围观的人叹赞道:“贤哉,二大夫!”

回到故乡以后,他们以朝廷所赐黄金,每日摆酒设宴,广请乡里父老,并经常问还剩多少黄金,督促赶快花掉。有人劝他们道:“何不买点田产屋传给子孙?”

疏广道:“我岂是老糊涂了,不顾及子孙!我想过,我们家还有薄田、茅屋,只要子孙们辛勤劳作,完全可以满足衣食之求,不会比一般人差;如今若是再多给他们添置财产,实是会使他们变坏。本来很贤明的,财产多了,便会胸无大志;本来愚昧的,财产多了更会去干坏事。

而且富有的人,众人都会嫉妒。我纵使不能使子孙变得知书达理,也不愿意他们去干坏事而结怨乡亲。这些黄金本来是皇帝赏给老臣养老的,拿出来同大家共同享乐,安度晚年,不是很好吗?”

因此二人在乡里中也很受人爱戴,平平安安度过了一生。

松下幸之助的决定

日本松下通信公司突然宣布不再做电子计算机。面对这项决定,公司内外都很震惊。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花了5年的时间去研究开发,并投入了10亿元的巨额研究费用,眼看着就要进入最后阶段,却突然宣布放弃。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的经营非常顺利,不可能是财政方面的原因,因而这项决定格外令人难以理解。

然而松下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自有其打算。他认为,当时公司做的大型电脑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万一不慎而有差错,将对松下通信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到那时再撤出,就太晚了!要保持公司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趁着现在投入不多,撤出激烈竞争的队伍,才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像西门子、RCA这种世界性的大公司,都陆续从大型电脑的生产中撤退,广大的美国市场,几乎全被IBM独占。在美国,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公司独占市场就已经绰绰有余了,那么日本这样一个小市场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富士通、日立等几个公司都急着抢滩,他们也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无疑赌下了整个公司的命运。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松下也许会生存下来,也许会就此消退。松下幸之助衡量得失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撤出。

能赢就进,不赢就转,勉强固守,往往得不偿失。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这样一条秘诀:“人有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转。”当然这转还要看准时机,转早了,丢了肥利可惜;转晚了,却又厄运难逃。

9.知足之足,常足矣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②。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③。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④。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

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母马也要在战场上怀驹。

最大的罪过就是引起贪欲,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痛苦就是贪婪无厌。

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才是永恒的满足。

注释

①天下有道,谓太平之世。走马,指传送军情之马。却走马,即不用遽传之马。“却走马”,为退回征用之马。

②天下无道,谓战乱之时。戎马,战马。

③祸,灾祸。咎,罪过。二句谓,战争造成灾祸,在于统治者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④这一句是以上几句的结论。意为,所以说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经常的满足。有贪心欲望,想得到满足,永无止境,总是得不到满足。

要得到满足就得知足,知足是去欲、去贪的最佳选择。

解析

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各诸侯之间的纷争连年起伏,战争给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苦大众深受战争之苦。老子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对统治者接连不断发起的战争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老子分析了战争的起因,他认为战争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永不知足引起的,要想消灭战争就必须从统治阶级的思想上下工夫,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并不能使国家强大,反而会削弱自己的统治,统治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收敛贪婪的欲望,实行无为而治。

同类推荐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身边的哲学(上)

    身边的哲学(上)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老庄论道

    老庄论道

    本书围绕老子思想的几个核心观念,讲述了老子哲学中的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庄子哲学中所倡导的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人生。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老庄哲学中的基本观念,读者在领悟了这样几个基本观念后,也就把握了老庄哲学的基本精神。
  • 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

    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热门推荐
  • 强化使我逐渐平静

    强化使我逐渐平静

    外出游玩时遇见一棵奇怪的树,对树许下一个愿望,却穿越了,并拥有着恐怖的强化能力,然而却没有发现失去了人性。
  • 宠后养成史

    宠后养成史

    上辈子误嫁渣男,惨死冷宫,这辈子琳琅立誓斩断他的皇帝梦,享受美好人生。年纪大了越长越漂亮,她的脸蛋总招人觊觎,打小相识的徐朗下手快,早早就把她娶回去宠着。琳琅对夫君很满意,原想止步于将军夫人,谁知再度入主皇宫。这……是夫君太给力,还是说她命定为后?
  • 帝舞九州

    帝舞九州

    九州世界,强者如林,宗门世家倾轧,帝天翊穿越异界成为华盛帝国皇子,获大帝传承,携无上秘法。天外魔族来袭九州世界,一时之间大陆将乱,而帝天翊要做的就是用他的双手轰出一条证帝大道,将天外魔族尽数消灭。
  • 茵梦湖

    茵梦湖

    本书荟萃了作者十三篇抒情小说,如名篇《茵梦湖》《白马骑者》《燕语》等,还精选了他十九篇抒情诗。其中《茵梦湖》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莱因哈德和伊丽莎白青梅竹马,情爱甚笃,可是伊丽莎白的母亲却把女儿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梦湖的庄园,旧日的恋人相见却是一片惆怅。小说谴责了包办婚姻,不仅主题鲜明,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优美的笔调,清丽的风格,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施拖姆的时代已经久远了,但是相信,他的作品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大明星就是我

    大明星就是我

    “我是歌手!和你们强调过一万多遍了,我真的只是个歌手!”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天皇巨星陈默,踩着四四拍边落荒而逃边大喊。一大波世界知名的导演、主编、金牌制作人,却挥舞着支票薄呼啸而来。眨眼间,可怜的陈默老师,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 真神途

    真神途

    带着全宇宙唯一的一枚神格来到这个骑士为尊的世界,看看主角如何一步一步成为那至高无上的存在。(本书主角严谨冷酷,不脑残,不种马)
  • 撒旦很温柔:恶魔精灵请别动

    撒旦很温柔:恶魔精灵请别动

    一个游戏,她丢掉了初吻,没想到头脑一热,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他按在墙边就是一阵强吻吧。“mua”“mua”一声比一声响亮。可是为什么,角色会反转?吃饭他也吻,喝水他也吻,看书他也吻,更重要的是,他连睡觉也不放过。她当初怎么没看出来他是一个流氓啊,她脑子是被驴踢了才会和他同居的!“mua”又是响亮的一声,她彻底爆发了:“你丫的是不是索吻狂魔啊?”他大手将她捞到自己怀里,笑得满脸奸诈:“我是不是,你试试就知道了!”“混蛋……唔……”(这是一个一言不合就接吻的故事,男女主身心干净,每天更新,坑品有保障)
  • 难忘青春

    难忘青春

    友情,爱情,青春中,总会有一些想不到的事发生,凌轩,肖杨,郑东少,刘珂寒,我,或许,遇到你们是错,但,我不后悔
  • 不死任务

    不死任务

    古天,一个站在巅峰的修行者之一。他斩断黑暗,建立黑暗秩序;逆天而为,振兴了人人唾弃的魅族!成就至高权利,却甘愿放弃一切,回归平凡。世人对他的评价:不可一世的天才,旷古烁金的神话。古天:“一切只不过是个任务!在任务中,我保持不死,只是经历着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罢了。”但随着《最强任务系统》任务的深入发展,古天发现这一切不再只是任务。
  • 35岁前不要循规蹈矩

    35岁前不要循规蹈矩

    郭晓斐编著的《35岁前不要循规蹈矩——乔布斯给年轻人的62个人生忠告》通过对乔布斯的性格、商业意识、行动力的侧重着笔,告诉年轻人在积极奋进的人生路上,不要循规蹈矩,要有勇气将自己最独特的优点以某种产品为载体展示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