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81200000059

第59章 蓝关碑

那一天,长安城的雪一定下得很大,沸沸扬扬,遮盖了整个皇都的街道、房屋和宫殿。

那一天,蓝关的雪也一定下得很大,铺天盖地,扯絮飞花,淹没了整个的山山岭岭。

但是,在长安,至少有一个人心里是柳绿花红温暖如春的。这个人,就是韩愈。我想当他从书房里走出来,看着漫天大雪时,一定会嘴角含笑;当他手握那份《谏迎佛骨表》奏章,走在皑皑白雪中时,心里一定会充满激动;当他走上殿阶,回望整个都城时,眼里一定充满了希望。

他的心里,有一缕春风在荡漾,有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大雪中生根、发芽、开花。

这个希望,就是大唐中兴。对此,他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已经等得双眼昏花了。终于,他看到了它。

两年前的元和十二年(817年),他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在蔡州前线,他看到了大唐军队的威武雄壮,看到李愬、李光颜等将军的英勇机智,看到了大唐百姓对王师的热烈欢迎,也看到了大唐王朝从昏睡中走向清醒。

他兴奋地写诗歌颂军队凯旋的盛况:“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那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可是,随着国势渐胜,局面渐好,皇帝却产生了享乐思想,产生了腐化思想,为了长生不老,准备把佛骨从法门寺迎到长安,供奉起来。

所有的大臣,一时之间,喉咙都喑哑了,宫廷上下,鸦雀无声。这时候,他站了出来,为了正在进行的统一大业,为了大唐的命脉,为了国家的希望和自己的理想。他,给历史交上了一份辉煌的答卷——《谏迎佛骨表》。

在这份字词铿锵的奏章里,他指出了佛的虚妄。以南北二朝,尤以梁武帝奉佛唯谨,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为例,指出皇帝迎佛的错误。最后提出希望,要求这位好佛的宪宗皇帝把佛骨扔掉,“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至于佛若有灵,发怒降罪的话,可降到自己身上,“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中国历史上,这可算一份讨佛檄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轰轰烈烈的京城,一下沉寂下来,在迎佛风潮中头脑狂热的人们,都停止了叩头,回过头来,瞪视着这个胆敢冒犯他们心中偶像的人。

天地之间,一片寂静,在刀箭一样的目光丛林中,只有他,韩愈,独自卓立。

杀——大家醒悟过来,纷纷高喊。

杀——皇帝的金口里,恶狠狠地蹦出这个字。

韩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在一片喊杀声中站立着,捏着他的表文。既然自己是带着希望而来,既然希望已经破灭,那就让自己用生命去祭奠那轮希望吧。

最终,在朋友裴度的救护下,他在宪宗皇帝的刀子下钻了过来,拉着他的马走向蓝关,走向潮州,走向江河湖海之外,走向蛮荒之地。

雪很大,遮没了天地,遮没了前进的路,更遮没了韩愈的视线。他在飞雪中一定苍老了许多,也一定衰弱了许多。冰冷的雪花,飘洒在他的身上、头上。甚至眉毛上,也沾满了白雪。

站在蓝关的风雪中,他长声慨叹,希望在哪儿?路在哪儿?

在寂寞的关口,他看到了自己久违的亲人——侄孙韩湘。

他清泪盈眶,多少个日子的孤独,多少寂寞与伤痛,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苍凉的诗人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写得激愤,却不颓唐;刚劲,而不柔弱。

然后,他和他的马,在那个寒冷的冬季里,在韩湘遥望的目光中,孤零零地南下,去了潮州。在那儿,他驱鳄鱼,开教化,使蛮荒不化的潮州,一变而成文明昌盛的礼仪之地,所以清朝两广总督吴兴祚参谒潮州韩文公祠后,题诗勒石,其诗后半谓:“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是十分中肯的。

一个心系苍生的人,不是一场风雪所能袭倒的。

可是,感谢一场大雪,是它见证了一个高尚的人的心灵旅程,同样是他映衬着一个卓立千年的身影。

一千多年后,当我随着旅游团经过蓝关时,飞雪飘飘,一如千年前的那场一样。听导游小姐说,前两年,有人想在这儿立一块碑,后来,又没立了,不知为什么。我想,什么也不为,因为这儿早就立下了一块顶天立地的碑,这碑就是——韩愈。

同类推荐
  • 审计学(第三版)

    审计学(第三版)

    本书按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全面阐述了审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阐述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审计测试和审计报告编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重视风险导向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 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数学故事

    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数学故事

    快乐阅读,陶冶心灵,这对于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能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蓝天。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8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80首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元曲更堪为其中三绝,千百年来光耀人间,滋润并哺育着华夏代代儿女。其广泛深刻的内容和多种完善的形式展现的历史、山川和社会风貌,令后人望尘莫及。学习它,既可陶情怡性,更会令我们开阔视野并增长学识。
  • 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

    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层次生产力的发展局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首先是开发创新能力的差距,也就是创新的差距。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最有力的“武器”。历史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教你学组词造句(上)

    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教你学组词造句(上)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热门推荐
  • 奇幻乐章

    奇幻乐章

    13岁的叶林,原本该普普通通过完这一生,但一个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
  • exo之冰原狼

    exo之冰原狼

    在狼族和血族发生的事。。。。。。。。。。
  • 诱拐真心:花颜少男

    诱拐真心:花颜少男

    成佑灵不过是不想去相亲,逃亲到韩国,却不料撞碎了脾气火爆的韩国冰山美男的水晶项链。被感情伤得体无完肤,被父母逼着去相亲的同样逃亲的安承轩撞上阳光少女成佑灵,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安承轩发现已经爱上成佑灵的时候,成佑赫的突然出现和依藤瑞的突然回来,让两个相爱的人陷入危机......安承轩又如何选择,成佑灵又何去何从?当五年后的相遇......“佑灵,我好想你,你想我了吗?”承轩紧紧地抱住佑灵,“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当初的期约已经失效了,请你放手!”佑灵冷冷地吐出一句话,眼中的冰冷、淡漠击溃了承轩这五年来仅有的一丝丝信心......
  • 对酒示申屠学士

    对酒示申屠学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菌娘

    菌娘

    艾泽用最后的金币从贩蛋骗子手中买了一堆被吹嘘的天花乱坠的神蛋,本想简简单单做个好人,却不曾想,最后一颗蛋中竟有秘密——蛋里,居然有一个妹子!她竟然是能够操控细菌的菌娘!!好像很不错的样子,但对光明磊落的艾泽而言,似乎也有不太好啊——决斗时分,让对手因为菌娘的调皮而惨白着脸捂着肚子疼痛艰难战斗,还得夹紧X花憋住汹涌的屎意……哥们,这战斗,我艾泽赢定了啊!
  • 遗蝶之嗜血戾帝宠妻成瘾

    遗蝶之嗜血戾帝宠妻成瘾

    前一世她被杀手追杀,无可奈何之下,躲进了一辆高级的轿车,她遇到了那个男人,他痴情,温柔的笑,让她一见钟情,深深的爱上了他,心甘情愿的留在他身边为他效力,她以为她诚恳与执着的爱可以打动他,到头来只不过是她的痴心妄想;一场黑暗势力的较量,昔日的好朋友的背叛,深爱的男人的痛恨,残忍地将她推向万丈深渊,死无葬身之地。重生归来,自以为可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奈何,老天开了一场玩笑,依然是那场追杀,依旧是那般无奈的躲进了一辆轿车,唯独相遇的不是同一个男人罢了。问题是,这个男人的危险指数不下SS级,一言不合就让她腰酸背疼,四肢无力;她到底是逃出狼窝还是掉进了狼窝……。(宠文)
  • 一吻定婚之逃妻十八岁

    一吻定婚之逃妻十八岁

    “嗨,亲爱的,好久不见呢!”这是佐藤夫人对佐藤先生的开场白。“这就是逃婚后,你对我的解释?”佐藤先生头也未抬的说道,清冽如雪的嗓音如音乐般好闻。“我已经和你结婚了,什么叫逃婚,我那个只是逃家!!”佐藤夫人很不满的强调!!哦~~原来他们是夫妻啊!!!!!“为什么离开?”佐藤先生怒目圆睁的问道。“没有人规定不能结婚后逃婚吧!”佐藤太太巧笑言兮。
  • 青春不完本

    青春不完本

    走出校园踏进社会是进入一个巨大的染缸还是迎接人生最大的挑战?看一个应届毕业生如何在工作,生活,爱情,亲情中跌宕在憧憬,彷徨,希望和绝望中成长!
  • 战争校园

    战争校园

    昆山市朝阳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扛起了拯救世界,保卫地球的任务……
  • 帝国启示录: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

    帝国启示录:经济视野下的历史变迁

    有关秦帝国诞生的基础,以及它的鼎盛和消亡,公认的说法是自商鞅变法后,处于战国时期的弱国——秦,逐渐从弱小走向强大,直到消灭其他六国,统一了华夏大地。史书上还说,商鞅变法导致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结构的改变。然而这“改变”之中内在的联系,却没有尽然。对于史书里刻板、僵硬、符号化的述说,我始终难以理解透彻,所以读起那段历史也就不得其法,总觉得其中有些奥妙没有品透。待到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知识日渐丰厚,再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不禁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