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84100000020

第20章 道家的认识哲学(4)

大千宇宙的一切物象都处在不停的变易之中,对此,庄子和老子一样,有深切的洞察和感受,他指出:“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尤时而不移。”事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消方长,方长方消;方盈方虚,方虚方盈;方起方灭,方灭方起,此种生死、消长、盈虚、起灭,如日月之流转,无有止息。而“知有所待而后当,”知识的建立有赖于所待之对象的稳定性,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客观的情况是,知识所待的对象永远是变化不定、不可捉摸的,因此庄子认为,要想建立确当性的反映客观事物真相的知识,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

再次,“墟”、“时”、“教”三种因素对人的认识的影响。《庄子》载:“井蛀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刘义典疏云:“夫坎井之蛙,闻大海无风而洪波百尺,必不肯信者,为拘于虚域也;夏生之虫,至秋使死,闻玄冬之时,水结为冰,雨凝成霰,必不肯信者,心厚于夏时也;曲见之士、偏执之人,闻说虚通至道,绝圣弃智,大毫末而小泰山,寿殇子而天彭祖,而必不信者,为束缚于名教故也。”“墟”,指的是空间环境或地域环境。人们囿于狭小的生活空间,而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乃是常有的事,就象井底之蛙无法理解大海之博大是一样的道理。庄子举例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天河水_}:涨的季节,各小河之水都灌注到黄河里去。黄河水流之宽阔,至于两岸及河中水洲连牛马也难以分辨清楚。于是河神洋洋得意,自以为天下之美集于它一身了。然而当它顺着水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嘹望,方才发现,茫茫一片,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感到惭愧内疚,望洋而兴叹说,原以为谁都不如自己,其实这说的就是我了。这一则寓言旨在提醒人们务必以开放的心怀去面对外部世界,不能把自己拘限于一个狭小的封闭的环境里,否则势必不能认清物我关系,认清世界的本来面目。“时”,指的是时代背景或时代历史条件。“时”不仅在庄子的人生哲学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而且在庄子的认识哲学里,它也构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因素。“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小年不及大年,”人的认识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总要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相同性质的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条件或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认识、人们的意义评估和价值判断往往是不一样的,所谓“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是也。“未可以为常”说的是,没有恒常不变的真理,人们的认识只能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教”,指名教、礼义规范、社会的人文制度,简言之,指社会的文化环境。庄子认为,这也是阻碍人们的认识达致“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陈鼓应先生指出,在一种僵固的文化环境中,很容易形成一种封闭性的心态。确实是这样,传统习俗、社会礼仪规范、历史典章制度、国家法律条文等等一切属于“教”的东西,如同一根无形的绳索,捆缚着人们的手脚,又象一层厚厚云雾,遮蔽着人们的双眼,从而严重地影响对事物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正因为此,庄子对一切人为的名教予以猛烈的鞭挞,并鼓励世人挣脱名教的束缚,超越名教的范限。

复次,观察和审视事物的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也严重影响人们的认知活动,阻碍人们达到一致的客观的认识。庄子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物与物之问有其所同,有其所不同。如果仅从其差异性来看,则肝胆虽息息相连,却有楚地和越地之差;反之,如果从其相同性来看,则万事万物皆可以“通为一”,不必作君子小人的分别。庄子又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以道观之”,“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功观之”、“以趣观之”,这许多不同的“观”说明,观察事物的立场和视角不同,对同一事物所作的认识和评价将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当然,按庄子的本意,他是提倡“以道观之”的,因为从“道”的立场和角度看,则“物无贵贱”,“万物皆一”。

又次,主观“成心”的作祟,也是客观知识所以难以建立的一个重要缘由。庄子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战!”所谓“成心”,说白了,就是人的主观性或主观偏见。人在认知活动中,如果带有主观的成见,就必然使其认识的客观性受到严重的伤害,所谓“道隐于小成”也就是这样的意思。庄子对“成心”的消极作用有深切的感受,他认为,作为“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的“道术”,正是由于人们“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任其“成心”的作怪,“往而不反”,而致“上而不明,郁而不发”,而“为天下裂”的。

“成心”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一个很难避免的弊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主要基于这样两个因素:一是人类为中心的观念;二是个己为中心的观念。一方面,人们在认识外部事物时,往往只根据个已之处境和爱好,只从个己之需要出发,来理解和评价事物,“同于已者是之,异于已者非之。”因而其所理解和把握的事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全面不客观的。另一方面,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人们又常常将个己为中心的观念推而广之为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恪守“人贵物贱”的立场,将人的意识凌驾于、强加于万物之上。庄子认为,这是很不公平、很不友好的。“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傈恂惧,猿猴然乎哉?

j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孰知正处?”“孰知正味”?显然无从判断,一定要认为人高于其他物类,人的生存生活方式优于其他物类的生存生活方式,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语言功能的局限性也是人的认识难于达致“真知”的根由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出现,伴随人类社会的进化而进化的。语言又是与文字相关联的,但从二者的发生史来看,则只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乃是人类的文明发展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类的语言进化到一定阶段和水准的产物。语言的含义较之文字要宽泛得多,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说,通常人们说到“语青”,实际_}:总是涵盖“文字”的。这些我们暂且不必去管它。现在我们要问:语言是否有局限性?人类能否借助语言获得“真知”,确立客观知识?关于前者,道家的回答是肯定的;关于后者,道家的回答则是否定的。这肯定和否定的两个回答又是一以贯之的,前一个回答构成后一个回答的前提,后一个回答则是前一个回答的必然结果。

对于语言文字的记述事象、传达意义的功能,道家似乎并没有完全否定,而是给予相对的承认的。不过,道家充分意识到语言的这一有限的作用和功能常被一些华而不实的浮泛之词所隐蔽,致使不能正常地发挥其有限的功能,所谓“言隐于荣华”是也。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语言的模糊性、不确定性而玩弄文字游戏,巧饰文辞,“累瓦结绳窜句”,把语言作为论证、粉饰其诡辩命题的工具,以致造成“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陷入无谓无休的争执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庄子有时也把语言看成是造成是非争执的根源,指出:“言者,风波也。”

如果说以上所论还只是语言功能的局限性的外在的方面的话,那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言功能的局限性还有其内在的方面,这就是它根本就不能完整地表达语言主体所要表达的全部思想,特别是不能表达逻辑背后的东西。这也就是所谓的“言不尽意”。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言不尽意”的主张并非道家老庄的独创,儒家的经典《易传》也有这方面的论述。《易传》指出:“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书是书册,言是言语,意是思想。书册的功能是记录言语,但不可能将人类的所有言语都记录下来;言词的功能是表达思想,但也不可能把人的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人们有了思想要凭靠言语来表达,凭靠书册来记载,可是言语和书册都有局限性,那么“圣人”如何打破此种局限性呢?《易传》认为,其办法就是“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象的特点是灵活,具有普遍性,“立象”可以表达众多的事物,反映复杂的思想,故可“尽意”。而“设卦”其实也是“立象”,“尽情伪”其实也是“尽意”,而且是更高层次上的“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这个“辞”指《易》之卦辞爻辞,它是卦象和爻象的文字表述,是表象的,故能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变”指吉凶互变,变凶为吉即是“通”,“通”则可以尽其利。“鼓之舞之”指行筮求卦时摆弄那49根蓍草的动作,它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把“神”的精义充分表现出来。由上可知,《易传》作者虽然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意识到言不能尽意,但他的思维指向和主观意图却是要尽言尽意。他设想的达致尽言尽意的方法是立象、设卦和系辞。因此,我们只能将他的主张归结为一种相对的不彻底的言不尽意论。与此相比较,道家的言不尽意论则要彻底的多。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这都是讲的语言文字的内在局限性,讲的“道”的不可言说性。在道家看来,语言文字不仅不足以尽意,反构成尽意达意的障碍和累赘。因此,他们主张“去言”、“少言”、“贵言”、“不言”,主张“得意而忘言”。庄子论“得意忘言”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贵也。”世人所看重的实际上只是言语,只是书册,而这恰恰是不应当被看重和珍贵的,所当看重和珍贵的惟有意义或思想,可是意义或思想却不能用言语来表达。所以庄子又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筌,鱼笱,捕鱼器。蹄,取兔网。在这里,庄子以筌和蹄比喻语言,以鱼和兔比喻意义或思想,主张“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认为语言不过是表达意义或思想的手段和外壳,如果把握了意义和思想,即可以忘记或舍弃语言。

应当看到,道家的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是以其无名论为前提和基础而提出的。道家认为,道乃是无形无名的本体,它是不可以名状的,《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指出:“道常无名。”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王弼解释老子道无名的特征说:“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强调道乃是“名之不能当,称之不能既”,“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的。固然,老庄特别是老子对1:道的状貌也曾给予某种形象的描述,谓其“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寂兮寥兮”,“字之日道”,“名日大”,但这是强为之容,强为之字,强为之名,是不得已而勉强为之,与《易传》作者为尽言尽意而有意识地去立象、设卦、系辞显然大异其趣。

道家不仅讲求“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同时还认为存在一个“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的超形迹的领域。庄子指出:“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言和意虽能触及事物的精粗即形迹的领域,但对于“数之所不能分”、“不能穷”的超形迹的领域,言和意却只能望洋兴叹,莫可奈何。

同类推荐
  • 孟子趣说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孟子趣说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本书作者用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孟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戏虐的方式,以全新的视角讲解孟子及其思想,兼论中国历史与社会文化,其批判性的思考方式给读者以启发,引导其独立思考。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古生物学家推论:在地球诞生以来的45亿年中,地球生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经历了5次大灭绝,时间大约分别是5亿年前,3.5亿年前,2.3亿年前,1.8亿年前,6500万年前。这就是地球文明循环说。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过高度文明的生物,然而,全球性毁灭以及亿万年的自然变迁,抹掉了一切痕迹。我们现在迷惑不解的许多遗址、遗物,只不过是有幸保存下来的远古文明的残存物而已。即使是现代文明,也是几经毁灭性的劫难,当代人类也只是那些幸存者的后裔而已!
  • 中国大儒·国之重器

    中国大儒·国之重器

    从明清至民国,一代代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儒学宗师以致君尧舜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写就了华夏辉煌夺目的灿烂文化。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千年时空,以耳聆听大师们精深玄妙的儒学思想,用心感受他们风华绝代的儒者风采……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热门推荐
  • 飞升大荒

    飞升大荒

    新书《武神空间》,7月21日上传,大家多多支持!修炼了传说中诗仙李白遗留的功法《青莲圣歌》的人间武者秦方因为一个意外,跟随着几百年来唯一一个飞升者,张三丰前往了天界大荒!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个人类盛极而衰的世界!顺则奴,逆则亡!踏古震今,登天路,逆仙行,狂歌天下!本书一群:25215910
  • 逃出诡异梦境

    逃出诡异梦境

    现实还是梦境?灵异还是科学?死亡还是永生?痛苦还是极乐?主角醒来,竟然在一个诡异的白色空间内,没有尽头的楼梯,白色的背景,腐蚀肉体的材料,究竟如何才能走出这无尽的痛苦?死亡究竟是解脱还是噩梦的开始?蓝色方块组成的数据方块屋,悬空的地板,封闭的房间,神秘的幕后主使。无数道血色的门,每一扇门,都是一场噩梦的开始,到底有没有尽头?究竟怎样才能走出这无尽的噩梦,请跟随他的脚步尽情哭喊吧。梦境语:挣扎吧,痛苦吧,在这血与暗的地狱中,然后,死吧!
  • TFBOYS世家恋

    TFBOYS世家恋

    三个世界第一家族的千金小姐,为了锻炼自己,离开美国来到中国重庆遇到TF三人的故事。大姐高冷,二姐呆萌,小妹温柔。她们会与自己命中的那个TA摩擦出怎样爱的火花呢?(当然~我会加一些虐文滴~)
  • 玄幻四九之月落残阳

    玄幻四九之月落残阳

    当21世纪的活泼小神棍遇见俊美无双的烈焰王,就注定了一场你追我赶的爱恋……本以为可以好好的在一起一辈子,却不料原来都是……
  • 将门狂妃,傻王戏妻成瘾

    将门狂妃,傻王戏妻成瘾

    她欺他,辱他,笑他,为了另—个他,诡计用尽,背叛痴爱她的他,最后却换得心爱男人—碗堕胎药和阴毒庶妹囚禁凌辱百般折磨。生死之间,那个几次三翻差点死在自已手上的傻子夫君却紧紧护着她,挡下了飞向她的无数只利箭。一朝重生,她感激上苍!既给她—次重来的机会,那她必定要将前世的帐算清,定要让恶人有那恶报,护他傻夫君一世周全!只是,谁能告诉她,眼前这货真的就是痴傻爱她,纯洁无害,善良小白的前世夫吗?这货是傻,傻的肚里阴险狡诈,行事高调猖狂,十足街头小恶霸。这货是痴,痴到除他外任何男子敢靠近她三步以内便明里秒残了人,暗里直‘废’了人。这货也真的很小白,因为他在她面前的自称一直是小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烙咒记

    烙咒记

    天道造无常,万物相生克,然造物之极致,凌超然所在,聚四通三克,其名曰灵体。天界,又称烙咒界,乃烙印的起源地,按烙印之分有五大庭,五庭在其他各位面均设分部。主角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被告知此事,仿若命中注定般,踏上了奇幻的异界乡土。
  • 亘古帝皇

    亘古帝皇

    一个被人遗弃的孤儿。在偶然的机会中加入北山城五大家族之一的于家,成为最低等的仆人,14年受尽屈辱。最终被赶出家族,在濒临死亡之际,一位老者将其救下,并传授神功,从此咸鱼翻身斗苍天,败帝王,走向人生巅峰
  • 揭秘明十三陵

    揭秘明十三陵

    作者是明十三陵开挖者赵其昌的朋友,同在十三陵居住又是近邻,耳熏目染的对明代史略有研究,闲谈中了解了开挖的真相。陵墓是历史的基石,它涵盖了此前历史文化的缩影,一个朝代的兴衰进程。史书记载往往在记述者的历史观上残留统治者的影子,贬褒偏彼,缺乏真实性。作者经过几年的走访查证,民间走访,搜集大量资料,撰写了这部书籍。陵墓结合历史事件描述,很多不为人知的秘闻传说有型有色,其中对陵墓所在地昌平做了详细的解剖,很多资料是一般书籍中难以找到的。
  • 郁闷的中国人

    郁闷的中国人

    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著名作家梁晓声捅破了中国最后一层窗户纸!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人们迎来了新的时代。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折磨着中国人坚强的神经。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
  • 时间的廊

    时间的廊

    对于我们这些生于八十年代的人来说,诗歌最早起于小学课本的《静夜思》《锄禾》等等。自诩没有古代那些伟大的诗人的才情,但生活中某时某刻也能凑出一句两句自以为是的佳句,所以也想拿出来露露脸。有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给自己一个遥远的期待,期待在某刻这些句子从某个地方出现,抱着这样遥远的想法,将这些拙劣的断句陈列出来,供人欣赏或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