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32700000201

第201章 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

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独觉到究竟声闻皆离染得。尽智时得故。余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如是说者。若决定可得者彼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后作加行方现在前。佛不由加行。独觉下加行。声闻或中或上。然有愿智由边际定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问此愿智加行云何。答以一切地及边际定为加行。谓修行者将起此愿智时。先起欲界善心。次此无间入初静虑。次入第二静虑。次第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起还入无所有处。次第乃至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复入第二静虑。次第乃至入第四静虑。彼既如是于上下地一切等至。循环入出令极调顺第四静虑已。复于第四静虑从下入中从中入上。如是上品名为边际第四静虑。从此次第引起愿智。是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言。诸阿罗汉为饶益他故。于上下地循环入出令调柔随顺第四静虑。若时加行流注无滞。尔时名为加行成满。从此能引愿智现前。大德说曰。于无间灭无间起及俱生中了知方便。若时加行流注无滞。尔时名为加行成满。从此引起愿智现前。

问宿住随念智与缘过去愿智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此名宿住随念智。此名缘过去愿智。复次宿住随念智知前际有漏五蕴。此愿智知有漏无漏诸蕴。复次宿住随念智知欲****前际五蕴。此愿智知三界及不系诸蕴。复次宿住随念智知诸蕴共相。此愿智知诸蕴自相及共相。复次宿住随念智此法者有外法者亦有。此愿智唯此法者有。复次宿住随念智异生有圣者亦有。此愿智唯圣者有。复次宿住随念智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皆有。此愿智唯无学者有。复次宿住随念智时解脱不时解脱相续中皆有。此愿智唯不时解脱相续中有。复次宿住随念智依四根本静虑。此愿智唯依第四根本静虑。复次宿住随念智通曾得未曾得曾习未曾****不共。此愿智唯未曾得未曾习不共。复次宿住随念智初引发时唯能生生次第随念后成满时。若生生次第若超百生千生等。随其所欲皆能随念。此愿智初引发时及成满时。若次第若超越如其所愿皆如实知。复次此愿智但于宿住随念智所知境转者。即有六事胜。一炽盛胜。二增上胜。三微妙胜。四清净胜。五明白胜。六迅速胜。况余多耶。是谓宿住随念智缘过去愿智差别。

问他心智与缘现在愿智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此名他心智。此名缘现在愿智。复次他心智缘一物为境。此愿智缘一物或多物为境。复次他心智缘自相境。此愿智缘自共相境。复次他心智缘他相续。此愿智缘自他相续。复次他心智缘心心所法。此愿智缘五蕴。复次他心智依四根本静虑。此愿智唯依第四根本静虑。复次他心智此法者有外法者亦有。此愿智唯此法者有。复次他心智异生有。圣者亦有。此愿智唯圣者有。复次他心智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皆有。此愿智唯无学者有。复次他心智时解脱不时解脱相续中皆有。此愿智唯不时解脱相续中有。复次他心智通曾得未曾得曾习未曾****不共。此愿智唯未曾得未曾习不共。复次他心智有漏无漏。此愿智唯有漏。复次他心智缘欲****系及不系法为境。此愿智缘三界系及不系法为境。复次此愿智但于他心智所知境转者。即有六事胜。谓炽盛胜等如前说。况余多耶。是谓他心智缘现在愿智差别。

问云何愿智能知未来。答有说。以过去现在比知未来。譬如田夫下种子已。比知定有如是果生。彼亦如是。有说。若尔愿智应是比量智非现量智。应作是说。此愿智不待观因而能知果。不待观果而能知因。是故此智是现量智。非比量智。问云何愿智知无色界。答有说。由观等流及行差别。如观行路之人知所从至。有说。若尔愿智应是比量智非现量智。应作是说。此愿智不观因而知果。不观果而知因。故此智是现量智。非比量智。然声闻独觉有余习过患故。于所愿境加行乃知。如来余习过患永尽。故于所愿举心即知。问世尊愿智云何能知一切有情心相差别。答有说。此不必须问。所以者何。此是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有说。先已品量而今能知。有说。由取一分所识知有情心相差别。类知余者。如世界坏时有情多分生极光净天。于彼展转访宿住事。后以宿住随念智知。佛亦如是。有说。佛于缘起善达故知。有说。佛于愿智自在故知。有说。佛于自业善达故知。有说。佛于等流善达故知。有说。佛于行差别善达故知。尊者说曰。佛于有情心界欲知便知。不因加行无烦责问。以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此种类智皆已得故。问何缘发起如是愿智。答为饶益他故。谓先起愿智观诸有情意乐差别。后随所应作饶益事。譬如良医先观病者差别相已然后授药。

问愿智当言善耶。无记耶。答或善。或无记。此中有说。愿智唯一。谓在第四静虑唯是善。有说。愿智有二。谓在第四静虑及欲界各唯善。有说。愿智有三。谓第四静虑善欲界善无记。有说。愿智有五。谓四静虑及欲界各唯善。有说。愿智有六。谓四静虑善欲界善无记。有说。愿智有七。谓上三静虑唯善。初静虑及欲界各善无记。有说。愿智有十。谓四静虑及欲界各有善无记。如是说者。应知如前说六者善。问愿智唯在第四静虑又唯是善。何故乃言四静虑善欲界善无记耶。答愿智实在第四静虑及唯是善。然此中依密意说。愿智及愿智后同缘起说智。皆名愿智故。其事云何。谓瑜伽师先依第四静虑发起愿智知所知法。即缘此法入第三静虑。次第乃至即缘此法。起欲界善心。从此无间即缘此法起欲界善或无记心说所知法。此中若根本若后起皆说名愿智。是故说或善或无记。

云何无诤行。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我弟子中善现苾刍住无诤行第一。虽作是说。而不广辩。云何无诤行无诤名何法。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问云何无诤行。答一切阿罗汉善达内时外不如是。若亦善达外时名无诤行。云何内时。谓自相续中所有烦恼。云何外时。谓他相续中所有烦恼。遮此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所有烦恼皆已遮断。于他相续所有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遮名无诤行。有说。时谓三时。即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于此三时制诸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三时烦恼皆已制断。于他相续三时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制名无诤行。有说。时谓六时。即日夜各初中后分。于此六时制诸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六时烦恼皆已制断。于他相续六时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制名无诤行。尊者妙音说曰。非谓无有自相续中烦恼故名无诤行。但以能遮他相续中烦恼诤故名无诤行。所以者何。诤是对他之名。非对自故。问何故遮制烦恼。名为善达。答要由方便觉慧现前。方能遮制自他烦恼故名善达。

问无诤名何法。答令他相续无杂秽转。谓诸烦恼能为津润垢腻杂秽。得无诤者不为他相续中烦恼之所津润垢腻杂秽。即是远离他相续中诸烦恼义。有说。此文应言于他相续无遗余转。谓得无诤者。如于自相续烦恼永断无余。如是于他相续烦恼亦能遮制令无有余。即是遍遮他相续中应令彼起诸烦恼义。有说。此文应言于他相续无差别转。谓得无诤者如能遮亲相续中烦恼令其不生。如是亦能遮怨及中相续中烦恼令其不起。即是平等遮制他相续中诸烦恼义。问善达外时无杂秽转有何差别。答善达外时。谓慧无杂秽转。谓烦恼不起。

复次彼阿罗汉行五种法。令他相续烦恼不起。何等为五。一净威仪路。二应时语默。三善量去住。四分别应受不应受。五观察补特伽罗。净威仪路者。彼阿罗汉先一处坐。若他来者即观其心。以何威仪令不起结。若知由此生彼结者。即便舍此住余威仪。若不起结即如本住先住。余威仪亦尔。应时语默者。彼阿罗汉见他来时便观其意。为应与语为应默耶。观已若见语起彼结。虽极欲语即便默然。若见由默起彼结者。虽不欲言而便与语。若涉道路见二人来。即观谁应先可与语。观已若见与此语时彼起结者。即与彼语与彼亦然。若俱与语而起结者。即便默然俱默亦尔。若语若默俱起结者。即为避路令不起结。善量去住者。彼阿罗汉随所住处即便观察。我为应住。为应去耶。若见住时起他结者处虽安隐资具丰饶随顺善品而便舍去。若见由去生他结者。处虽不安资缘匮乏不顺善品而便强住。分别应受不应受者。彼阿罗汉若有施主以资具施。即观其心为应受为不应受。观已若见受起彼结。虽是所须而便不受。若见不受起彼结者。虽所不须而便故受。观察补特伽罗者。彼阿罗汉为乞食故将入城邑里巷他家。观察此中男女大小。勿有因我起诸烦恼。若知不起便入乞食。若知起者。虽复极饥而便不入。无如是事为分别故。假使一切有情。因见我故起烦恼者。我即往一无有情处断食而死。终不令他因我起结。彼阿罗汉修行如是五种行法。则能遮他相续烦恼令不现前。

问何故阿罗汉已得解脱而修此法自拘缚耶。答彼阿罗汉先是菩萨种性。不忍有情造恶招苦。为拔彼故恒作是念。我无始来与诸有情互起缠缚。轮回五趣受诸剧苦。我幸得免复应救彼。又作是念。我无始来或作倡妓或****等鄙秽之身。百千众生于我起结。尚由此故长夜受苦。况我今者离贪恚痴为世福田。于我起结而不招苦。故我今者不应复作烦恼因缘。故阿罗汉虽自解脱而为有情起无诤行。

问彼为遮他自相烦恼。为共相耶。答唯自相可遮。非共相。所以者何。共相烦恼随其所应。一时总缘一界一地一处一类。一所得身执我我所。或执断常。或拨为无。或执第一。或执能净。或起犹豫。无明不了一切有情恒任运起不可遮止。是故唯遮自相烦恼。问无诤行自性云何。为是定。为是慧耶。设尔何失。若是定者此文云何通。如说善达外时名无诤行。善达是慧。若是慧者余说云何通。如说应习静定无诤。答应说是慧。问若尔。何故说应习静定无诤耶。答彼应说应习静慧无诤。而说应习静定无诤者。欲显与定俱故名定。而实是慧。是名无诤自性。如自性我物等亦尔。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云何名无诤行。答此行能对治他烦恼诤故。名无诤行。然诤有三。一烦恼诤。二蕴诤。三斗诤。烦恼诤者谓百八烦恼。蕴诤者谓死。斗诤者谓诸有情互相陵辱言语相违。应知此中说烦恼诤。为遮有情起烦恼故。复有说者。由此能令自他诤无故名无诤行。即是善修无我行义。是故尊者善现曾于日暮至一毗诃罗扣门而立。门内苾刍问言是谁。尊者善现由住无诤久时熟修无我行故。默不能答言我是善现。良久乃曰。此是世间假所立名为善现者。又彼尊者曾路行遇雨。至一外道门侧避之。外道问言。仁字何等。尊者善现由住无诤久时熟修无我行故。默不能答我是善现。再三问已。乃徐答言。此是世间假名善现。故知善修无我行者。令自他诤无说名无诤行。有说。诸瑜伽师由住此故于爱不爱。宜不宜。可意不可意。有利无利苦乐具中。悉皆无诤故名无诤行。

复次无诤界者堕****。有说。堕欲****。如是说者。初说为善。地者在第四静虑。有说。在五地。谓四静虑及欲界。如是说者。谓初说善。所依者依欲界身。行相者是不分明行相。所缘者缘欲界。于欲界中但缘烦恼。有说。通缘欲界五蕴。如是说者。初说为善。念住者是法念住。有说。通四念住。如是说者。法念住。善智者是世俗智。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根相应者舍根相应。世者堕三世缘未来。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不善。有说。通缘不善无记而多缘不善。三界系不系者。****系缘欲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不断者。是修所断缘修所断。有说。通缘见修所断多缘修所断。缘名缘义者但缘义缘自相续他相续非相续者。但缘他相续。有说。通缘自他相续而多缘他相续。何处起者。应言欲界起。非色无色界。欲界中唯人趣非余趣。人趣中唯三洲非北洲。三洲中男子女人俱能起。尊者众世说曰。唯赡部洲唯男子能起。如是说者初说为善。何等补特伽罗起者。是圣者非异生。唯无学非学。无学中唯不时解脱非时解脱。所以者何。以要得自在定及相续不为烦恼所持者方能起故。问佛独觉到究竟声闻。为亦住无诤不。设尔何失。若彼亦住无诤者。无诤能遮他相续烦恼。何故犹起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若彼不住无诤者。契经说云何通。如说尊者善现住无诤第一。彼根性劣尚能住无诤。佛独觉等根胜。而彼何故不能住于无诤耶。答应言佛等亦住无诤。问若尔。何故犹起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耶。答佛及到究竟声闻。俱是说法教化他者皆得愿智。观察有情我今为能令彼于我不起烦恼而种善不。若知能者便往化之。若知不能不起彼结但能令彼种善根者。即念宁起彼结要当令种善根。所以者何。彼若能起毛许胜善。必能摧灭如山烦恼诸恶行故。若知俱不能者则方便避之。胜于善现过百千倍。有说。佛及到究竟声闻不住无诤。问何故善现能住无诤。佛等根胜不能住耶。答尊者善现于无诤中爱乐尊重恒时修习。佛等不尔。非于无诤起极尊重想故。然非不能住。如是说者。佛等亦住无诤然不多住为化有情故。所以者何。诸受化者根性不等。或宜慰喻。或宜诃责。或宜称赞。然后入法。彼虽或于诃责等位起贪嗔慢。然必因此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舍利子等虽能恒住无诤行。为化有情而不多住。

问无诤。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独觉到究竟声闻皆离染得。尽智时得故。余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如是说者。若决定可得者彼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后加行现在前。佛不加行。独觉下加行。声闻或中或上。然有无诤由边际定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问此无诤加行云何。答以一切地及边际定为加行。如愿智中广说。

如契经说。善现苾刍修无诤行证法随法。问无诤不能断诸烦恼。世尊何故作如是说。答彼尊者于无诤行从昔以来。爱乐修习由此展转能起圣道。断诸烦恼成阿罗汉。从此能起无诤现前。依此密意故作是说。非谓无诤能断烦恼。其事云何。曾闻尊者昔由二缘。于无诤中发起正愿。一由见二由闻。由见者。谓于往昔见佛弟子由住无诤。每至城邑衢路市里。将护有情令不起结。由闻者。谓于往昔闻佛弟子由住无诤。余说如前。既见闻已起正忆念。随所修习施戒多闻精勤梵行。一切皆以回向无诤。愿我未来作佛弟子恒住无诤。将护有情如所见闻。诸佛弟子。由彼愿力感众同分。于释迦牟尼佛法中。为住无诤第一弟子。为无诤故速疾证得阿罗汉果。以无诤必依无学身故。由斯密意。契经说言。修无诤行证法随法。问无诤作何行。答作寂静行。为寂静他诸烦恼故。

如说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中。世尊记说五百弟子。各随所能双双第一。今本论师欲于相似双中显差别故。而作斯论。问何故世尊说诸弟子双双第一。尊者世友说曰。世尊欲显善说法中师与弟子贤和无诤互不相隐真实功德。非如外道为名利故心怀嫉姤弟子与师互相非毁。复次世尊欲显善说法中弟子尚有真实功德可称可记。何况于师。恶说法中师尚无有实德可记。何况弟子。复次欲显善说法中悭垢永断师与弟子互相称扬真实功德。非如外道有悭垢故。师于弟子。弟子于师。尚不欲闻他人称赞。何况自说。复次世尊显已所应作事皆已成办舍教授担而自安故。复次欲显苾刍修正加行。有所归趣非悠悠故。复次世尊欲令于所赞德随彼爱乐多住中者生敬重心意望满故。复次佛为勉励新学苾刍令生希慕翘勤修故。大德说曰。由二因缘世尊记说弟子功德。一者显己现法乐住。二者哀愍后世有情。复次世尊自显于九十六诸外道众中我众最胜故。复次世尊欲显佛出世间有大饶益。谓佛出世乃有如是诸第一双开士出现非无佛时。复次世尊欲令于诸功德差别门中别别乐者欢喜勤修舍诸懈怠疾证得故。复次世尊欲以弟子所得证已所说是真实故。复次欲止诽谤善说法中无有现证上人法者故。复次世尊欲止见诸苾刍形容憔悴生轻慢者。显此皆有殊胜功德。阿毗达磨诸论师言。随诸佛法故。谓过殑伽沙数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法。皆记说弟子众中所有多双第一功德今佛亦尔。复次欲令世间别别爱乐诸功德者闻生欢喜。于佛正法。起尊重心种诸善根获大饶益故。复次欲与未来诸佛庄严徒众故。谓佛记说诸弟子已无量有情若见若闻皆生欢喜发起正愿。随所修习施戒多闻正勤梵行皆以回向第一功德。愿我来世于佛法中得预如斯诸正士数。则为庄严彼佛徒众。复次欲令所记弟子自庆愿满故。谓因儒童等五百苾刍曾于过去五百佛所。若见若闻彼佛记说弟子功德欢喜发愿。随我所有施戒多闻正勤梵行愿于来世佛正法中得预如是大弟子数今既愿满。复闻佛记欢喜踊跃深自庆幸故有是说。一一如来大弟子众皆于过去五百佛所大誓庄严方得成就。由如是等种种因缘佛记弟子双双第一。

问如说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婆呬迦等敏捷第一。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因儒童心直心无曲心淳质增上。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由此俱名第一。此中黠慧即是敏捷敏捷即是黠慧。而佛各称第一故须问其异相。尊者因儒童心直心无曲心淳质增上者。直无曲淳质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直者是总句。心无曲者别。显心无谄心淳质者别显心无诳。如黠慧马善识人意。虽或惊触无损于人。尊者因儒童亦复如是由黠慧故善知佛意。于诘问时随顺正答。其事云何如契经说。彼在家时丰饶财宝亲属豪贵。常事日天彼以盛年时当娉妇。广请外道婆罗门众于自宅中大设祠祀。佛于化事终不失时。是日晨朝为化彼故著衣持钵命阿难陀。汝可随我入城乞食。命已便入室罗筏城至因儒童宅门而住。外道梵志遥见叱言。今日此家设吉祥会此不祥物何用来为。佛闻便告阿难陀曰。汝往语彼诸外道等。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此因儒童定于今日弃舍汝等投我出家。尽汝技术能留难不。时阿难陀受佛教敕如师子王无所畏难往如群鹿外道众中告言。如来善达因果所言诚谛语汝等曰。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此因儒童定于今日弃舍汝等投我出家。尽汝伎术能留难不。外道闻已相视笑言。沙门乔答摩随情诡说。何有将临祀会延屈我等内外庆集而归汝出家耶。奇哉沙门如是妄语。时有婆罗门名为五顶。曾见世尊记事不谬告外道众曰。此因儒童定当出家莫生异念。外道咸曰。设有斯事我等必能为作留难。即共相率弹指拊掌。绕因儒童室七重而住。须臾日出此因儒童著新净衣。至重阁上。烧香发愿跪拜日轮。尔时世尊知化时至便自化作婆罗门形。著乌鹿皮金绳络体。手执金杖。从日轮来至因儒童前敷座而坐。儒童接足归诚顶敬。外道喜曰。儒童福人感大梵天亲临礼席事今已办。快哉沙门所言无实。时佛即以所化作形告儒童言。今作何事如是喧扰。儒童羞赧俯首答曰。今随俗法正欲娶妇。佛问所费。答言我费三百千金。复问所用。答言百千与妇作庄严具。百千为众办诸饮食。百千用施诸婆罗门。佛言汝设饮食施婆罗门用二百千。当获爱果事容可尔。余百千者用买妇耶。彼心直故即答言买。佛言汝妇直尔许耶。且汝妇发为直几许。儒童答言此无多直若诸倡伎****置之。直一迦羯尼。或唯直半。复问彼爪为直几耶。儒童答言此无所直。佛复次第举彼身中三十六物一一问之。儒童亦一一而答皆言此无所直。然因儒童曾于过去迦叶波佛法中。经十千岁修界方便观因佛别问不净物故。过去所习善品现前遂伏欲贪。离欲界染。世尊于是还复本形。为因儒童说四真谛。彼闻即得不还果证。佛时便执因儒童手上升虚空。说伽他曰。

虽极庄严而行法  静调息务修梵行

一切世间累皆舍  即是净志沙门僧

由此故知彼心质直。若不尔者。化人问时彼应答言。汝是梵志何用知我娶妇事。为娶妇法然云何名买。由质直故随问而答。善品成熟得不还果。是故世尊赞因儒童黠慧第一。

同类推荐
  • 明伦汇编人事典贫富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贫富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OF THE EPIDEMICS

    OF THE EPIDEMIC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琅琊漫抄

    琅琊漫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终成眷属

    终成眷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书情上李苏州

    书情上李苏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北冥国宁王妃

    北冥国宁王妃

    凤潇筱,出生于将侯府弟却体弱多病,天妒红颜终将她性命夺去。凤魑,杀手风云榜榜首,自出道来从无失手,但多年相依为命的姐妹却亲手了结了她,再次睁眼她已变成了她,且看冷血无情的她和热情似火的他如何携手,共度……
  • 腹黑宝贝太倔强

    腹黑宝贝太倔强

    一段虐恋,三波转折,恢复如初,却缔造出一个萌宠baby,他仅仅七岁,便精通中美德法日五国语言,且是现在黑客顶尖高手,四级防火墙都奈何不了他。对父母,他百般温柔,孝顺至极,对外界,他冷面如血,毫不留情,即使泪要决堤,他依旧高傲仰起头,让泪水回流,是他太倔强了吗?还是现实弄人?长大之后,遇见自己的挚爱,却是自己仇人的亲戚,爱亦是不爱,放手还是坚持?又一个十字路口。别逃!你这个毒蛇女人!
  • 衍天控运

    衍天控运

    孤儿杨萧自幼被清然居士收养,习得紫薇斗数,随后下山给人逆天改运。但最终遭受天谴,妻女双亡,他心灰意冷在昆仑山之巅准备跳崖,但被他师傅清然居士遗物——一张古卷所救.....后因古卷之因领悟《衍天控运决》。然天道不允许有人掌控命运,遂降下雷劫...古卷护主与雷劫相抗最终引起混沌裂缝......
  • 万年迷坑

    万年迷坑

    世界在崩坏着。那些在时间长河里沉淀的历史文化,都将被一一解读。不停地追逐谜团,不停地去认知这个世界。尽头到底是什么?地球文明之旅,一起来开启我们想要知道的一切答案吧!
  • 醉话江湖

    醉话江湖

    传说中,诛神碟是墨家遗失的巅峰之作。如今传说成实,诛神碟现世,中原武林腥风再起。各路中原人士,群起欲夺。朝廷的黑暗组织,亦是蠢蠢欲动。诛神碟之争,最终何如?一个村庄因救起一名无名路人,最终引火烧身,惨遭灭村之灾,仅存的少年青崖又该何去何从?灭村的红袍杀手又是何人,为何这般心狠手辣?一切答案尽在醉话江湖。
  • 西汉中期二三事

    西汉中期二三事

    这个时期之前,有汉武雄风,南攻北讨,东巡西征;这个时期之后尚有“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壮志!那这个时期呢?这个时期有着一个传奇的天子,一个崇尚霸王道杂之的皇帝,一个感人至深的深情人!
  • 与总裁迷情

    与总裁迷情

    可笑的一夜情!发生在情人节的晚上一个是采购经理,一个是集团总栽,是相亲的对象,也是上下属关系!她精明干练,风情妩媚,骨子里是一个用情专一的倔强女子!被男友抛弃后,在母亲的逼迫下硬是被拉去相亲!他,杨氏集团总栽接班人,俊逸潇洒,风流不羁,视女人为玩物,却因为母亲生前最后的一个原望跑去相亲!一夜情的对象出现在相亲桌前,错愕,惊讶,羞愧,逃避!不同的社会观不同的人生确在相同的地点有这不同的另类爱恋幸福!!~~~悲伤!!!~~还是??~~耐人寻味
  • 经济知识全知道

    经济知识全知道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追求快、新、奇的生活方式。多数人都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一些晦涩的经济理论、经济术语,但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早已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现象也随处可见,经济学的力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无法想象的影响力。《经济知识全知道》把那些实用的经济学常识用一种简洁、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你在娱乐中尽情领略经济学的魅力。
  • 盛世邪凰

    盛世邪凰

    被爱人背叛,心如死灰,灵魂转世,她成上古家族废物夜瑶尘。一笔交易,她替夜瑶尘活下去,却不知道,这不过是另一个阴谋的开始。不过,她无所畏惧,凭借自己努力一步步走向巅峰,报仇雪恨。今生,她誓将曾经的耻辱一并踩在脚下!
  • 罂粟花开之你的爱有毒

    罂粟花开之你的爱有毒

    一段一罂粟花开始的爱情,会盛开还是会凋零。互相误会的两个人会不会修成正果,一切皆是未知。待罂粟花开,我伴你一世未来。荣华将逝,只盼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