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42100000021

第21章 精气神与热力光的关系(2)

今天下午来了一个活佛,有几个人看到了。要是在西藏,他走到哪里,恐怕后面会跟着一大片。但是对他而言,这样的经历太多了,无论人们拜不拜他,他都一样对待。

在座有当过老师的,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第一天上班,学生叫你老师,你感到特别自信、特别兴奋、特别欢喜!等到被称呼久了,你就没感觉了,没感觉到自己是个老师了。过几天还要来个“法王”,会在我们这里住几天。一个修行人被称呼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要自知。

谈到自知,如果没有见到真东西,即使手里拿的是个假东西,你也不知道是假的。没有见到真的,又如何区分假的呢?你没有来过东华寺,怎么向人介绍东华寺的山形地貌呢?如果有人把你带到另一座大山,说这就是东华山,东华寺就在这座山里面,你会信以为真。

要辨别真假,必须依靠过来人。而过来人往往又不喜欢多事。在他眼里,一切都是应该的,一切都是正常的。所以佛说他没有度众生,是大家到了发菩提心,让他碰上了。如果大家不发菩提心,他来到我们面前,也奈何不了我们!

也有许多人当时见到了佛,可是并不信他,也不渴望解脱。而有的人没见到佛,只是听了他的名字就很渴望修道!每个人内在的菩提种子都会萌发,只是萌发的时间不同。

如果一个明师很幸运,是春天来到大家面前,大家心里的这颗种子就会萌发;如果他不幸运,是冬天来到大家面前,大家的这颗种子就不会萌发。

所以佛从不会骄傲,从不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因为他知道之所以大家发了菩提心,是因为他很幸运,他来到大家面前时,正好是春天,而不是冬天!

你不相信,可以找一个不信佛的人去度一度他。你说得越多,他对佛教的误解会越多,越容易生起毁谤之心!但是当他发了菩提心之后,你说什么他都相信,你不说他也相信。所以佛说众生不是他度的,是“自性众生自性度”!

修行人犯的最大一个错误,就是不喜欢见人,不喜欢做事。不见人,不做事,你怎么成长呢?你的智慧怎么开呢?既然智慧没有开,你就是个木头人。木头人怎么会解脱呢?解脱不就是通过开智慧,明事理吗?

你们对一件事情了解以后,心里是不是觉得很轻松?如果没有智慧,怎么了解呢?当然我们遇到问题时,确实会生烦恼,会抱怨。但是过后回忆起来,还是觉得很有收获、很值得!

没有通过借事炼心,你永远无法成长,往往会开口便错,出手即非!智慧不是坐在这里就可以开发出来的。老祖宗说智慧是由定产生的。既然定能生慧,你们说什么不是定?什么地方不能定?如果你做事的时候,不散乱,不慌张,这就是定。在这个当下就能产生智慧。遇到事物,不被诱惑,不被转,也说明你有定力。在这个当下也能产生智慧。

一个人不做事,不经受考验,如何知道自己的定力、慧力够不够?如果你真的渴望修行,生活中的事情就足够你修了,根本不需要再诵经、打坐、念佛,这些都是头上安头!也可以说这些都是小乘的修法。大乘菩萨的修法绝对不会这样,不会放下左手的东西,又用右手去抓。真正走大乘菩萨路线的人,都是与人群、与社会、与所遇到的事物打成一片。你根本看不到他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人群、与事物隔绝。

但是,凡是走大乘路线的人,都会经历一段小乘路线的修行。前面这个阶段就如同在花盆里栽花木,容易管理,容易成活。但是成活以后,要想让它长成参天大树,就必须把它从花盆里移栽到大地上,让它在广阔的天地间生长。否则,它的根无法延伸到四面八方去汲取营养,它的生长就会受到花盆的局限!

你们会问: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不信佛,死了以后能不能超度?实际上人死了以后,没有一个不信佛的!所谓的“不信佛”,是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头脑不信。因为他的另外一只眼睛没有打开,看不到其他时空的存在,他的头脑只爱这个世界的功名利禄,所以他只相信这些。

人死以后,有形有相的六根——肉体的六根——不起作用了,可是有一种无形无相的六根在起作用。所以他看到的就不只是这个有形有相的空间了,能看到另外一个时空的存在。这时候他对生前所做的一切,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我们的灵魂里,没有一个人是不信佛的。可是我们现在还未与佛沟通,所做的一切都是头脑在作用。什么时候我们学会让头脑休息,让灵魂起作用了,我们的智慧就打开了,平时头脑看不见的也都能看见了。这就是祖师大德在教弟子修行时,要求他们不要胡思乱想的原因。因为两种力量不可能同时并行,当头脑的力量起作用时,灵性的力量就会沉睡。要想唤醒灵性的力量并投入使用,头脑的力量就必须靠边站!

很多报道介绍一些死去又复活的人,他们描述死后的经历和感受都非常相似。他们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肉体躺在某个地方,许多人围着他们的肉体在做一些事情。无论他的灵体对这些人怎么呼喊,他们都听不见。无奈之下,这个灵体只能离开。

在离开的过程中,他们都碰到了许多光亮刺眼的空间,见到许多长相非常圆满的人,而且这些人的身上都是发光的。当他们交流时,彼此眼神一碰就明白了。就像我们在梦中见到朋友时,不需要交谈,双方就已经沟通了一样。

在中阴身阶段成就的机会很少。但是,如果是大根器的人,生前有修炼,在这方面有很深的熏染,还遗留着修炼的习气,或者说修炼的力量还没有中断,在中阴身这个阶段一定用得上。

如果生前没有经过训练,种子的力量没有连接上,“记忆”不深,到中阴阶段就忘了。那么这样的人会去哪里呢?会随着他生前的习气而去。他生前什么习气重,就到什么地方。譬如他生前修道的习气重,死后就到他生前向往的地方;他生前贪心比较重,譬如贪财,他就会到饿鬼道去。实际上我们学佛修道也是在培养一种习气。所以临命终时,与其说是随着“定力”往生,不如说是随着“习气”往生!

功夫不高的人,靠念佛的习气往生西方。功夫高的人,靠定力往生西方。定力是靠熏修出来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习气,就看你喜欢定在哪个方面,是喜欢定在“财”上,还是喜欢定在“色”上?或是喜欢定在“佛”上?你定在哪个方面,就朝哪个方面去往生。有习气,就有所住;有所住,就决定了你的去向。

在中阴阶段,要有明师的指点和帮助。所谓的帮助,不是给他念念经,拜拜佛,而是与他沟通。否则,对中阴身什么作用都没有!你以为替他念念佛,诵诵经就有用,那只是你的认识。

当你体内的能量不足时,在哪里修行都会感到害怕。这是一个必然的阶段。当你体内的能量充足了,走到哪里都不会害怕。尤其在最初的修行阶段,你体内的力量还不充足,没有冲出去和宇宙的力量衔接时,你是一个独立的孤体。因此,当你稍微能感受到外在的力量的存在,并围绕在你周围时,你就会感到害怕。

当你这个孤立的个体的力量冲出“自我”的空间,与外在整体的力量衔接并融入其中之后,无论何时何地,你都不会再害怕。甚至周围稍有一点反应,你早已经感觉到了。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与你是同一体的,它一动,首先牵动的是你。

我们自身有一种力量,它本身就是来自宇宙的一部分。既然是宇宙的一部分,就容易和宇宙的大力量合而为一。如果这股力量不是来自宇宙,不是和宇宙相通,就永远无法和宇宙合而为一!

我们自身的这股力量,本身就是来自宇宙的一粒微尘,所以我们有理由通过一种方法把它修出去,让它回到它的源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修到某个阶段时,会感到体内有一股力量往上冲,想要出去,似乎要让我们飘起来一样。

因为里面的力量已经修得差不多了,有足够的力量与外在的力量相吸了。佛教用“相应”来形容这种相吸,这个词用得非常微妙。想起古时候祖师大德们所用的词语,真的一个字都不能改,一改,全盘皆错。譬如感受、感觉、相应,这三个词就是不同层次的状态。

你们说“感觉”指的是生理还是心理?“感受”指的又是什么?“相应”指的又是什么?当我们修到不同程度时,这三个词语都会一一印验。

身体的觉受叫“感受”,心理的觉受叫“知觉”。当身心都空掉后,唯独正念存在,叫“觉知”。

你们说这世间的树木,树梢为什么往上长,而不往下长?树根为什么又往下长,而不往上长?既然是树梢往上长,树根往下长,这棵树长到一定时间不就长断了?一股力量往上升,另一股力量往下伸,说明体内有两股力量,岂不是要打架?

我们身体也是如此,所以在修行的最初阶段,有的人是在头上反应,有的人是在下部反应,有的是在中部反应。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会感到害怕,以为是“走火入魔”了。你放一百二十个心去修,这时候不会走火,也不会入魔!

我们在座的还没有几个把这股“火”修出来了。你的枪支里没有弹药,能走什么火呢?满打满算,来到我们东华寺的人,我就看到三个人似乎要“走火”,实际上还不是真正的火,是虚火。

你们看那些豆荚,有的看上去挺大,但里面的豆粒很小,这就叫虚火!上虚火也会头痛、头晕、头胀,但它还不是真正的“火”。但是有虚火也不错,也是一种境界,也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虚火走完了,接下来就真正走“实火”了。谈到功夫,大家更茫然!因为大家的功夫还没有修出来,没有跟上,所以讲了,大家也感受不到。

同类推荐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作为道教宫观“神圣空间”的内核与作为社会化外延的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发展的,从而奠定了宫观文化的研究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道教宫观内神仙信仰在当时的政府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神仙信仰的特点,以及人神交通的斋醮仪式。第三章主要探讨宫观的神职人员——道士的产生发展、清规戒律、组织制度以及经济生活等。第四章重点探讨了道教官观的建筑、美术以及音乐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解读其艺术表象下的神学思维和世俗情怀。第五章,宫观文化的世俗化典型——道教庙会。
  • 每天懂一点净化人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人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叶曼拈花

    叶曼拈花

    本书为一本书信集,收录了《变相的打秋风》、《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母亲的发泄》、《老年人的财产》等多篇书信作品。
热门推荐
  • 回忆二十年

    回忆二十年

    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是我自己对自己20年来大概的一个回忆过程,我们每天都在成长,经历不同的事。在时间面前,有的人变了,堕落了,而有的人却变得更加的坚强了。你的故事,属于你自己的回忆又会是怎样的呢?你也试着回忆看看吧!那些我们走过的岁月,得到或者失去的人!
  • 鬼罪

    鬼罪

    女孩被恋童癖园长杀害,学生被剁成了碎块,妻子将丈夫藏进冰柜……一起一起案件发生的时候,又是谁在破解?
  • 霸道总裁的小逃妻

    霸道总裁的小逃妻

    丁小乖还没出生,就被左司辰预定了。丁小乖是老鼠,左司辰是猫,一看到左司辰,丁小乖就吓得全身直哆嗦。九岁时,一场意外,让老鼠开始同情猫。此后丁家厄运连连,丁小乖的人生也是从天堂掉入地狱……
  • 三国之赵云新传
  • 花千骨之莫失莫忘莫相离

    花千骨之莫失莫忘莫相离

    花千骨复活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漫骨和好又会发生什么呢敬请期待
  • 欢喜冤家:我的失忆男佣

    欢喜冤家:我的失忆男佣

    天生乐观开朗的康以柔在27岁“高龄”被相爱6年的初恋男友抛弃,她只得落荒而逃。一年后,她走出情伤回国,却在某个月黑风高雨里“捡”回来一个帅得惊天动地的男人,她无数遍认为自己捡了个麻烦,理所当然的命令他为她做这做那,没料到这男人居然是自己公司的老板。而他为了揪出谋害家族企业的幕后黑手,上演精彩绝伦的“失忆”独角戏,强忍着被她压迫,甘愿賴在她家当男佣。渐渐地....康以柔的“厚脸皮”引起了冷酷老板的爱慕之意,他们争吵着、和好、然后继续争吵.....直到真相大白,她讨厌被欺骗的感觉,他却怎么也不肯放手,不顾一切在众目睽睽之下吻了她,并对她说“我们结婚吧”
  • 清穿之福晋贤良

    清穿之福晋贤良

    身为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女,是如何才能让雍正大帝不曾对她憎恶?又是怎样让那个果敢勇毅的果亲王对她一往情深、从一而终?她真的没有孩子吗?要如何面对朝廷、亲族的责难?抑或另有隐情?来从轻松愉悦的田园风光另类感受那波澜壮阔的九龙夺嫡大业吧!
  • 魔梨泪

    魔梨泪

    容捷国公主容梨裳因中毒而陷入深度昏迷之中,昏睡之时,前世种种如梦魇一般纠缠着她,她在梦中见到无数的人和事。容梨裳行将崩溃之时,魂魄来到了一个叫做鬼谷的地方学习了高深的灵术,学成之日,却意外落入冰火魔域,见到了自己万年前的随身魔器黑暗魔戒,得知了自己魔王的身份。在准备进一步交流时,容梨裳被太子哥哥救醒,醒来后纠结于前世的她到底是选择化身魔王复仇时间,还是选择平平淡淡做个凡人,和心爱的人过完一生,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 冰雨学院:公主的冰山王子

    冰雨学院:公主的冰山王子

    再次重逢,并不是当初的那个可爱的她,也不是当初那个腼腆的他。
  • 心灵鸡汤大全集

    心灵鸡汤大全集

    本书包括感受幸福的温度、荡涤心灵的尘埃、让快乐时刻相随、消融心中的冰点、打开生命之门、那些在我们身边的人、遇见最完美的自己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