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42100000038

第38章 根本智与后得智(1)

“根本智”与“后得智”这个问题我曾经讲过。如果用100%来形容修行圆满,得到“根本智”只是获得了30%,还有70%是属于“后得智”。

后得智是从哪里得到的呢?也是在禅定中得到的。但是后面70%的禅定功夫,不像前面30%的禅定是与世隔绝修来的。罗汉已经得到了根本智,但没有得到后得智,所以不敢,也没有资本出来弘法。

为什么许多修行人得到根本智以后,不愿意要后得智呢?既然还有70%的后得智没有证得,为什么他不要呢?他是不敢要!因为如果你没有定力和智慧,想要获得70%的后得智,可能连30%的根本智都会失去。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老修行修得很高,明心见性了,出来度众生,结果反被众生度了!最后连自己见到的那一点点根本的东西也一去不复返,一别永不再见了!

过去许多祖师、禅师明心见性了,得到了根本智,还要出去行脚几十年。为什么?说明他们知道后得智的重要性。如果把整个修行过程比喻成十年,你花一年时间可以得到根本智——明心见性;而后得智,你还要花九年时间借事炼心才能获得圆满。

何为“根本智”?何为“后得智”?明心见性就是根本智。“后得智”指的是世间的学问。实际上世间的学问也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世间法。不通“世间法”,就不会使用“佛法”,佛法的“用”是世间法。你得到了出世间法,不通达世间法,根本无法把你的出世间法推销出去。佛法是以出世间法为体,以世间法为用,世出世法互为一体,是一不是二。

我们经常听到,甚至看到,有些人很有文化,学历很高,可是开口说话人家却听不懂,做起事来一塌糊涂!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有些高中文化的人讲的课,比大学毕业的人讲的课更容易懂,更能让人接受。按理讲,一个文化低的人怎么会讲得过一个文化高的人呢?可事实就是如此。

不过你们会问,一个真正得到根本智的人,在语言般若、文字般若上是不是无碍的?答案是肯定的,绝对无碍!既然无碍,为什么还要学习后得智呢?佛菩萨既然证得法身,为什么还要修报身、化身呢?不修化身,得不到后得智,无法生大妙用。

何为“报身”?我们的肉身就是“业报身”。佛菩萨度众生,完全可以用化身,根本不需要业报身。但是如果他没有肉身,就感受不到众生的喜怒哀乐,他只能理解而无法感受。要度众生,就必须和众生在一起,才会有众生的感受。

过去许多修行高的人临终时,四大一样有病,一样痛苦不堪。很多后生就疑惑:为什么一个得道的人也会生病,四大也会不协调呢?因为他要度众生,就必须和众生有相同的经历和体验,才会有众生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度众生。

大家必须知道,理解和感受是两个概念。有相同的经历,才会有共同的感受。否则,你只能说“我能理解”,而不能说“我能感受”。

你们都听说过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在行脚。为什么他要行脚呢?通常大家都说是“与众生结缘”。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结缘呢?真的是与众生结缘吗?你说修行修的是这颗心,“心”怎么修呢?靠什么修呢?你们会说靠定力修。定力是怎么来的呢?你觉得坐在山洞里,与人隔绝,与事隔绝,内心很清净,如如不动,这就是定力?何况学佛修道不仅是自己受用,还要让他人受用。

闭关修炼,从表象上看是离开了社会,实际上短暂地离开社会,离开人群,是为了更快更久地深入人群,深入社会。真正的出世是为了入世,真正的入世是为了出世。

大家来到这里都想修行,都想闭关,如此说来你们都想积极地入世?实际上你们都颠倒了。你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积极地出世。真正积极地出世,应该体现在积极地入世上。只有积极地入世,才能把我们的定力修出来,把智慧修出来,把心修炼好。

一个人不接触人,不接触事,定力和智慧根本不会出现。即便你认为出现了,也只是小定小慧,根本不堪众生一击!这就是罗汉和独觉佛不敢度众生,不愿意度众生的原因。

我曾经讲过,罗汉不能续佛慧命。别看他已经证得了罗汉果,他也无法续佛慧命,弘扬佛法,只能自己短暂地受用,还不能长久地受用。要想长久地受用,必须回小向大。罗汉就像一棵长在花盆里的花木,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必须从花盆里移栽到大地上。

发大乘心的人虽然还在修行的过程中,虽然定力和智慧比不上罗汉,但他发的是菩萨的心,是佛的心,他就像在田地里培育的一棵小树苗,假以时日,就能成长参天大树!

别看花盆里的花木长得非常茂盛,能长一米多高,甚至几米高,但是长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继续往上长了,甚至会越长越矮,最后可能会腐朽枯萎而死。你们有没有见过一种长在花盆里叫做“千年矮”的花木?这种花木在前十年会长得非常茂盛,超过十年后,就会越长越矮。一方面是受花盆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它的本质就长不高。这与罗汉发心的道理一样,他没有回小向大,就像花木没有从狭小的花盆里移栽到广阔的大地上一样。

前几天我去看望一位老前辈,在座的很多人都见过,就是湖北大别山的那位老斋公。他在山上隐修了几十年,2000年出山,开始接触众生,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度化众生。前几天他圆寂了,弘法的时间只有三年。

他已经预知时至,来去自由了。可是在最后的三年,他还是出来度众生。虽然这三年中他度的众生不多,但他敢出来度众生,这一念之转,他就是菩萨了!如果他一辈子不出来度众生,他永远都是个罗汉。

度众生不在于度多少,你敢从花盆里跳出来,这一念之转,你就是佛菩萨!为什么在最后几年他还要出来度众生呢?刚才讲过,积极地入世,是为了彻底、圆满地出世。

知道大家都想闭关,我应该高兴才对,这说明你们都是为了将来积极地入世。可是你们并不是这样想的,你们修行的理念都错了,自己还不知道。你们以为用这种方式,现在积极地避世,将来就能积极地离开这个世界!

实际上你们用这种方式,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目的!没有得到“后得智”,你不可能彻底、圆满地离开这里。人生是一场经历,一种体验,修行也是一种体验,只有全然地投入去经历它,体验它,最后才可能彻底地超越它。你从来没有经历过,体验过,是不可能超越的。你不了知它,怎么超越它呢?

大家误以为得到了根本智就能弘扬佛法,这是错误的认识。菩萨道里有这样一句话:未成佛,先结众生缘。实际上与众生结缘的同时,就是在修炼自己,就把成佛、成菩萨的因种下去了。如果你不与众生结缘,埋头苦修,充其量只能修成个小乘罗汉。

为什么社会上很多人都说修行人自私自利呢?你们仔细看看身边的修行人,哪一个是不自私自利的?以这样的心态和修为,怎么出去弘扬佛法,说服信众呢?怎么让身边的人接受你呢?修行人最爱说一句话:怕背众生的业障!你开悟干什么?成佛成菩萨干什么?你成了佛,成了菩萨,就是要背众生的业障!否则你成一个阿罗汉就行了。

罗汉的修行应该是:短时间内把自己封闭起来,享受禅悦。过了这个阶段,再回小向大,把罗汉的“我执”像敲碎花盆一样敲烂,从中跳出来。如果不通晓这个道理,你是无法完成罗汉的修行过程的,菩萨的修行过程你更无法完成!

你越不出去接触人,接触事,就越不愿意接触;越不愿意接触,就越不会接触。假如你真的修得了一点根本智,证得了罗汉果位,那也应该恭喜你!可事实上你把自己封闭起来,连罗汉的智慧和定力也没有修出来,后得智你更没有得到。

修行,究竟是先修后得智,还是先修根本智?依因缘而定。我们在座的很多都是童贞出家,十五六岁就出家了,这种类型的人多数都是先修根本智,后修后得智。也有许多人四五十岁、五六十岁出家,应该说他们的后得智基本上修完了,这种类型的人就应该直接修根本智。

修行是一个反复、递进的过程,修完了根本智,再修后得智,修完了后得智,又修根本智,反复地体验,不断地提升。佛法的根本不是落在定力上,而是落在智慧上,也就是落在妙用上。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定力,有智慧,可是生不起妙用,可以肯定你的定力、智慧是有偏差的,也可以说你并没有把它们修出来。如果你真的得到了“根本”,再修“后得”,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不修后得智无法起用,没有根本智无法立足。

千万不要误以为佛法最后是为了定,为了慧,绝对不是,而是用!可是看看我们在座的修行人,哪一个会起用、会妙用呢?一个得到“出世间法”的人,如果不通晓“世间法”,是无法度众生的。不通晓世间法,就不了解众生,又如何度众生呢?

大家都听说过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出来度众生就失败了,因为他讲的是大乘法,众生接受不了。后来他又讲“四谛法”,就有人接受了。而他临终时说的法,还是回到他最初讲的法上,讲人生、宇宙是常、乐、我、净。

许多老师出去度众生,都是众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众生认为自己是佛,这个老师就给他印证:“你就是佛。”甚至是“古佛再来”!这些学生听来听去,最后连佛祖都没有了,他就是佛祖了!如果我们真的是佛祖再来,罗汉转世,为什么会这么迷失、这么散乱呢?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闻到佛法,又出家修学佛法,不知是哪一劫、哪一世种了这个因,现在才会发芽。我们现在发芽都是通过外缘,很少是从自己内心萌发的!

同类推荐
  • 开启的禅

    开启的禅

    世间纯朴而简单的真谛,人生清澈而明净的观察,乱世安顿身心的最好读物,献给都市忙碌一族的生活禅。你以为,自己是人生的主人。假如,你仅仅是个过客呢?你以为,自己看到的都是真相。假如,你仅仅是被眼睛和心欺骗了呢?你以为,自己的需要都是合理的。假如,你仅仅是用别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呢?放空自我,放下判断,只是静静地倾听和感悟——大山深处,老禅师给他的小香炉讲故事……
  • 道教

    道教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讲到宗教时,曾说:“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和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以结合成一个民族”,根据这个道理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固有的宗教是道教,道教崇奉的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王)”,相当于一般人通常所称的上帝,这就是中国人所奉拜的相同的神。而我们信仰相同的祖宗就是黄帝,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因此道教是我们大部份中国人所信奉的宗教。
  •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1)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1)

    本书是大师依据佛陀的言说及其弘法多年的教化经验。主要包括生活观、伦理观、修持观、处世观、仪礼观、教育观等内容。
  •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佛心是放下,佛心是宽容,佛心是智慧,佛心是无欲,佛心是平常心,佛心是慈悲,佛心是力量,佛心是随缘。每一章下均设若干节内容,每一节下分“佛陀格言”、“佛学故事”、“佛心领悟”、“佛心慧语”、“佛林百科”等板块内容。本书通俗易懂,抛开了那些令平常人难以读懂的佛学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佛法本平常”这个主题,使读者可以无障碍地理解佛理、感受佛法。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人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人做事,你就是佛。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本书讲述了赵朴初先生的一生。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当代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书法家、诗词曲大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但他非常谦虚,自称一生只有三事值得挂齿,即送难民参加新四军、在印度纪念泰戈尔百年诞辰会议上和印度文化部长唇枪舌战、与日本佛教界发起了纪念鉴真的活动。
热门推荐
  • 那个不一样的我

    那个不一样的我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另一个自己。当你发现那个不一样的自己,你的世界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那是一个更强,更聪慧,更完美的你。
  • 异世武道传人

    异世武道传人

    王笑,一个镖师的儿子,一个行走在异世界的武者,在灵修者盛行的世界里,拥有着独特的武功,为了心中的理想,追寻着武道的极致。主角的身上会发生怎样与众不同的故事呢……
  • 隐婚成瘾:萌萌娇妻搂入怀

    隐婚成瘾:萌萌娇妻搂入怀

    被大魔王的车撞着,一不小心被他盯上,被迫结婚。告诉她这是好运还是狗屎运??———————————————————————“雷逸辰,好好的你招惹我干甚?”他邪魅一笑答到:“当然是与你结婚生子。”她拒绝,慌忙躲避,不料还是中招。婚后,夜夜恩爱沐盛夏似逃般爬下床,又被他拖回去继续恩爱,她骂道:“雷逸辰,你个混蛋!”他在他唇上落下一吻:“我只对老婆你一人混蛋。”
  • tfbpys之缘分

    tfbpys之缘分

    这本书是虚构,是虚构,虚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打错了名字现在不能改过了,60天后才可以哎!
  • 代妹从夫:这个娘子太冷

    代妹从夫:这个娘子太冷

    赵府三小姐出身青楼,性子痴傻懦弱,速成哑巴,唯一的优点就是有当花瓶的潜质。没想到却遭到大夫人设计,代妹出嫁。听说这夫君风流成性,是好酒色之徒的败家子,新婚之夜便甩下三条合约!约法三章,且看绝配夫妻如何斗志斗法!
  • 我在宋末当土匪

    我在宋末当土匪

    穿越到了南宋末年,徐华欲哭无泪,怎么就身陷匪窝?恰逢襄樊之战开始,蒙元铁骑滚滚而来,汉家儿郎狼奔豕突,大好河山烽烟四起。且看徐华如何在这乱世中荡出个朗朗乾坤.......群号【492056496】嗯,应该会有人进来吧。
  • 剪发断情冷宫恨

    剪发断情冷宫恨

    他是和她从小青梅竹马的人,他说“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最终却娶她人妻!他是少年将军和她本是一对冤家,可一但爱上却非她不娶!他是一代帝王和她本无纠葛,可为了替公主出气,把她困在身边。他说“我要你生生世世,结发为夫妻,从今以后你就是朕今生唯一的妻!”最后她哭着问他“你说过今生只与我结发,为何还有别人?”他说“凭你也配?你是个什么东西?你只不过是和朕的爱妃长的像而已。”三个男人,三段感情纠葛,是爱?是恨?这里面又到底是谁替了谁?
  • 异界之疾风传

    异界之疾风传

    亚索与锐雯的对决,导致空间破裂。亚索穿越到了异界,失去了能力,丧失了记忆。看成为废材的他,如何再次从新振作,寻回遗失的记忆,找回缺失的能力……一起切尽在《异界之疾风传》
  • 忘尘阁2:玲珑心

    忘尘阁2:玲珑心

    大唐传奇系列已出版了《闻香榭》系列。《忘尘阁》系列是大唐传奇的第二部曲,也可视作《闻香榭》前传。本书“忘尘阁”第二部《玲珑心》,讲述了一个人神魔混居的传奇时代。繁华的大唐洛阳,胆小怕事的灵蛇公蛎被迫与流落人间的龙子毕岸共同经营起一家破败的当铺。他们身上所中的奇毒无药可解,只能边侦破一起起神秘的当物案件,一边找寻解药秘方。公蛎在毕岸的正气熏陶下逐渐成长,当他决心做一个好掌柜时,却发现他一直暗恋却了无音讯的“丁香花”姑娘,在一个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对他微笑……
  • 虚惘红尘

    虚惘红尘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浮生大梦一场,岁月匆匆,谁又能看得到最终的真相?繁华落尽之后,又成就了谁的一世心殇?他是敌国唯一的皇子,享受着没有夺位之忧的生活;她是一国公主,国主尚未驾崩就已被封了长公主,只因她的才能让人惊羡。功高盖主,莫过于此。当国家破灭,当他向她伸出手让她随他走时,她该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