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72300000007

第7章 严守心门,活在当下(3)

梁先生与人相处,始终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他说:“我总是相信人,我总觉得天下无不可合作之人,我始终抱定这信念而向前迈进,毫不犹疑!”他一再强调:天下肯干的人都是好朋友!大家“各人抱各自那一点去发挥,其对于社会的尽力,在最后的成功上还是相成的——正是相需的”。虽彼此有所不同,但“我们还是不相为碍的,而是朋友”。而对待见解不同的人,他的态度一贯是宽容的,一贯是“和而不同”的;承认有“不同”,但强调的是“和”。

为人能如此,怎能不安?同时要看到,与人相处,能和梁先生一样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既肯定别人,也有自己的立场,这样的人,贵在真,表里如一。而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正因为如此,所以梁先生一生交友甚广,不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都能与人为善。

相比较而言,“****”中梁先生没怎么受迫害,其子梁培恕先生说这全靠父亲自己的修养。显然,这与梁先生一生与人为善的原则也是密不可分的。

更重要的是,面对“人对人”这一人生大问题时,梁先生没有选择逃避,也没有狂狷,而是本着相信别人、肯定别人的信念与人和谐相处。要知道,梁先生一生珍重生活,活在当下,与他的和谐人际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梁先生还是一个注重礼仪之道的人。一生一世,梁先生始终都本着尊重旁人的态度与人相处,以礼相待。

据说,当年梁先生致力于搞乡村建设的时候,有一次,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留学生,梁先生听说他在西方文化的研究上颇有成就,于是便欣然邀请他来演讲。演讲中,留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赞美西方文化,否定儒家文化,他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救中国。这番言辞和梁先生的主张大相径庭。大家听了都很是担心,但梁先生没有反感之意,反而认真地听着演讲。谁知这位留学生讲着讲着,说自己对梁先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中仍然提倡继承传统的事,不敢领教。说着说着,便慢慢弯腰,当着众多师生的面,给梁先生行了一个“封建”的跪拜礼。当时气氛不但紧张,也很凝重,数百双眼睛盯着梁先生,看他如何收场。大家以为,以梁先生的个性,他会大发雷霆,将这位留学生批判一番。谁知梁先生并未动怒,依然以礼相待,面露笑意,心平气和地将这位留学生送出门口。

生活中,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如能像梁先生这般能以礼相待,争执、打架、斗殴等种种现象就不会出现了。最主要的是,我们不但做到了与人相安,更体现了自己的修养,心安不疚,而这,不正是严守心门,活在当下当有的心态吗?

所以说,人生几十年,我们不妨学习梁先生的处世智慧吧,严守心门,始终做一个能与人为善的人,让自己心平气和,与人为安,享受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日日与人为敌,钩心斗角,将生活搅得一团糟。要知道,人无大不同,皆可为善。

拂去欲望,留守志气

梁先生语录:

在这个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这句话,成为多少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说,古今中外集大成者,无不存有高远之志。有志向,便有目标;有目标,便有方向;有方向,心力之所使,便有迹可循。

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若要实现自己的志向,须得有这样的远见,脚踏实地,埋头努力,方能成就自己。

由此可见,立下远大的志向,加之以勤奋与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可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是,大千世界中,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深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的人们,往往会将志向掷于欲望的乱网中。用梁先生的话说,志向的“背后存个贪的心”。这时候,即便“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对此,梁先生不将此称为“志气”,而是将其归为“欲望”一类。他认为,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

由此可见,欲望与志气看似泾渭分明,但是人们常常被它们所迷惑,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比如说,一个人期望自己有成就,但是其期望中的成就的表现形式是功成名就:要么得到某种权力,要么荣获某种荣誉,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求与渴望。为此,人们竭尽心力地付出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就。可是,期望的背后存有这样的心,从根本上来看,不叫志气,到底还是欲望。但是,人们往往会误以为这样的欲望是胸有大志的表现。实则不然。

因此,人生于世,我们要辨别欲望与志气,拂去欲望,留守志气,才知道把心搁在哪,才懂得活在当下的要旨。

若不然,轻则只是苦苦追求而无所得,重则因为无所得而痛不欲生,将自己锁在声色名利的樊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殊不知,一切忧劳与烦心,所有对人生与生活的抱怨和不满,都是让志气染上欲望之气的缘故。

对此,梁先生劝诫青年学生要仔细地辨别欲望与志气,否则,“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更不知,欲望面前“自己越不宽松,越不能耐,病就越大”的道理。

所以说,人生在世,我们要立的是真正的志气,而不是取而代之以欲望。有真正的志气,我们才能将心搁在当下。

所谓当下,就是眼前所着手要做的事。比如读书,读书为己,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等,而不是为了一纸通知书,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这样想来,便能把心立足在眼下所读的书中,静心学习,潜心研读。而其中的“颜如玉”“黄金屋”也在某个蓦然回首的时刻,便可自见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立足于当下,拂去欲望,留守志气,是否定欲望的,它与功利主义的人生观是截然相反的。少年时代的梁先生曾是功利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当时的梁先生“以利害得失来说明是非善恶”,后来他发现这样的人生观是不可取的。经过一番思考,他发现,人生的苦乐,多来自向外的寻求。求而不得,便苦;求而有得,便是乐。在这样的框架下,人容易迷失在对声色名利的追慕中,亦苦亦悲,实在不是真正有志气的人的作为。最主要的是,这样的人,难以活在当下,喜怒哀乐,无不来自内心的欲望之中。

后来,在“虽年不过十八九而学问几如老宿”的同学郭人麟——郭师的影响下,梁先生走出了早期的功利思想,开始喜好玄思之哲理,进而进入释家,闭关修炼,向内寻求解脱人生的方式。这与其一直在思考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摒弃功利主义的欲望之后,梁先生心存对人生与社会的关注之情,立志化解人生之苦,劝诫人们向佛家学习,于内寻求解脱自我。而其自身也摒弃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转而把心放在当下,看重当下的生活。期间,在动荡的时局中,他能闭门三年修行,与他看到欲望与志气之辨,以及他对当下生活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梁先生能成为一代哲学家、思想家、国学大师,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都得益于他拂去欲望之气后留下的志气,得益于他把心搁在当下。这对我们来说,实乃一种启发。

当今社会,人们难免会沾上某些功利主义的气息,但是,若是能辨别欲望与志气,拂去欲望,留守志气,便能如梁先生一样,活在当下,实现自己的志向。否则,苦苦追求,亦不曾得,进而痛苦,转而发出“生活在别处”的感慨,这是极为不明智的。

同类推荐
  • 震撼中学生的101个故事

    震撼中学生的101个故事

    当我们阅读历史,阅读生活,总会被一些人的经历和故事所感动,不仅仅是这样,我们还会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一些十分有益的启示,而这些启示会激发我们奔向未来的勇气。本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们对知识的实际需要,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耐心细致地筛选出101个故事,其中既有名人小传、民间故事,又有情感小语、心灵故事、生活小文,还有人生哲理、生存之道,这些无不影响着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使我们积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 卡耐基经验学

    卡耐基经验学

    卡耐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勤勉的农夫,活到了近百岁,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这一生中,他的母亲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大成人的卡耐基当过教师、推销员、演员,但最终还是转向了成人教育,并致力于人性问题的研究。他以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思维,在道德、精神和行为准则上指导万千读者,给人安慰,给人鼓舞,使人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改变生活,开创崭新的人生。卡耐基开创的“人际关系训练班”遍布世界各地,多达1700多所,接受培训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千千万万的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
  • 提升修养的118种现代礼仪

    提升修养的118种现代礼仪

    爱默生说:“美好的行为比美好的外表更有力量;美好的行为比形象和外貌更能带给人快乐。这是一种精美的人生艺术。”“以礼服人”、“礼多人不怪”,这是古老的中国格言,它在今天仍有十分实用的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联系沟通交往的桥梁,显得更为重要。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之间产生了密切的交流与激烈的碰撞,这就促使了世界各地的礼仪与习俗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因此,我们就要了解符合时代精神的礼仪知识,良好的礼仪教养本身就是财富。举止优雅的人离开了金钱也能够成功,秘密就在于他们拥有世界各地最受欢迎的“通行证”—礼。
  • 佛说做事的道理

    佛说做事的道理

    在闹市的尘嚣下,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辛苦地工作,辗转奔波,如同被鞭绳掌控的陀螺,疲于旋转。在片刻的闲暇时光里,你是否会思考——我们当以什么样的准则去做事,才能更完善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圆满?人生在世,离不开做事。一个人做事的态度与作风,不仅彰显其人格,亦影响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我们既然来到世上,就必须审慎考量做事的准则,才不会枉费此生。“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对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万事万物的大智大觉,佛是智慧的化身。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做事的准则,同时将事情做得圆满,学习一些佛理中的处世智慧,将大有裨益。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佛道智慧,可以让人在困惑无助时,愤怒而不可控时,悲伤而难自抑时,落寞而萌伤情时,对生命的一切变化,内心与外界之间的对立统一有所顿悟和释然。有了现实世界与心灵家园之间的张力,人的心灵中就有了理想驰骋的空间和不甘沉沦、自我拯救的渴望。谈佛说道,体味佛道这伟大生命智慧的含义和价值,就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热门推荐
  • 黑帝的999次求婚

    黑帝的999次求婚

    他是L城令人胆怯冷酷的慕家二少,折磨人的手段让人生不如死;而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十五年前,他们第一次相遇时,都还年少,还是天真烂漫的样子,还没有伪装,只是一样的玩闹一样的大笑。而十五年后的这一夜,他们再次不期而遇,在那天晚上,她混乱中将自己交给了他,而从此也只属于他。当身心沦陷时,他捏起了她的下巴,狠厉的对她说:“你只不过是我的玩具罢了。”
  • 绝世仙元

    绝世仙元

    简介:一只手摘下日月星辰,一把剑削平天地万界。万古悠悠,红日西沉,碧海青天明月升。这个世界,群雄逐鹿,诸神乱天,战火风起……问苍茫大地何处有仙?!少年自昆仑走出,一切从这里开始……
  • 拥抱太阳的月亮之镜暄

    拥抱太阳的月亮之镜暄

    命运的轮盘再次转动,太阳依旧需要月亮的守护,只是在悄然间已是另一段的爱恋......ps:作者的处女作,写的不好的话请多见谅,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作者是学生更的不会很勤,还请见谅。感谢。
  • 圈里圈外

    圈里圈外

    圈子,顾名思义,是一个互相流通的圆圈。一般说来,圈子能够为我们提供这几种基本资源:人脉资源、信息资源、情感资源。因此也有人说,圈子就是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交换、整合、匹配的一种魔方。圈子的出现也并不是社会开放所带来的结果。无论哪个社会,在人生漫长而艰辛的征途当中,任何人都不能仅靠自己的力量,独自走向终点。人需要情感上的相互理解,需要尊重、信任和真诚,需要亲情、爱情、友情的支持。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与人合作,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互换资源。当然,个人只有进入某个圈子,成为那个圈子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才能够获取圈子提供的机会、信息、盟友、人脉……
  • 神韵大陆之废材三小姐

    神韵大陆之废材三小姐

    谢谢你让我遇见你。是废材时,受人人鄙视。是天才时,却受人人的奉承。“当我还是个废材,还是当时那个傻傻的夏雨曦,你还会爱上我吗?”“你是不是笨啊,如果你还是傻傻的,我们今生今世就会陌路!”呵,果然。当她受尽挫折,成为神韵大陆唯一的统领者,她才发现。这世上竟如此荒唐!弱者受欺凌,强者骄傲。因此堕落。在这世上,她已无人能敌,她却向往废材时的生活。当你享尽了荣华富贵,你有没有没想过,迷失自己了吗?
  • 人世图

    人世图

    出生在平凡家庭的周仁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注定了不平凡,战天剑的感应,神秘的强者,一个平凡的少年郎却走上了一个世界之巅的强者之路。(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离婚时代

    离婚时代

    年轻漂亮的纸嫣婚后爱上了丈夫的朋友老麦,很快离开丈夫与激情洒脱的老麦住到了一起,但不久便发现老麦只适合做情人,并不是理想的丈夫,于是第三个男人出现了,然而盼来的仍然是对婚姻的失望,绝望中纸嫣跳海自杀……小说情节曲折,文笔妖艳,诡异,充满梦幻色彩,堪称一部当代浮世绘。
  • 李星沅日记选录

    李星沅日记选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越零极限

    超越零极限

    本书是零极限健康静心网创始人吴云艳用四年时间创作的一部积心灵成长、哲学思考、商界经历、婚姻爱情为一体的纪实性身心灵成长代表作。作品创作起于作者父亲突然去世以及情感挫折的生命震撼而感悟。生命顿悟通常起于灾难、事业重大挫折、婚姻重大挫折。
  • 共和国的经济与周恩来

    共和国的经济与周恩来

    周恩来是新中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领导的经济建设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周恩来的经济思想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周恩来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不仅可以深刻地懂得新中国经济的奠基、创业和发展是来之不易的,而且,能够从中获得许多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