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58600000003

第3章 常知足身心自在

看到自己拥有的快乐

快乐不是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而是在舍掉欲望之时,舍掉心头的欲望,便看到了眼前的幸福,便有了知足常乐的感觉。

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变迁不断,生老病死是人间常事,虽然是欲望越少越自在,但是没有一颗知足心,还是得被欲望牵扯着,难以感受到快乐。舍下心头的欲望,学会坦然知足,才会离苦得乐。

踏遍万水千山去寻找幸福快乐,不如一个“悟”字,人们之所以苦苦追寻,是因为不知足,越是不知足、越是想获得更多,越无暇反思。无法反思,也就看不到身边的幸福和快乐所在。太虚法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圆满心安。”世间的快乐并非都在远处,能够看到自己的拥有,能够脚踏实地地生活,也一样快乐。

有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想永远拥有快乐,于是他背上了一大袋金银珠宝去寻找快乐,他逢人就问快乐在哪里,还说如果有人能让他永远的快乐,他就会把自己的金银珠宝送给他。但是没有一个人的回答令他满意,于是他脚步不停,一直苦苦找寻。

有一天,路人告诉他有座寺庙里的高僧很有修为,你可以去求他。这个富有的人就背了金银珠宝来到山上的寺庙,他把自己的苦闷告诉了高僧,他不断诉说着寻找快乐的路上是多么艰难,自己是多么痛苦,但是高僧只是打坐,没有理睬他。

他说着说着感觉累了,就慢慢睡着了。醒来后他发现自己的金银珠宝不见了,高僧也没有了踪迹。他难过极了,没想到快乐还没找到,一袋子的金银珠宝竟全不见了。他赶紧四处寻找高僧。

到后来,他浑身的力气都用尽了也没见到高僧和那袋金银财宝。不知不觉富翁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他忽然发现高僧和金银珠宝竟然依旧还在原地,他惊讶地说:“难道是我看错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原来你们一直都在开始的这个地方啊,我刚才怎么就没看到呢?”他一边说一边赶紧跑了过去,高兴极了。

高僧这才对他说:“快乐原本就在你的身边,可是你为什么还要苦苦的去寻找呢?不是你没有快乐,是你看不到而已。”

富有的人听了愣在那里,过了一会儿他恍然大悟,谢过高僧后知足地下山去了。

人的贪婪没有止境,假如自己不加以控制,就会不停地想拥有更多,但即便每件事都如人所愿,不断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也不会快乐,因为人们一直怀着贪心走在追求的路上,怎么能感受到自己的拥有呢?怎么能体会到快乐呢,只有觉悟到这一点,懂得知足,才能快乐长存。

来看看下面这位乐观的书生吧:

一位有钱人家的公子喜欢读书,父亲很早就请了一位当地有名的先生来家里做他的老师,还把经常和公子一起玩的周围邻居的几个孩子找来陪读,当然这几个陪读的孩子是不用交钱给先生的。

几年之后,到了进京赶考的时机了,可是这家有钱人却忽遭变故,钱财都赔光了,连孩子进京赶考的路费都拿不出来了。陪读的同学们虽然贫穷,但是现在看来家境却比他好得多,于是那几个孩子都筹划着进京赶考。

他们问这位公子:“你不能进京赶考,不觉得难过吗?”

公子回答:“难过也无济于事,而且家里突遭变故,不能赶考反而是好事,这样我就能帮家人解决当下的问题了。”

后来几个同学因为感激这家人常年来免费让他们陪读,想尽办法筹够了路费约公子一起去赶考。这位公子高兴地和他们一起去了。

考试结束公布结果后,这几个赶考的人都很吃惊,陪读的人不管是中了进士也好、榜眼也好,大家都有功名,唯独才华出众的公子名落孙山。

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安慰这位公子,他自己却说:“没功名也好,这样就不必忙于公事,可以回家侍奉父母左右,让父母得以宽心。”几个同学都为公子豁达乐观的心态所感动。

回到家不久之后,家乡发生了自然灾害,很多灾民一时无家可归,公子和他的父母顾不上眼下自己的困难,把仅剩的几间房子分给灾民居住,和灾民们一起分食仅有的事物。当住在他家的灾民知道了他家的遭遇后问公子:“忽然遭到这样的变故,怎么你们一家人都不带悲哀之色呢?”

公子回答说:“我们家人都有乐观的心,遭遇只是让我们损失了所有钱财,我们乐观的心还是属于自己的,并没有损失掉,我们还有亲情,还有能力帮助别人,我们还拥有很多让人快乐的东西啊。”

灾民中有位和尚从此处路过,过来为伤者治病的和尚听了公子的话微笑着说:“公子真是有智慧的人啊,公子的好运马上就到了。”

公子忙于照顾伤者,只是和这位和尚一起忙碌,并未在意和尚说什么好运到了的话。

不一会儿门外居然有人说钦差大人就在门口等公子接旨,公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连忙和家人出去接旨。原来公子在考试中中了状元,但是由于贪官舞弊偷换了试卷,导致他落榜,如今事情查清了,朝廷派人来给他道喜来了。

此时乡邻中有位大叔说刚才他还是落榜的考生,这会儿就成了高中的状元,问他此时是不是感觉比刚才幸福多了,公子却回答说:“我是觉得高兴了,但是不管家中遭变故,还是落榜的时候,我没有不快乐过,我们拥有的东西一直都比失去的多。”

与第一个故事中的有钱人相比,这位公子一开始就懂得感受拥有的快乐,这种智慧值得每个人感动,他的乐观知足心也能给人启示,让人们懂得不要总是把心放到不幸里取感受遭遇,要懂得知足,要看到自己拥有的快乐。

快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总觉得快乐应该在很远的地方,应该费一些周折才能得到,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拥有而不懂珍惜。心念一转,你便能看到自己拥有的快乐,你便会懂得,快乐原来不在远方,它就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在你的衣食住行之间,在你的亲人朋友的关怀里面,在你努力工作后获得的成就感里面。看到自己拥有的快乐,你便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参加法会的路上

人生多变故,死执于之前的状况不懂回头,就会连现在拥有的也失去,舍掉自己的念头,转个身回头看看,好运就在那里等你。

太虚法师说:“一般普通人,贪求声色货利,愈多愈妙,愈没有厌足心。”没有厌足心,能带给人无限的痛苦和折磨,一般人很难回头看到现在拥有的,很难做到知足心安。一旦回头了,就会看到自己所处的境界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这是一位佛徒的亲身经历,那时这位佛徒还是位居士。民国某年的一天,一位居士赶着去参加太虚法师的法会,可法会还是在他赶到之前就结束了,但他丝毫不觉得遗憾。

事情的经过时这样的,有位居士听说那天有太虚法师的法会,就提前往那里赶,当他走到半路的时候,遇到一位哭泣不止的老婆婆和一个二十多岁的男青年。

老婆婆一边哭着一边跑向荒山野岭的一座坟墓,青年人一边大喊着母亲,一边从后门追上来,但是任凭他怎么安慰老婆婆就是一直哭泣,任凭他怎么劝阻老婆婆就是不往回走。最后不耐烦的老婆婆狠狠地打了那青年两巴掌,挣脱开青年的手往坟墓那边跑过去了。青年不想离开,但又没办法劝阻,只好蹲在路边,一脸担心地看着老婆婆。

路过的居士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就走过去问这位青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啊?”

青年抬头一看,原来是他上次在法会上远远见过的一位居士,虽然居士不认识青年,但是青年还是满怀希望地恳求他:“求您劝劝我的母亲吧,他总是跑到这座坟墓旁边来忏悔哭泣,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他边说边拉着居士走到老婆婆的身边。

居士走过去问:“婆婆,你这是怎么了,你是不是遇到什么悲伤的事儿了,你一直这样悲伤难过,你儿子担心你的身体,让我过来劝劝你,看在你儿子一片孝心的份上,你要想开点啊。”

可是婆婆却硬生生地说:“你旁边那个人不是我儿子,坟墓里的才是我儿子。”

居士明明听到刚才这个青年喊她母亲的,可是老婆婆却说这个青年不是自己的儿子,居士有点想不明白了,问青年:“她是你母亲吗?”

青年点点头:“是。”

老婆婆却回过头来说:“谁要你这样的儿子!”

居士觉得这两个人都很奇怪就耐心地问老婆婆:“你说坟墓里的人才是你儿子,这个喊你母亲的青年不是你的儿子,能告诉我怎么回事儿吗?”

老婆婆看了看居士,又看了看那座坟墓,坐在地上边哭边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就是现在埋在地下的这个,你身边那个小伙子是我丈夫妹妹家的孩子,从小失去父母,就寄养在我家。我儿子不喜欢这个孩子,常常要把他赶出去,我也不喜欢家里忽然多出一个孩子,也想着让丈夫把他送到别处,可是丈夫处处护着他。五年前丈夫生病死了,我就和儿子把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赶出了家门。他不是我儿子。他喊我母亲就是想着回这个家。”

青年听到这里什么也没说,但是脸上却淌下泪水。

老婆婆继续说道:“我儿子不孝,自从丈夫死后,没有人管束他了,他就吃喝嫖赌,把家给败了,后来因为去偷东西,让人家追出来,不小心掉到河里淹死了。可是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啊,他再不好也是我的骨肉,怎么就死了呢?我越来年纪越大,这以后靠谁呀?我也不想活了,我想我儿子啊。”

居士听了说:“婆婆,你先别哭了,我帮你问问这个青年到底是怎么想的。”

居士问青年:“婆婆说的是真的吧,你和这位婆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青年点点说是。

居士又问:“婆婆对你不好,你为什么还要回到这个家呢?”

青年说:“离开舅母之后,我就四处讨饭,后来有位大叔看我可怜,把我带到他的中药铺子里当学徒,那位大叔也就成了我现在的师父,这几年我一直在那里学中医和药理,已经成了一名郎中了。后来听人说舅母的儿子死了,我担心舅母一个人受苦,所以跟师父请了假回来接舅母,想为舅母养老,可是……”青年看了一眼老婆婆就不说话了。

那位老婆婆忽然惊讶地说:“你、你是来接我,为我养老?”

青年忽然给婆婆跪下说:“请母亲相信我,我是来接您老人家的,想好好照顾您,孝顺您,让您安度晚年。”

“我还以为你跟我那儿子一样,是惦记着家里这三间房,一直担心你要是把这三间房卖了换钱,我老太婆可怎么活呀?”老婆婆说着又大哭起来。

到这个时候,居士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她说:“婆婆,你有这样孝顺的儿子却不知足,一直想着死去的儿子,可是人死不能复生,你为什么不走出悲伤,依靠眼前的这个好儿子呢?”

“从他进我家门,我就一直想着怎么把他赶出去,从来没有把他当过自己的孩子,所以我觉得他会恨我,他竟然叫我母亲,还要赡养我?”老婆婆担心又悔恨地自言自语。

青年哭着说:“母亲,我不恨你,不管母亲当年怎么对待我,但是我还是受到了母亲的收留,没有母亲那几年的饭食衣物,我根本就无法长大成人,我离开母亲的时候,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生存了。在我心里,您早就是抚养我长大的母亲了,你想想看,哪有儿子恨母亲的道理呢?此生能有母亲的抚养,我很知足。”

居士听了很受感动,他看了看身边又羞愧又感动的老婆婆说:“婆婆,你一直觉得失去了儿子晚年没有依靠,但是你看,现在你又有了这么好的儿子,你若一直把心放在悲伤抱怨里,不知足不安心可不对啊。”

老婆婆点点头。

居士又提醒老婆婆:“你儿子可是一直跪在那呢。”

老婆婆赶忙跑过去把青年扶起来说:“好儿子,咱们回家收拾东西去,母亲跟你走。”

母子二人已经走远了,居士心想:“看来人只有懂感恩能知足才不会有怨恨之心啊,一个没有怨恨之心的人,怎么能不身心自在心清如水呢?”

居士看看天上的太阳,知道即便现在自己到了开法会的地方,法会也已经结束了,可是他也没觉得遗憾。生活总有意外,不会朝着你定好的方向顺延下去,人们要看到每一个经历中的收获,有一颗知足的心,这样才能从疲乏的内心中走出来。

懂得知足的老人

知足不是看得到了多少,而是看能舍多少,快乐在舍而不在得。

太虚法师说:“与其贪心染欲,不如长生知足心。”

徒弟们问老和尚什么叫知足,老和尚给他们讲了这样一桩公案:

有一个贫苦的老人,他没有妻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了一把斧头,这把斧头是一切珍宝的精华结成的,可是老人不知道他是宝,天天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去卖,勉强度日。这把斧头每天都被老人带到山上砍柴,每次钝了老人就磨几下,这样循环下来,几年之后,这把斧头被磨掉了一大半。

有一天,老人又带着这个斧头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卖柴的时候,老人遇到一个商人,这个商人看见老人的斧头说:“老人家,我给你一百两银子,你把这斧头卖给我吧。”老人听了不说话。

商人又说:“那我给你二百两,行吧?”老人还是不说话。脸色变得难看了。

商人看了老人的样子说:“我给你五百两银子,总可以了吧。”老人忽然大哭起来。

商人问他哭什么,他说:“本来这个父子很大,现在我把头磨到这么小了,不然能卖一千两银子了。”

商人听了说:“如果不是我看见这个斧头,你大概一两银子都卖不了,现在给你五百两银子,应该知足才是啊!”

听了商人的话,老人忽然停下不哭了,他觉得商人说的有道理,高兴地把斧头卖给了商人。

周围的人都说老人傻,要是不磨掉那一半斧头,可以卖一千两银子了,老人却很高兴,他觉得自己今后衣食无忧,再也不用砍柴度日了,何必只看到没得到的五百两银子呢,用好眼前的银子,一样可以安度晚年。

徒弟们听了老和尚的故事说:“原来知足就在自己的心上啊,心念转化,看到眼前的所有,就知足了呀!”

老和尚点点头表示赞同。

人是否知足就在一念之间,不懂知足,得到的再多也愁眉苦脸,懂得知足,得到的再少也高兴。

安于淡泊得自在

舍浮华安于淡泊不是平常之路,它需要定力与智慧,这是智者的选择,是获得自在的通途。

太虚法师说:“不受动静机会之支配而失其本来面目,而后谓之自在;不受境过变幻之搅乱而失其湛明知觉,而后谓之常存。”不受外界打扰,不受动静干涉而能甘于淡泊,这是一种定力,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修行,在这场修行中,你要能甘于淡泊,甘于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才会觉得寂寞,甘于寂寞的人永远不会寂寞。

孤独是人生的症候,寂寞是人生的常客,孤独和寂寞是构成人生的一部分,当你日渐成熟,便会渐渐懂得寂寞的滋味;当你更加自主,便学会品味孤独。让我们沉静下来,充满耐心地与孤独和寂寞并肩而行,它们会成为你人生路上的调料而非愁苦。

有一个青年发心要出家,他来到山上请求寺院里的法师为他剃度,收他为徒。法师怕他是一时冲动不能长久,所以没有答应。哪知道这个青年长跪不起,信誓旦旦非要出家,说如果法师不收下他,它就饿死在这里。跪了一天之后,法师看他如此恳切,就答应为他剃度,收他为徒,于是青年高兴地谢过法师,成为寺院里的一个和尚。过了两个月,青年终于忍耐不住寺院里的情景寂寞,最后他后悔不跌地请求还俗。法师只好答应。

一来二去,年轻人已经三次出家、三次还俗了。这让为他剃度的法师烦恼不已。当年轻人地四次来到法师面前,还没定他说话,法师就说:“我看你是在佛门待不住,在红尘也待不住,不如这样,你这次就不用哭着跪着求我再次允许你出家了,你不用信佛,也不用到红尘忍受宣泄,干脆就在半山腰开一个茶馆吧,那里往来的香客很多,但离红尘的宣泄又很远,你就做个清净的俗人,既不用忍受佛门即清寂,又不用在红尘里烦恼,你觉得呢?”

年轻人听了连声说好。于是他在半山腰开了个茶馆,买一些茶点和素食给过往的香客,而且也远离了红尘的宣泄。后来他讨了个老婆,一直开开心心地在半山腰做他的茶点生意。

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干于寂寞的人永远无法进入修行的境界。正如上文中的年轻人一样,他既无法忍受寂寞,也无法承担宣泄繁杂,如果只好找个中间地带做点事情。不懂得在寂寞中修行的人,最多只能像这个年轻人一样。

寂寞是一种蓄势,大凡智者,都要走过一段寂寞之路。走在寂寞的路上时,没有抱怨,心安知足也是积累智慧的一种心态。

知足随顺心安然

有一些天然的因素,天生的因素,我们只能被动的接受,比如相貌、比如出身,我们无法选择。这种情况下,反倒不如放弃内心的不平衡,安心随顺。

太虚法师在他的随顺无限的世界众生应化无尽利乐无尽提到过“随顺云者,六道众生业力不同,二乘菩萨觉分各异,依佛慈悲愿力皆能随顺之,使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然而世界无边众生无边,故佛之应化无尽利乐亦无尽也。”

佛随顺众生的品性,欲与他们相匹配的特质和经历。

我问佛曰:“为何不令所有的世间女子都有闭月羞花的容貌?”

佛曰:“再美的容貌也不过是犹如昙花一现,一切只不过是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任何的美丽容颜都比不过一颗纯洁无污染的心,我把它赐给了世间的每一位女子,但人们总是让它蒙受灰尘。”

我问佛曰:“人世间为何会有如此数不清的遗憾?”

佛曰:“娑婆世界没有了遗憾你那里还体会的到幸福。”

我问佛曰:“怎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心灵不再感受孤单。”

佛曰:“孤单的心灵只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只是他们自己的失误所造就的。”

我问佛曰:“如何才可以把握住住自己爱的人?”

佛曰:“留人世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化;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做事,不要问祸福残缺。”

我问佛曰:“我怎样才能像你一样的智慧?”

佛曰:“我是过来的人,而你将是之后的佛。之前的我也曾像你一样。”

我问佛曰:“为什么两个人越是相爱越是相互的争吵?”

佛曰:“爱之深,期望越切,因此失望就会越多,随之就会争吵不断。其实一切都镜中花水中月,只要心里不执著就不会生痛苦。”

我问佛曰:“我现在明了是不是已经太迟了?”

佛曰:“永远不要嫌弃太迟,正所谓朝悟道夕死可矣。”

佛无我而随顺众生,其实我们也要懂得以随顺的方式处理现实问题,比如爱情婚姻外遇和我们的生活……

佛说的是一个心念转变的过程,只要心念变了,你的感觉就变了,那颗不知足的心便会懂得随顺。没有太迟,也不必死执,得到了的,就要知足,得不到的,就顺其自然。随顺生活的变迁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懂得舍,舍掉欲望,让心归属到现有环境,以一颗坦然之心与环境相处。

同类推荐
  • 莲心禅韵

    莲心禅韵

    一位印度智者追寻禅宗智慧,探求人生哲理的心路历程,带你走向心灵自由之路,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没有疆界,智慧的激情碰撞,文化的和谐沟通。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在此刻

    在此刻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此刻》(寻真问道的不二法门)身在此刻,心不能定,皆为想要得太多。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身心的安顿,需要向内在去寻找。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当下,讲生命轮回,讲日常生活,通过寻常人生的悲欢喜乐来阐释禅机妙义,知道人们理解生命真相。如一盏明灯,点亮蒙尘的心灵,踏实淡定活在此时此刻。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是明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它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焦燥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本书编译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对《菜根谭》以通俗直观的解释,言语之中宛见古贤之心。
热门推荐
  • 尔令

    尔令

    尔令心愿铺.尔即耳,尔令即聆.给我个故事,我将替你圆梦
  • 未闻盛夏

    未闻盛夏

    那一年我们在一起。毕业以后,大家分道扬镳,几乎没有联系。可是一次机会,她遇见了他。他喜欢上了她,她却不知道自己还有感觉吗?一个暴雨天,她跑到他们家门前吼着:“冬陌曦,我喜欢你!”可不管玥芝瑶怎么喊,冬陌曦都不理她。最终她还是倒在了雨里,任凭豆大的雨珠打在脸颊上,却也感觉不到一丝疼痛。“唉,你总是这样不爱惜自己。”少年把自己抱起进了屋,心里一阵暖流袭来。
  • 神级开拓者

    神级开拓者

    一次喝醉酒,让老爷爷到地球后第一眼看到他,便给了青年人一个艰难的选择。是想要残疾还是想要荣华富贵,是想要死,还是要残疾。面对这个选择,孔志对着天空大喊:“神、你特么就是神经病!”
  • 撑天传说

    撑天传说

    盘古后裔,每日量天,不知何时起,天渐矮,欲与地相合,是为天塌。被“无心草人”封住心脉的盘天,必须先去咸阳十字路找到父亲盘战,然后再去不归海找到苍梧岭寻五粒苍梧种子,并将苍梧种子种在四极与中州,以此来撑住九天!
  • 血妖风华

    血妖风华

    酒:不喝不醉人:不困不睡心:不伤不碎情:不学不会葬情,葬情,一定不能触碰情之一字,否则后果不是你能承受的明白吗?给你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你能做到无心无情……她一直奉行的就是这几句话,可是面对他们她又怎么会不动情呢?
  • 痞子帅哥跟校花耍假正经

    痞子帅哥跟校花耍假正经

    上海闸北道有一栋超级豪华的高楼,楼内:夏董(夏侯爵)正坐在他那昂贵的办公桌前~满脸忧愁的烦恼着,因为他们公司刚上市的一款UYC名车在6月度排名落榜了,就因为这样他们公司还遭遇资金漏洞,其实这点并不会让这位商场老将气馁,那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哈哈~”就是她的女儿、夏侯南雅。
  • 超空主宰

    超空主宰

    超空间内三界主宰,万古之界主修灵力,上古之界主修魔法,太古之界主修科技。阴阳相衡超空间的死敌邪族虎视眈眈,谁能拯救万民于水火。他不为太多只为保护想要保护的人,而走上修行之路......
  • 一切就那么回事

    一切就那么回事

    安琪是一家4A广告公司的助理创意总监,为了寻找自己大学时代的女友,他跑了许多城市,终于找到了将要嫁做人妇的她,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 农村体育健身常识——体育术语常识

    农村体育健身常识——体育术语常识

    体育健身,突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体能发展,关注通过对健身项目和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爱好和运动特长,获得科学健身的方法,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在不同环境中坚持体育健身的适应能力。
  • 许你十年微凉

    许你十年微凉

    那年初遇,不过长街古道西风,彼此匆匆擦肩而过,青春里的他狂纵叛逆,口口声声说要带她逃离这尘埃人间,于是她在离别的车站久久停留,这一等便是白驹过隙十载春秋。再相逢,他们结缘一纸婚约,昔日温婉如玉的少年却俨然变了模样,他一步步将她逼到绝路,亲手断送了两人之间残存的情种,只因,她杀死了他最爱的女人。待到他穷困潦倒之时,却伤心的发现守护在自己身边的她已成为别人的妻,他不顾一切,回头是岸对她展开炽热的追求,却只是听到她狠心的回答:“任子安,我现在只能做到不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