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58600000006

第6章 以智慧心做智慧事

你恭敬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对待别人的态度,体现的是你的恭敬心,待人恭敬就说明自己有一颗恭敬诚恳的心,对人傲慢恰恰说明自己是个傲慢无礼的人,我们要舍傲慢而持恭敬,恭敬别人就是庄严自己。

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只有首先尊敬了别人,别人才能尊敬自己。

太虚法师也曾经说到:“人类果能实行大乘的人生观,则所谓世界大同、社会平等,亦即佛法上所谓无人我相的圆融法界。其世界所以有争斗者,均由各人错认其狭小的假相为我,而侵略非我、排斥非我,由是而产生出种种的冲突,是为世界人类争斗之原因。

今若见缘成无我的人生真相,一切人无不与我息息相关,故一切人无不是我;我一人之举止,影响于一切人,故我一人即一切人,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由是可结言曰:吾人之一切动作,须从利他处着想,利他即自利;一切莫向损人处进行,损人即是损己。由此、吾人之举止言行,则须消极的不害他,积极的能利他,以为善行的标准,此大乘佛学的人生观也。”

太虚法师说的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要引导众生放下小我,才能成就大我,如果一切的利益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不是善行的标准,也不能利于他人。

你只有首先恭敬了别人,才是真正地庄严了自己,所谓“善修和敬,互相尊重”。相反,如果你不尊敬别人也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悟达禅师做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无人理睬,于是就为他擦洗敷药,细心地照顾他。病僧痊愈后对悟达禅师说:“将来如果有什么灾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面找我!”

多年后,悟达禅师的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其德风,特封悟达禅师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这时,悟达禅师自觉尊荣,也渐渐起了傲慢之心。一日,悟达禅师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

悟达禅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束手无策之时,忽然想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话,于是就依约来到九陇山,找到西域异僧并道明来意。西域异僧胸有成竹地指着松旁的溪水说:“不用担心,用这清泉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达禅师正要掬水洗涤疮口,人面疮竟然开口说道:“慢着!你知道为什么你的膝上会长这个疮吗?西汉史书上袁盎杀晁错的事情你知道吧?你就是袁盎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为僧,清净戒行,一直苦无机会下手。直到最近你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了傲慢之心,有失道行,我才能附在你身上。今日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今后不再与你冤冤相报。”

悟达禅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昏了过去。当他醒过来的时候,膝上的人面疮已经消失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

悟达禅师的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一份大爱,否则你真要陷入险境,就是轻慢别人的后果了,只要我们剔除这样的人性劣根性就不会伤害别人,保持一份大爱吧。

古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圣人的伟大,在于他的平等心。与人交往,只有相互平等,才会有真正的彼此尊重。尊敬别人能换来别人的尊敬,互相尊敬能互相受益,主动示善最为珍贵。

佛说:众生平等。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无论现在担任什么样的工作,或者是什么样的高官,或者是对社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都不应该分高低贵贱,反而应该提倡人人平等,因为只有你尊敬了别人,才能庄严自己。

心念转变法界转换

一念魔一念佛,是魔还是佛,就在心念之间,心念朝哪里想,人生便开始朝哪个方向转动了。

太虚法师讲八大人觉经的时候说:“菩萨修二利行成功之后,则思专行利他方便。惟念过去的无量劫中,在难贫苦的环境里过活;常因贪欲不遂,未免胸怀抑塞,怨天尤人,多绪恶缘。故今宜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以普济众生。”修行修得是心,心念转变了,一切都随着转变。

佛经上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两句经文是说不净观。何以言之?因为凡夫有漏身躯,充满着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矛盾性。在这矛盾律中,生起了贪瞋疑慢的根本烦恼,造了许多罪恶。所以我们不净的幻质,无非是恶的贮藏所,哪里有美的区域。何不回过头来细细想一想:从前种种杀他物以养己身,损他财以利己家等等的行为,推其根源,不过欲维持一己的生命而已,虽用尽伎俩,费尽心血去保护己身,而其生存的光阴,亦不过仅仅数十寒暑,终归于消落湮沉。聪明者对这不净的躯壳,宜深生厌离,幡然觉悟,立刻去止歇一切利己的痴心,极力去追求无上的觉道才好!心是恶源,只要心念善,恶源必断。

有一次,一座寺庙里要开****,法师慈悲,将发心执事的机会让给慈悲大众,以便为大众接引福报。这一天,恰好静源居士作为****的执事。因为有其他事情,静源居士就出了寺庙去处理事情,当他处理完事情往回赶的时候,在一个转弯处,恰好被一辆疾驰的马车撞上。驾车的中年人下车将他扶起来之后,问他是否伤到了。为了不耽误****的事情,静源居士站起来之后,简单检查了自己的伤口,发现只是肩膀擦破了点儿皮,胳膊稍微有点疼,就觉得自己没受什么大伤,犹豫着想说没事儿。这时,从车里出来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说话很难听,他对静源居士说:“不要因为被撞倒了就想讹诈他人,我们当时可是想停下来的,只是没停稳才碰到你一点而已,你不要觉得自己受了很重的伤。”

居士听了这话觉得很不可思议,明明是他们撞到自己,却如此胡搅蛮缠,但是转念一想:“算了,如果真的没有伤到,我就不用去包扎了,大家彼此行个方便吧。”

那位中年人倒是挺客气,他微带歉意地说:“我们还是包扎一下,或者找个郎中看看吧。”

居士觉得自己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就问了这两个人的村庄住址,他们约好如果静源居士真的伤到了,可以之后再去驾车人所在的村庄找他。然后,他们彼此上路各奔东西了。

静源居士来到寺庙,住持大师见他慌慌张张地赶过来,就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了,静源居士把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遍,住持大师说:“居士做得对,得理处能饶人是佛家的慈悲。****就要开始了,居士作为执事,劳心劳神,必能积福积德。”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刚刚忙完事情的静源居士感觉自己的左胳膊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疼。请别人查看时,发现左胳膊上满是淤青,而且筋骨弯曲。刚好有个香客想在****之后赶回家中,香客问了居士胳膊被伤的缘由,居士又讲述了一遍。香客说太巧了,那个驾车人与他是同一个村庄,于是静源居士拜托香客告诉那个驾车人自己的伤情。香客点头而去。

第二天香客回到寺庙,很生气地告诉居士说:“那个驾车人已经不认账了,他说居士您当时说没什么大事儿,所以现在不关他的事情了。”

静源居士对住持大师抱怨说:“明明是那个驾车人的车撞了我,而且当时说好如果有伤再去找他,现在他反倒如此硬气,不肯认账。”住持大师告诉静源居士:“你得懂得放下心头抱怨,转变心念,他人不认账是他人之事,我为你看过伤势,用些药,修养十天,就可以好了,就原谅那驾车人吧,你的心念变了,你就感觉轻松了。”

住持大师一番话说得静源居士安静下来,不再抱怨,并有了原谅之心。

奇怪的是,第二天那个驾车人居然主动跟随之前的香客来到寺庙找静源居士。他向静源居士道了歉,并拿来了很多草药用来煮开泡洗伤到的胳膊。静源居士对驾车人的态度的转变特别不理解。这时,在一边的住持法师说:“心念改变则法界转变,这是佛的慈悲的感召啊!”

我们也常常会被一些事情惹恼,觉得怒火中烧,觉得委屈难耐,其实当我们真的放下心里的恼怒和委屈,试着转变心念的时候,事情往往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最好的方向。

人的心念便是他的整个世界。假如一个人存着不善的心,他必定会流露出不善的言行,这言行影响到他人,有可能会招致他人的反击或抱怨,也有可能破坏这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致使其失去之后的很多机会,也就是说,外界对他的回应是他的不善之心招致的果报,他的世界就是不善的世界。假如一个人心地善良,眼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善,那这善也必然会从他的言语行为中反应出来,周围的人感受到他的善,必然以善相待,这就是他的善念带来的果报,他的世界就是善的世界。所以一个人的世界是恶是善都在最初的心念,人的心念转向哪里,他的外在环境便转向哪里。我们要学会把心念转向善的一面好的一面,生命的轨迹便会随着转向善的一面好的一面。

挫折与收获

没有耕种就没有收获,不经风雨就不见彩虹,把挫折当烦恼,希望永远平顺,就会人生空过,一无所得,只有学会随顺生活,学会思考总结,才能在起伏波折的生活中得到智慧,得到定力,得到自在。

太虚法师说:“修持智慧能度愚痴。”

愚痴是忽略了因果的后果,它常常会犯让人想不到的错误,在古印度的时候,常常发生干旱或是水灾,因此,老百姓们常常失去收成,过着饥肠辘辘的生活。有一位婆罗门,因为不堪看着大家总是饥饿的样子,于是他每天清晨都到神庙里去祈求大梵天为人间免去灾难,使人们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也许是因为他虔诚的原故,感动了大梵天,终于在一天清晨,大梵天来到了他的面前。他激动地叩拜在大梵天的脚下,并对大梵天说:“尊敬的大梵天啊,也许是您创造了世界,但是您毕竟不是农夫,因此,您常常让土地干旱或洪水成灾,导致农民失去收成,现在大家都过着饥饿的日子,您怎么能忍心呢?还是让我来教您点东西吧。

大梵天听完婆罗门的话之后,他并没有生气,反而趁着婆罗门磕头的时候,他偷偷地笑了一下,就对婆罗门说:“那就请教我吧。”

“请您给我一年的时间吧,在这一年里,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我会让您看见,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贫穷和饥饿的事情发生了。”婆罗门说。

就这样,大梵天给了婆罗门一年的时间,并在这一年里,满足了婆罗门所有的要求。没有狂风暴雨,没有电闪雷鸣,没有任何对庄稼有危险的自然灾害发生。当婆罗门觉得该出太阳了,就会阳光普照;要是觉得该下点雨了,就会有雨滴落下来,而且想让雨停雨就马上停止,环境真是太好了,小麦的长势特别喜人。

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婆罗门看到麦子长得那么的好,就又向大梵天祷告说:“大梵天你瞧,要是再这么过十年,就会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所有的人,人们就算不干活也不会饿死了。”大梵天没有回话,只是在空中对着婆罗门微笑着。

终于到收割的时候了,人们兴高采烈地去到麦田里。可是令婆罗门惊讶的是,当大家割下麦子时,却发现麦穗里什么都没有,里边空荡荡的。婆罗门惶恐极了,于是,他又跑到神庙里去向大梵天祷告说:“大梵天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这时,大梵天又出现了,他依然微笑着对婆罗门说:“那是因为小麦都过得太舒服了,没有受到任何打击的缘故,这一年里,它们没经过风吹雨打,也没受到过烈日煎熬。你帮它们避免了一切可能伤害它们的事情。没错,它们长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见了,麦穗里什么都结不出来,我的孩子......”婆罗门无言。

凡事有因必有果,不愿意种因,哪里来的果。不经历一番风雨,是永远也看不见彩虹的;就如傲雪的寒梅一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摔打的过程,庄家不经风吹雨打便无法孕育果实,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呵护与照顾中长大,他的心智他的生活能力,对社会和人的认知能力,相对都要差一些。真空里培育不出良才,无菌室里的花朵出不了门。当我们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只顾自怜自哀,不要满心抱怨,只要你愿意,每一个挫折都是你修炼的机会,你的心智因此更加成熟,你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完善,你的行为会有所改进,你对人对事会更加慈悲宽容,你看待挫折的态度也会不同与以前。遇到挫折时,扔掉你的悲伤,成长比抱怨重要的多,当你终于满载果实的时候,你会回过头感激你的所有经历。

抱怨让你得到只会越来越少

抱怨一旦开始,智慧就被压下去了,然后,所有的事都是从抱怨开头,然后经历抱怨的过程,然后从抱怨中结束,这其中,除了抱怨的情绪,什么也没有。我们要懂得舍弃抱怨的情绪,凡事让智慧来做主。

太虚法师说:“孰真孰妄,孰虚孰实,观察明了,无倒无迷,始能彻悟真理。”抱怨是迷,是让人远离真理的情绪。

生活中会有很多不如意,这些不如意使人们抱怨不断,总是觉得自己委屈,觉得是别人如何如何才导致自己的希望落空。

这世界上没有谁有义务必须为你做某些事情以满足你的要求,要求别人为我们做什么应该有一颗感激之心,最起码是平和之心才对,抱怨是伤害对方也伤害自己的大情绪。

在一个古老的村子里住着一些不太富裕的人家,有一个大灾之年,村里一户最穷的人家什么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他们一家三口在村口要饭。

饥饿的父母带着奄奄一息的孩子对天祈祷,希望佛陀能救救他们可怜的孩子。这时有一个和尚出现在他们面前,这个和尚对他们说:“佛陀有慈悲就众生的之心,所以如果你们能说出三个愿望,这三个愿望都会得到满足。”半信半疑的妈妈听了之后想:“管它是真是假,先试试看,没准能救孩子一命呢。”

于是,这位妈妈说:“佛陀啊,我祈求有一大车的热馒头,让我儿子不至于挨饿。”话一说完,他们就发现果然有一大车热馒头出现了,这下子这位妈妈高兴极了,这时候这位爸爸却变得很生气,大声地骂道:“这个臭婆娘,真是一头蠢驴,白白浪费了一个大好机会。”说完他仍然余怒未消地说:“让这个愚蠢的婆娘赶快变成一头蠢驴吧。”也许这位爸爸只是遗憾之余说了一句气话,但是没想到这位妈妈瞬间真的变成了一头驴。

这下子可吓坏了旁边的儿子,本来正想过去拿馒头吃的儿子吓得大哭不止,边哭边说:“天啊,赶紧把妈妈还给我吧,我要妈妈!”这时候,馒头不见了,驴子又变成了妈妈。这时候那个和尚说:“本来这个机会能让你们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结果由于你们相互抱怨,你们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

每个人都要明白,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抱怨就改变模样,机会反而会有可能因为抱怨而远离我们。生活是不完美的,与其抱怨,不如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遇到挫折一味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如放弃抱怨想办法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的心就开阔一点,我们的人生就往前走了一大步。

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在抱怨中将更多的生命时光和大好机遇消耗进去。

与环境相处久了,每个人都有抱怨,只是多少的问题,如果理性一些,把适度抱怨当成一种沟通方式,让上级看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并不平等,这个时候的抱怨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将抱怨的情绪一泻千里,发泄心底的不满,这便是入了魔境,你的境遇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有好转,反而会给自己和别人增添烦恼。这抱怨会成为你心里的堤坝,截断了你的智慧,阻隔了你原本很好的交流能力。这种抱怨只会让你失去更多,如果你认为是生活不公平的,那你至少应该也认识到,是你的抱怨造成了更多的不公平。停止抱怨,让你的智慧和理性当家做主,做一个宽容而觉醒的人。

一只眼睛的世界也很完美

舍掉那些大道理,增长根本的智慧吧。度化他人,要靠智慧引导,而不是靠道理要挟,智慧融化的人的心,只有人心融化了,人的世界才会更美丽。

太虚法师说:“有了思慧的根本,才能成为度愚痴的模范者。”

有一个男孩儿在一次打猎的时候失去了一只眼睛。回到家里之后,他的小伙伴们就再也不愿意跟他来往了,而且只有这个男孩儿一出门,小伙伴们就在后边追着喊瞎子,并且大声嘲笑他。从此小男孩儿沉默了,也不愿意在出门了,即便是这样,小男孩儿还是常常听到街上的伙伴对他的嘲笑。

终于有一天,小男孩儿再也受不了了,他艰难地翻过几座大山,来到一座寺庙求见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见了这个小男孩儿问:“小施主,你是要上香吗?如果上香,到前面的香堂里去就行了。”

小男孩儿说:“师父,我是来出家的,求您收留我做徒弟,我再也不想生活在我所在的村子了。”

净慧法师笑着说:“是这样呀,那小施主为什么要出家呢?”

小男孩儿说:“我失去了一只眼睛后,小伙伴们都嘲笑我,再没有人理我了。”

净慧法师点了点头,轻柔地说:“那小施主是怎么到这座山上来的呢?”

小男孩儿说:“我还有一只右眼啊,我可以看到路,很容易就找过来了。”

净慧法师说:“我可以答应你做我的弟子,但是我有一个任务要你完成,可以吗?”

小男孩儿抬起头问:“什么任务?”

净慧法师说:“寺庙里养了一只松鼠,这只松鼠每天只吃从树上用剑射下来的松果,在地上捡起来的松果不能喂给它吃,你要成为我的弟子,先要帮我射三个月的松果来喂养这只松鼠。”

小男孩点头答应了。

一连三个月,小男孩儿每天都用剑射松果喂养这只松鼠。三个月过去之后,净慧法师把小男孩儿叫到自己的寮房里面,他对小男孩儿说:“自从你来了之后,这只松鼠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水灵,以前那些和尚没法射那么多松果给它吃,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男孩儿说:“因为我只有一只右眼,所以瞄准的时候特别厉害,每次都能射到最好的松果。”

净慧法师说:“其实,一只眼睛也不影响你看世界,反而给了你一种特殊本领。你是一个很出色的射手啊!”

小男孩高兴地听着,净慧法师又说:“你还是回家去吧,你的本领肯定能有大用处的,另外,你看,为师也是个双目失明的和尚,连松鼠都养不了,怎么教导你呀!”

小男孩儿听了净慧法师的话,下山去了,多年之后,有个武状元上山来拜谢师父,这个武状元就是当年的小男孩儿。

净慧法师是个有智慧的法师,懂得先给男孩儿自信,让他认知到自己的特长优点,然后再启发引导,这是难得的智慧。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也不要只用大道理来说教,要从对方的感受出发,建立对方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帮助他人的智慧。

每个人都有暗藏的自卑,这自卑总在某些场合或某些事情上提醒我们:我不如别的人优秀,于是我们低下头,将自己所有的光彩都埋没,而实际上,你的这个小缺点根本不能遮挡你的光彩,将光彩遮蔽的是你内心的自卑情节。我们要用善良慈悲的心看这个世界,看待别人的优秀与光芒,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秀与光芒。我们也要用这慈悲化解自己的自卑情节,用这慈悲平复你与他人的差距,慈悲生智慧,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放下你的落差感,让自己的光芒闪耀于这个世间。

同类推荐
  • 西北宗教论丛1

    西北宗教论丛1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拥有30多个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性大学。从它开办之日起,学校开设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课程,为各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995年我们申请宗教学硕士点,1996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立宗教研究中心,于1997年开始招收宗教学硕士研究生,以西北地区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研究为主,设立了藏传佛教研究与管理、伊斯兰教研究与管理和宗教学理论研究三个方向,进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的宗教史、宗教思想理论、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全书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方面入手,谈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解了儒家智慧的精华,并穿插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养性、心态胸怀、谦孝美德、社交礼仪、正视财富等篇章向大家阐释了儒家的博大智慧。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红尘禅影壹

    红尘禅影壹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热门推荐
  • 浮生记之若梦流年

    浮生记之若梦流年

    三生石畔,看到的是前世凄凉。预世镜前,看到的是今世之殇。难道注定不得善终?难道一定要舍弃所爱?不,她从不屈服,从不认命。什么天道,什么预言“我命由我不由天”她就是要逆天改命。在她搅得翻天覆地之时却落入一个怀抱听那人说“我陪你”,看着此人心中充满了感动与幸福,却见那人俯身在她耳边轻吹一口气,声音低哑的说到:“回家之后我要奖励。”
  • 我是神医我怕谁

    我是神医我怕谁

    她是神医,毒术也很了得。她救了他,他却霸道将她占有,她最终没能抵挡住帅哥的诱惑,上了他的床。新婚之夜,她气急败坏:丫的,姐姐我可不是好惹的,既然你招惹了我、那么你就必须负责到底!要敢抛弃我神马的,我管你是神马鸟,就算是皇上我也能把你吃干抹净然后卖鸭店做头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战国纵横之乱世锦官城

    战国纵横之乱世锦官城

    王朝末年,礼崩乐坏,诸侯并起,心怀天下的小公主悲悯苍生,创建和平一隅锦官城,进而平息战祸,统一天下,且与各位诸侯公卿爱恨情仇的故事。
  • 日落暮城

    日落暮城

    某腐女遇一美男:“嗯,应该是攻。”然后,悲剧了。某女大呼:“啊啊啊,为什么让我把小攻和小受凑一对,我不是伪腐女!”再然后,魂穿吧,腐女!本作者不会写那个(你懂的),所以,想看肉,没门。
  • 暖心王爷刁蛮妃

    暖心王爷刁蛮妃

    穿越选妃她恋上皇上,自古帝王多薄情,他为利益不择手段。“我以为我是这世上最痛苦之人,一夜之间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就像我在无尽黑暗中找到了一缕光,我害怕黑暗和孤独我朝那缕光走去,我发现了无尽的花海,我伸手去摘,那花径划破了我的手我才知道原来它有毒,我朝着最不起眼的它走去,只觉得它与众不同却没想到它治好了我的伤”
  • 椰菜小姐涩涩爱

    椰菜小姐涩涩爱

    什么哥哥们可以有无数个女朋友,自己却不能与人交往?当平凡少女绫奈茜新的“恋爱可能性”被破坏时,她愤怒地发誓,一定要和那对严重“妹控”的双胞胎哥哥划清界限等等,三个孩子中有一个是收养的?是她,是他,还是他?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切陷入混乱中时,却开始有美少年前赴后继地向她表白。谜样的身世,突如其来的桃花运,彼此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 行长,请放手

    行长,请放手

    唐俊雄居然在一次订婚宴会看中了别人的未婚妻,让他有掠夺的冲动。自此之后,林恬雅的命运开始变得曲折不顺了,最后更是无奈被逼的与唐俊雄谈了一场没有对抗的交易!
  • 娱乐的生活

    娱乐的生活

    我的作品富有儿童的丰富精彩,具有很强的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
  • 时来孕转:亿万老公领回家

    时来孕转:亿万老公领回家

    失恋买醉,她豪点最贵男公关!醒后才知,这是顶头boss……呜呜,更糟糕的是姨妈迟迟不来,boss大人借此用结婚证把她囚禁,成为他生儿育女的工具。说好了相敬如宾生完娃娃走人呢?这男人天天缠着她是几个意思?
  • 魂之极境

    魂之极境

    天才少年自幼被父抛弃,随后丧母,不幸之后终遇贵人,修剑道,败尽天下英雄豪杰,却为情所困,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