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59300000014

第14章 附 弘一法师说经悟佛及格言别录(2)

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说,说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毁谤。他为什么要谤三宝呢?是你给他的增上缘,将来他堕落三途,你也跑不掉。阎王爷问他,你为什么毁谤三宝,他说这是某人引我说的,所以你也有份。佛菩萨教化众生能观机,如不契机,他不能接受即不说,即无过失。凡夫无观机能力,最好少说。谛观是仔细观察,少说话。远离热闹场所,道力不坚,往往不知不觉即被繁华气氛污染,使自己退失道心。古人修道多在深山,不但远离都市,也远离乡村,与外面社会完全断绝,心容易清净,在今天这个时代很难做到。现在大陆丛林都变成观光区,想找一个清净场所已不可能。佛早有预见,他在《法华经》中说,在末法时期要用大乘法度人,不要用小乘法。大乘是开放的,能适应时代潮流,小乘是保守的。

“端坐正思惟”这句话不能看呆,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坐禅”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动,心不动叫坐,对五欲六尘不动心谓之坐。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坐。所以《华严经》鬻香长者在市场中修,在市场中观赏,样样清楚,样样不执著,不起心动念。真正修行人最要观察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少批评人,少说是非长短。身、口、意三业,口业最易犯,往往障碍了自己与大众的修学。少发议论,心中自然清净慈悲。“无知”即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实的智慧,有觉正净性德三宝,生活方面不求享受,喜欢悠闲清净,这叫真正享受。在修持方面,永远精进不退,懈怠堕落都能离开。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与大众相处或独处绝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做到韬光养晦,必须如痴如聋。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肥。”人一出名,嫉妒障碍陷害诽谤全来了。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智慧靠养,不是学来的。读书多是知识,儒家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不是你自己领悟的。智慧是由定来的,不是外来的,要养。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智慧,因定生慧。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内外是二,二都没有就是一,才能达到一真法界。如仍有内外,仍在十法界中。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如果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修行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问题。黄泉路上无老少,人人都应警惕,有充分准备,临时就不会慌张。平时要作工夫,这一天到来就能派上用场。禅宗如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纵然有定功,如大限来临心不乱,看他定功的深浅程度可以生天,但出不了三界。宗门大德,晚课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平常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到临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幸勿临渴掘井,等病苦现前才找几位同修助念,效果很小,恐无济于事。可能随着业力乱撞到三途,三途容易进去,但很难出来。

⊙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威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照镜子看见鼻子上有一墨点,很讨厌,擦镜子一定没有用。外面的如同镜子,境界是缘,引起了心中的好恶是非。如回光返照,观察自心,即能觉悟。修道人知道是非好恶是内心起了分别,外面并没有是非好恶。石头与宝石并无两样。现在科学发达,此种理论更可证实。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无高下之分。《金刚经》上说,世界是一合相。“一”是科学家说的基本物质,或称为原子电子,佛家称之为微尘。所有一切物质均为它的组合,一合相是平等的,一切现象是缘聚缘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一切万象不生不灭,此种学说逐渐将为现代科学所证明。我们起了错觉,才有善恶是非。众生与佛亦无差别。石头是一合相,宝石也是一合相,只是化学的方程式排列不同而已。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思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修行人对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听,也不要打听,不必想知道。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者,都要远离。反之,心就迷了。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开悟。悟了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过失而自己不知道,有人说我的过失,若是修行人马上向此人恭敬顶礼。迷惑的人听了,马上就发脾气。身是假的,心是真的。身比作佛堂,心比作佛像,心不可动。一个人独处也是如此,在热闹场面心仍不动,赞叹毁谤亦不放在心里,心永远是定的。修行人心中无事叫真工夫。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即是参究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随时提起正念工夫。就净宗说,就是时时刻刻提起一句佛号,历历分明,不夹杂,不间断。心中无事就不夹杂,净念相继就不间断。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这两句话非常难懂,我与人在世间法里都承认的,为什么说没有?这是很高的境界,世间人以妄为真,不能辨别一切法之真假。现在科技相当发达;对于一切事物之真相渐渐明了,亦只限于极少数科学家,而一般大众依旧执著身是我,以及缘生之物确实存在。小乘人执著空,所以这是罗汉以上之境界。执著又是业障烦恼,执著空虽可免六道轮回,但万物的真相他见不到。惟有菩萨遵从诸佛如来的真实教诲两边都不执著,这种境界谓之中道,如果他执著中道又坏了,连中道都不执著,所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学者如常常用此二句“元无我人,为谁贪嗔?”提醒自己,帮助自己断烦恼,念佛工夫成片,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报指身体,缘指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我们这一生的境遇,全是虚幻不实的。觉悟的人生活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造作强为,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就是造业。虚幻的世间无常,人命苦短,祖师们嘱咐我们随家庭之丰俭,安分度日,无论苦乐顺逆均属三世因果。觉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净不动。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心地清净,智慧圆满。善财童子生于富贵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动,不为环境所转,此之谓道在其中,道是觉悟的心。在生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中,被环境所转而不能觉悟就应当忏悔,自己努力悔过。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一般人总见到他人的过失,假如能倒过头来只观察自己,以批评别人的心批评自己,就是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喜怒动静情况都可以检点自己。

⊙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禅宗境界的话,不能想,一想就错了。参禅不用意识。这偈子请各位参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禅师)

此偈依文解义尚容易了解,即云随风雨去,老僧仍处茅屋中不为境转。是否如此简单,请各位参参。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禅师)

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事尚未到,何必操心。聪明人抓住现在。梅子栀子都是有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禅师)

符按古禅宗大德见面互相问询,出词吐语,往往内含禅机,局外人听不懂。因为他们多为得道高僧,乃称性而谈,非用意识。我们对于佛法一知半解,焉能领会。若是研究揣摩,等于瞎猜,枉费时间、白费事。不如认为我的智慧太差,参禅学密,根本甭谈,只能死心蹋地专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比较可靠。印光大师说,一千七百则公案,如果你有一条不懂,你就全不懂。况且参禅不开悟,不能了生死。恢虚大师说过,学禅的人得定者他见过,但他从未见过一位开悟者,可见修禅是难行道,聪明人应有所选择。

⊙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翼,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琐是琐碎,微不足道,即指芸芸众生。营营是忙碌不停,等于蚊虫在器皿中乱飞乱撞。化是变化,生死是变化,化海即六道轮回,何时才能有个头绪。人生实在是梦中之梦,等证到罗汉果,才恍然大悟,知道已往乃是一场梦。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大士,想到从前作罗汉时也是在作梦。六道众生把假的当作真的,无始以来从未悟过,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怎会晓得。

⊙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修行用功非常重要。过去生生世世所造恶业,累积到今生成为习气。习气若深厚,则障碍了清净心,障碍了智慧,障碍了德能,障碍了学习。参禅念佛最常见的习气是昏沉掉举。虽不易除,总要设法克服,提高警觉,遇到昏沉掉举即一心念佛。如无效,可改用读经或研究经典以克制之。

⊙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世间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戏就容易体会是假的。人生又如梦境,梦醒之后,想想梦里的境界均非真实。佛在经中常劝我们不要造恶,他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造恶业。在世间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地接受,因为知道全是假的。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净宗无比殊胜的特点是教我们抓着一个真实的法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为其他任何宗派所无。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圆满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又何必求生净土。中国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此乃彻底觉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实的。

⊙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宿缘之自致”是了解三世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外面的境界全是空的。佛说人生为酬业而来,富贵是前生修福,贫穷是前生作不善业,聪明是前生修法布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了解此种事实,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味道,完全被业力牵著鼻子走。一般人对于世间事兴趣很浓,仍然愿意在这个花花世界随波逐流,乐此不疲,也只好随他吧。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为精进,到了晚间,他流涕说:“今天又空过,明天不晓得工夫怎么样。”平常他与大众相处,一句话不说,这才是真正用功之人。从前在寺院一般清众见人都不理,一切接待事务有知客僧负责。因为修行人没有时间同人闲谈,今天时代不同,如修行人不理人,人家会说他架子大。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天冷的时候,总想夏天好过。天热的时候,又想冬天多么好,总没有舒服的日子。如舍掉妄想,心就安定,心安理得是真工夫。民国四十三年间台湾第一次印《大藏经》,佛教会发起组团到各处推销,环岛宣传,由章嘉大师领队。参加人员有道源、东初、煮云诸位法师。当时是夏天,很热。章嘉大师穿着西藏式服装,很厚。有人问大师,你穿这么厚衣服不热吗?大师说:心静自然凉。草食是吃粗粮食,饮食不好,总比没有强。住茅草房子总比树下露宿好。人能知足,一切随缘是真快乐。我们做佛教事业,有缘就做,无缘不做,不要化缘,更不要化小缘。若先拟一个计划,打算要做什么,办不到,自讨苦吃。我在台北第一次印经,最初只印一本《了凡四训》,以后供养多了就多印。决定不化缘,我们的道场有佛菩萨护持,听其自然。若靠信徒维护道场太苦了,宁可不当和尚。

⊙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同类推荐
  •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当代博古通今的大德净空法师于世界各地弘经演教四十多年,提出“佛教”乃“佛教教育”的正名之说,即他所认为的佛教也是孔教(孔子教育)。本书为净空法师几十年来弘经演教、启迪人类智慧的基础性的妙语菁华要录,包括佛教常识、修行、养生、礼佛仪式等内容。
  •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本书用佛家箴言解释人生哲学,内容包括当冲动时怎么办、当紧张不安时怎么办、当虚荣心太强时怎么办等。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三一教研究

    三一教研究

    本书是“浙大人文青年学者文丛”之一,全书分为林兆恩与三一教的创立;三一教的分化和嬗变;莆田地区三一教的现状;三一教的信仰;三一教的制度;林兆恩思想与三教;林兆恩及其思想的性质定位及评价等数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刘法慈心解“心经”

    刘法慈心解“心经”

    《刘法慈心解心经》是在刘法慈讲解《心经》的讲稿的基础上,经过后期整理而成的。这部书,不是讲解经典的知识,而是传播经典的内涵。这部书,不仅拥有广度和深度,更是把经典的智慧带人生活,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喜乐。这部书,不只是让我们理解《心经》的文字,更是通过文字的奥义看到我们自己的心。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们反观自照,看到真实的自己,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觉悟自我。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经”。
热门推荐
  • 嗔堕

    嗔堕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魔说:“你身为小妾,却无自知之明,你以为你有什么本事”魔说:“你身为名妓,却一心想得到本尊,你有什么资格”魔说:“你已为弃子,却仍痴心妄想,你有什么价值”“世人皆爱神、恨魔,则以吾为祭,永囚魔尊”不贪、不痴,唯有嗔
  • 冥逆

    冥逆

    落地残花,指尖蒹葭,谁又错了谁的天涯?千山晚霞,一世纷杂,谁又把谁刻在心头画?曾今,暮色起看天边斜阳,如今,只剩他一人,时而恍惚想起她的脸庞。毕竟回想,难免会徒增感伤,轻声叹,那些好时光......身影又描摹他,留不住他,换得又一生的牵挂。夜未央繁星落眼眶,拾一段柔软的光芒,清风过,曳烛光,独舞无人欣赏,留花瓣随风飘扬......灼伤这一池寂寞又浮现谁的脸,撼轮回依然诉不清这缠绵,这瞬间谢在掌心的流年渐渐,化风吹散不去的离别......她说:“聆听尘沙,一生牵挂,已望不见你的天涯。”他说:“是谁在唱,透我心伤,恍惚错落风华变白发。”来世尘缘幻化,谁是他啊,笑红尘,醉生梦一场春夏....
  • 邪王宠妻:天才狂妃

    邪王宠妻:天才狂妃

    呃……(懒)作品介绍也不用说了,感兴趣的就点进去看哦!
  • 易烊千玺夜殇影落

    易烊千玺夜殇影落

    “玺烊烊,等等我!”他的脸成功黑了一半,“你再叫我玺烊烊,我就不等你了,而且我还要叫你小灰灰。”小灰灰?神马鬼,不管了……
  • 龙锦

    龙锦

    神界的一位无名之神的陨落继承在了一只蝴蝶的身上这里是斗罗大陆却又是梦的起航
  • 桌球王者之新星崛起

    桌球王者之新星崛起

    一根球杆,方寸球台,挥汗如雨,谱写青春岁月的梦想之歌...
  • 第五次牵手

    第五次牵手

    钢城,顾名思义,一座炼钢的城。那些年,这座城里的孩子从出生就比别的地方的孩子要优越些,因为首先他们出生的地方是城,其次钢铁工人的孩子生活总是宽裕些,学习和未来的压力也要小一些,毕竟实在不行了可以上个自己的技校,继续当一名光荣的钢铁工人。所以这里的学校好像少了许多学习的气氛,但也正是少了这一点书海无崖苦作舟的气氛,让这里的学校和孩子们更加的鲜活,更加的可爱。爱,一个人类史上最恒久的话题,真爱,一个令人向往,却又不知为何物的东西。一个被人说是永远长不大的男孩,从情窦初开时便怀着一颗诗人的心,用了30年时间去探寻真爱,他不后悔,因为他要用毕生去寻找他的真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语已多,情未了

    语已多,情未了

    世间只有情难诉,无论其为亲情、爱情、友情、乡情,还是为喜为怒,为哀为惧,付诸语言文字之后,便会失去其固有的鲜活。时光已像飞鸟一般淡然飘逝,情却如流水浮云,绵绵无尽。最后,只能怅对满地狼藉的生命碎壳,回首前尘往事。
  • 冠宠后宫绝冷妃

    冠宠后宫绝冷妃

    她本不想步入那工于心计的后宫,却又不得不因为现实进宫。她的目标——取得圣心,赢得权利。她发誓,待她倾权在手,定要灭掉负她之人!她与他本是一场利用之缘,却又因她的淡然,他的温柔,慢慢变成了一场逐心之战。她在后宫中步步为营,招招险胜,恩恩怨怨究竟为谁倾心??我皆衣霞入宫嫁,君执我手描画眉,凤冠衣摆十里妆,莫理世事万绽梅,卿只为君吃尽苦,隐于世外犹得仙!這是他的心愿,亦是她的追求!!
  • 卫夷岛

    卫夷岛

    一座小岛,一个宝藏————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组织,一场阴谋————却又牵引出多少惊天秘密,催化着人性贪婪的本性;两个人,一段情————上演着多少爱恨情仇,生离死别,更让人荡气回肠;人生原本就是一场抉择,是走向沉静的一种选择,又是一场磨难,是一场灵魂的搏斗;在面对着无形的、强大的敌手面前;在很大程度上真正的敌人就是自己;从入岛的那一天开始就有太多的未知在等着他们,故事的主人公却不知还有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他去面对;而这一切的开始都将从一场冰封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