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1100000001

第1章 ·1938年:怪乱的“孤岛” (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1938年

1938年的上海被称为“孤岛”,这是一个十分贴切的隐喻。

上海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七大城市,人口仅次于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巴黎和东京。在1937年底的保卫战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重创,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在《上海歹土》一书中认定:“上海乃是二次大战中第一个被摧毁的世界大都会。”据《申报年鉴》记载,当时有4 998家工厂、作坊的设备被毁坏,上海丧失了70%的工业能力。大量难民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致使人口从150万猛增到400万,数万无家可归者流落街头。在最寒冷的冬季,上海街头发现了1.01万具尸体。

自战事爆发后,杨树浦、闸北、沪西、南市一带均被日军占领,但黄浦江沿岸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却遭包围而还未被进占,市政之权仍操在租界的工部局手中。这一区域,对外交通保持畅通,对内交通也逐渐恢复,进出口完全自由,形成自由商业市场,遂成一特殊的“孤岛”,其范围包括东至黄浦江,西至法华路(今新华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北至苏州河,南至肇家浜路的地区。著名的民国记者陶菊隐记录道:“苏州河一水之隔,一边是炮声震天,一边是笙歌达旦,每当夜幕降临,租界内彻夜通明的电炬,透过幽暗的夜空,与闸北的火光连成一片,映红了半边天。”这一状况维持了四年之久。

就这样,所有的人都被困在一个“孤岛”上。“岛”的面积只有机枪子弹的射程那么远,而危机却像东海般浩瀚可怖。整个上海城的日常生活都处于极其颓废的状态,即使是暂时掌握权力的那群人,也会感觉生活索然无味,根本不值得期待。所有的理想都显得那么的虚妄,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

在这么一个充满末世感的怪乱世界,每个人——包括企业家们却还不得不展开自己的生涯。

出乎很多人的猜想,“孤岛”时期的上海工商经济并不是一片萧条、满目疮痍,而竟有过一段空前的畸形繁荣时期。

就在炮火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的时候,繁荣的幽灵居然在废墟和尸体上很快复活。到1938年底,租界内恢复生产和新建的工厂总数达4 700多家,超过战前两倍以上,在1939年,又新设工厂1 705家。其中,传统的纺织业复苏最为迅猛。据布厂同业公会调查,至1939年,租界内新设织布、染织及手织厂823家,新增布机2.32万台,日夜运转每月可产棉布142万匹,而工厂的利润是战前的两到三倍。

这主要是源于下述原因:其一,人口激增,生活资料需求加大,消费品市场也就相应扩大;其二,人口集中又为租界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从而有利于工业的复工生产,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反过来又使原料市场得到刺激;其三,也是最特殊的一点,租界是中国东南沿海唯一的“非战争地带”,人流和商流自然向这里汹涌汇聚,从而激发出别样的热闹。

租界是弹丸之地,所有生产的原料需外来,而所有制成的商品需外出,因此其繁荣完全依赖亚洲乃至全球政局的变幻。

先看国民政府的态度。上海沦陷后,国民政府当即颁布了《禁运资敌物品条例》,将沦陷区货物出口“概以仇货论”,对国统区物资运沪也予以严格限制。但是,这一政策很快转向,因为大后方经济需要租界工商运作的支持。首先,这里是工业原料和设备进口的唯一合法通道。其次,大后方经济完全服务于战争,以重工业为主体,民生产业十分薄弱。张赛群在《上海“孤岛”贸易研究》一书中指出,到1941年前后,大后方人口已经由战前的1.8亿急增到2.3亿,所需棉纱须有160万枚纱锭开工生产,而实际运转的纱锭最多时也只有17.5万枚,每年缺少的棉纱和棉布分别为12万件和400万匹,这些物资大都依赖上海方面的供应。因而,国民政府不久便解释称,凡沦陷区内未受日方利用或控制之出品,如上海租界区域内各国货工厂之出品不能算做日货,仍应准其运销各地。偏据重庆之后,国民政府仍然在上海专设国货运输管理处,主持贸易事宜,并继续对租界供应外汇,继续维持“孤岛”的外汇交易,这使得进口商可以不受外汇配给的限制,自由进口紧缺物资以谋利。

日方对租界经济的放松也出于自己的需要。一方面,中日开战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日本仍与英美维持着外交关系,所以对租界不敢公然攻击;另一方面,日本经济也需要上海“孤岛”的支援。日本是一个战争资源基本不能自给的国家,其重工业所需的石油、铁砂、铜等全数依赖进口,即使棉花、木浆、硫酸等工业原料也大多需要进口。在这种情形下,上海“孤岛”成为日本获取、转运战略物资以及套取外汇的中转市场。日军对租界实行的是“和平封锁”,即只禁止中国船舶的海上交通运输,对第三国船只虽时有阻拦,但并不完全禁止进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进出上海港的轮船吨位中有将近六成属于中日以外的第三国。当然,日本人也知道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挂着外国国旗的中国船只。

“孤岛”还成为欧美各国在远东地区的商品交易中心。进入3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欧洲局势的紧张,各国均在某种程度上对进出口贸易实行了统制政策,敌对国之间更是开展了经济战。特别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对英国海上运输线处处加以破坏,而且对中立国船只进入英伦三岛进行严密封锁。相应地,英法集团及北欧诸国也对德国进行了贸易封锁或限制。在这种博弈中,英国将上海当成了原材料和动物产品的市场来源。而德国也通过各种渠道,将颜料药品、五金机械、化学产品等商品运送到沪,以换取其急需物资。

正是因为这种微妙而独特的因缘际会,“孤岛”被容忍存在。就在中日开战后的1937年底,各欧美轮船已经恢复了南北洋和长江航线的航运,到第二年的6月,上海重开至伦敦、马赛等欧洲城市的直达班轮,至10月基本恢复至战前水平,国内航线也相继重新开通。上海很快恢复了全国贸易中心的地位。据朱斯煌主编的《民国经济史》记载:在进口方面,1937年的进口总值为5.08亿元,1938年因战争降至3.76亿元,但随即很快大幅度回升,其后三年分别达到14亿元、29.76亿元和34.1亿元;出口的数字也类似,1937年为4.04亿元,1938年降至2.22亿元,其后三年上升为3.92亿元、13.67亿元和19.29亿元。战后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已高于战前。在1942年之前,英美两国在上海租界区的投资占它们在华投资总额的72.6%和64.9%。

“孤岛”经济的复苏速度是惊人的。1938年1月,租界内各工厂的雇工为3.19万人,到4月就增到13.07万人,到年底更增到23万人。大大小小的针织厂、面粉厂日夜加班,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利润因而高得吓人。以针织业为例,线袜的利润为37.2%,丝袜为43.4%,羊毛袜为62.6%,卫生衫为79.2%,羊毛衫为54%。这种高额的工业利润为各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盈余。以荣家为例,在租界内有申新二、九厂两家纺织厂和福新二、七、八厂三家面粉厂,其赢利远远超过战前,仅申新九厂一家在1939年的赢利就高达1 000万元,荣家一举偿清战前所有巨额积欠,荣德生还在1939年发起组织广新银公司,投入银行业务,成为沪上名副其实的巨富。当时的一项调查表明,由于“孤岛”时期各行业新设工厂增加,所需机器数量十分可观。加上外汇暴缩,外国机器价格太高,各厂不胜负担,于是原来向国外进口机器的企业无不改用国产机器。各机器厂出品有限,而需要日增,于是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加上钢铁和机价步步暴涨不息,故各厂无不市利三倍,营业鼎盛,获利亦厚,成为机器工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工业的繁荣自然带动商业和金融的兴旺。由于周边地区战火不断,江浙地区的商贾地主和银行家纷纷将公司和业务搬迁到租界内。整个1938年,租界内新增491家商号和160余家银行机构,年终结算,全市所有银行和钱庄除了一家之外,竟统统赢利。

由于租界与国外的海运通航无阻,加上与内地交通的恢复,各地的豪门富户携带大批钱财来沪避灾后,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更给市场造成了虚假繁荣的景象。上海的百货业主既供应中、低档适合广大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又有适合“富豪避难者”所需要的高档奢侈品,所以整个零售商业空前兴旺。小百货业原集中在南京东路、广东路、金陵东路一带,这时发展到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西藏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孚路(今石门路)等。这些地段的小百货商店比战前增加了1~3倍。据估计,1939年零售同业共有千余户,比战前增加了1倍左右。租界内的几条商业街上新店林立,招牌如云,其中,金陵路商号277家,西藏路商号242家,静安寺路商号378家。在零售的小百货市场上,几乎天天早晚顾客盈门,人如潮涌。

当时上海的六大百货公司营业空前兴旺,商家为进一步招徕吸引顾客,大肆装修门面。金陵东路的小吕宋百货商店把商场的地面全部翻新,采用厚玻璃内装电灯,每晚灯火辉煌,进店堂宛如步入水晶宫。著名的永安公司在1939 年前后每天平均营业额达百万元以上。据商店老职工回忆,当时天天生意兴隆,“每天从开门到打烊,顾客始终络绎不绝。下午更是拥挤,商场内人如潮涌,柜台旁挤满了顾客。平均每个职工一天内要接待顾客五六十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还经常要加晚班”。永安公司1941年的营业额较1938 年增长了5倍半,利润额更增长11倍以上。

同类推荐
  • 商家智谋营销36计

    商家智谋营销36计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技术日益发达的信息时代。信息的迅速传播,平等竞争条件的形成,以及旧封闭环境的被打破,使人们能迅速地获取信息,并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中。人们只有激扬善性,提高竞争实力,才能真正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获胜,取得更多的成功机遇,这既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对谋求机遇应有的正确认识。企业要取得市场发展的成功,首先必须确认市场发展机会。
  • 马云的颠覆智慧

    马云的颠覆智慧

    他自称完全不懂网络,却打造了阿里巴巴帝国,颠覆了中国互联网生态:他演讲激情澎湃,不走寻常路,成为一名孜孜不倦的布道者;他宣称在阿里巴巴,股东的地位在顾客、员工之后,股东却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他如何以颠覆完成超越?《马云的颠覆智慧》正是从分析马云异于常人的企业运营智慧和理念出发,用清晰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展现其以颠覆完成超越的独到智慧。
  • 情境鹿鼎记(休闲版)

    情境鹿鼎记(休闲版)

    本书不仅仅告诉我们管理的本质是彻底解放职员的自由和创意,更是未来企业战略规划的灯塔之作。下一秒就是未来,现在就是未来。未来所有的行业都是时尚行业。自由、个性、时尚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和组织的核心元素。
  • 商用心理学

    商用心理学

    站在客户的角度,洞察客户的行为;摸透客户的心理,激活商家的大脑。古人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而在如今的商场中,“商事之最难在于知心”,几乎每销售出一种商品、每签下一笔订单、每推出一种新产品,都是一次商家与顾客心理的较量。且看《商用心理学》如何教你在这场利益的争夺战与心理的较量中获得优势,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为无往而不利的强者!
  • 微营销引爆大利润

    微营销引爆大利润

    本书通过无私分享最实用、最易懂的微营销方法和窍门,讲解如何利用微营销进行宣传推广,如何打造圈子、社群进而形成粉丝效应,实现从“企业追着客户跑”到“客户追着企业跑”的营销革命!
热门推荐
  • 艳福小子:霉运超人

    艳福小子:霉运超人

    穷酸大学生钱小飞喜欢上了校花紫衣并倾囊为她购买了生日礼物,趁机求爱,却被紫衣断然拒绝。从此,发生在他身上的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霉运连连……天啊!当真是红颜祸水,难道追女人也有罪吗?窘迫的钱小飞为了生计去打劫偷儿,一个从天而降的酒瓶,一场倒霉至极的无端祸事,竟让他的身体产生了不可预知的变化………意外混进紫衣的别墅休养,这难得的亲近机会却使他痛苦不堪,有色无胆的钱小飞与紫衣的两个漂亮表妹之间发生了什么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呢?
  • 小乞丐的修道生涯

    小乞丐的修道生涯

    苏青,一个在东临城乞讨了十几年的小乞丐,因为一锭银子被骗去抬了一口被山洪中冲出的古棺,当那个被封印了万载岁月的身影从古棺中踏出的那一刻,这个小乞丐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九天之上的天魔,遁世的仙、断传的巫,一份被岁月尘封的恩怨,一段世人所遗忘的传说伴随着封印的静默沉息之力出世,再一次的浮现在人世间......
  • 入门:我的世界

    入门:我的世界

    《入门:我的世界》是最初由瑞典人马库斯·阿列克谢·泊松(Markus"Notch"Persson)单独开发,现已成立Mojang公司来开发此游戏。该游戏基于Java平台,开发灵感来自《矮人要塞》(DwarfFortress)、《模拟乐园》、《地城守护者》(DungeonKeeper)和《Infiniminer》。本书是专门针对入门的新手变成响当当的白金大神的攻略。
  • 我的主人是僵尸

    我的主人是僵尸

    北门九代,乃一世一绝的守护者。在面临死亡的最后一刻,被恶趣味的死神沦落到了三界之外。第四界是一个被天神所遗弃的地方,喂养着各界各道的罪恶生物,或妖或魔,或鬼或怪。而身为人类的九代成为了此地界最低贱的生物。当她渐渐了解其中的黑暗之时,她的命运也在逐渐扭转。另她没想到的是,一直在等待的主人竟然是一只生活在第四界的小僵尸。九代为了完成自己的天命,她将陪其左右,铲除阻碍主人的一切邪恶。尊奉天命,迎接主上,不违命令,誓约忠诚。挡我主人者,美男来了照样斩。
  • 瘸子

    瘸子

    我在一个北方小岛上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不是我,是一个瘸子。
  • 梦魇之无限进化

    梦魇之无限进化

    动物园里的大猩猩竟然变成了人类,刚刚摆脱梦魇折磨的扑街作者陈晨呐喊着……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
  • 英雄草莽

    英雄草莽

    孤儿叶风,从小被老猎人叶开山收养,练就一身本事。在那个匪患丛生、日本人横行、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小人物叶风历经艰险,除匪首,杀日寇,后因奇遇走上修真之路。其间参杂与富商小姐、女匪首、军统女特务等的情感交织……
  • 天下苍生与我何干

    天下苍生与我何干

    一个草根族,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最终一步步走向了与天下苍生相对抗的故事······
  • 欢喜冤家:腹黑,请多指教

    欢喜冤家:腹黑,请多指教

    师若涟一脸苦闷“唉,小兔崽子们不能消停点么!”身为千金的她不让爸妈的阴谋得逞竟然当了名不副实的辅导员,还遇到了如此腹黑的他!显然,她的心都碎成渣渣了。
  • 极道羽帝

    极道羽帝

    修炼一途乃蜕凡胎聚气海登彼岸化龙游跃九天握造化转生死掌天地破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