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08000000003

第3章

“老头”坐在车里,双手互相握着手指部分,交叉着放在书包上。他觉得他的脑袋空空如也,什么也不要去想,不去想之后的球赛,不去想离校前看的书,不去想衣服和女生,不去想桌子和考试。他的脑袋里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件事,巨大而沉重的事,可“老头”不愿意去想,他的思绪回路在回避那个地方。实际上就像河水冲刷石头一样,不是避开也没有越过它,只是硬生生地被分成两股,而那石头一直在,一时半会都不会被水冲走或浸过。由于河很宽,“老头”能看到这块石头,但无法拿走,他到不了那个地方,拿不起那石头。他太软弱了。那天晚上第一个说别管了快走的人是他,尽管大家都有这种想法,而且走的念头在各人脑里都占上风,可是只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只有“老头”一个。他说了出来,其他人略带诧异,可能这诧异不全因为“老头”的话,也有被眼见的东西吓到震惊到,转移到“老头”身上时已是那种震惊与恐惧的情绪末梢,所以成了诧异,“老头”当时理解就是诧异的眼神。他们用这种眼神看了“老头”几眼,就都跑开了,都紧闭着嘴忍着要大喊,直到跑离车站,跑回了一百多米外的学校,跑回了学校里面,看到了宿舍区的光和听到广播站在播放的歌曲,确定身后的大门已经被校警关上了。“老头”才想到要不要在这里带校警回去事发地,可是他看到其他三人惊慌的脸和喘息,他就觉得自己不是懦夫,其他人也没这么想。

那块石头在“老头”等车时最大最重。

车站里里一眼能看到的人只有“老头”一个,司机们还在休息室,对面的人行道也没有人。距离放学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小时,寄宿学校的学生每周回家一次,所以每到周末放学大家离校的急切程度远比市区那些走读学校学生要高。他们放学了可能还会想去哪儿玩,或者找个什么小店坐下聊聊周末的活动,或者有些人早已计划好,所谓周末从放学这一刻就开始了。可是这里不同,这里的绝大部分人放学时想的只有回家和怎样尽早地挤上公车,带着作业和没洗的衣物。“老头”不想挤公车,也不是十分想回家,所以总是拖得很晚才走。

现在是下午六点多,接近冬天的傍晚,天色灰暗泛红,盯着路灯下的位置就能看到雨势不大。雨水随着风打在车站顶棚,也有斜着落到地上,打湿马路牙子。如果是夏天时的暴雨,那是能把车站座位都能打湿的。待发的公车没有很靠近站台,“老头”觉得那车和站台之间的距离足够再停两台车。而在“老头”左边,隔着差不多的距离,是个废弃的保安亭,那种白色的方形塑料柜子,有个门有个窗。由于年久失修,门已经关不上了,整体也出现倾斜。外部有很多裂痕、水渍、污斑,这些东西就像有生命一样,粘附在这个废弃的保安亭外,不停扩大,不停膨胀。“老头”没看过里面,以前是没有要去看的意识和意愿,类似的废弃保安亭他见过不少,有时在人多扰攘的街上也能看到这样的废弃物,突兀地立在那里,占着人行道的地方,旁边靠了一些和它毫无关系的自行车。也是像这个一样,门关不严,外壁肮脏。“老头”经过时会往里面看,里面几乎都是垃圾。行人把它当作一个巨型的垃圾箱一样。“老头”已经看见过好几个这样的保安亭,所以当他来到这个学校,第一次发现这个在车站角落的保安亭时,他觉得一定和之前那些一样,里面都是垃圾。虽然这里人很少,可能差别也就是在垃圾量而已,不会有其他东西。而现在是不敢去看。他知道之前他和“药罐”等人看到,更多来讲是听到的强奸事件就是发生在这里。他现在也知道女方生命并没有被扼杀,所以也不存在走过去会看到尸体的可能。可他就是不敢过去看里面有什么,是否真的有很多垃圾。

在“老头”眼里,那个保安亭似乎一直在变大,压迫着车站剩余的空间,雨水好像给它注入了额外的生命,它身上的裂痕和脏污似乎也在增加。那天晚上“老头”和其他人就在这儿看到这个保安亭在摇动,幅度不大可是让人感觉下一秒就会倒塌、分解。他们看到此景,恐惧迅速占领了所有人的瞳孔,然后他们听到了声音,从废弃保安亭里发出的某种生物性的声音,那种恐惧迅速变成了另一种恐惧,变成了一种不纯粹的恐惧,夹杂着惊诧和兴奋。虽然很不愿意,可是他们必须承认有这种感觉。而“老头”说快点走可能也是基于这种判断。“老头”现在不愿意想起那件事,可保安亭似乎在步步紧迫,说它在自己摇晃着挑衅着“老头”也不过分。这保安亭就是“老头”脑袋里那块石头的具象,它卡在思绪河流里,被冲刷着,不停看到有垃圾和不知名碎屑被河流冲走,可它却在不停变大,最后完全堵住了河流。“老头”什么都想不了,也不能盯着那个保安亭。天已经快全黑了,雨打在顶棚上也打在车顶上。背后有围墙遮挡,所以“老头”看不到学校。就是能看到,进入视线的也只能是几幢没有半点光的建筑而已。往另一个方向,则能看到岛上商业区那散在空气里雨水里的光,白中带蓝的光。可保安亭还是那么大,让“老头”根本不能分心在那些光和温度中。

直至车驶离了车站,甚至远离了商业区的灯光,“老头”才觉得头脑里重新出现少许空隙,让氧气得以进入。而车上桥的时候,他想起来“药罐”跟他说过的那个梦,“药罐”在晚自修时告诉了他,那天他一整个下午都没有上课。他觉得这阵子喘息大概可以让他睡一下。至少能回想一下离校前看的书。

石头随着车的行进越来越小,这让他感觉很好。再小一点,再小一点,这样他就可以把它扔出去,扔到河里,然后被冲走,被消解在水里。他也不太明白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忘掉,为什么不愿意告诉其他人,为什么会觉得这事越少人知道越好。到现在已经接近两个星期了,“老头”没有跟除去当晚一起的以外的任何人提过这件事。也在尽全力地去忘记。他在这两周里有时会停下来什么都不做,例如吃饭时突然放下碗筷,什么都不做,双手的姿势随机,有时是放在椅子上,有时是交叉着放在肚子上。如果在家里,他会盯着电视,做出一副在看电视而放下碗筷的姿态,其实什么都没有看进去,可这样就避开了父母问他发生了什么事的情况。在家里,他乐于避开一切交谈。不是和父母的关系差,而是懒得去聊天而已,他觉得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忙,自娱自乐就很好。而他的娱乐,大多数时间里是看书。休息日里,如果没有别的什么事要出门,他就窝在家里看书,而他的书桌,被他特意安放在房间的角落里,看起来就像家中之家一样,他很是愿意以一种“躲起来”的姿态在里面看书或者做作业,所谓看书其实也只是看小说而已,或者其他带有文学气质的东西。他的双亲明白阅读是好,却不太肯定像他们儿子那样的读法是否对成长有益处,而且他几乎只看不写,语文成绩也不是特别的好,当然也不坏,就是那种不起眼的程度。“老头”学得最好的是英语。“老头”的友人,从小到大的友人也不确定像他那样看书是一件好事。“老头”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朋友们都觉得这和他看的书有关,可他也会有一些奇怪的细微的和学生无甚关系的道德准则,奇怪的不是准则本身,而是他执行这些准则的坚持程度让人结舌。

让父母和朋友感到忧虑的是“老头”的少言寡语。尤其是父母和那些打小就认识他的朋友。小时候的他能说个不停,他不怎么调皮可是就是能说个不停,甚至能在小学的开学典礼上抓住旁边的不认识的小朋友一直在聊天,结果被老师抓到队伍最后。

但初中之后的他说话就渐渐少了起来。到了高中就几乎不说话了。他和“药罐”就是班上话最少的男生,过了几个星期之后老师都对自己安排了这么两个男生同桌感到奇妙。但他们的沉默也有不同。除去程度深浅的差异,气质也不同。“药罐”的沉默往往让人感到危险,好像随时会出手打人一样,虽然他不会这样,可还是会让生人害怕。而“老头”的沉默更像一个黑洞,它把所有的东西都吸进去,却没有任何释放。具象到日常生活里,就是大家觉得他会听着听着就突然离开,然后就不回来了。事实上他偶尔也的确会这样。

父母对于他的阅读行为的忧虑也是从他变得少言寡语开始,甚至他们会看“老头”看的那些书。可他们看不明白。“老头”觉得自己看明白了吗?他也没这样觉得。他只是一直在看,一直在看。可能他没意识到,他只是在构筑一个虚幻世界以作逃避而已,后来他甚至在现实中也能看到虚幻。沉默背后是他软弱的影子。

他的影子投在车窗上形成稍暗的一块,这样他就可以透过那个部分看到外边,车窗的其余地方都是车厢的虚影,比外边明亮,所以往那些地方看就什么看不到。从第二个站开始,他坐的那条线路就一直只能跟在另一辆公车后面。走走停停,车尾灯的红光时大时小,可就没有消失过。路很窄,根本超不了车。每次进站,“老头”坐的那辆车都没几个人上下,司机开着前门等着前面那辆车发动,偏偏那辆车上下的乘客要多得多,“老头”也跟着要等,这一等,那块石头又开始变大。

在这走走停停中,“老头”已经能看到地铁站的灯光,在雨中显得比平日更冷漠疏离。看到地铁站意味着车已经下桥,已经来到市区,“老头”要下车转线了。他可以在这里转乘地铁也可以继续坐其他线路的公交车回家。不是特别赶时间的话,他都会坐公交车。仅有的几次坐地铁的经历都让他感到厌恶。不只是说地铁人多,还有窗外一片漆黑的无望感,站厅虽是设计多样,可灯光只有一种,“老头”觉得那就是手术室的灯光。喜欢它的人可能会说它安静透明,可“老头”只觉得它冷漠透顶。而且地铁似乎全天都在高峰期,“老头”其实没有在这座城市所定义的高峰期搭乘过地铁,他仅有的搭乘地铁的经验都来自闲时,至少出入闸门不用排队,至少手扶梯没有每一级都站了两个人。“老头”没有体验过这些。他体验过的只是他坐在地铁座位上,面前刚好站着一些人,通常他面对着的就是对方的裆部,如果运气好一点就是腹部。其实距离也不算小了,可是“老头”就是觉得这不舒服,尴尬,这就是他的标准里的不幸的喜剧。他也没有体验过真正的高峰期,站在面前那人膝盖顶着自己膝盖,好像列车一有什么重心变化那人就会跪在自己大腿上那种情况,至于那种脸贴在玻璃上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老头”下了车,打开了雨伞。在移动中那块石头不会让他感到过于压抑,无论这移动来自车轮还是双腿,所以他不愿意停下来。基于他那种奇怪的道德感,以前碰到有红绿灯,他都是百分百地遵守着交通规则,哪怕旁边的人全部在红灯段离开,他也会坚持等到绿灯段。可现在不同了,他宁愿破坏心中这种道德,破坏交通规则,只要两旁没车,甚至只要有车但眼看到开得不快,他都会冲出去尽快过马路,无视交通灯也无视协管员,真正能阻止他的只有车流。有时碰到双向车道,会夹在路中间不能前进,他觉得这样也比呆在路边好。他会留神于两边的车,抓紧机会向前跑,这样就没有空隙去想那件事。甚至有几次,“老头”还觉得干脆就这样横尸街头好了,可他又实在缺乏去死的勇气,他根本不敢盯着有车快到面前时冲出路面。他怎么敢呢,他软弱到如此程度,连在球场上和别人打架都不敢、不愿意。要是“药罐”那就一对仨都不怕,马哥大概能一对一,胖子能招架一两下,尽管最后会被打得很惨至少他会反抗。“老头”当然不会挑起事端,但是当打架的阵势拉开来时,不知道是怎么开始的,好像是A班有人动作太大还是出言不逊,“老头”不太清楚,他离事发地点有一定距离,A班那人和马哥互有推搡,足球鞋带起草屑和沙尘。先是A班的其他人跑了过来,不知道是增援还是劝架,渐渐要围起冲突中心的二人,“药罐”一脚把球踢开也冲了过来,“药罐”对踢球不怎么在行,他今天还穿了条长裤过来,但似乎对他的跑动跳跃没什么影响。他冲过来一把推开渐渐围起来的人,利用自己瘦小的身材钻到了马哥和A班那人之间,明看是要分开两人,暗地里已经往那人胸口下了两肘子。嘴里也不说话只是瞪着周围的人。这时胖子才赶到,马哥和“药罐”都听到他那“不要打架啊不要打架啊”的叫声,差点没忍住笑出来。最后来到的是鸡子和阿豪。鸡子戴着眼镜一看就知道是来劝架的,阿豪分开围着的人,他们和胖子才得以走进去。他们也觉得很奇怪,这些人围着马哥和“药罐”这么久,到底还是没有出手,马哥和“药罐”也没有和圈中唯一的A班人打起来,只是一直在叫骂,要说叫骂马哥的声音简直称得上洪亮。大概其他人也就是被这声音和“药罐”冲进来那势头镇住,也没想到该要怎么做。其实从一开始就没人想着打架,他们围上来只是要看一看发生什么事顺便吓一吓马哥。可就没想到“药罐”会突然这样杀出来,把气氛突然弄得很紧张而已。

“老头”自然就是追上了“药罐”踢走的那个球,在球场的一边自顾自颠球带球。

就像他现在避开涌往地铁的人群,自顾自往公交站场走去。白色的灯照着墨绿的塑料顶棚反射下来的光像森林里的雾,笼罩着这比足球场还要大的公交总站场。

同类推荐
  • 九秋午后(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九秋午后(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九秋午后》是2013年度为《小说侠》写的六篇专栏的未删节完整版,加两篇不明故事集《搏斗》和《八月三十》,一篇新作《韦驮天》和一张作为封面的新画(以马克笔画劳特累克色粉画同一题材),共九篇,计2.39万字,均为脑洞小说或脑洞杂文,适合电波一族的您随时翻阅。
  • 再见乌子园(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再见乌子园(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入围作品所属组别:小说组作品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建筑系学生暑期测绘古建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整篇小说由三个短篇组成,短篇各自独立,各有主题,每一篇的风格都相差很远,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可能是同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甚至不在一个维度里,正因为意义的空间化,所以三篇连起来看又会形成一个崭新的主题。古斯塔夫,1981年出生于上海,在同济大学建筑系读的本科,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但写作是中学时代就确立的梦想,断断续续地笔耕了十几年,竟然从未发表,也竟然从未放弃。
  • 在北京学汉语的老外们(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在北京学汉语的老外们(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本书记录了一位北京的对外汉语教师四五年来对数百名外国留学生们的观察和认识。他们在北京如何租房、如何吃饭、如何购物、如何娱乐、如何学汉语,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中国人,有什么样的欣喜和困惑,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冲突。本书以大量的细节和丰富的故事,一一向读者道来。第一次来到中国的老外会经历怎样的文化冲突?我们习以为常的开裆裤、情侣装、无框眼镜,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他们对长城、故宫和熊猫有哪些特别的想法?他们在北京租房的时候,有什么奇招?汉语这么难,他们怎么学?他们的汉语是如何出人意料又让人忍俊不禁的?2008年硕士毕业后,我成了北漂,在北京的几所高校里做了四五年的对外汉语教师。在这动荡、艰辛甚至荒诞的生活里,最大的幸运是能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们一起体会北京的丰厚。他们在宇宙的中心匆匆走过,留下我来把他们的所见所闻跟大家一同分享,企图在碰撞中重新挖掘出中国人的生活中那潜藏的、新鲜的、令人百味杂陈的一面。
  • 吃吃看!(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吃吃看!(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一部关于食材小百科,一部“我”与美食的故事集。有很多时候,吃不仅仅是吃,它是一种爱好,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回忆。对于伴随我们终生的“吃”,不能无动于衷,即使是“我”这个手艺很潮的吃货。
  • 挖机手小传(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挖机手小传(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作品通过充满湖南方言的叙事,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拆迁的故事。农家少年周隆高考后选择工作养家,直奔工地成为一名挖机手。他劳作在工地和拆迁现场,赚钱资助父母并娶妻,生活越来越好,但参与强拆的经历让他内心纠结。不久之后,位于城郊的老家被征为别墅用地,周隆无奈地将挖机开向自己的村庄,在房地产商顺利霸占家乡土地之际,周隆也选择放弃这份令他纠结的职业,老屋没了,工作没了,他的身躯无处安放。作品语言充满地方特色,简洁质朴,大量细节极富生活气息;现实主义风格浓郁,主题紧贴时下拆迁这一社会热点,故事情节设置巧妙。
热门推荐
  • 风吹夏沫

    风吹夏沫

    她第一次听说他,是在同学口中。而她第一次遇见他却是在那尴尬的瞬间。却不想命运的齿轮会在他们身上缓缓的转动。一次次尴尬的遇见,他们悄然住进了彼此心中,而后来的后来他们终于成为了大学恋人中的一对。一次次的危机与磨难接踵而来,可他们却从未放手过。他说她是他心中最美的一朵花,而她浅笑着亦说他是她眼中最晶莹的一滴泪。可是最后的最后泪凝了,花谢了。在茫茫人海中他在也找不到他的花,而她再也流不下她的泪。风吹夏沫,记忆成殇。爱在最美的时光,你却离开了我的身旁。
  • 梦里三生三世

    梦里三生三世

    一生情,两世追忆。半世流离,一世悲凉。半世沉溺,一世哀伤。一场神劫,促使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演变成交叉线。是悲是喜,只在一念之间。世人都说,敌不过的是似水流年。月寂寥,树遮影,伊人顾盼君回望。敌不过的哪是似水流年,江山早为你我说定了永别。纪清池说:你别想离开我,这一世别想,下一世也别想。永远......也别想。就算是死,你也只会埋在我纪家的祖坟里。温知宁说:你不是我,怎么知我心中伤痛多深。如有来世,我不愿再沉溺,半世悲凉已足够。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面对爱你的人,用冷漠的心,掘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一回头,早已物是人非。且行且珍惜……
  • 智勇双全(中华美德)

    智勇双全(中华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之一,以通俗易懂的古典故事对“智勇双全”这一品德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智勇双全,简言之就是既有勇,又有谋,二者兼备。有勇有谋,才是胜者,更是成功者所必备的条件。若想在当今的社会立足,有所成就,就要不畏惧风雨,不怕挫折,不惧坎坷。还要有审时度势的头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 佛宗道人

    佛宗道人

    “如果给你重生一次的机会,你想转世成什么人?”“我想成为一名二世祖,而且是那种跟的大哥很强势的二世祖,整天酒池肉林、胡吃海喝……”一道闪电劈过。很久很久以后,孙芥光着头穿着道袍对自己孙子说:“来,孙子,爷爷给你讲一讲,我的奋斗。”
  • 你若成风我便化成雨

    你若成风我便化成雨

    爱她就要让她幸福,无论她怎样,都不要让她为难,因为你是男人。
  • 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

    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理想很简单,没事赚赚钱,有空撩撩妹,我本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个男神,可是却学了点武功,貌似还很厉害,只能开始不一样的都市生活。别人可能认为我坏,也许是有点,不过还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别人可能认为我多情,那他就错了,我是很专情的,不过我理解的专情,是对每一段感情的负责,而不是一生只爱一人,毕竟我的理想是有空撩撩妹。
  • 快穿:安恬记事

    快穿:安恬记事

    已成坑→_→重修新书《快穿之逆袭掌控者》已发,全新设定,多谢支持~——————————————做为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生,突然有一天被告知自己要去履行重大的使命!(大雾)好怕啊肿么办╮(╯_╰)╭别担心,前有高冷男神,傲娇御姐,后有神秘大叔,懵懂小弟。哎,朋友,我们一起组团下副本好吗?
  • 梧桐谣

    梧桐谣

    什么时候想好再写吧,一定有要有诗意,一定要有诗意,一定要有诗意。
  • 爱也不容易

    爱也不容易

    茜茜喜欢少华,少华也喜欢茜茜,可是少华的爸爸不同意,茜茜的母亲也坚决反对,更让他们不解的是,双方的家长都不愿意说出反对的理由,这是一场误会,还是一场阴谋?
  • 男性健康全书

    男性健康全书

    有一样东西,拥有它的时候,也许感觉不到它的珍贵,体会不到它的重要,但失去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丢掉它是多么愚蠢,没有它是多么不便,又多么渴望能重新拥有,这就是健康。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财富第一是健康,第二才是财产。”健康是人生的本钱,如果一个人不健康,纵然有天大的雄心壮志,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拥有健康,我们才能拥有一切,才能享受劳动、学习和生活的种种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