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20200000039

第39章 仰望与追随——《子张》讲读(下)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逾:逾越,违背。

闲:本义是“阑”,栅栏,引申为伦理道德的规范、界限。

关于“大德”“小德”,朱熹认为“犹言大节、小节”,就是指重大的品德原则,以及小的生活细节。《荀子·王制》篇记载:“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此章是对孔子这段话的最好诠释。大的原则性问题不能出错,小节问题则可出可入,不要过分责备。这也就是说,大节不放过,小节可权宜。人云“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聪明”,亦可为本章作注。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洒扫:洒水、扫地。

应对:问答等礼节。

进退:进出等礼节。

上章言“大德”与“小德”当何如。本章言何为“本”,何为“末”。

子夏教他的弟子“洒扫应对进退”,在子游看来,这是“末”。天天在做些“打扫卫生、待人接物、应对进退”的小事情,岂不就是“末”?好像如此,但真的如此吗?

子夏讲出自己如此授业的原因所在。对于先王之道,应该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哪些呢?这好比花草树木,应该区别对待。怎么可以随便歪曲先王之道呢?能有始有终,将先王之道完完整整传授给学生的,那只能是圣人吧!

看来,传道应从浅到深,循序渐进。两者孰优孰劣?“本”与“末”即大道与小道,亦是大德与小德。从小道入手,并非忽略大道;重大道,也未尝不传授小道。由“本”及“末”,由“末”通“本”,应做到游刃而有余地,方是传学之道。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出仕,就是做事,履行岗位职责,恪尽职守,也是“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还是“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做好了务本的根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乃仕而优则学。

学,是学文,学习《诗》《书》《礼》《乐》等文献;学,还是学道。学的目的是出仕,是做事,只有学好了,学得充足了,具备了做好事务的能力与本领,才可以有所担当。此乃学而优则仕。

事实上,学仕一体,互为本末,互为根基。

读本章,除了明白学仕一体。实际上,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由一贯的“血而优则仕”,转变为“学而优则仕”,使得大批平民中的精英分子登上了政治的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实在是功莫大焉。

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干什么都要适可而止,居丧事亦如此。能尽其哀心即是知止,即是知礼,即是合理。只有知礼、合理,方可传可继,才有意义。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在鲁国卞邑有一户人家,母亲去世,做儿子的哭个不停。按理讲,哭得如此伤心,可算是致乎哀,应该得到孔子的赞赏。事实并非如此,孔子曰:

哀则哀矣,而难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而变除有期。

孔子认为这个哭法,若是论哀确是够悲伤的了,但是难以传继。礼,贵在可传可继,所以哭起来要有节,变除丧服要有期限。要致乎哀而止,这样才符合人情人性。一般人可以做到,能知能行,方可传可继。

这个故事可为本章作注。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上章借丧事要致乎哀而止,来托喻无论是守礼,还是行仁,贵在可传可继,要符合人情人性,一般人能知能行,方可传可继。若是让人心感到了为难,违背了人的情性,恐怕就与“仁”背道而驰了。

关于让人为难,难以做到的话题,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与人谈论过。有人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是不是做到了不好胜、不自夸、无怨又无欲,就可以算得上是“仁”?孔子听后,认为这些事情都不做,可够让人为难的,是不是为“仁”就不知道了。好胜、自夸、怨、欲均为人之天然本性。“仁”,就是对于自我天然本性的觉知。违背了本性,岂不是让人为难?为难怎会心甘情愿,又如何能因自觉而自在,这实在是讲不通。可是,若是让这“克、伐、怨、欲”畅行,那更会走到“仁”的反端。所以,不是不行,也不是行,不是没有,也不是鼓励有,而是要对其保持觉知,保持一定的距离。

所以,感到为难者,是难以真正地实现“仁”的。本章,子游认为自己的朋友子张就是这样一个自我要求较高,高到让自己感到为难之人,其实是称不上“仁”的。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看来,认为子张并不能称得上“仁”之评价者还不止子游一人,曾子也是如此看的。所谓堂堂乎,是仪表堂堂,也可以是冠冕堂皇。总之,听说话,看言行,自我的要求都是高的。如关于交友,子张就说:“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大贤之人当是于人无所不容,而不贤者亦将无力拒人,仿佛展示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与追求。怕的是,有人对自我的要求高,由此而自然对他人亦有高的要求,甚至自然过渡为对他人的约束。结果就会以“道德”的名义绑架人,违背了人心与人性,实在是难与并为“仁”。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自致:自动地达到极点。

读前两章可知,实现“仁”,需要立足于人心与人性,不能违背,却也不能纵容,否则一不留心,就会坠入深渊,应了那句“人心唯危”。恰因此,“仁”不仅是本性的天然存在,还是去追求与实现的过程,需要时时对于自我保持觉知和警醒,处于理智的状态。曾子听孔子讲过,只有面对父母之丧时,感情才难以控制,不能自已。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父亲已经不在世,还有孝道可言吗?事实上,在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系中,真正对于大孝的考量,恰恰是从父亲去世之后开始的。子曰: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要使事业得到继承、传续,不改父之道,不变父之政,非常可贵。而对于父之政的理解与掌握,当是父之臣最为综合与全面,这是一种多年相处的磨砺,用此臣,利于守此政。但事实上,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接班人当位,多是要显示“我”的力量,“我”在当家作主,当务之急莫过于班子的重新组建,希望创新,谈之以传与继的话题。不是讲创新不好,而是“温故而知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继往开来,济古维来方是正道。只有真正地传承,才会有真正的创新与发展。否则,多会以“创新、发展”的名义,做了些索隐行怪、沽名钓誉却并无实效之事。

如此看来,要做到“不改父之道,不变父之政”,需要新的权力拥有者将那个“我”放在一边。将“小我”丢弃,“大我”才会现身,失去一条夹缝,拥有的就是整个天地。但是,做到这点是难的。越是难,越加可贵。

这些道理,曾子说是听自己的老师所言。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阳肤:曾子的学生。

士师:典狱官,犹今之法官。

孟氏任命阳肤出任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治术。曾子没有讲应该如何审讼判案,而是交待了更为根本的大道。他说由于在上位者不奉行大道,民心涣散,百姓流离,生活无着由来已久。对此应感到哀矜,进而寄以同情。生活得不到保障,就易于作奸犯科,勿因自己能审出案子的实情,察出百姓的过错而以为有功,沾沾自喜。更勿在此基础上,喜好动刑。

在《孔子家语·始诛》篇中,子曰: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

不行治国大道,却要惩处有过失的老百姓,是不合理的。不能教育民众遵行孝道,却审理他们违反孝道的案子,这是处罚无辜的人。读到此,想一想季氏曾为盗贼猖獗而忧患,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你不欲求那么多,即使奖励偷盗,也不会有人干的”。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19.2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恶:第一个恶,讨厌之意;第二个恶,坏事之意。

越是身处高位,越有着聚焦而放大的效应。好事如此,坏事亦如此。商纣王是不是真的就一无是处、十恶不赦呢?子贡认为,也许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坏。但是对于一名君子来讲,尤其是身处高位的人来讲,应该避免居于下流,为不善之事。一旦迈进污秽之地,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天下所有的坏事都会归到他头上。但是,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本章接着上章的话题继续讲。君子的过错,就如同日食、月食那般,高悬在空中,昭然若示。有过错时,每个人都能见得到;改正时,则人人都敬仰。犯过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品质,反倒使一个真实的人更加可信。真实就不怕缺陷,关键是更也,人皆仰之,仍然是坦荡荡的君子。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公孙朝:卫国大夫。

坠:落,引申为失传。

卫公孙朝向子贡谈起一个话题,关于孔子师承何方。孔子是很多人的老师,不知这老师的老师是何方高人?子贡的回答没有落脚于孔子师承于何人,而是奔着核心,奔着文武之道来讲述。周文王、周武王已经不在了,但是文武之政却在竹简上写得清清楚楚。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地,完备地守有宗周传统。文武之道亦散在民间,散在日常伦理中。对于这一切,贤达之人可以抓住根本,不贤之人也能了解末节。总之,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无处不是天地之理,无处不是文武之道,孔子无处不学习。他“入太庙,每事问”;他“信而好古,敏而好学”;他“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他问礼于老子,问官制于郯子,向师襄学琴,向苌弘学乐,还驻足观东流之水,谈论土的美德,向天地自然学习。正因为如此好学,学无常师,终成就孔子的博学多闻,集大成。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叔孙武叔在朝堂之上拍子贡的马屁。希望树立起一个标杆,就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于是叔孙武叔选择以孔子为参照物,阔谈“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将这话传给了子贡。子贡作了个比喻,譬如房屋的围墙,我子贡的只有肩膀那么高,别人站在墙外很容易看见我家的好东西;但我老师孔子的却有几仞那么高,找不到进去的大门,就看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能找到大门而进去的人或许很少吧。正是因为找到大门的人少,看到真相的人少,那么,叔孙武叔这样说,不也很自然吗?在情理之中。

关于宗庙之美,就如同在景山之上,俯瞰紫禁城,巍峨殿宇、黄瓦飞檐,连绵成片,见其整体之美,壮观之美,浑厚之美。

关于百官之富,有人认为这里的“官”应指房舍,其后才引申为官职之义。“百官”指各种各样的房屋。其实,在先秦典籍中,“百官”指众官吏,十分常见。《尚书》《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孟子》《庄子》《墨子》《荀子》等书中均有例可循。百官之富是指做官是为了求得财富吗?但是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同样是富,这里的百官之富更是指生命的富有,履行职责的美好。有了这样的认知,由百官至百工,就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份差事、一份谋利的工具,而是一种生命。自己的生命可以与之交融、互参,进而得到升华,融入一个更加广阔、久远的时空隧道,于是就有了永恒。唯有珍贵之品,方可成就永恒之美。这份永恒,这份生命的质感,这份壮观,就是“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了。子贡的话蕴含丰富,引人深思。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的人品还真是不行。上章他只是讲一讲“子贡贤于仲尼”,结果适得其反,就是冲着去看一看,到底何为“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也将引发数人走近孔子的渴求。本章,叔孙武叔干脆就明确表态,要诋毁孔子。还是子贡站出来,说:“这样做(诋毁夫子)没有用,仲尼怎是可以诋毁得了的?别人的贤能如同丘陵,这样的高度还可能逾越过去。而仲尼就像天上的日月,怎么可能逾越呢?虽然有的人以谤毁来自绝于孔子,可是怎么可能伤得到日月呢?充其量是自不量力。”

事实也是如此,应了那句古话“真金不怕火炼”。错误经不起责疑,谬论经不起辩驳,真理却不怕失败。如泰戈尔所言:“真理引起了反对它自己的狂风暴雨,那场风雨吹散了真正广播的种子。”是昨夜的风雨给今日的早晨带来了金色的光芒。或者,我们距离孔子就是那一米阳光的距离,无论如何,都只能在阳光的沐浴下生发长养。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在本章,子禽也在夸赞子贡,还是选择了以孔子为参照物。子贡认为子禽的话一言可以称得上“智”,一言则为“不智”。“智”是“子为恭也”,做人就是应该恭俭庄敬。而“不智”则在于子禽讲了“仲尼岂贤于子乎”。在子贡心中,孔子如同日月,还如同上天,只能仰望。即便用尽世间所有的梯子接起来也不能够登上天。其实,子贡善用比喻。正因为夫子之道至高至大,至宽厚,至深刻,实在是不可企及,才能做出这样的比喻。

立之,则立本成物;道之,则上行下效;绥之,则远者来附;动之,则和乐欣然。

生时,充分履行使命。人生有追求,执守不改变。面对希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追求自我价值的现;面对失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向往着志同道合者同行;面对绝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心中的信念从未改变。如此,安然面对生命的种种状态,当位而行,尽人之性,此为人之为人之至高荣耀,此为“其生也荣”。

他“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然凡所教诲,束脩已上,三千余人”。

成汤依靠武德而统治了天下,与此相配的应该是文德。但自殷商各代君主以来,一直没有出现这样的人。孔子生于周代衰败的时期,先王的典籍已经错乱无序,于是孔子就论述各家遗留下来的记载,考辨订正其中的义理。遵循效法尧、舜、周文王、武王等古圣王,删订《诗》,编述《书》,写定《礼》,整理《乐》,写作《春秋》,阐明《易》道,对后世垂训示教,以此为准则。他所教诲过的学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如同种子散布四方,恰遇时雨,悉皆萌发,此生足荣。

夫子去世后,孔门弟子们仍在讨论学习孔子的教诲。人虽去也,思想还在,代代相传。太史公曰: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两千多年来,司马迁这段话一直是推崇孔子的一段经典。累世封诰,备享尊荣,纪晓岚的题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更是无与伦比的概括。即便是曾经困厄,抖一抖身上的浮尘,又是孔门气象。所谓尘埃落处,再起天香。

正如子贡所讲“如之何其可及也”,真的是不可企及。明知不可及,还要不要及之呢?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知晓不可企及,高山仰止,不是为了望而却步,而是要懂得敬畏,明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仰望,而追随……

同类推荐
  • 古方术研究导引

    古方术研究导引

    《古方术研究导引》是马保平教授继《中国方数文化思想方法研究》,《论语另释解读》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方技与数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分析与研究探索,在大量分析与长期探索的基础上揭示了“古方术”的理论根基和各门类方术的连接主线与基本方法,并依此序对方术基础知识,方术之根,方术联机以及古方术的方法基础等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该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 法国精神

    法国精神

    自中国被西方战舰轰开大门,西方大国就介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其中法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说在19世纪下半叶,对中国改革运动起着重要影响的还主要是来自当时第一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如严复的著名翻译都采自英国思想家),那么在19、20世纪交替期间,由于大部分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法国,因而这三个国家变成了外国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 银河相会:七夕节

    银河相会:七夕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 中国人本色

    中国人本色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至今有哪些改变?在本书中,美国外交官何天爵结合十几年亲身经历,勾勒出了晚清中国社会全景,从司法制度到衣食住行,从光绪、慈禧到京郊的老和尚。何天爵是个幽默的绅士,更是“中国通”,对中国人的算计,中庸乃至中国商人的种种伎俩都做了精辟的分析。这是一位美国外交官在华十多年的亲历感受,这是一本迄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晚清社会观察,这是一面能让我们看到过去和现在的镜子,这更是一个能让中国读者发出会心微笑的文本。
  • 文化创意策划学

    文化创意策划学

    本书对文化创意策划的基本原理、思维方式、运作程序及技术路径等,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阐述。
热门推荐
  • 我的女友黄蹬蹬

    我的女友黄蹬蹬

    黄澄澄多年来无法走出爱人乔丰年为救自己而意外去世的阴霾,为照顾丰年唯一的弟弟乔丰收,她从一颗萌系萝莉彻底变身为霸道剩女一枚。乔丰收的妻子袁慧红杏出墙闹离婚,为报复前妻,一向懦弱的乔丰收拉来黄澄澄做挡箭牌势要出口恶气,阴差阳错地黄与乔假戏真做地领了结婚证。故事恰恰从这里开始,坚韧充满正能量的阿柳、暗恋黄的帅气总裁邱凡笙、御姐Mina、吃货玲珑、爽快小周等一系列城市混凝土里顽强面对生活的小人物,上演了现代都市职场上一出出悲欢离合、或感动、或励志、或啼笑皆非的故事......
  • 末世入仙

    末世入仙

    魔神入侵,末世降临管你一方君主,成名修士魔神过境,寸草不生且看弃子云天,磨练己身,遭逢奇遇,终跨修真一途魔仙大战,一触即发……(有兴趣一起探讨的书友加我QQ30873865)
  • 洛神纪

    洛神纪

    一朝穿越来到这个充满灵力的世界,这里以武为尊,这里是强者的世界,谜样的身世,神秘的老师,周围的一切都扑朔迷离。一场大火烧了她的全部,她发誓要用尽自己的一切来报仇。女伴男装,入校园,进军营,闯圣殿,看我洛菲如何搅乱你这一世界,一步步走上世界之颠。
  • 超级淘宝系统

    超级淘宝系统

    本店有无敌麦克风,唱一首情歌保证你自己都爱自己到死。还有盗梦玉枕,可以随意穿梭于心中女神的梦境哦。亲,想阴人吗?本店有隐形手枪,首次购买可以免费赠送一副有神奇功能的棺材哦。亲,家里没安全感?本店有生命别墅,集攻击防御于一体,还可以自己修炼哦。心动了?那就快来看看吧,各种神功秘技,灵能法宝,应有尽有。
  • 女生成长簿

    女生成长簿

    一个普通的女孩,在普通的学校长大,猛然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主角
  • 寻仙之升仙入魔

    寻仙之升仙入魔

    游戏世界升仙入魔闲来无事动动手指记录青春
  • 末世之我的神级系统

    末世之我的神级系统

    主角余睿,在末世来临前,因为走运获得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级系统,从此开始了拯救末世之路,然后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这是一本从头到结尾一直是无敌的存在?----------
  • 妖孽王爷溺宠半面毒妃

    妖孽王爷溺宠半面毒妃

    慕容璃,世界特工Z集团的第一王牌杀手,代号狂云,手上从无败绩,为人低调神秘莫测,武艺智慧超群,杀手界最璀璨的新星!一朝穿越,她成了青羽国最不受宠的七公主,但是却拥有了前世不敢奢望的亲情,为了疼爱她的母妃和哥哥,她掩藏自己的光芒,只为守护她得之不易的点点温情。但是,她不犯人,不代表着人不犯她,毒害母妃,毁她容貌,欺辱哥哥,她忍耐,承受!把那锥心的痛狠狠地埋在心间,只为铭记那永不消失的怨!她,面具遮半,半面红颜!她,清冷孤傲,拒人千里!唯独那妖孽般的男子,方为他展露笑颜。她狠如蛇蝎,弄权谋于鼓掌,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只为助一人得到这山河万端。(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无法翻页的日志

    无法翻页的日志

    (原名:无法翻页的日志)一场误会,一场车祸,导致了一场牵连三个家庭的悲剧,这是一个爱情亲情友情之间的虐恋。不哭,你找我!
  • 掌天诀

    掌天诀

    阴阳逆顺妙难穷,六壬太乙剑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在一掌中。*****这是一草本妖族修仙的故事,且看草本妖如何修道成圣,最终拿日月,缩千山,化阴阳,创玄阵,掌天机,三界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