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06100000003

第3章 武才人

乍入宫闱遭冷落,武才人寻求精神慰藉,明白了唐太宗平衡三教的用意,唐玄奘启示,日落之后的归宿,武则天的美艳传遍了京师长安。

有好事者,竟编得歌谣一首,在长安城中的街闾里巷传唱:十年寒窗前,读书破万卷。不羡状元郎,要娶武媚娘。仙容销人魂,秀色更可餐。一夜百日思,暴死也心甘。

不久,这歌谣便传入皇宫中。唐太宗李世民闻听后,觉得歌中“武媚娘”三个字,自己似曾相识,但又一时想不起来,而且他又对歌中流露出的那种追求感到不安。太宗皇帝想,自己登基十多年来,偃武修文,开科取士,能够把天下的读书人都网罗到其中,使读书人每日埋头苦读,企得满腹经纶而为大唐王朝效力。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女子,她的美艳真的能够使读书人放弃学业而跪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吗?她究竟有多美?为什么还没有被选到宫中来?

带着这些疑问,太宗皇帝数日难寐。

他突然想起来了,武媚娘不就是已故大臣武士彟的千金吗?武媚娘这个名字不就是自己给取的吗?那还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初,自己伴父皇高祖李渊到武家庆贺媚娘的满月,看见杨氏夫人怀抱小女,光彩照人,觉得女儿比母亲更机灵,才给武家小女取名媚娘。想不到这武家小女已长大成人了。

太宗皇帝觉得这大概是一种缘分。

他马上唤来杨淑妃,想知道武媚娘的详细情况。事到如今,杨淑妃的预料没有错。她于是将武士彟去世后,归葬故里,杨氏母女无奈投奔长安的情况一一禀告了太宗,并特意说道:“望陛下能体恤她们母女,为我杨家做一点善事吧!”杨淑妃这话,听起来并无不当之处,但细细推敲,却大有内涵。杨淑妃明白,太宗皇帝已关注武媚娘了,自己不能不尽实禀告,但她却在话中暗示太宗皇帝,武媚娘是我们杨家的外甥女,是我杨淑妃的表妹,总不能让我们杨家和杨家宗亲的漂亮女儿都进宫来侍奉你一个人吧!

她的这一番用心,太宗皇帝并未感觉到,随即又问了武媚娘的一些其他情况,便下了决心。这决心便是召武媚娘入宫。他在召武媚娘入宫的诏书中,避重就轻地说:“这个小姑娘出身官宦,父亲曾为我大唐王朝立过汗马功劳。我出于体恤故臣的动机,加之这位小姑娘能披图阅史,知书达礼,所以,我特召她进宫来给我当一名才人”。

才人是唐王朝内宫女官名称之一。唐制,除皇后外,侍奉皇帝还有众多妃嫔,其中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才人是妃嫔女官中偏下的等级,其职责是记录妃嫔们的饮宴睡寝和农桑之事,负责向皇帝报告上述各种情况。相对而言,才人这种内职是比较重要的,有一定文采的妃嫔才能胜任此职。

其实,太宗皇帝的用意并不是要选一个才人,而是贪图武媚娘的美艳秀色罢了。

且说杨氏夫人得知太宗皇帝要召自己的女儿武则天入宫,真可谓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这个寡妇居然成了皇戚;但她深知宫闱之中的内幕,不知女儿此去命运如何,何时再能相见?另外,女儿才只有14岁,入宫之后,要侍奉当朝皇帝,尚不知能否承受?这便是杨氏夫人的悲切之处。不得已之际,杨氏夫人便就男女欢悦等床帏之事,向女儿武则天作了详细的交待,并叮咛女儿千万不可任性,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

武则天起程之日,杨氏夫人哭得像泪人似的,长跪不起,依然是苦苦而诉。此时的武则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便是盼望尽快进宫去侍奉皇帝,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寡母和姐姐能够在生活上有可靠的保证,不用再遭受冷落,又或许能使自己得宠,像杨淑妃那样,也能活出个人头人面的。

这是一种现实而幼稚的想法。在父亲去世,母女流落长安无有依靠的生活环境下,寻找一个靠山,况且是天下最大的靠山,也只是一个14岁的少女所能够想到的。她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母亲,您哭什么?我又不是去地狱,我这是要进皇宫啊……。”武则天天真地问母亲。

“可是,孩子……。阿弥陀佛!”母亲哭号着欲言又止。

母亲这般绝望的告别和撕扯,以及无奈的“阿弥陀佛”的嘶念,是14岁的武则天所不可理解的。皇宫掖庭对武则天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

她带着天真、稚气和少女的美艳,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正式进入了宏伟壮丽的皇宫。

不几天,太宗皇帝就传诏召见了武则天。

这是她一生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这天,天刚黑下来,她在宫女的侍奉下,回到了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小屋,准备上床睡觉,准备在床上静静地思念刚刚离开才几天的母亲和姐姐。这是这几天进宫后,每个无聊的晚上她度过漫漫长夜的开始。她刚躺下,奉诏的内侍就来了。以后的一切,她就像一个玩具一个物件,完全任人摆布了。

她先被扔进一个紫檀木的木桶里沐浴,宫女们侍奉她洗澡,水里的淡香味萦绕着她的胴体,浸透了她的每一块肌肤,每一根毛孔;她又被从木桶里捞了出来,赤身裸体,擦干了水渍后,被华丽的丝绸外衣包裹了起来。她突然感到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任人如此摆布,她厌恶这种机械式的摆布,但她又企盼这件事的结果。她继续被内侍和宫女们围绕着,他们为她梳头,为她化妆;再后来,她在铜镜中看到了自己,但这已不是刚才的她了。她看见铜镜中有一个理想的女性,是她朦胧认识的女性。

夜已经完全黑了。她被用轿抬到了一扇硕大的宫门前。她听到了有人去通报,然后看见那扇宫门被缓缓地打开……。

她终于看见了那个让她企盼的人了。

太宗皇帝半卧在龙床上,在不太暗的灯光下仔细端详着她。她忘记了事先内侍们交待的要向皇帝请安的话了,不知所措地站着。当太宗皇帝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的一刹那,她感到了威严,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

今晚来的这位少女,太宗皇帝是清楚的。他见她要下跪,马上说道:“不必多礼了。过来让朕仔细看看。”她缓缓地走了过去,慢慢地抬起了她那有点羞涩又有点紧张的脸。“你是武士彟的女儿?”皇帝问。她回答:“是的。”“今年多大了?”皇帝又问。“14岁。”她机械地答道。“再过来点,媚娘。”皇帝的口气很亲切。她开始疑惑了,他怎么会知道我叫媚娘呢?皇帝又开口说话了:“你叫武媚娘,这个名字还是朕给你取的呢。”太宗皇帝开始详陈取名的经过,并不时地打量着这位如花似玉、妩媚可爱的少女。

终于,灯熄灭了。她开始承受作为一个女人的第一次洗礼。她体验到了这个男人的占有欲和强暴,她体验到了自己未曾有过的撕痛。她想喊,但又不敢喊,她在承受着再生的痛楚,她忘却了一切,集中精力在忍受这个第一次。不自觉中,她开始喊了,声音很低,大概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到: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她在这种念佛声中,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时,那个男人已经走了,没有留下任何话,哪怕是一个字也没有留下来。她又被送回到了原来的住处。

此后,她又在企盼,企盼再次被召幸。一天,两天,十天,半月,她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像把她遗忘了似的。直到半年过去,她才知道她不必再等了。她内心茫茫然,落落寡合,实在不知其中的原委。如果不是那套华丽的丝绸衣裙还在的话,她真不知道和不敢相信那天晚上和皇帝睡在一起的会是自己。

传说,武则天失宠的原因是太宗皇帝召幸她那天,恰恰是东宫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冲突流血的日子。太宗皇帝的思绪转移到皇嗣继废的斗争中了,他对此如此忧心忡忡,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在那天晚上召幸的那个14岁的少女武媚娘了。

但在事实上,太宗皇帝不是那种见好爱好的男人,也不完全是风流天子。他喜欢女人是事实,然而真正能让他心动的女人,不是美艳和妖媚,不是如花似月但内心浅薄的少女,而是具有较深文化修养,良好道德风范,并能在政治上给他有所补益的成熟贤慧的女人。他召武则天入宫,只是一时的冲动和浅显的行为,一种相当随便的逢场做戏。召幸她,与她同床共枕,只不过是一次满足生理需求的正常事,由此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具有了至深的感情。对太宗皇帝这样一个在女色方面有极丰富阅历的封建帝王,不可能因一次召幸,就对一个14岁的少女一见钟情,最多不过是猛然间的赏心悦目而已。

太宗皇帝真正喜欢过的女人,严格地说只有两个。一个是皇后长孙氏,史籍称长孙皇后“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性约素,服御取给则止。益观书,虽容栉不少废。与帝言,或及天下事,辞曰:‘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帝固要之,讫不对。后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清绳治。俟意解,徐为开治,终不令有冤。”另一个是妃子徐惠,她“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好属文。其父孝德试拟《楚辞》,云:‘山中不可以久留’,词典甚美。自此遍涉经史,手不释卷。太宗闻之,纳为才人。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俄拜婕妤,再迁充容。时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颇倦劳役,上疏劝谏太宗善始善终,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长孙皇后和徐惠的人格品德,才华阅历,以及在太宗皇帝为政中的作用,对刚刚入宫的武则天来说,是根本无法比拟的。就拿徐惠来比较一下。徐惠入宫时的名份和武则天一样,也是才人,而她却通过自己的才能,不断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不断升迁,从正五品的才人越级为正三品的婕妤,尔后又升迁位居二品的充容。由此就可以看出,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女,尽管也有些才华,但离太宗皇帝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不可能在太宗皇帝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历史把武则天放在了皇宫掖庭的角落。武则天没有得到太宗皇帝的宠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年过去了,她仍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才人。对她来说,已经是相当失意了。

但是,在此期间,她也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在学识和思想方面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长进。她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按照唐王朝的规定,内宫妃嫔的最高首领是皇后,妃嫔们不仅要跟皇后学习妇礼、四德、祭祀、宾容,而且还要跟宫廷教师们学习书法、筹算等技艺。由于长孙皇后病故,太宗皇帝没有再立皇后,所以,武则天进宫后没有受到皇后的约束,除尽自己作为才人的职责外,就同众妃嫔一起学习礼乐,特别是诗歌和书法。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知道了一个女人光靠外表的美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修养,要有思想,甚至还要有见识,才能在宫中站住脚,才能会有地位。

宫廷生活的内幕逐渐向她拉开后,长期的才人生活使她更深刻地感觉到,皇宫并不是每个人的天堂,这里有承欢粉黛的笑颜,更有皓首宫娥们的辛酸和痛苦。表面上大家都举止端庄,彬彬有礼;实际上争风邀宠,矛盾重重。这里的一切都是尔虞我诈,不进则退。武则天从其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她也不自觉地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响,学到了太宗皇帝的政风和驾驭群臣的手段。史载唐太宗以亡隋为鉴,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励精图治,是封建帝王的楷模。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作为才人,武则天虽然没有直接干预过唐太宗的政事,但她数年生活在皇帝左右,对此一定是很清楚的。在唐太宗的影响和熏陶下,武则天的阅历逐渐增加。

这些,只是武则天宫廷生活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对于一个抱有很大企盼而入宫的年轻女子来说,最不幸的遭遇便是被皇帝遗忘。在这种不幸之中,到什么地方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构成了武则天宫内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便是佛教。

唐初的佛教发展开始向鼎盛的高峰攀登。宫廷之中佛教信仰也非常普及。这和唐高祖李渊及太宗李世民的扶植和利用有直接的关系。

唐高祖李渊登上皇位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长安的朱雀门大道设无遮大会,置佛教道场,诵经忏法,史载京师士女云集。后他又下敕在各地建寺、施舍、办法会等,一下子使佛教势力大增。朝中有识之士如傅奕等曾上疏反佛,佛教徒也站出来进行争辩,迫使高祖下诏沙汰僧尼。太宗继位后,以帝王身份平息了佛与道、佛与儒的争论,大谈三教出一源,作用一致,要求儒释道三教共同为自己的政治统治服务。对于佛教的作用,太宗皇帝看得更清楚,他在亲手撰制的《大兴善寺钟铭序》中说:“皇帝道叶金轮,心居黄屋,覆焘万方,舟航三界。欲使云和之乐,共法鼓而同宣;雅颂之声,与梵音而俱远。”按佛教说法,菩萨有时应世,即变化成人间的圣王,故称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因乘坐车子的轮子分别为金银铜铁,这样就有相应的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铜轮圣王及铁轮圣王的称呼。

佛教认为,金轮圣王统四天下,银轮圣王统三天下,铜、铁轮圣王依次类推。这里,太宗皇帝自比为金轮圣王,表明自己就是菩萨的化身。作为菩萨的化身,他当然要把“云和之声”与“法鼓之音”结合起来,要把“雅颂之声”与“梵呗之音”结合起来。

在这种大的崇佛氛围中,宫廷的情况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皇帝召沙门玄琬进宫为皇子诸王授菩萨戒,并为玄琬在皇宫附近修建了普光寺,后又请他入宫为皇后及六宫妃嫔授戒;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皇帝下诏,命京师长安各寺和尚于每月27日作法行道;其夏天旱,又诏令高僧27人于天街门祈雨七日;不几日,又诏宣高僧明瞻入宫,为宫内宣讲佛教慈救之要旨;长孙皇后病逝后,太宗皇帝又率内宫妃嫔到弘福寺为她追福,并亲自撰写愿文,施绢200匹。在皇帝的尊崇扶植下,佛教完全渗透到了宫中的各个角落。史籍载,当时佛教的一些著名高僧,经常出入皇宫,在内宫或作法事,或宣讲佛法,或授戒剃度,成了内禁的常客。

由于受母亲杨氏夫人笃信佛教的影响,武则天在宫内开始从佛教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她在自己的寝室里安了个佛龛,请了一尊弥勒佛供养。她选择弥勒佛供养,可谓动了一番心思。弥勒佛实际上不是佛,而是菩萨之一,也被称为慈氏。佛教传说,这个菩萨不同于别的菩萨,释迦牟尼曾预言这个菩萨将来要继承自己的佛位,要当未来佛。武则天供养弥勒佛的用心是很清楚的,供佛是在寂寞中寻求精神寄托,但供奉弥勒佛,却给自己内心一种希冀,她希望自己以后能有弥勒佛那样的将来,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将来啊!

供上了佛龛,武则天小小的寝室就是一个佛教的道场了,她本人也就按一个正式的佛教徒要求自己了。清晨,起床梳洗后,先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楞严是坚固的意思,诵其咒是为了先坚固自己的心志。然后,再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从其中领悟佛说般若(意为智慧)的精要。到了晚上临睡觉前,先诵《佛说阿弥陀经》,为自己往生西方净土祈愿。然后诵《礼佛大忏悔文》,希望能够消除自己以往的宿业,再不造未来的新业。

就这样,人们每日早晚便可听见武才人的寝室内传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八人俱……”的诵经声。刚开始,人们觉得有些不大习惯,后来也就慢慢地适应了。

武才人为了能够广种福田,祈望佛祖给自己安排一个美好的未来,她在供佛诵经的同时,还把抄写佛经作为自己每日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按佛教的说法,佛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教,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教才可称为经,佛经在佛教中既是理解教义的依据,同时又是佛教所谓三宝(即佛、法、僧)中“法”的载体,是佛教供养和崇敬的对象之一。佛教还认为,佛祖释迦牟尼每说完一部经,便指使天神如天龙八部、金刚等护佑此经,并要求信徒广为传布。所以,抄写佛经是佛教提倡的善事之一,也是给自己播种福田的有效途径。武则天每日抄写佛经前,都要先沐浴或净手,而且抄写的速度很慢,有时一天只抄写几个字或十几个字。时间就是在这种抄写佛经时平静的心情中逐渐消失的。

这是她所追求的一种平静,因为她知道自己在皇宫中寂寞的日子还很长很长……。武才人并不是没有机会了解太宗皇帝处理政事的情况,由于每日诵经念佛、抄写佛经,所以她较多地关心太宗皇帝对佛教的态度,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佛教的态度。

早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朝野对佛教的态度不一,排佛和存佛相互争论,不分上下,最后高祖皇帝采纳傅奕等人的意见,下诏沙汰僧尼。这不是彻底排斥佛教而是有限度的限制佛教。具体要求是凡僧尼中精勤炼行守戒律者,集中于大寺居住,并供给衣食;其他僧尼责令还俗。在决定沙汰僧尼的同时,高祖皇帝还诏令沙汰道士。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把教权控制在皇权之下,为李唐王朝提供更多的生产劳动者,增加朝廷赋税的收入。这是一个封建政治家对佛教的基本态度。

唐高祖沙汰僧尼的诏书一下,使佛教徒深感惊吓,惶惶不可终日。然而,该年六月,高祖皇帝退位,太宗皇帝即位,大赦天下,高祖皇帝关于沙汰僧尼的诏令停止实行,佛教僧侣们可以长长地松一口气了。太宗皇帝就停止沙汰僧尼专门发了一道诏书,明确表示僧尼道士宜依旧定,暂不改更。太宗皇帝即位后,所以不行高祖沙汰僧尼道士的诏令,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本为高祖李渊的次子,李渊代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在平定各地战乱时,亲自率军出征,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势力。后来他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建成和弟弟元吉后才做了皇帝。他即位之初的最大问题是不集各种矛盾于自己一身,需要用各种手段笼络人心,力求得到各种人士包括佛教僧侣的支持。这便是他停止实行沙汰僧尼诏令的真正意图。

上述情况,当然是武则天进宫后才详细了解的,她开始发现,佛教不仅仅是人们内心世界的追求,佛教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被帝王器重和利用的力量。

武则天想知道太宗皇帝更多的与佛教的联系,她想从其中领悟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

太宗皇帝对儒、释、道三教采取了一视同仁、三教并举的方针。他即位之初,便经常到朝廷的国子监去,那里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的思想和伦理纲常。太宗皇帝亲幸国子监,表明自己对儒家学说的重视。他还经常对臣僚说:下面人们的行为,都是从最上面的皇帝那儿学来的。过去梁武帝志尚浮华,喜欢佛教,数次舍身到同泰寺,并且亲自宣讲佛经,这就带动了百僚属官及普通老百姓尊崇佛教。所以,梁武帝为帝的梁朝,人们空谈佛教的苦啊空啊,都不以国家大事为正事,这样能不败亡吗?我做皇帝,当然要以此为鉴。我的志趣和重视的不是佛教,而是尧舜之道的周孔之教。

太宗皇帝即位之初,毕竟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他尽管采取了三教并举的方针,但还是将儒家的学说放在了首要地位。

武则天还听说了一件事。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也就是自己入宫前四年。当时,太宗皇帝喜爱的长孙皇后有病,久治不愈,而且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向母亲建议说:“您病了以后,医药备尽,但尊体仍不愈,我心里非常难受。是否可以向父皇建议大赦囚徒并度人为僧。佛教说度人为僧可以致福,希望这样您能得到福佑。”长孙皇后反对说:“死生都是命里注定的,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如果修福能够却祸,我这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恶事;如果行善没有效果,那又有什么福佑可以祈求的呢?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佛教也是你父皇经常忧虑的事,他经常说佛教是异方之教,不是东土的伦常之教。不能因我一个妇道人家而乱了天下大法。所以,我不能同意你的建议。”这件事,从侧面说明太宗皇帝对佛教没有完全认同的基本态度。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太宗皇帝对佛教还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能够给予一定的扶植,并尽可能地加以利用。这一点,武则天也了解的比较清楚。

早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为秦王时率军破王世充,得到了少林寺僧人的大力帮助,即所谓十八僧棍救秦王。后来李世民做了太宗皇帝,他特派遣使者持书告少林寺住持,邀请当年立功僧进京晋见,这些僧人坚决推辞而不受邀,太宗皇帝为了笼络这些僧人,随后给少林寺赐黄锦千段,并诏封少林寺僧人昙宗等人为大将军。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皇帝下诏于起兵兴唐以来各交兵处各建佛寺一座,费用由政府财政开支。按照这一诏令的旨意,在太宗皇帝当初率军击破农民起义军和各割据势力的地方,都建立了佛寺。计有:幽州破薛举立照仁寺,台州破宋老生立普济寺,晋州破宋金刚立慈云寺,汾州破刘武周立弘济寺,邙州破王世充立照觉寺,郑州破窦建德立等慈寺,洛州破刘黑闼立弘福寺。太宗皇帝即位之初,还诏令为那些被他亲手杀死的人设斋行道进行超度。他还不时接见高僧大德,延请名僧入殿行道,为皇太后祈福。有时还请高僧祈雨禳祸等等。太宗皇帝即位初对佛教的宽容和扶植,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佛教。他想以自己为表率,激发臣下和普通老百姓的宗教热情,用佛教作为统治的纽带,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使更多的人支持他,使更多的社会集团拥护他。这是武则天通过思考而发现的其中奥秘之所在。

武则天还发现,太宗皇帝在即位后的一段时间,根本不信佛教。有一次,太宗皇帝问大臣傅奕:“佛教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可你一直激烈反对佛教,其原因何在?”傅奕回答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历史上于老百姓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使百姓丢失伦常;于国家统治有害,因为佛教摒弃父母,出家为僧后又逃避国家的劳役,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佛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允许佛教存在,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这些观点,太宗皇帝颇为赞同。他没有断然禁佛,而是在一定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提倡,表现在他曾下诏要求一些高僧大德组织翻译佛经,并命朝廷官员协助勘定,他有时还听从一些佛教高僧大德的有用的建议。

使武则天感觉最深刻的映象是太宗皇帝即位之初,每时每刻都没有放松对佛教的防范。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皇帝刚即位就派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即清肃佛教中非滥之成份;同年,他又下诏,凡老百姓私自剃度为僧者处以极刑;次年,他又要求搜括义宁(隋恭帝年号,公元617年)私度之僧,不主动坦白者处极刑。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西晋以上,国有严科,不许国人随便落发为僧,这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口,尤其是为了控制直接生产者,以便给封建国家提供更多的赋税和力役。唐初,人口锐减,原因之一即是一部分人归附寺院落发为僧;另外,唐初实行的均田制规定凡和尚给田30亩,尼姑给田20亩,这就等于承认佛教寺院拥有田地的合理性,佛教寺院经济由此形成,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争夺田产和劳力,必然要与世俗政治统治发生矛盾。太宗皇帝针对这种状况,不但在政治上用世俗王权控制教权,在经济上也要兴利除弊,以发展社会生产。他即位之初,就搜括私度,目的是使佛教处于朝廷的有效管理之下,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基于这种目的,太宗皇帝还诏令朝廷的祠部掌管佛教,并规定全国的佛寺有一个定数,总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每座佛寺都要推选出三纲僧官,由资历深的的僧人充任;凡僧尼必须登记入僧籍,僧尼簿籍必须三年一核对,从根本上严防私度僧尼。

武则天还了解和感觉到,太宗皇帝在防范佛教的同时,特别注意不允许佛教及与佛教有关系的人利用佛教来触动自己的权威和统治。还是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法雅的和尚,因早些时候被高祖皇帝恩幸,可以随便出入两宫。这时,太宗皇帝下令不允许他继续随便出入两宫。法雅和尚遭禁后,胡说了一些诋毁太宗皇帝的话,被太宗皇帝得知后,即令问罪伏法。法雅和尚在审问时供称,他自己所说的那些妖言是从宰相裴寂处听说的,太宗皇帝马上将裴寂召来审问,裴寂称法雅和尚只是说了一些要流行疾疫之类的话,太宗皇帝为此免了裴寂的官,并将他放归故里。后来,又因一个狂人给裴寂的家僮说了一句“裴寂当有天下”的话,裴寂差一点被太宗皇帝杀头问罪,最终以流放交州(今越南北部)了结。裴寂这个人是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时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唐王朝建立后,他位居三公,但只因法雅和尚的供词牵连到他,即被罢官免职,后终遭流放。

生活在深宫中的武则天,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了解到了太宗皇帝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她觉得,太宗皇帝可能有些过于紧张了吧。崇信佛教是一回事,利用佛教搞阴谋是另一回事。如果没有佛教,自己怎么能度过这深宫中的漫漫长夜呢?当然,她也觉得,像自己这样对佛教的崇信,每日诵经拜佛,为自己的未来或来世祈福,寻找内心的慰藉,根本不是太宗皇帝所关注的。

因为太宗皇帝所思虑的是国家和社稷,佛教是太宗皇帝巩固统治的工具。这也正是自己的悲哀所在。

自己的悲哀就是不自觉地与佛教结缘。

为什么要用佛教来宽慰自己寂寞的心灵呢?为什么自己要在佛教中寻求心灵的归宿呢?什么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归宿?难道仅仅就是佛教吗?

带着这些疑问,武则天想了许多、许多……。

她发现,解决这些疑团的答案是明确的,这就是命定,无法摆脱的命定。可能是佛教讲的业报吧。她顺着这条线索思考,觉得是自己前世因缘造成的,无法摆脱,也不可能摆脱,这不仅仅是自己的悲哀,可能是人生的悲哀。

她还是继续了解和领悟太宗皇帝对佛教的一系列举动。

武则天清楚地了解到,太宗皇帝对佛教的防范,采取了抬高道教以抗衡佛教的策略。为此,太宗皇帝诏命高士廉等人以当时官爵高下作等级,编修了一部《氏族志》,该《志》以李姓冠首,并且明确宣称李唐王朝的皇帝与道教始祖李聃(老子)同出一源,是一个共同的祖先。这样,既抬高了李唐皇帝的地位和身份,又找到了抗衡佛教的有力工具。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高祖皇帝即下诏定三教先后,决定先老、次儒、末释的基本政策。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也就是武则天入宫的那一年,太宗皇帝又下诏说:“佛教神变之理多方,报应之缘非一。洎乎近世,崇信滋深。人冀当年之福,家惧来生之祸。所以,为众妙之先,而诸夏之教翻居佛乘之后。今天下已定,宜有解张。”太宗皇帝想把佛教放在应该放的地位。不久,他又下诏说:“道教之祖,乃帝室之先系。今后凡供斋时,道士女冠(道姑)皆应在僧尼之前;今后凡讲经论法,皆以道士女冠为先,僧尼居后。”太宗皇帝的诏令说的很明白,道教的始祖和我皇帝是一个祖先,所以道先佛后。此诏令下后,佛教中的一些和尚非常不服气,如智实、法琳、法常、慧净等,直接向太宗皇帝上陈佛教应在道教之先的理由,并且面见太宗皇帝据理力争。太宗皇帝并没有更改,而是令人宣敕严诫,再次申明道先佛后不可更改。这些和尚只好饮气而还,唯有智实和尚不屈,长跪不起,太宗皇帝令杖责放还。

其中的法琳和尚饮气而还后,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道先佛后的理由不就是皇帝和老子是同一祖先吗?他马上博引旁证,撰写了一篇名叫《辩证论》的文章,对李姓远祖作了一番考证,他的一管秃笔居然写出了两个李字!据法琳考证,李姓远祖有两个系统,一是代北(今山西雁门一带)李,一是陇西(今甘肃陇山以西)李。代北李与当朝皇帝是同一祖先,陇西李才是老子的后裔。当朝皇帝与老子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太宗皇帝也就没有必要把道教放在佛教之先。法琳的《辩证论》出笼后,被人奏闻于太宗皇帝。太宗皇帝闻听后勃然大怒,下诏诘问法琳,并斥责法琳说:“你这个和尚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诽谤和诋毁我的祖先,罪大不赦!”于是就把法琳和尚抓了起来,欲杀头问罪。太宗皇帝对法琳说:“你在自己写的一部书里说过,念观音菩萨可以刀枪不入,我现在给你七天时间,让你天天念观音,到第七日临刑时,看看观音能不能使你活命!”七天后,太宗皇帝使人问法琳:“现在已经是第七天了,就要杀你的头,你的观音念得怎样?”法琳和尚回答说:“七天以来,我并未念观音,只是在念皇帝陛下。”太宗皇帝听了之后又使人问法琳:“叫你念观音,你为什么不念观音而念陛下呢?”法琳和尚回答说:“皇帝陛下就是当今观音菩萨!”太宗皇帝听后,大为欢喜,于是就赦免法琳一死,而改为流放。后法琳和尚终死于流放途中。

此事发生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武则天已在皇宫之中,并耳濡目睹了此事。

武则天觉得,太宗皇帝在处理这件事上,似乎有点太不近人情,对佛门释子的忠心也应该有所觉察吧!武则天的感觉并没有错。

次年,太宗皇帝亲自去长安名刹宏福寺进香,召集了佛教的五名高僧大德,一起聊天,充满了亲切和热烈的气氛。这是太宗皇帝为了缓和自己与佛教紧张关系的举动,武则天看得非常清楚。太宗皇帝对这些高僧大德们说:“老君是朕的先祖,尊祖重亲是有生之本,所以朕才使道先佛后。你们可能对此大有怨恨,这种心情朕是能理解的。”这几位大德高僧连忙回答说:“陛下尊重祖宗,是天下人学习和效法的榜样,我们怎么敢有什么怨恨呢?”太宗皇帝又进一步解释说:“我大唐王朝自立朝以来,实际上并没有大行修造道观,而是把修建佛寺作为重点。朕本人对佛教也是颇有好感的,只不过是那些道士和宗师学习的是朕祖先之教,所以应该在前。今天是李姓当国,老子之教就必须在先;假若是释迦牟尼佛祖今天来这里当国,那当然是佛教在先。这便是朕的态度。不说出来恐怕你们也很难知道。”

太宗皇帝为了防范佛教可谓费尽心机,他软硬兼施,先来硬的,后来软的,两种手段齐施并用,自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武则天从其中看出了帝王统治之术。

太宗皇帝在抬高道教地位抗衡佛教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道教的防范。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道士秦英、韦灵符挟左道而得到太子李承乾的宠幸,太宗皇帝得知后大怒,把秦英、韦灵符等人全部抓起来杀头问罪,连坐被杀头的人也有不少,还严厉地斥责太子,要太子以此为戒。可以看出,太宗皇帝抬高道教只是为了平衡道佛二教的势力,并不是怂恿和放任道教,在太宗皇帝的心目中,道教的发展也不能干扰他正常的统治秩序。此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觉得自己已经失宠,便与手下人联合起来结成死党,企图谋杀太宗皇帝。事情败露后,被太宗皇帝废为庶人,并使与太子谋反的高祖皇帝的堂侄汉王李元昌自尽,斩杀了大臣侯君集。同时,又降争夺太子嫡位的魏王李泰为东莱郡王,再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这一年,武则天已经20岁了。太子李治刚满16岁。历史的发展已经给武则天将来的命运安排了客观前提。

太宗皇帝防范佛道二教的方针和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要彻底解决佛教与传统儒家伦常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早在东晋成帝时(公元326年至342年在位),儒家和佛教就出家僧尼要不要礼敬皇帝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后来又发生了出家僧尼要不要礼敬父母的争论。长期以来,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太宗皇帝即位后,曾经对大臣们说:“佛祖释迦牟尼设立佛教,根本上说是为了行善事。怎么能使出家僧尼妄自尊崇而坐受父母之拜呢?所以,要彻底解决这件事,要使出家僧尼礼敬父母,礼敬帝王!”不久,太宗皇帝便特地下诏,要求出家僧尼遵守儒家的伦常,必须礼敬帝王和父母。按照佛教仪规,凡出家为僧尼后,即与家庭、父母及亲人断绝了一切关系,连本人的姓名也抛弃了;一旦出家,即成了佛教所谓佛、法、僧三宝之人,是信众崇拜的对象。这与中国传统伦理纲常相悖,引起了中土士人的极力反对。因此,历史上曾有人指出:“父子之敬,君臣之序,百代不废。佛教矫形骸(指僧尼出家毁发剃头等),违常务,易礼典,弃名教(指纲常名教),这些正是人们的忧患之处。无论是佛教僧尼,还是一般民众,都是华夏诸朝的臣民,哪里有臣民不礼拜帝王和父母的呢?”这说明,佛教僧尼不礼敬帝王和父母的行为,是历朝统治者所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太宗皇帝以帝王的身份,要求佛教僧尼孝敬父母礼敬皇帝,要求僧尼们在这一点上遵守正统的儒家名教纲常。诏令下后,佛教中的一些僧尼不服,但慑于王权威力,只好按诏令行事,不敢有所触犯。

在太宗皇帝的观念中,朝廷制定的法律,对任何人都适应,即使是佛教僧尼犯法,他也下令要一样依照世俗法律处罚。在这件事情上,太宗皇帝的态度相当坚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高僧玄琬病逝,他在临死前给太宗皇帝留下遗表一份,表中要求太宗皇帝不要使僧尼犯法与老百姓一样对待,请依佛教的僧律处罚。这个玄琬与太宗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曾多次被召入宫中为长孙皇后等六宫妃嫔写经祈福,而他死后的惟一愿望就是请太宗皇帝高抬贵手,恩准僧尼犯罪依僧律处罚,不要再用朝廷颁布的世俗法律制裁。

武则天在宫中了解了太宗皇帝对佛教的心态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经过思考,她好象突然领悟了一样,她觉得自己终于明白了太宗皇帝的根本用意和目的。

她觉得,太宗皇帝所谓道先佛后的政策,实际上是兼容并包。太宗皇帝是想通过帝王的权力来平衡三教,无论是提倡道教儒教,还是防范道教佛教,目的都是为了使儒释道三教形成合力,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武则天从其中深刻地领悟到了帝王的伟大和帝王的威严,她也微妙地发现佛教被驯服之后,会变成帝王的一张牌,一张可以随时听用的牌。

武则天在宫中生活了几年之后,她成熟了许多。她不再在意能否得到太宗皇帝的恩幸,不再为自己年轻的生命逐渐耗过而寂寞苦闷。她觉得自己每日诵经拜佛是一种非常可悲的行为,是逃避现实的愚蠢之举,因为自己想从佛教中得到些安慰,来抚愈自己寂寞的心灵。但是拜佛也罢,写经也罢,是无法脱离这个现实生活的。自己的生命之路才刚刚开始,必须正视现实,勇敢面对现实,要有作为,要为自己寻找生命之道新的起点。她还觉得,自己这些新的想法,与信不信佛并没有直接关系,佛法也不是讲要正精进即不断地努力进取吗?

大约在她20岁左右,她开始为自己设计新的生命之道。她抓住每一次接近太宗皇帝的机会,但又不在太宗皇帝眼前特意地表现自己,她想更多地了解太宗皇帝的心思,特别是想知道太宗皇帝为什么多年来一直对自己很冷漠,也就是想知道自己一直遭受冷漠的真正原因。

她发现太宗皇帝是一个非常看重门第的人。这是自己未能得宠的直接原因。大约从东汉开始,大官僚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了大姓豪族;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员首先看是否出身这些大姓豪族,非大姓豪族不选;到了唐代,虽然开始实行科举考试这种取才制度,但大姓豪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以此为中心的门第观念依然在一些人头脑中占据重要地位。主宰唐王朝的李姓皇帝,虽然不是高门大族出身,但他们声称与老子是同一祖先,足以说明他们在门第上的看法。他们不是反对门第,而是想法来补救自己门第不高的先天缺陷。到了太宗皇帝当朝之后,曾下令编一新的门第谱序之书《氏族志》,太宗皇帝明确要求,必须以目前官爵高下为标准来编。这样,李姓当然是第一位,另外收录了三品以上官吏的姓氏和渊源。《氏族志》完成后,共收录293姓,1651家。然而在这如此多被收录的门第中,却没有武士彟的家族。这就是说,在太宗皇帝和编修者的眼中,武士彟不过是一个商人出身的新贵族,不仅和世代为高官的门阀大族相去甚远,而且与当朝当大官的寒门出身者也不能相提并论。武则天觉得这还不是问题的所在。因为她发现,太宗皇帝的门第观念不只局限于政治格局,而且特别看重与皇家联姻及皇家子孙的血统问题。他在给太子选妃嫔时,特别要有关人员务必选高门大族,并明确讲:“我不想使我的子孙出生于微贱的女人之身。”武则天从此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未得恩幸和宠爱,不是自己的容貌不行,而是太宗皇帝担心一旦自己身怀皇子,就违背了太宗皇帝关于皇子皇孙血统的立场。

这是太宗皇帝对她出身寒微的某种程度的轻视。武则天也曾想过,自己父亲家族的社会地位太低,母亲杨氏应该说是出身高门大族,怎么这就没有被太宗皇帝注意到呢?武则天很快就发现,这又牵扯到太宗皇帝心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母亲杨氏是亡隋的宗室,杨氏家族很久以来也是名门望族,有很深的社会根基,应该说这个家族符合太宗皇帝关于门第的观念。可是,这个家族是前一王朝的皇族,对此,尽管太宗皇帝对隋室的杨氏子孙未有明显的排斥,杨氏子孙中有的人还被任命为高官,但其中有个度,即杨氏族人不得拜相;同时,太宗皇帝对杨氏子孙们都特意作了安排,以防不测。武则天感到,自己身上那点隋室血统的存在,肯定会受到太宗皇帝的特别警惕,这种警惕的程度可能不强,但在防微杜渐的意识支配下,必然会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审视了各种客观原因之后,武则天便开始从自身寻找不得宠的原因。武则天发现,自己自幼形成的强悍刚烈的性格,并不受太宗皇帝的欣赏。太宗皇帝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马,无人能够制服。一次她在宫中侍奉时,就向太宗皇帝建议说:“卑妾能够制服这匹马,但需要三样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锤,三是匕首。马不听话,先用铁鞭抽;再不听话,就用铁锤砸;还不听话,就用匕首刺。这样,它还能不驯服吗?”太宗皇帝听了武则天上述一番话后,只是褒奖了她几句,并未使人按她的建议去做。武则天觉得,这件事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性格,只引起太宗皇帝暂时的兴趣,反而使他对自己强悍刚烈的性格产生了另一种想法。她逐渐才发现,太宗皇帝需要的是能与他本人产生性格互补的阴柔女子,并不喜欢像自己这种性格强悍刚烈独断专行的女人,自己在太宗皇帝面前张扬这种性格,换来了太宗皇帝的几句称赞,但在根本上犯了太宗皇帝的大忌。

从14岁到20多岁,看来武则天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将要在寂寞和无聊中消失,这是她多么不甘心的啊!她继续在为自己奋斗,太宗皇帝的媚娘只要有机会,就会牢牢地抓住不放。她知道,自己为太宗皇帝驯服狮子骢的建议太残忍了,又充满了杀机。这种残忍和杀机,绝不该用女人的头脑去想,也绝不该在女人的手中发生。但自己却想了,也说了,结果还没有最终到来,这一点她非常清楚,她等待着最终结果的到来,并做好了抗争和挣扎的准备。

贞观末年一件大事的发生,使她预感到最终结果将要降临到自己头上了。她几乎陷入了灭顶之灾。

当时不止一天在大白天里看见太白星,这是凶兆,朝廷掌管星宿占卜的太史对这一凶兆作了具体解释,指出这是“女主昌”的征兆。“女主昌”就是说一个女性将要为天下之主,而且正在逐渐昌盛。当时,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本叫作《秘记》的书,专门编收了一些预示吉凶的预言,其中有一句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和大白天里见到太白星的征兆预示一样。晚年的太宗皇帝变得特别迷信,对这些星象的征兆和预言十分重视,开始按照这些征兆和预言的暗示,来寻找符合的人和事,进行对号入座式的搜寻。

武则天就要大祸临头了。

因为她知道,太宗皇帝在这一点上和历朝历代的帝王一样,他们不愿意自己一姓的社稷江山被人夺走,他们希望自己一姓的社稷江山永世长存。在这个过程中,哪怕是稍有一点点威胁他们一姓统治的事和人,都要大开杀戒。况且这次既有星象的征兆,又有预言的流传,肯定会有威胁自己政权的人存在。

但是,武则天很幸运,李唐王朝的名将李君羡替自己当了牺牲品。这李君羡早年追随太宗皇帝左右,破王世充、刘武周之时,每战必单骑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后被封为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负责掌管玄武门的警卫。可以说李君羡是将身家性命全部交给了李唐王朝的忠臣。但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了星象征兆和流传预言的牺牲品,而且还使武则天躲过了一劫。一天,太宗皇帝龙颜大悦,在宫中设宴款待有功的名将,酒席正酣,有人建议行酒令,并要求把自己的小名嵌入酒令之中。轮到李君羡行令,他自报小名叫五娘,一个地地道道的女人名字,太宗皇帝听后大吃一惊,但当时他只是笑了笑说:“什么样的女子能有你这样英勇刚健呢!”宴会之后,太宗皇帝便寻思开了:李君羡小名五娘,应了女性这一征兆,他的官称为左武卫将军,封邑又是武连县公,其中又有两个“武”字,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预言不都相应验了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全都应验在他的身上!太宗皇帝下决心要整治他了。不久,这李君羡被罢免了左武卫将军及掌管禁军的军职,被贬出京师长安,改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被贬出京城之后,太宗皇帝仍然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后来听说他与一个自称通晓佛法能不食而生的骗子员道信往来密切,太宗皇帝便指使御史劾奏他与妖人交往,企图图谋不轨。太宗皇帝以此为借口,终于下诏将他处死。

这是一起“冤假错案”。武则天侥幸的躲过了这一劫,她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李君羡,该李一死,暂时平息了太宗皇帝对星象征兆和流传预言的追查和对号入座,使武则天能够有机会继续在宫中生活,继续能侍奉在太宗皇帝左右。

武则天打心眼里感谢李君羡。40多年后,武则天终于当上了女皇,李君羡的家人感到当初该李是为女皇而死的,上表称冤,此时的武则天,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马上下诏,批准了李氏家人的申冤,她自己也正想要报恩慰灵,同意追复李君羡的官职,以礼制重新改葬了他。此为后话。

杀了李君羡之后不久,太宗皇帝对星象的征兆和流传的预言仍不放心,便请来当时著名术士任官为太史的李淳风,向他请教如何祈禳星象之兆和流行的预言,当然这是在十分机密的情况下,相互间的一次交谈。

太宗皇帝问李淳风道:“民间流传的《秘记》中所说的那句预言,能够相信它的确存在吗?”李淳风回答说:“为臣我仰观天象,俯察历数,天象的征兆和占卜的结论是一致的。所谓武姓女子已在陛下您的皇宫中了,而且为您的亲属,到今年不超过30岁。这个女人将来定会称王天下,要把李唐的子孙全部都杀尽。这事的征兆已完全形成显示出来了。”太宗皇帝听后,浑身嗖地一下凉了半截,马上问道:“我们把怀疑的人和那些与此有相似之处的人全都杀掉,这样行吗?”李淳风回答说:“这是天命所定,人力是无法改变的。若采取陛下您的手段,结果是那个将要称王的武氏女子不死,被杀的可能都是无辜的人。现在这个人已年届30岁,人也将要老了,或许她还能有慈悲之心,将来为祸时可能还不至于太过分。陛下如果现在就要借机杀戮一批无辜,也可能把这个女人也杀死了,但上天还会再安排一个更年轻的女子,这个更年轻的一定会大肆施行毒害,到那时恐怕陛下的子孙就没有一个能活着的了。”听完李淳风的这段话,太宗皇帝全身都凉了。

他处在极度地犹豫之中。他看着李淳风,半晌没有说出一句话来。他想,若将此人杀了,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祸害却越大了,李唐的子孙会一个不留地被上天另外安排的人杀光;若留下此人,却要祸害大唐的江山。但愿她能大发慈悲,有节制地作乱吧。李淳风像看透了太宗皇帝的心思一样,又向太宗皇帝说道:“我还预感到,陛下若将此人留下,可能会使李唐的统治中断几年或十几年,但李唐的社稷江山在她之后还会继续延长。陛下若将她杀了,她很可能会变成一个男子,到时候就会损灭李唐的皇族子孙,使一个也留不下来。”李淳风的这一席话,使太宗皇帝作出了不滥杀任何人的决定。

星象的征兆也罢,流传的预言也罢,从此再没有被人提起过。倒是在武则天即将当女皇和刚当上女皇的一段时间里,当初星象的征兆和流传的预言又兴起了一阵子,这时的情况,可以说是别有用心的炒作。

太宗皇帝立李治为太子后,心力已大不如从前了。他命宫中妃嫔轮流在自己的寝宫当值,武则天接近太宗皇帝的机会更多了。

现在,她不像原来那样急于接近太宗皇帝。每当轮到自己当值侍奉太宗皇帝时,她虽然不卑不亢,但从心眼里开始恨这个人了。每当她在太宗皇帝的温存中想起自己如花似玉的年龄,就是被这个男人所消磨时,憎恨的心情就更甚了。

她不反抗,也不过于主动,只是在消极地承受。这既不是当年企盼的那种恩幸,也从中无法感觉到作为一个女人的欢愉,其中也没有痛苦,一切好象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没有感情的萌动,没有****的兴奋,也没有当初“阿弥陀佛”的低吟,一切都很自然。

这大概是一位20多岁的女性,不得不屈从一个50多岁老头子的共同感受。

武则天依然想从晚年的太宗皇帝身上学到更多的为政手段,她仍然在领悟太宗皇帝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

她发现,晚年的太宗皇帝对佛教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基本不信变成了崇信,从防范变成了推崇以至于笃佛。史籍称太宗皇帝晚年气力不如从前,就颇留意佛法。除主观原因之外,武则天发现佛教教义及当时的一些高僧大德,尤其是玄奘对太宗皇帝的影响,是他对佛教态度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玄奘俗姓陈,河南洛州陈留(今河南偃师)人,隋大业末年出家,曾遍访名刹,博览经论,他认为以前翻译的佛经多有讹谬,因此想去西域广求真本,来参验佛经的讹谬。贞观初年,唐王朝批准了玄奘的请求,使他西行求法。玄奘西行求法共17年,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春返回长安。玄奘在返回途中,就给太宗皇帝上表报告自己将要返回的消息,太宗皇帝得知后,马上诏复玄奘说:“听说法师您到西域和天竺(古印度)求法今已回归,朕欢喜无量,可即速回来和我相见。”太宗皇帝要求朝廷给玄奘返回沿途各地方官吏发布命令,使给玄奘提供方便。当时,太宗皇帝为东征辽东而移驾到了东都洛阳,他命京师留守房玄龄等人厚礼相迎玄奘,并将玄奘急速送来东都洛阳。玄奘被送到洛阳后,太宗皇帝立即召见玄奘于洛阳深宫之内殿。当时正值武则天在内殿侍奉,她看到玄奘“面奉天颜,谈叙真俗”,与太宗皇帝叙事谈了整整一天。史书载此次会见“从卯至酉,不觉时延,迄于闭鼓”。即相当于从早上六时一直到下午七时。在这次谈话中,太宗皇帝建议玄奘还俗为官,玄奘没有从命。太宗皇帝又要求玄奘尽快将西域见闻写出来,玄奘立即答应了。玄奘由洛阳返回长安后,便开始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撰述和译经活动。

这次会见使武则天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使她对玄奘有了无以覆加的敬佩和崇敬。她敬佩玄奘法师的毅力,她崇敬玄奘法师的学识,她觉得佛教界因为有了玄奘这样的大法师应该说是很庆幸的。太宗皇帝对这次会见也有所评价,他曾对武则天说:“朕今观玄奘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不但不愧于古人,而且比现在人走的更远。”这也恐怕是武则天已深深刻印在心中的感受。

为了满足太宗皇帝的要求,玄奘用了一年的时间,与弟子合撰了一部《大唐西域记》。当这部书呈现在太宗皇帝面前时,他又对玄奘大加赞颂,说:“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寰。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门。朕学浅心拙,在物犹迷,况佛教幽微,岂能仰测?新撰《西域记》者,当自披览。”

武则天知道,太宗皇帝的这番话,是真心之言,其中有对佛教崇敬的成份,但他对玄奘西行经历如此感兴趣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想通过《大唐西域记》来了解西域广大地区的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消灭继续与李唐王朝对抗的西突厥割据政权。作为一名政治家,太宗皇帝即位后,把统一华夏诸族作为了自己的历史任务。贞观初,他发兵击败了割据于蒙古高原的******,在那里设置了定襄、云中等都督府,行使管辖权力。后来,西北伊吾(今新疆哈密)等七城归附,唐王朝在那里设置了西伊州。贞观中,唐王朝又平定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在那里设置了西州、庭州和安西都护府等军政机构。这时,西突厥继续在西域扩展势力,他们拘留唐朝使者,攻打唐地方官府,严重地隔阻了东西交通,破坏了自汉代以来开辟的丝绸之路的畅通,阻碍了华夏各族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适逢玄奘从西域归来,这对急于要了解西域情况的太宗皇帝来说,自然是很难得的。所以太宗皇帝才要玄奘尽快将西域的见闻写出来。身为佛教徒的玄奘也充分理解太宗皇帝的用意,马上着手,写出了这部《大唐西域记》。玄奘还在《大唐西域记》的序言里,详陈了他撰写这部书的用心,他说:“该记推表山川,详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随所激至,略书梗概,举其见闻,记诸慕化。日入已来,感沐惠泽,风行所及,皆仰至德。同混天下,一之宇内。岂徒单车出使,通驿万里哉!”玄奘还说:“班超侯而未远,张骞望而非博。今我所记述,有异前闻,虽未极大千之疆,颇穷葱外之境。皆存实录,非敢雕华。”

玄奘赞颂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并希望《大唐西域记》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太宗皇帝亲自披览,同时也被其中浓厚的佛教风格所感染,西域各地隆盛的佛教信仰,恢弘的寺院建筑,当地统治者崇佛的习俗,以及展现给他一幅佛教在西域流传发展的完整图景,使他不得不留意佛法,他开始被佛教征服了。

大约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善导的高僧,广开习佛的方便法门。他认为,信仰佛教的人可以不出家,也不必学习那些深奥的佛经教理,只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是佛法之大乘,一旦念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在长安城中广开净土方便法门,并抄写了《阿弥陀经》上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一时之间,京师长安街闾市井宫内宫外,念阿弥陀佛之声不绝于耳。现在无法考查武则天在宫中诵经念佛是不是受了善导的影响,但可以肯定,武则天只是千千万万诵经念佛中的一员。

太宗皇帝对长安城中声啸云天的念佛声不但没有干涉和制止,而且还对善导大加称赞一番,说他做了无法比拟的善事功德。

这是一种听任佛教发展的新的气氛。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皇帝驾幸玉华宫,武则天随去侍奉。她又有幸陪伴了太宗皇帝与玄奘法师的第二次会面交谈。玄奘奉诏到了玉华宫后,乘机请太宗皇帝为自己新译的《瑜伽师地论》作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吹捧太宗皇帝说:“仰惟陛下,上智之者,一人纪纲,万事自得其绪。况托运已来,中外宁晏,皆是陛下不荒不淫不俪不侈,兢兢业业,居安思危,为善承天之所致也。”太宗皇帝先是推辞为玄奘的译书作序,听了玄奘的恭维后,马上就答应给《瑜伽师地论》作序,该序即《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在陪驾的日子里,给太宗皇帝讲了《瑜伽师地论》的大意,太宗皇帝听后立即派人到东都洛阳取来该论,自己详细看了一遍,觉得词义宏远,闻所未闻,便向侍臣及身边的妃嫔说:“朕观佛经,犹瞻天瞰海,高深莫测。玄奘法师能于异域得此深典,今委寻而观之,宗源杳旷,糜知涯际。其儒教九流之典,犹如小池。世传三教齐致,乃妄谈之论。”后来,太宗皇帝又下令将该论手抄九本,分送九州,使辗转流通。一部《瑜伽师地论》就征服了唐太宗,他不但对自己原来确定并实行的三教兼容并包的基本政策产生了怀疑,同时也把防范佛教的策略忘得一干二净,大有独尊释门之势。

《瑜伽师地论》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传说是古印度的弥勒口述,无著这个人记录,也称《十七地论》。在玄奘游学印度之前,该论的一些章节在汉地已有了一些传译,玄奘此次是全译了该论。瑜伽为梵语音译,意为相应,含有一致、和合等义,即方便善巧,恰如其分。瑜伽在古印度原专指一种修行方法,后被兴起的大乘佛教所吸收,充实了一些佛教内容,发展为大乘有宗。按照这一宗的说法,僧尼如果按照本宗的教义、教法、僧律去修行或思维,由此产生的修行思维的结果都是相应的,并方便善巧恰如其分。《瑜伽师地论》的主要内容,就是专门究明瑜伽行者按照佛教所谓境、行、果行17地,即修行证果最后成佛的17个阶次。这种理论尽管繁琐,但却指明了成佛的理论途径,较之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流行的般若学、涅槃学以及后来的天台宗“一心三观”的理论,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比较精细的结构,给人以比较严谨的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又带有莫大的新鲜气味。这对于晚年的太宗皇帝来说,比起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导俗作用所寄托的希望要大得多。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秋,太宗皇帝召请玄奘,玄奘又借机向太宗皇帝宣扬佛教功德之力。太宗皇帝问玄奘道:“欲树功德,何最饶益?”玄奘回答说:“众生寝惑,非慧莫启;慧芽抽殖,法为其资;弘法由人,即度僧为最。”在玄奘的建议下,太宗皇帝毫不犹豫地下诏度僧,他在诏书中说:“朕属当戡乱,躬履兵锋,亟犯风霜,宿于马上,比加药饵犹未痊除,近日已来方就平复,岂非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徵耶?”

武则天从这道诏书中,发现了太宗皇帝的可笑。一是他把自己早年征战得的风寒病的痊愈,归功为佛教,是因为自己推崇佛教广种福善之田的结果;二是这道诏书中,太宗皇帝彻底放弃了严格控制度僧的立场。武则天觉得,她所侍奉的这个男人已经糊涂了,原来那种尊严、权威、干练和气度全都消失了。

太宗皇帝的度僧诏下后,全国共度僧尼18500余人。

次年,也就是太宗皇帝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已经是病体不支行将就木之人了,他又召玄奘陪伴。玄奘入陪后,太宗皇帝和他谈玄论道,特别喜欢问佛教因果报应的事,玄奘多引佛经给予一一作答,太宗皇帝对玄奘的回答深信不疑,多次用手抓住玄奘的衣襟说:“朕共师相逢晚,不能广兴佛事。”这大概是太宗皇帝一生中惟一的遗憾吧!大发这种感慨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回想起自己早年没有广兴佛事而功德浅薄,再也得不到佛法的护佑了。

这时的武则天想了很多很多。她从眼前的事实中发现了两个太宗皇帝,一个是她所敬佩的具有利用佛教驾驭天下的魄力和艺术手段的太宗皇帝,另一个是她所厌恶的被佛教征服并为佛教甘效犬马之力的太宗皇帝。这两个太宗皇帝在她的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有时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人的两种不同形象。

参照后一个太宗皇帝,她反倒敬佩玄奘这位高僧了。是玄奘征服了太宗皇帝,他只是用佛法就达到了目的,只是用了一部《瑜伽师地论》就达到了目的。

武则天从其中得到了很多启示。

太宗皇帝到了晚年,开始猜疑大臣了,史载宰相刘洎因为说了一句“圣体患痛,极可忧惧”的话,原意是关切太宗皇帝的身体健康,表明自己的担心,但被人诬告,太宗皇帝就令刘洎自尽。另一宰相张亮又因“有义儿五百”,被太宗皇帝以谋反罪杀掉。武则天都经历了这些重大事件,使她进一步懂得政治斗争并不是花前月下的散步,也不是卿卿我我的依偎,而是残酷的杀戮,她要寻求自己的政治靠山,她要为自己的前途点起一盏明亮的灯。

她找到了这个靠山,她点燃了这盏灯。这个靠山和这盏灯便是皇太子李治。

李治字雉奴,是太宗皇帝的第九个儿子,在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诸子中排行第三,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生,比武则天小四岁。本来,他是当不上皇太子的,原太子李承乾阴谋谋反被废后,太宗皇帝的诸子都在争夺嫡位,特别是魏王李泰等人。李治性格内向,性情孱弱,但他颇有心计,以不争的表现给太宗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得到了许多重臣的支持。同时,他还在太宗皇帝面前力尽孝道,这孝心也打动了太宗皇帝。传说,当时太宗皇帝正在犹豫立谁为皇太子时,曾随便问了身边武则天一句,武则天说了一句极为关键的话:“魏王李泰有点巧言令色,而晋王李治倒是个实实在在的厚道人。”这句话虽不是一锤定音,但对李治为太子却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总想找机会感谢一下父皇身边的这个武才人。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之后,唐太宗身体越来越坏,在命六宫妃嫔轮值侍奉的同时,他又命在自己的寝宫旁设别院,使太子李治陪住。这就给武则天与李治接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这时的武则天,入宫已近十年了,年龄也过了20岁,出落得亭亭玉立光彩照人,因为长期以来侍奉太宗皇帝,无形中养成了一种高贵的气质,她已经成为集美丽与典雅于一身的有魅力的女人了。面对这位女人,太子李治当初想感激她为自己立为太子的心情,自然就转向了对这位女人的爱慕乃至迷恋。而武则天呢,从每次与太子相遇的目光中发现了太子的心思,把太子作为自己的靠山,作为照亮自己前途的明灯,自然不必说了,肯定能成功。但太子火辣辣的目光,同时又点燃了武则天青春的萌动,她知道自己无法抵御太子热烈的爱恋,她也不想抵御。因为这是自己的机会,这也是自己长期宫中生活中缺少和需要的爱。

于是,每当他们二人同在病榻前侍奉太宗皇帝时,太子李治便趁机偷偷抓住武则天的手,这时,她总是不动声色地任他握着,内心充满了欢愉之情。不过,过一会儿她会十分温柔地把手抽回来,因为她懂得,要赢得太子李治的真爱,不能太性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来培育。从这一点上看,武则天也算是费尽心机了。

于是,在关于这段爱情故事的史书中,演绎出了武则天趁太子李治入厕之机,与他偷情的片段。

一天晚上,当太宗皇帝正处于昏迷不醒的时候,太子李治起身入厕,武则天也尾随他而去。她是为太子李治解衣洗手的,这是她当时一个大胆地决定,因为在皇宫中,父妃怎么也不能去为太子入厕解衣洗手的。当然,负责太宗皇帝和太子李治入厕的侍女已经入睡了。武则天的动作是那么得体,又那么温柔,她那双水灵灵的眼睛是饱含着火一样的热情,这既充满了慈母般的关怀,又充满了大姐姐一样的关爱,还带有一种令太子李治神魂颠倒的一片情思。李治自幼生长在深宫里,一向缺乏的就是女性的关爱,因此常常感到孤独和冷落。被立为太子后,又人为地把对女性的那种渴望埋藏在心底,即使与自己妃子的床第之事,也要与太宗皇帝的病情联系起来,夫妻之间根本谈不上愉悦,更缺乏****的感受。太子李治看着眼前的武则天,不知怎的,他总想和她说心里话,总想能经常和她在一起。尽管她比自己大,但太子李治觉得这恰恰是自己所需要的,自己需要带有母爱那样的关爱,只有这样的女性,才能抚慰自己长期冷落的心灵。

现在,他们近在咫尺,双方都靠得很近,几乎贴身站着,连对方的鼻息和心跳都能感觉到。他的眼光,无意中移到了她的胸部,他看见了她那饱满而坚挺的乳峰,他登时心跳加速,热血奔腾,禁不住抓住了她那玉笋般的双手,继而便把她紧紧地抱在了怀中她并没有挣脱,因为这是她也想得到的。她把头紧紧地靠在了他的肩上,没有退却。这是对太子李治的赞赏,也是对他的鼓励!这时,太子李治的欲望就像脱缰的野马奔腾着,他迫不急待地去解武则天的衣裙,去解武则天的内衣。一阵狂吻之后,就开始进入神奇而美妙的仙境。这一刻,他们忘记了这是罪恶,忘记了生命的危险,忘记了佛祖业力轮回和因果报应,也忘记了不远病榻上的太宗皇帝。在这一刻,作为拥有太子权势的李治,他的热情已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不负责任的私欲,他要永远占有这个女人。这一刻,只想利用太子权势的武则天,也已经深深地坠入了性爱之网,并在这性爱中真正体验到了无限美妙、令她陶醉、令她疯狂的欢乐。

她在低声呻吟着,这是欢愉的爆发,而不是当初痛苦的释放,嘴里念着“太子,太子……”他们似乎步入了极乐之境。

这只是一个开头。因为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武则天与太子李治名义上是母子关系,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他们之间绝对不能有什么越轨行为。但在事实上,唐初皇族的伦理观念比较淡薄,男女之间的禁忌也相对地比较松弛。太子李治和武则天相爱之事,后来李治继位后还在一道诏书中直接明确地讲过。他说:“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当初为太子时,按照父皇的旨意,经常深入内宫去侍奉父皇,但自己在内宫之中,特别能注意自己的身份,面对众多的嫔妃,自己从不正眼相看,父皇都了解我的这种表现,而且还不时地称赞自己,所以父皇才将武则天赏赐给了我。史家在评论这段话时,认为经常入内宫侍奉太宗皇帝是事实,但对众多嫔妃从没有正眼相视则是文饰之辞。不过其中却道出了他自己为太子时就已经和武则天有染的历史事实。

他们之间的****暂时到巨星陨落为止。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皇帝在终南山下的翠微宫驾崩,享年52岁。

日落了,一颗巨星陨落了,一代帝王谢世了。因此,一个时代便也结束了。

当朝宰相,也就是太子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决定秘不发丧,当晚便派飞骑劲兵护送太子李治返回长安,使其在京城掌握主动。五月二十八日,唐王朝正式对外公布了太宗皇帝驾崩的消息。六月一日,太宗皇帝的遗体运回长安,殡于太极宫的两仪殿。同日,太子李治即皇帝位,称唐高宗,改元次年为永徽。

武则天点燃的那盏明灯变成了新的太阳。她的心中开始充满了希望。

但是,她自己似乎也觉得,厄运正悄悄地向她袭来。

武则天随着太宗皇帝的灵柩从终南山返回长安太极宫后,怀着自己仅有的那点悲伤,留在两仪殿轮值当班,照应太宗皇帝的灵柩。她穿着素色丧服,不施粉黛,在明亮的灯火下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悲伤。但在心中,却思念着昔日的太子,今日的皇帝。每日傍晚,新的高宗皇帝都要来两仪殿祭奠父亲的亡灵,他也是那么苍白,22岁的年龄显得很老成,在文武官员的簇拥下,每次他都是来去匆匆,他不敢也不会在那种场合下,用目光在两侧长跪的父亲嫔妃中去寻搜武则天,尽管他内心确实想见到她,希望这个女人能在自己丧父的悲哀中给予温暖。但是,这个念头一出现,他便感到了更大的悲伤,因为他知道,等待这个具有母爱的女人的前途将会是什么。每当这个时刻,身着素装的武则天也不敢抬起头来,去注视她心中的太阳。她在低头长跪中企望新的高宗皇帝能在此时此刻看一眼,哪怕是极为短暂的一眼也行。她觉得,他的目光在注视着自己,或者是向自己走来,但一切又都是幻影。

整整三个月的国丧期间,新的高宗皇帝和武则天在两仪殿相遇了无数次,但他们之间似乎形同路人。没有双目的对视,没有拥抱,更没有亲吻,只留下了双方心理的无限遗憾和悲伤。

八月二十八日,唐王朝举国为太宗皇帝举行了大葬仪典。之后,太宗皇帝的灵柩被缓缓送出了长安城,运往九嵕山下的昭陵,与长孙皇后合葬。

令人断肠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武则天的厄运也来到了。先皇下葬的第二天,所有曾受到先皇恩幸的宫妃们,都要离开太极宫了,都要到她们应该去的地方去。所有记录在案与先皇有过房事而未曾生育子女的宫妃,这时候都张惶失措,她们不知道此刻自己该做些什么,而未来等待她们的又会是什么。她们很迷惘,她们从极度的悲哀中刚刚解脱出来,却又落入了失望的深渊。

武则天很清楚自己现在是无法摆脱正在降临的厄运,她正在自己的寝室里凝思。她首先看见了自己供奉的弥勒佛龛,又看见了自己手抄的经卷。弥勒佛龛的香火已经灭了好几个月了,近一年多的轮值侍奉太宗皇帝和守丧,自己已无暇顾及这尊佛爷了。她走上前去,用白色的丝绢拂去了落在佛龛上的尘土,又点燃了三炷香,青烟又开始在她屋子里缭绕了,青烟中散发出了一种感觉久远的清香。这清香好象很亲近,仿佛是一种吸引,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一种引导她未来生命的吸引。她又打开了自己抄写的佛经,低声诵念了起来,开始时声音低得只有她自己才能听见,后来她便放大了声,诵经的声音在空旷的屋子里回荡。香烟缭绕,诵经声朗朗,突然之间,她觉得这里如果是佛寺该多好啊!

是的,她留恋皇宫,但不是留恋皇宫的雄伟幽深,不是留恋十多年的深宫寂寞。她留恋的是这里的权力,这里的威严,以及在这里还继续做皇帝的她的心上情人。

这只是一种无奈的留恋。

武则天脱掉自己被汗水浸透的素衣,又跨进了那只巨大的木盆。此时,水是凉洌的井水,也没有任何人为她沐浴,她感到自己的体温与冰凉的井水慢慢地合在了一起,她想用清凉的水洗去一年多来的辛苦和疲惫。不,她真正想洗掉的是入宫12年来与先皇之间的那一层看得见摸不着的关系。她狠狠地将木盆里的水泼掉,这不仅仅是泼掉了一盆水,而是泼掉了这个王朝在12年里强加给她的那周身的污浊。此刻,她又变得非常清醒。她知道此一去,是不会再回来了,尽管她曾有过谁也不曾有过的与当今皇帝的爱情,也有过当今皇帝曾经的信誓旦旦。她知道,这些都靠不住。别的不说,仅从子纳父妃这一点上来说,传统的伦常道德不允许,朝中那些饱学儒经的文臣不允许,那些曾驰骋疆场的武将们更不允许,因为任何人,包括自己,都生活在由伦理纲常编织的一张大网之中,没有人能够突破这张大网的羁绊。

看来,自己生命的新起点已经消失,自己的太阳又变成了一盏灯,这盏灯火也马上要灭掉了。

武则天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那种坚毅,母亲的那种慈爱,母亲的那种通达,以及母亲对佛教的虔诚,不就是自己的榜样吗?她很后悔很长时间没有和母亲见面,或许母亲会使自己目前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

武则天不愿意再想了,她盼望黎明马上到来,盼望命运的结局早一点到来。第二天清晨,在素衣素裙将要离开皇宫的女人群中,只有一个人显得那么出众,那么宁静,那么动人,这个女人以一种绝美的凄艳正在闪现光彩,这个女人便是武则天。

武则天走上了无法预测的命运之路。

同类推荐
  • 奉系1927

    奉系1927

    小钱钱,真心甜,大国梦,早日圆~亲,打了个劫!作为无可救药的死宅一枚,秦漠唯一引以为傲的就是在小强一般的生存能力。但是喜当爹的被传送到了1927年,身处这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面对着“激情燃烧的岁月”秦漠傻眼了。顶头上司张宗昌,再往北还有老张父子,日子还是要继续下去。面对汹涌的局势,秦漠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征途。
  • 崩溃的帝国2:励精图治

    崩溃的帝国2:励精图治

    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退居幕后”,光绪亲政。为了皇权的回归,他雄心万丈,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对日作战,然而由于慈禧太后的从中作梗,李鸿章的阳奉阴违以及参战将领的贪生怕死,平壤、黄海、威海卫相继失守,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历时近一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一纸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在这样的沉重打击下,奋发中的帝王将怎样顶住慈禧太后的威压,继续为中兴大清而努力呢?
  • 重生李元霸

    重生李元霸

    现代军人重生在隋唐时期,成为了李元霸,将会发生什么?英雄莫问出处,成雄才是王道!--------------------------书友群:136058299有兴趣地朋友可以加进来,交个朋友也可以!
  • 大明布衣王

    大明布衣王

    重生在明朝,他的心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身褴褛的他傲然挺立,对天长啸:“既然我的出现颠覆历史,那我就彻底将历史颠覆了;即使无法成为一代帝王,也要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让所有人臣服在我的脚下。这就是我在这个世界存在的价值。”勾心斗角、突发暗箭……这是征途……腥风血雨、一路荆棘……这是征途……香艳美女、俘获六宫……这也是征途……陈慕白一步步进行着他人生的征途……
  • 为什么只有我反穿越

    为什么只有我反穿越

    这是,一本搞笑的小说,不热血也不什么的。《为什么只有我反穿越》求推荐票。
热门推荐
  • 神陨之痕

    神陨之痕

    一个名字拥有着不灭的荣耀,拥有着无尽的光辉,那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信仰。永不凋零的紫罗兰永远飘扬在那蔚蓝的天空下!—《大陆通史副卷光辉的家族之紫罗兰》
  • 凡人修真学院

    凡人修真学院

    他,是来自神秘地方的天才少年;她,是来自明风学院的院花。当天才遇上院花,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乱世之中,谁主沉浮?因身世之谜,他陷入了无尽的追杀之中。长路浩浩,修道茫茫,唯有变为强者才能立于乱世之中……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 九转龙神

    九转龙神

    一个普通的少年十分怀具的被流星砸中,巧合之下灵魂和一头神龙之魂溶合一体,得到神龙的记忆传承。在陌生的异界横空出世,成为魔兽之神。力败三界神王,让他临驾与众神之上。
  • 冲动都市

    冲动都市

    鲜花朵朵,鲜花烂漫,身陷花丛,被花草藤绕蔓一样缠住,一串串美女较劲追逐;可他分不清萝卜白菜,搞不清自己所爱······
  • 异常华夏见闻录

    异常华夏见闻录

    十国乱世,圣元争锋,不一样的华夏,不一样的故事。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录。分桃耽美女神攻,斗破乾坤主宰书,汉帝遮天,唐宗武逆,这是我的华夏风流。
  • 虚灵劫

    虚灵劫

    真龙后裔,医家传人,拥有医家绝顶功法;爱恨情仇,恩怨纠葛,跨越前世今生的爱情;某些情注定生死相依,某些情命中注定;他的来历成谜;他,是不完整的...且看他如何慢慢崛起,找回自己...
  • 致命魔术师

    致命魔术师

    邪恶的魔术师邪恶的魔术在你梦醒的那一瞬间
  • 怒武炎神

    怒武炎神

    武之根本,力量也;道之蹊径,技巧也;力无穷,道无尽,武道一途,本就是力量与技巧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有人力举九鼎,如霸王再世,雄霸一方;更有人力拔山兮,似九霄神明,睥睨苍生。修炼武道之人,称为武者,武者分武徒、武士、武师等。达一牛之力者,为武徒一阶;破九牛之力者,方可称呼武士。……
  • 冥中注定:夫君是鬼差

    冥中注定:夫君是鬼差

    我在寝室直播恐怖片,不曾想真把厉鬼招来,他给了我双可以看到鬼的眼睛,顺道还让我怀了他的孩子!学校里一桩桩的命案,扑所迷离;一只只蛰伏在暗处的小鬼,虎视眈眈……我想要逃,但却被他玩弄于鼓掌之中。我那专门哭坟的奶奶告诉我,这是劫,我躲不过!
  • 雾回首

    雾回首

    本文是大学时代所留下的半自传半幻想的小说,带有不少的青涩和狗血,还望读者们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