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们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方式和途径。
一、社会核心价值的普遍属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必然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影响社会成员行为取向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或价值目标,社会核心价值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人性层面倡导普遍的社会公德;二是从社会层面倡导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社会风尚;三是从国家层面倡导爱国主义或时代精神;四是从政治层面倡导并宣扬执政者的执政理念与执政纲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预测社会发展趋势、整合社会力量、调控非主流价值观等功能,表现出多重属性。
(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定程度的反映。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来源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和体验。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阅历不同,社会地位、文化素养、认知能力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地联系着,并对这些起支配、导向作用,所以,世界观总是处于精神活动的最高层次。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根本观点,主要回答人生的意义、价值等问题,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人们做事说话经常要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这种判断就是一种价值观,它包括对人的行为与活动的好坏、美丑、利害、善恶、荣辱、得失的判断。理想基于价值观而产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则是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活动,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基础和一定反映。如同一棵树一样,树根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干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树枝就是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体系,树根、树干、树枝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成为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系统。
(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制约和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取向。人类历史发展反复证明,一个社会的不同成员可以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文化追求,但一个国家必须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这是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核心价值体系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一经形成,必然以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取向。旧的社会形态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
(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不同国家发展的具体道路、具体阶段不同,还有宗教、文化不同,决定了人类核心价值体系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差异性。从共同性来说,人类都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如人们常说的“人生四件事——吃穿住行”、“进门七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在探索、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的过程中,人们都要面对自然、社会、其他个体,由此决定了实践的统一性、认识的趋同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相似性,这样,对事物就有了基本相同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的不断积累、不断交流,共同的文明、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就逐步产生和形成了。今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都表现出了同情之心、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是为什么?因为人类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相同的价值观,这就是“同情、关爱、互助、共同面对灾难”。联合国1992年《21世纪议程》指出:人类共同面临“人口、环境、资源和贫困”四大世界难题,需要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建立、推动“可持续发展——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观”。从差异性上讲,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有所不同。在美国,随着19世纪末移民社会的建立,20世纪在宽容与非宽容、民主与非民主、种族主义与人权运动之间的斗争中,宽容、民主、人权与正义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尽管美国是“世界人种博览馆”式的多元性社会,但今天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不认可、不尊崇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在欧洲,冷战结束后,随着欧洲国家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成为一个联邦体,民族国家的界限开始模糊,各种泛欧洲主义、新社会运动开始兴起,跨国民间组织异军突起,各种超越民族国家的理念,如民主、自由、正义、性别平等、生态平衡、健康和休闲等,成为普适的价值观,成为全欧洲的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由于受儒家文明的影响,形成了强调家庭伦理、崇拜等级与秩序、崇尚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等共同的核心价值。新加坡国会以立法的形式,于1991年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五大“共同价值观念”,即“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十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始终不渝倡导并大力践行这一共同价值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为推动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保持政局的稳定,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思想观念和利益的反映,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却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观念反映、理论表现,是人民的意愿和党的意志的完整统一,是我们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家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有机统一,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要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伟大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和梦想。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在我国,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都应当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自觉为之共同奋斗。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发展的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就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追求美好生活树立了新的标杆。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需把握的几个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汲取人类思想精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其鲜明特征就是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导向性,拥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这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把握的几个重点。
(一)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的、先进的,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谐的理念,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必须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道路所体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置于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位,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每个共产党人作为社会先进模范的代表,必须率先垂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和行为典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引领者,这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激发活力,才能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的、大众的,它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向往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性,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认同。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手段和方式日益丰富,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方式、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多样纷繁,等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人们思想道德境界的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从实际发出,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大众化,努力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落地生根,就必须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并用中华民族的语言和风格准确地加以表达。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许多价值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传承价值和借鉴意义,如我们民族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的观念、民本观念、和谐观念、诚信观念,爱国爱家、勤俭持家、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和平等。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而是要把它们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的内容和形式,体现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着中国人民发展进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所接受、所认可、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充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充满改革创新精神,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过惨痛教训,往往把人类共同文明成果、非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优秀文化笼统地意识形态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与信赖。我们必须继承、吸纳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产生的各种价值体系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答中外记者问时所讲到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可以明确地说,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让人民当家做主,这就需要保证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就是要创造一种条件,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就是要在平等、公正和自由的环境下,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三)坚持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当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为实现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解决这个阶段的历史问题服务,在这个阶段内它是相对稳定的,否则,会带来思想混乱,人们就会无所适从。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相协调,这种开放性的传承与丰富,就是价值体系的变迁。从一定意义上说,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变迁史,是价值冲突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追求和谐完美的价值目标的历史,是不断有新的价值观上升、占据核心地位并对其他价值观进行整合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依据,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反映新的社会阶段的价值,必然会注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四)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国家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区别是,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包含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设想和期望。理想具有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品格,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仅仅依靠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希望和理想来支撑,更要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远大理想依靠扎实的工作才能实现,离开实实在在的实践,空谈理想,理想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又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切实解决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切实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支撑科学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将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现阶段人们的工作目标、思想文化实际统一起来,注重社会实践,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建设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是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任务。
(五)坚持导向性与约束性的统一。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持续性,能够发挥实际作用、产生实际社会效果,不仅需要坚持不懈地思想教育和实践养成,而且还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核心价值规定,制约着政策、法律的性质和方向,具体的政策、法律又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防止出现具体政策与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现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用法律的权威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级各类管理部门要把倡导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分内职责,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在日常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背离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