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68200000061

第61章 关于礼乐的学说

在儒家的仪礼中,最重要的是祭(祭神)祀(祀祖先)。在古代,这些仪礼十分普遍,其中自然搀杂有不少迷信和神话的色彩。在《荀子》和《礼记》中可以看到,儒家对祭祀提出了新的解释,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在儒家经典之中,有两部书专谈仪礼。一部是《仪礼》,叙述举行祭祀时的仪式细节。另一部书是《礼记》,内容是对仪礼的解释。据我看,《礼记》中的大部分是荀子门人所作。

人的头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智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感情的作用。当我们的亲人去世时,从智性上我们知道,人死不能复生,而且也没有任何凭证表明灵魂永生不灭。如果纯粹按理性来说,为死者举行葬礼。并无需要。但是,人的头脑还有感情的作用。这使我们在亲人去世时,希望他再生,希望死者有一个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中继续活下去。当我们让这样的幻想在脑中驰骋时,我们把迷信看作真理,而否定了理性的判断。

这样,人的知识和人的追求便分离了。知识是重要的,但人不是只靠知识活着。我们还有感情上的需要,要求满足。在对待死者的态度上,我们需要同时顾及两个方面。儒家所讲的葬礼和祭祀便是为此而设的。前面讲到,这些葬仪、祭礼,最初都不免带有迷信和神话的色彩,经儒家的重新诠释,剔除了那些迷信和神话色彩,宗教的因素转变成为诗了。它们不再是宗教意昧的行动,而成为诗意的了。

宗教和诗都是人在幻想的表现,它们都把想象和现实混合在一起。两者的区别在于:宗教把它所说的看为真的,而诗歌知道它所说是虚幻的。诗歌所提供的不是现实,这是诗人自己知道的,因此,诗人在诗的想象中所做的只是欺骗自己。在这样做时,诗人是自觉的,它不符合科学,但并不反对科学。在诗歌中,人们得到了感情的满足,却并不阻碍智性的发展和追求。

按照儒家的说法,当我们举行丧葬和祀祖的仪式时,我们是在欺骗自己,却又并未真正被欺骗。据《礼记·檀弓》篇所载,孔子曾说:“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这就是说,对待死者,既不能完全照着所知道的去做,又不能完全照着所希望的去做。中道则是:既要照着所知道的去做,又要照着所希望的去做,对待已经去世的人就如同对待他们生时那样。

荀子在《礼论》中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背叛之心也。……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这是说,葬礼的作用是向生者表明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以悲痛和尊敬来送别死者,是隆重表示人的一生的完成。

荀子在《礼论》中又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荀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在这样的解释之中,葬仪和祭礼已不再有宗教的意味,而完全成为诗意的表现了。

除了祀祖之外,还有其他的祭仪。荀子对它们的解释也出自与此相同的观点。《天论》中有一段话说:“云而雩,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从这里看荀子的思想,为降雨而祈祷,为做重大决定而占卜,是为了表示重视,不是为了求以得之。如果认为向神祈祷,便能感动神明,或卜筮便能知未来,那将成为迷信,造成迷信的后果。

荀子还曾著有《乐论》,其中说:“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由此看来,荀子是把音乐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这是儒家对音乐的一般看法。

同类推荐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二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老子与神话

    老子与神话

    本书首先避开了学术界一贯采用的从哲学到哲学的“便道”,而是以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和材料作为参照,对《老子》一书中的神话思维、道与永恒回归神话、《道德经》的母神原型、祭祀王和大母神崇拜等做了追本溯源式的哲学通解。
  •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历经沧桑的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智慧。本书汇聚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复杂、曲折的漫长过程,在强调作为革命思想武器的实践性的同时,必须辅之科学性的保障,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民族语言表述,才能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造。而科学性的要求,在这一“中国化”过程中,又是一个薄弱的方面。
热门推荐
  • 小字春秋

    小字春秋

    唉一声叹一气,旧事已成回忆。吆过来喝回去,客来酒馆再提。我修武惟世扬,一柄灵剑来往。去魔邪归气正,保得千古流长。
  • 地球的荣誉

    地球的荣誉

    我是21世纪20年代的一名学生,而在一次意外中,我来到了百慕大三角洲,导致了之后所发生的一切。
  • 冥夜绮香

    冥夜绮香

    他为了她被封印镇守云霞,她为了他被封印记忆转世,他和她的再遇会产生怎样的纠葛?阎夜是被封印记忆扔到凡间镇守云霞的阎君,孟绮香是触犯天条封印记忆转世重生的阴使,她和他之前到底为何会得到如此结果?人间再遇的他们,是蓄谋已久的开始还是阴谋的结束,他们是否能够再续前缘?
  • 转角还来得及吗

    转角还来得及吗

    夏韵的乐章,夏天的音符。那年盛夏,玩世不恭的他对她说道:“你以为我对任何人都这样吗?我只想你留个位置给我。”那年盛夏,冷静如他霸道的对她说:“我们交往吧。”那年盛夏,甜蜜、纠纷,为何她的心那么痛?她的心遗留在了那年盛夏。梦溪:“我错了么?在哪个转角,还来得及吗?”0推荐0
  • 幸福不打折

    幸福不打折

    站在被告席,莫念秋有一刹那觉得自己死过去了,本以为与苏有成离婚便能从此逃离梦魇,但法官却以她没有房子和固定经济收入为由将女儿判给他,判给女儿从出生到现在都未曾正眼看过她一眼的“爸爸”。看着他做着胜利的手势走出原告席,走出审判大庭,她知道,新的一轮战争开始了!
  • 染血三千界

    染血三千界

    “千万年后,你真灵回归那刻,若我还不能让三千世界尊我为主,我必会用战火点燃三千界,让三千世界任何一地都传颂我的歌谣!不论属于你的那朵真灵之花开在何处,你必会得知我的消息,你的故事中定会有我!”与人争锋,与天争运,这是一个故事,是一件传说故事,是一件由无数传奇组成的传说故事。传说,修为至圣,真灵不灭。当死亡时真灵会化成一朵花,千万年后,花朵绽放,真灵回归。
  • 欠你一世情缘

    欠你一世情缘

    她救了他的命,他却无法喜欢她,一次真情的告白,宣告彻底的破裂...两年后,再次见面,他开始找借口缠着她...当一束花,一个钻戒送到面前,向她求婚,她蹲下来哭了...为什么向她求婚的那个人不是他...
  • 钟年

    钟年

    “愿穷毕生光阴,护你一世安好。”他这般许诺。彼时,她不过是家族弃子,他又何必自苦如此,真不值得。最终,诺言苍白,她在天地间,踽踽独行。
  • 放开那大唐

    放开那大唐

    这是现代人回到不一样的唐朝,努力成为衣冠禽兽的故事。江南淡烟流水的风物,塞外长河落日的壮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个巅峰盛世的华彩乐章。大唐的日光虽好,你总要亲自去晒晒,旁人却是代替不了的……
  • 妄天

    妄天

    他在死亡的逼迫下,他在仇恨的催促下,他在四处被驱逐的屈辱下,不得不一步一步的走向更高的高峰。他在这途中,开始对天道的不公而怀恨在心,辰风: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灭我我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