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68200000067

第67章 法家与道家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和法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韩非子说,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换句话说,君王拥有政府运作的机制和工具,他自己不必做任何事情,而执政掌权所要办的事情却都办了。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则认为人生来性恶;道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法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但是在“无为”这一点上,两个极端倒会合了,就是说,它们两个极端之间具有同一性。

后期道家对法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也持同样的看法,只是说法略有不同。《庄子·天道》篇中称帝王之德在于“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在这一段里讲“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在区别“无为”和“有为”之后,又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君主的存在就是为统治天下。因此,他的作用和职责不在于做任何事情,而在于发号施令,让别人为他做事。换句话说,他的统治方法就是:以无为而用天下。另一方面,属下的职责和作用则是接受命令,按令行事。换句话说,属下的作用便是被使用去做事。这就是同一段末后所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庄子·天道》篇接下去又说:“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辨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统治者就应该如此,因为如果他一旦去思想任何事情,就表明还有他未曾想的事情,而他的职责本应该想到在他统治下的一切事情。因此,君王就应该不想、不说、不做;只命令别人替他去想、去说、去做。这样,他便可以无为,而凡事都由别人办好了。

至于君王用天下的具体步骤,《天道》篇中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这些具体步骤的后半,显然和法家的主张是一样的。但是,《天道》篇接下去说:“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

这是道家对法家的批判。法家的治国之道要求君王公正无私。他应当赏罚严明,即便当罚的是亲人朋友,也不徇私;即便当赏的人是仇人,也不歧视。如果君王不能公正无私,哪怕只失误几次,整个机制便将崩溃。法家宣称只要具有中人之资,便能治国,而实际上,只有圣人,才能具备君王的资质。

同类推荐
  • 老子修身27妙术

    老子修身27妙术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世界的奥妙无处不在,世界的真相无时不在暗示我们,但我们没有觉察到。这本书带你走进老子修身的世界。因为你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你有太多的人生使命去完成,所以你无法静下心来看世界。
  •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云上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

    本书分浮生、物语、风情、流光、玄谈五部分,阐述了禅宗智慧。禅在路上,有得而心安,活在当下,云上的日子。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 尼采谈自由与偏见

    尼采谈自由与偏见

    此书为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著,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热门推荐
  • 哪都有你

    哪都有你

    你的世界里,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哭,是因为他;你笑,还是因为他;他陪你走过了那段晦涩却又灿烂的青春旅途!他在,你会莫名心安;他不在,你也不怕,因为你知道他还会回来~因为他答应过你,你的世界,哪都有他!对吗?小轩!!
  • 六界密传之灵韵双璧

    六界密传之灵韵双璧

    重置版,承接《天音缚魔》魔界纷争一百年后……魔界为统治六界,企图重铸魔心镜她是玉京阁最有潜力的女弟子一场大战,她失去了所有手刃爱人,众叛亲离昔日的笑容不再停留剩下的还有什么?
  • 网游之绝色剑帝

    网游之绝色剑帝

    这是一个关于一位女剑士的故事。为了筹钱救生病的母亲,夜倾雪可耻地被包养了……好吧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包养她的是同为校花的另一个女生?!这是什么鬼?!难道对方是个蕾丝边儿?
  • 穿越成猫爱上你

    穿越成猫爱上你

    现代少女,生性乐观,前世竟莫名而死。死后重生,穿越回到过去,竟然变成了一只小黑猫。误闯后山,签下了一纸协议,从此一陷不复。勇抓恶鬼,险境寻生,没想到笑话连连。纯情男主,不离不弃,谁说人鬼一定殊途?看我们女主如何升级登顶,打走小三,勇夺美男心!
  • 精玄

    精玄

    三界大战,神镜精玄意外落入人间。带来的究竟是幸运还是灾难?一场关于窃取神镜的巨大阴谋正在酝酿中,众人却浑然不知……
  • 贵族:冰山校草的笨蛋公主

    贵族:冰山校草的笨蛋公主

    她是兮家贵族公主兮蓉蓉,智商低情商低爱吃零食的可爱女生!第一天上高一就自认倒霉碰到了有着一幅好皮囊妖孽脸的爱丽贵族学校的三大校草之一的校草韩夜,【夜少】…………
  • 弦断有音而无心

    弦断有音而无心

    故事的发生背景是清末民国,剧中的人物都出身前清的权贵人家,他们之间的势力纠葛背后代表着前清各种势力之间的纠纷,军阀的倾轧,财阀的斡旋,没落的贵族是否能够重现往昔的辉煌,谁愿为王,谁甘落寇,感情的命运,已不单纯是自己,还有这个世界。在民国风起云涌的漩涡里,一朝金粉,恰似哀愁,断弦之外,可有真心?原本支离破碎的场面经过分分合合最终却依然凄凉收场,没有最终的胜利者,也没有彻底的失败者,故事只是故事,只要每个人都有故事就可以了。
  • 光之夏寂寞

    光之夏寂寞

    已经到了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步,父亲将我卖掉,我只有静静的等待命运的到来,我祈求着可以死在那个关闭我的屋子里,可是命运却将我送到了世间的天堂之地,葡萄庄园。那是是温暖的阳光,暖衣饱食,我已经甚为满足,报着感恩的心静静的生活就好,可是却遇见了他。阳光之下,他温柔的笑着,他说寂寞不许和别人随便出去,寂寞那些旧的衣服不要了,你扔掉,或是拿走,寂寞这汤太难喝了,你过来尝一尝,寂寞不会去上海,她只能留在这里,寂寞,她是我的。他是童家的大少爷,却爱上了卑微我,他从见到我的第一眼就开始计划着,一生的打算,我想退离,我想躲藏,终究还是败给了他的爱,我笑着,算了,如果这就是命运,我愿意成为可以和他并肩平齐的女人。
  • 灵神乾坤

    灵神乾坤

    上古年间,时空裂缝现,一批生灵通过裂缝,入侵焚天大陆,一时间,生灵涂炭,为抵抗异域,无数强者组成联盟,上古圣域,众神齐出,以焚天神剑,将异域生尽数斩杀,并将时空裂缝封印,众神消亡殆尽,神剑断为四截,化为四股灵气,最后一位残存的神,以自身三魂,将其中三股灵气封印在三把兵器里面,而后,大陆破碎,形成无数纵横交错的位面和大陆,三把兵器和最后一股灵气消失在空间涡流之中。而主人翁所处的大千世界便是由此而来。大千世界,神魔对立,苍梧之渊,四凶问世。鬼界冥王,雷泽雷帝,神山灵王,天宫神王,镇守混沌四灵。魔帝之灵,修罗之门,时空裂缝,暗流汹涌。一少年,一龙,崛起于灵界,游走与大千世界,演绎精彩绝伦的传奇之路
  •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作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