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走进教室问在场的学生:“你们是愿意看《小鸡捉老鹰》节目呢,还是愿意上课呢?”学生们很痛快地说:“愿意看节目!”眨眼的工夫,一教室的学生就都转移到了录影棚。有惊无险,节目如期开始。经过几次录影,李静发现自己是对的。那些辛辣的问题,孩子们需要提前背下来,虽然艳艳为此必须追着他们满录影棚跑,但一到台上,小孩们变得特聪明,咬着衣角就能问出“章子怡姐姐,你到底跟那谁有没有谈恋爱啊”之类的问题,而且完全不像是背出来的。不过也有被嘉宾倒打一耙的时候。一次羽泉来录节目,一个男孩问了他们一个问题,羽泉不想回答,这小男孩还要问。就听嘉宾突然提高了嗓门道:“小弟弟,你拉锁拉上了吗?”小男孩低头一看,好像真没拉。顿时全场笑翻。整个过程一刀未剪全播了,要的就是这最自然的反应。李静还亲自为这个辛辣的节目做了一首主题歌,《说吧》。她请来一个摇滚乐队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词相当直接:“说吧,请你大声告诉我,不要装腔作势&&”录完歌李静抱着素材剪了好几个晚上。她其实不会剪片子,一屋子人没一个会的,当时胡博也还没来。“我自己来剪。”
她现在想来都后怕,那可是一个MV啊,怎么能是自己干的事呢,那时候真是什么都敢抡。李静台上逼着嘉宾说,台下还要逼自己说。《小鸡捉老鹰》是做出来了,一屋子人大眼瞪小眼,这要在哪播啊?这时候,一个朋友给了李静一张全国有线电视台的名录。李静一咬牙,就开始一个一个地给他们打电话,只要对方稍微有点兴趣,她就赶紧坐着飞机、火车地去找人。“你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啊?”“你们节目怎么那么闹啊?“这东西有人看吗?”对于这些问题,李静的方针是,说!说不清也要说。于是她说,“你们就白播吧,把广告时段给我们。如果三个月没赚钱,你们就停了它。”
这主意打动了不少台领导。前阵子,一个地方台的台长到东方风行去参观,一见李静特别激动。他拍着李静的肩膀说:“刚刚上楼前我都还不知道,这家公司是‘小李静’的。我想起十年前你背着包,拿着录影带来我这,一通说,还不让人插嘴。”
李静心想,没错,我当时的经典台词是“给我一个机会,我还你一个奇迹”。那台长眼睛已经有点泛泪了,继续道,“你知道吗,当时那么多公司提案,人家拿着PPT,你就一张嘴。可后来我们还是跟你合作了,因为你执着。”
如果说执着就是一个台一个台地去磕,那当年的李静确实执着。她除了执着,也没有别的武器了,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把发行网给织了起来。节目总算有地方播了,广告却卖得不理想。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营电视公司都是这样,既要把节目推销给电视台以获得播出平台,又要推销给广告主从而获取收益。可以说广告收入就像一条生死线,决定着民营电视的存亡。然而李静只顾带着自己的团队打磨节目内容,没时间也没意识去建设自己的营销团队。节目上线一个月后,会计跟她说,咱账上就剩2000块钱了。李静心想,坏了,节目第二阶段的制作费没着落了。把各个台的广告时段汇总起来,价值超过了1000万,这要是能卖出100万也行,但实际上只卖出了几万,根本不够填补制作成本。为了节目和制作费的事,李静和李媛也会发生争执。李静是一个感性的人,妹妹李媛却是相对理性的人,所以当李静想要“感情用事”的时候,李媛就会站出来提醒她要冷静。这样一来两个人肯定少不了要辩论,但其实她们的目标是绝对一致的,那就是要让节目活下去。遇到的坎儿要一起过,面前的狭路也要一起闯,有时候李媛表面上和李静“斗嘴”,背后却是一路不疑的支持。在“钱”上困难重重,也不能降低节目的水准,这就是李静和李媛的共识。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节目内容也出现了一些状况。李静发现,有些深一点的问题让小孩子来问,嘉宾很容易出戏;另外,孩子们做节目久了也油了,少了几分最初的天真。节目要进一步调整,但又没有钱。虽然此时的《小鸡捉老鹰》减少了童言无忌的成分,开始了李静和戴军男女双人搭档主持的模式,但这个模式也没有招来广告商的青睐。创意,只需心生意念,而生意,则需要马不停蹄。李静一边制作节目,一边亲自去跑客户。她从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坐在一大帮陌生人中间,做惺惺相惜状。在酒局上,本来只能喝二两,她一定喝四两,让对□□得自己够义气。好几次喝完酒回去就吐,吐完又哇哇哭,哭完擦干眼泪再继续开策划会。这一切,戴军都看在眼里。一次,李静穿了件后背深V的晚装,化了个大浓妆就准备出门。戴军问,你去哪儿。李静说,我去拉赞助。戴军说,别喝太多。李静说了句“行”,转身出门。戴军看着她离去的背影,美丽而清冷。晚上8点钟,大家都还在工作室没走,李静突然从门外冲进来,一头冲进办公室,关起门就大哭。戴军进去拍拍她的肩膀,李静一仰脸,妆都花了,“你说我容易吗?本来做一个主持人好好的,现在却要看别人的脸色!”“谈成没?”戴军问。“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