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地狱看你
问:“和尚还入地狱否?”
师云:“老僧末上入。”
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
师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
《景德传灯录》卷十页一八○
【白话新唱】
有人问赵州禅师:“和尚修行这么好,还会下地狱吗?”
赵州说:“等我死后就会下地狱。”
那人惊怪,说:“和尚是大善知识,怎么会下地狱?”
赵州说:“如果我不入地狱,谁去那里教化你呢?”
【分析与鉴赏】
赵州禅师非常幽默,留下不少则隽永的趣事,令我联想到,佛陀有十个名号,分别彰显他的不同德性,而在现代,佛陀应该再加上第十一个名号,“幽默大师”,才更能契合现代人心目中自由自在的伟大心灵。
在禅师眼中,万法唯心所造,心所造的无非是幻相。平常人执迷幻相,竟以为天堂、地狱实有,所以才会有“和尚还入地狱否”的问题存在。而在禅师的心底,压根儿没有地狱的概念,又怎么会有这个问题呢?
就像世上根本没有龙凤的存在,可是侍者却问你:“先生!你要吃三杯龙肉还是活凤三吃呢?”
执著有地狱的人,才有可能创出自己陷身于地狱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境。所以赵州才会开玩笑说:“如果我不去地狱,谁去救你呢?”
在粪中度假
师与文远论议,曰:“斗劣不斗胜,胜者输果子。”
远曰:“请和尚立义。”
师曰:“我是一头驴。”
远曰:“我是驴胃。”
师曰:“我是驴粪。”
远曰:“我是粪中虫。”
师曰:“你在彼中作什么?”
远曰:“我在彼中过夏。”
师曰:“把将果子来!”
【白话新唱】
赵州与文远提议来玩论议的游戏,规则是比输不比赢,谁赢了就要让出水果给人吃。
文远爽快地说:“请和尚出题吧!”
赵州说:“我是驴子。”
文远说:“我是驴子的胃。”
赵州说:“我是驴子的大便。”
文远说:“我是大便中的蛆虫。”
赵州说:“你在大便里面干嘛?”
文远说:“我在大便里面度假!”
赵州说:“好吧,我输你了!把水果拿来吧!”
【分析与鉴赏】
文远是赵州的侍者,赵州也喜欢跟他开开玩笑。有一回,赵州上厕所时,见文远从旁走过,赵州召唤他,文远应声,正想走过来,赵州却跟他说:“厕所中不可以跟你说佛法!”差点没把文远的肚皮笑炸!
本公案中,两人互相比赛谁能把自己贬到最低贱不堪。注意!当赵州说“我是驴子”,或文远说“我是粪蛆”,他们不是吹吹牛而已,而是真的有物我一如的证量,主客同时能融于无我空性。
最后,赵州实在佩服文远的巧思,居然说得出“我在大便中度假”这样富于原创力的隽语,便认输了!其实,输赢又有什么可分别呢?古人说:“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你瞧!输的人才能吃水果呢!
当蛆悠游于滋养肥美的粪便上,人们应可同理想到,蛆正觉得自己宛在天堂,乐不可支呢!
有净秽观念的人,远离恶臭恶心的粪便:没有净秽之别的蛆,却快乐逍遥。
这就是人生的精确写照。
17 好色禅师
尼问:“如何是密密意?”
师以手掐之。
云:“和尚犹有这个在?”
师云:“是你有这个。”
《古尊宿语录》卷十四页一五四
【白话新唱】
比丘尼问赵州:“什么是佛法的密密意?”
赵州不答,伸手掐了一下她的身体。
比丘尼嗔道:“和尚还有这个好色之心存在?”
赵州不慌不忙地说:“是你还有这个男女相的执著在!”
【分析与鉴赏】
赵州这一掐,真是石破天惊!在比丘尼秩序井然的佛学天地掀起了山洪海啸的大剧变。
佛法的密密意,问的就是禅的核心体验,超越一切对立的实相。
而赵州不过轻轻碰了她一下,她立刻从无上高迈的境界一头跌在深渊之下,责问起赵州为何如此形而下的无耻好色轻薄!
可惜了赵州这神来一摸,如果换了被吴山净端禅师化妆成女人惊悟的那位比丘尼,恐怕赵州一摸就把她摸悟了!
相信在赵州指出“是你犹有这个”之后,比丘尼开始产生内在革命了!
般若以何为体
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
师曰:“般若以何为体?”
州大笑而已。
明日,州扫地次,师曰:“般若以何为体?”
州置帚,拊掌大笑。
师便归方丈。
《指月录》卷十一页二〇〇
【白话新唱】
赵州问大慈寰中:“般若以什么为本体?”
大慈不答,却重复问题反问:“般若以何为体?”
赵州大笑,同样不答。
第二天,赵州正在扫地,大慈又走过来,突然问他:“般若以何为体?”
赵州放下扫把,拍掌大笑。
大慈就回方丈室去了。
【分析与鉴赏】
般若,在此指空性、涅槃、佛性,都相通,也就是至高的真理。既然是最高的真理,还有什么更高的本体?没了。可是没了是不能说的,一说就麻烦有了。事实上,“般若以何为体”,本身就是无稽的问题,本来就不该问了。
对这样的问题,以反问来答等于就是以毒攻毒,不是很妙吗?
赵州第一次大笑,就是因为问也荒唐,答也荒唐,两位禅师无事斗斗嘴好玩而已。
第二天,大慈又来问他:“般若以何为体?”大慈这纯粹是幽默之举,故意问赵州说:“你瞧!你昨天问了一个多蠢多驴的问题呢?”
赵州当然又是哈哈大笑了!
其实人们不知不觉制造了好多笑料,唯其缺乏赵州这样敏锐的觉察力,否则,每个人每天都有足够的笑料,从早笑到晚,笑得肚子疼死了!
例如说,我们每天不知说“我”这个字多少遍,吔!这就是天字一号的大笑料了!
有力气的人
师问新到僧:“从什么处来?”僧曰:“江西来。”
师曰:“见马大师否?”僧曰:“见。”
师乃指一橛柴曰:“马师何似这个?”僧无对,却回举似马大师。
马曰:“汝见橛柴大小?”僧曰:“勿量大。”
马曰:“汝甚有力。”僧曰:“何也?”
马曰:“汝从南岳负一橛柴来,岂不是有力?”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页二五九
【白话新唱】
石头希迁问一位刚来的僧人:“从哪儿来?”“从江西来。”
“有见到马祖大师吗?”“有。”
石头指着一块木柴问他:“为什么马祖很像这块木柴?”
僧人脑筋打结,想了半天也弄不懂马祖跟这块木头会有什么关系,又回到江西把这事告诉马祖。
马祖看他一脸茫然神情,不觉好笑,就问他:“那块木柴有多大?”
僧人说:“蛮大一块的。”
马祖说:“你蛮有力气的。”
僧人的脑筋又打结了,跟他力气大又有什么关系?
马祖接着说:“你老远从南岳背来一块大木头,这不是很有力气吗?”
【分析与鉴赏】
僧人放不下那块大木头,一路搁在心上,所以马祖笑说他力气大。是以“二僧渡河”的故事可以改写如下:
师弟看到师兄不守清规,居然背女人过河,他一路隐忍,直到回到寺里,终于忍不住向师父投诉:师兄今天碰了女人。
师父仔细听了详情后,对师弟说:“我原本以为师兄身体壮力气足,今天我才发现你的力气比师兄大多了。师兄只不过背女人过河就气力不支放下她,而你居然还能够一路背回寺里,真是可敬可佩!”
本公案中,石头问僧:“马大师为什么像这块大木头?”就理来说,是暗含法身平等之义,就机来说,是提供僧人抒发见地的题材。可惜僧人的脑袋倒像是一块木头,辜负了石头的一番心意。
丹霞烧佛
(丹霞天然)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焚之,人或讥之。
师曰:“吾烧取舍利。”
人曰:“木头何有?”
师曰:“若尔者,何责我乎?”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页二六二
【白话新唱】
丹霞天然禅师住在慧林寺时,天寒地冻,便将木佛像拿来烧火取暖,人们指责他大逆不道。
丹霞说:“你们别搞错了,我不是对佛大不敬,而是在烧舍利子!”
人们说:“木头怎么会烧得出舍利子?”
丹霞说:“既然你们知道佛像不过是一块木头,为什么我烧来取暖,你们却说我大逆不道?”
众人哑口无言。
【分析与鉴赏】
丹霞烧佛,是中国禅宗著名的事迹,特别表现了勇于打破权威、形式及偶像的迷执,挑战旧有陈规的开创精神。
禅者从不膜拜外在的佛像,而致力追寻内心的佛性。凡人则忘失自己的佛性,却顶礼佛像来祈福忏罪。
禅者绝不拜佛吗?也未必,已寻到内在佛性的人,到处都是佛,处处见真佛,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拜拜佛又有何妨?即使拜佛,也是心无所执,也无所求。
而这种烧佛的高迈行径,也只有丹霞天然这等见地出尘的人才做得,不是一般人可以随处模仿,否则狮子跳处小狗也跟着跳下,即使不丧身失命,也难逃骨碎筋断的下场。犹如南泉斩猫是他的本事,凡夫可不能学他见猫就杀。
无巧不成佛,大慧宗杲曾经记载了一则与丹霞烧佛相互辉映的事迹:
法云佛照杲禅师,尝退居景德铁罗汉院,殿上有木罗汉数尊,京师苦寒,杲取而烧之,拥炉达旦,次日淘灰中得舍利无数。诸座主辈,皆目之为外道。盖佛照乃丹霞辈流,非俗眼所能验也!(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九四五页下)
你瞧!这位杲禅师不但把木罗汉烧了取暖,还烧出无数舍利子!好厉害的一鱼两吃!
看透牛皮经
师看经,有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
师曰:“我只图遮眼。”
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
师曰:“若是汝,牛皮也须看透。”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页二六六
【白话新唱】
药山惟俨在看佛经,有僧人问他:“和尚!你平常不许人看经,怎么你自己却在看佛经?”
药山说:“我只是让眼睛有东西看而已。”
僧人问:“那我也要学和尚,让眼睛有个东西看,可以吗?”
药山说:“你最好不要,不然,佛经就算是印在牛皮上,也会被你看破!”
【分析与鉴赏】
已经证悟的人,读佛经时并非要找些什么东西、钻研些什么学问;而未悟之人,对佛经有莫大的渴望,总想从中挖出伟大的真理。所以药山说他只是遮眼而已,而对方则会将牛皮也看透,意旨在此。
已悟的人看经,不过是在看看释迦老子说的话是否正好与自己不谋而合。如果竟然有方凿圆枘之处,喔!对不起,不是黄面瞿昙说错了,就是佛经的流传者有鲁鱼之误,绝对不是我有问题。
而凡夫看经,往往不知不觉以经为最高指导原则,被经转人,而非人来转经。
呜呼!现代人以发达的智巧来读经,百炼精钢也须看透。
杀人游戏
师问僧:“什么处来?”曰:“西京来。”
师曰:“黄巢过后还收得剑么?”曰:“收得。”
师作引颈受刃势,僧曰:“师头落也。”
师大笑。
《景德传灯录》卷十六页三〇一
【白话新唱】
岩头全豁问僧人:“从哪儿来?”
僧人答:“从长安来。”
当时农民暴动,黄巢之乱刚平定不久,岩头就借题问说:“平定黄巢之乱以后,能够让宝剑入鞘不再使用吗?”
僧人口气不小,说:“可以。”
岩头不太相信,故意把脖子伸长,好像要被砍头的姿势。
僧人说:“小心!你的头被砍了,正在地上滚呢!”
岩头哈哈大笑。
【分析与鉴赏】
岩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说法“黄巢过后还收得剑么”来考僧人。要明白这个说法,如先知道佛经提过的“筏喻”,就一目了然了。佛陀所说的法,就像筏,成功渡河以后,就要舍筏登岸,不然背着竹筏上岸有多累赘!
同样的,宝剑是用来平定黄巢之乱,乱事未平时,寻找宝剑、磨利宝剑、仗剑制敌,乃是第一等大事。乱事既平,就该宝剑回鞘,不然整天拿宝剑来切菜、削水果吗?
黄巢之乱正是譬喻我们心内炽盛的妄念、烦恼、欲望,宝剑正是譬喻佛法、禅法。
然而,岩头这一问,问的是悟后的光景。悟前的人寻剑、磨剑、用剑都来不及了,还奢谈什么舍剑的境界?
所以当僧人大言不惭说可以时,岩头不太相信。如果这僧够实在,理当坦承境界不到,犹如尚未学过代数、方程式的小学生,拿到一张微积分、球面几何的考卷,何必下笔硬答呢?
岩头伸长脖子,僧人喊:“师头落也!”岩头哈哈大笑。这僧人脑筋转得很快,头落也,表示以头为中心的理智思维死了,佛性的直观才会出现,也是具体代表“黄巢之乱平定也!”
僧人实未证悟,辞锋偏又锐利,脑筋又敏捷,其实于道大有妨碍,不是好现象。《景德传灯录》在本案之后小注曰:“其僧后到雪峰,举前语,被拄杖打趁下山。”雪峰毕竟具有师家手眼,不得不给这款人当头棒喝。
不要乱叫
(云门文偃) 到踈山仁,仁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
师曰:“请高声问。”
山即高声问。
师笑曰:“今日吃粥么?”
山曰:“吃粥。”
师曰:“乱叫唤作么?”
《指月录》卷二十页三五一
【白话新唱】
云门文偃走访踈山匡仁,踈山问他:“你得力之处道一句吧!”
云门说:“麻烦说大声一点,我没听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