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7700000003

第3章 不可复制的创业史 (2)

据浙江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罗卫东撰写的论文《温州民间企业成长的路径分析》,相关数据统计显示,1986年,温州地区农户兼营工业达到11万户,从业人员30万,收入达63 814万元,农户兼业的工业产值占当年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0%。

正是那些懂点小手艺、善于捣鼓的温州人,成为新中国个体私营经济先驱代表。不管是后来的纽扣、拉链、打火机、剃须刀,还是眼镜、服装、皮革、制鞋、小家电等,都是小商品,都是从家庭作坊开始起家,这与温州历史上的手工业制造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与家庭作坊的兴起同步的,还有个体经营户。

1980年初,家住温州市解放北路的章华妹领到了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一方面是出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我父亲的鼓励,我的店铺在1979年11月就“开张”了。说是店铺,其实就是一张小桌子放在自家门口,卖一些几毛钱的日用品,如纽扣、纪念章、手表表带等。后来,自家开始加工一些日用品,然后拿出来卖。渐渐地周围也有一些人学起了我家。

可是,即使在温州,当时的人们也都是看不起做小买卖的,羡慕集体企业、国企,我的一些同学看到我摆摊做起了小买卖,都觉得害臊,他们路过我家门前时,都会把脸转过去,装着不认识我。开始,我也感觉头都抬不起来。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发觉每天还有一些钱进账,一个月下来,差不多能赚100多块,这是当时一个普通工人月收入的两倍多,感觉特别高兴,心里也平静了下来。想着人家上班赚钱,我也是赚钱啊!想开就好了。

“自家开始加工一些日用品,然后拿出来卖”的形式逐渐流行,这就是“个体户”与“家庭作坊”相得益彰,是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萌芽,为“温州模式”培育了最基本的土壤。

温州游商与供销军

穷则思变,树挪死,人挪活,一技在身走四方,能干的温州人出走温州,远赴他乡谋求生计。

20世纪70年代,温州人一把刀,一把剪,一个弹棉弓,四海为家闯天下。温州市委党校教授朱康曾这样说:“30年前,温州的手艺人就已经遍及中国各个角落,他们是构成初级‘温州模式’的骨干力量。”

“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温州人的地方就能开拓市场”。在国内,温州人散布在大江南北,走遍万水千山。

首都北京城里有著名的“温州村”,大钟寺、五道口、沙窝、大邻亭等地都散布着温州人的身影,章光“101”的发明者赵章光、“中国阿信”徐小英、纽扣大王、商标大王等温商的典型代表,都聚集京城;近水楼台的上海更是温州人的天堂,有成千上万的温州人正隐身在上海南京路那生意兴隆的店铺背后;在彩云之南的昆明,在改革开放前后迎来了一批温州人,他们从擦皮鞋、弹棉花、摆地摊开始积累资本,数十年的发展后,温商在昆明建立了大本营——昆明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距离不是问题,跋山涉水,据不完全统计,进藏行商的外地人中有将近一半的来自温州,在遥远的拉萨有一条“温州街”,以温州人最擅长的裁缝铺为主。

长年累月游走四方的温州人,精于人际交往,拥有了强大的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熟悉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掌握了各区域的市场需求,建立了可靠稳定的销售渠道。

之后,在温州的“小商品”开拓“大市场”的过程中,温州的农民供销队伍深入全国市场的各个城镇和乡村,再次为“温州模式”立下汗马功劳。

陈云华在《会赚钱的温州人》中写着:“柳市五金低压电器专业市场,有4000多名购销员常年在全国活动;被誉为东方最大纽扣市场的桥兴纽扣市场,有近万名农民购销员串成了一个全国性销售网,全乡徽章、标牌、塑片市场,有7000多人在外推销产品;宜山区再生腈纶市场,有5000多人跋山涉水,挑着一袋袋衣服走村串巷……”

这些被称为“天兵天将”的温州供销团曾经一度达到14万人以上,他们吃苦耐劳,风雨无阻,无孔不入,所向披靡。他们的构成非常复杂,有的是农民,有的是乡镇企业的职工,还有些是复员军人,占相当比例的,则是由那些走四方的“弹棉郎”等手艺人转行而来。

有统计数据显示,如今在温州柳市,40岁以上的老板都当过电器供销员。新华电器的郑元孟本是一名赤脚医生,后来成为供销员;天力管件的柳知春出身铁匠,也跑过供销;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更是凭借走南闯北跑供销,积累了第一桶金。

胡成中那段推销员的经历,就如同南存辉补鞋的经历一样,刻骨铭心。

1978年,年仅18岁的胡成中带着姐姐给的200元钱,平生第一次乘上开往长沙的火车。长沙郊区的乡村土路上,胡成中背着样品在泥泞中艰难跋涉。馒头和水背在身上,一般在村户家借宿,实在找不到住的地方,找个草垛也能过夜。年末,为了推销低压电器,胡成中已经在长沙郊区85个村子的抽水站间连续跑了十几天。远处驶来一辆拖拉机,他拼命追赶,可拖拉机还是驶了过去。他只能在寒冷中耐心等待搭乘下一辆车,载他到下一个推销地点。

一天夜里9点,在公路上冒着刺骨寒风等了4个多小时,胡成中才吃力地爬上了路过的运煤车。此时,他心中唯一的心愿是能喝上一碗热开水,能在两块钱一夜的通铺上肆无忌惮地睡一觉。这天,胡成中赚了100元。那年,中国农民的贫困线是年纯收入100元。

作为东方的犹太人,温州人操着吴语软侬,带着一身技艺,远赴重洋,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都有温州商人的群体,“四海为家,商行天下”是温州人最好的写照。

温州人海外移民的历史最早发生在一两百年前。第一批出走海外的温州人,带着瓯绣、木雕等技术,通过各种方式“偷渡”漂洋过海,前往欧洲等国。

苏东在《解读中国经济奇迹:了不起的中国人》中记载:

温州人移民欧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宣布参战,并在各地招募了大约14万劳工赴法国支援协约国军队。根据与英法政府签署的合同,这些劳工每天报酬为5法郎。当时温州一带百姓生活贫困,因此青年人纷纷应召。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劳工中大多数乘船回国,也有部分幸存的温州人选择了留在法国。

许多年过去后,这些人中的一些人依靠自己的吃苦能干发了财。他们发达的消息传回老家后,吸引更多的温州青年来到法国谋生。许多温州青年凭着擅长石雕的技能,另一些则依靠另一拿手手艺——皮件制作,经过漫长的路程辗转到达法国。他们最初一般都在火车站附近落脚,一开始靠出卖劳力,或从小商小贩做起,走街串巷卖一些杂货、日用品。

很长一段时间里,“游商”都是温州人的代名词。

2003年,第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隆重举行。据当时2003年温州市统计年鉴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有160多万温州人遍布于神州大地,创办的企业达3万多家,其中个体工商户37万多个,年销售总额达30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在海外,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着40多万温籍华侨,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温州归侨侨眷就有43万人。

温州人在海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人数,温州人为当地经济带去的活力不可估量。

《欧洲时报》曾经以法国巴黎为例,对温州人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阐述。据称,目前生活在法国的温州人超过10万人,通过近20年的努力,温州商人在巴黎的2、3、11区,从事童装、电脑、餐饮等行业,购买商铺,抢占地盘,逐渐将当地的犹太人排挤出去,建立了属于温州商人的领地。

由此可见,一份在温州本土,一份散布全国,一份远在海外,温州经济有三份之说,并无夸张。

如今,温州市歌《会飞的家乡》似乎依然在诉说着温州游商们的辛酸历程:“因为有了翅膀,也就有了飞翔;因为有了飞翔,也就有了天堂……五彩鸟飞过的地方,有我温州人的歌唱;五彩鸟落脚的地方,是我温州人的家乡……飞呀飞飞呀飞,飞呀飞飞呀飞……因为有了梦想,哪有什么敢与不敢;因为弄潮赶浪,哪怕浪花湿了翅膀!”

风雨侵袭

所谓草根,就意味着出身平凡且身世飘零,历尽艰辛却依旧生机勃勃。

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

50年代,国民党将温州作为反攻大陆的桥头堡。政府决定“放进来,关门打狗”,将温州定为反帝反蒋的前线。随着国民党派遣的武装人员一次次登陆、空降,温州政治之弦,绷得比任何地方都紧。60年代温州发生大规模武斗。全国当时武斗最厉害的地方是武汉和温州。与武汉不同,温州武斗战火猛烈,死伤不计其数。武斗使温州的粮食、水、煤、电全面紧缺、人心惶惶,所以当时流行民谣:“日昼无米,黄昏无被;工总、联总、有饭吃就让你总;日昼靠天光,黄昏靠月光。”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57年至1978年,温州工业增长仅3.26倍,而浙江省是5.47倍,全国是6.01倍。在此期间,温州经历了:永嘉的“包产到户”遭到批判,“弃农经商”遭受打击,“地下工厂”被封,“集市贸易”关闭,温州成了“全国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几番风吹雨打,温州经济凋敝。

更让温州人不堪回首的是,从1949年到1978年,国家仅在温州投入了5.95亿元,如同政府和国家的“弃儿”,自生自灭。

恶劣的、残酷的生存环境,让温州人有了百折不挠的“韧劲”。经过几年的摸索,温州的家庭作坊、社队企业开始形成气候。生产的小商品、小电器多了,需要的各种资源配件也多了起来。一来一往,市场开始流动活跃。

那些多年在外闯荡的销售大军带回了大量的市场信息:东北缺什么温州有的,温州急需的物资在哪里可以找到,哪里价高哪里价低等。诸如此类的市场行情,都被温州数十万“行销军”了如指掌。

当时外出采购纽扣的供销团队经常要冒着被查的风险。桥头市场“纽扣第一人”叶克春回忆:“那时候政府查得很紧,我们背着货都不敢从火车站正门走,只能偷偷地从火车站周边的小路绕过。”有一次,叶克春在外地签订一笔生意,在住旅馆时,被政府人员查到他身上的合同,被处以“投机倒把”之名,身上的货物托运单、合同以及3000元钱被通通没收掉。

尽管如此,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全国人民都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时候,温州人依然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其中柳市以居委会的名义成立了一家街道企业——柳市通用电器厂,下设的32个门市部,交由专人负责。在这些门市部中,有的人胆子越来越大,逐渐渗透到商贸领域,做起五金配件、原材料、机电等贸易。

1971年,一社队企业生产煤油钻开关,急需1万件3×25规格的螺丝,寻遍各商店没有落,便求助于刘大源。在1967年以做煤油灯发家的刘大源神通广大,四处购齐所需螺丝,赚了一笔丰厚的差价。自此,刘大源放弃了国营企业招工指标,摆起螺丝摊。

1978年,柳市五金电器风生水起,大批量的螺丝需求催生市场。刘大源赶到上海,一周内收集到300千克螺丝。码头到轮船有500米距离,他将螺丝分成四担,来回搬运。当螺丝全部装到船上,他早已汗流浃背。口渴难忍,想进船上餐厅喝水,服务员见到他的寒酸,直接当众人面拒之门外。

不过,刘大源的螺丝种类越来越多,达到17 000多种,无论怎样少见的螺丝都能在他这里找到。

《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听到“螺丝大王”的名声,决定调查是否货真价实,想方设法找了两种极为罕见的螺丝要求配。刘大源看到螺丝,马上说:“有!”于是,“螺丝大王”刘大源的名号越来越响。

已经小有名气的刘大源,就在此期间成为柳市通用电器厂一家门市部的负责人。与刘大源齐名的还有9个人,并称“八大王”。所谓“八大王”有10个人,是营业额最好的10个门市部的负责人: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电器大王郑元忠以及螺丝大王刘大源等。

同类推荐
  • 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

    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

    《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讲述了:《国富论》,在这部写作历时六年、修改三年的巨著中,亚当·斯密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学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道德情操论》,它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且从哲学、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倘若对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不了解,则不可能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和西方近代文明的进程。
  • 幸福乡村江山

    幸福乡村江山

    本书从基本县情、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入手,总结江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分析典型案例,凝练江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品牌特色和经验启示,积极探索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方法。
  • 中国经济盛世背后

    中国经济盛世背后

    在主旋律的宣传下,我们听惯了几十年来中国高速发展的种种成果,听惯了“大国崛起”,听惯了“民族复兴”。然而,在这一切华丽表象的背后,我们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真的活在盛世吗?盛世又是什么样的?盛世真的那么幸福吗?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人手,分析了当今中国经济盛世背后的诸多问题,指明了我们与世界存在的巨大差距,告诉了人们盛世背后的冰冷真相。盛世与否并不重要,改善民生,让每个人过得更好才是政府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 中国平安保险

    中国平安保险

    为了更好的探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找出其成功秘笈,本套丛书主要从平安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规划、企业文化与团队管理、营销模式与品牌管理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基本发展方略和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本书紧密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较系统地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形成,本质要求、基本内容、主要任务、发展路径与方法第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和方法指南,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我的二分之一

    我的二分之一

    我的孪生弟弟很可爱,什么都会做,包括做的吃啦~长得也很帅气!我们是同卵的!所以,我们是一半一半!我的孪生姐姐很迷糊,别人家的姐姐不都是照顾弟弟的吗!?为什么到我这就变了?不过她还是很可爱的,是我们学校的校花~“别总是怎么傻,你还有我。”弟弟“可是怎么办?我真的好爱他。”姐姐有的时候,连至亲也无力改变,彼此穿插在各自的生活中,见证爱情,友情,一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种田经商:小娘子成名记

    种田经商:小娘子成名记

    这辈子身为举人家的小娘子,宋静表示很满意,本只想领着幼弟搞搞种植,做做小发明,努力提高乡村生活质量。却不想成名来得这么早。不经意间,宋家小娘子敏而好学,颖悟绝伦美名远播。而兄长太学霸,考了举人考进士,宋静的农村小改造变成城市大规划
  • 制造业复兴

    制造业复兴

    当今企业高管面对的两个最重要的挑战: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以及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许多(尽管并不是全部)首席级高管表示,大环境的变化改变了自己对消费者行为和竞争态势的假设,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他们认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产生了一种“新常态”,它要求采用更为灵活的决策方法——这一主题贯穿一组文章之中。
  • 辰光之雨

    辰光之雨

    当一个被踢出来的职业pvp玩家心血来潮玩上网游时当三大主系职业的逆天降临在一个网游小白的手中时当叶齐鳞遇上暮辰雨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不要误会了!暮辰雨只是一个拥有三大主系职业的逆天所在——叶齐鳞创造的一个角色而已从此,叶齐鳞开始了他的意识操控和电脑操控交错的网游之旅。叶齐鳞与游戏中的对手们,现实中的暗杀者们的对决!
  • 神魔一梦

    神魔一梦

    神玉现,时局变,神与神间无笑脸神魔山,诸神间,神血已染半边天轮回路,苍穹裂,玉入轮回诸神见万年后,人世间,车祸一场来异界夺造化,斗苍天,人不热血枉少年
  • 我的俊美总监

    我的俊美总监

    “这把不算,这把绝对不算!”总监大怒了这是一个关于总监的不同凡响的故事
  • 御用贴身高手

    御用贴身高手

    一个神秘的老头子教会了秦默一身本领之后又让他拥有了红色液体,之后意外的获得了强大的能力,从此身边的艳遇不断。拳打校园恶霸,脚踩地痞流氓。怎么样?你服不服,不服我就继续揍你;你服了?服了我还得揍你。他本平凡,在遇到老头子之后变得不平凡。你说老头子是谁?嘿嘿,只有看了你才知道。那秦默以后会怎么样?你想知道那就关注吧,好让我们一起见证秦默的崛起。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心残剑

    天心残剑

    为了帮助心爱的女人寻找恋人,经商青年踏上了修仙之路。本无欲修仙的他,却在修仙界这个身不由已的地方深陷。修仙与想像中实在差别太大,一系列想要的不想要的接踵而至,一场场阴谋中的阴谋纷至踏来,究竟应该如何应对?他苦恼不已。啊啊啊啊!爱咋咋地,想怎么玩,老子奉陪到底!
  • 奉子成婚

    奉子成婚

    二十八岁的都市男子倪轩辕是一家证券公司的部门经理,可谓年轻有为。其女朋友优秀、独立,不想生活在倪轩辕成功的阴影之下,一个人跑去美国读书。倪轩辕在独自旅行的路上认识了一个叫他“大叔”的十八岁大一女生季雨凡,并且发生了一夜情。一个错乱的晚上,在他几乎遗忘的两个月后突然有电话打来,对方告诉他,那个女孩子怀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