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是东周王都所在地洛邑一带的乐歌。朱熹《诗集传》:『王,谓周东都洛邑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也。周室之初,文王居丰,武王居镐,至成王时,周公始营洛邑,为时会诸侯之所,以其土中,四方来者道里均故也。自是谓丰镐为西都,而洛邑为东都。至幽王嬖褒姒生伯服,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宜臼奔申。申侯怒,与犬戎攻宗周,弑幽王于戏。晋文侯郑武公迎宜臼于申而立之,是为平王。徙居东都王城,于是王室遂卑,与诸侯无异,故其诗不为雅而为风。然其王号未替也,故不曰周而曰王。其地则今河南府及怀孟等州是也。』《王风》共十篇。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黍,稷(shǔ jì):两种农作物。黍,小米;稷,高粱。
离离:排列整齐。
行迈:远行。
靡靡:行步迟缓的样子。
摇摇:形容苦闷不安。
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
噎(yē):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古人如是说】
离离,散垂之貌。稷即今之小米也。黍秀,即散垂,稷则苗穗挺直,实乃垂而不散,故黍但见其离离,而稷则见其苗、其穗、其实也。
——李塨《诗经传注》
摇摇者,神魂之无主也;如醉者,意绪之俱迷也;如噎者,愤气之填满胸臆也。
——焦琳《诗蠲》
述其所见,既非托物,因所见而行为之靡靡,心为之摇摇,亦是实写其忧,而非由于黍稷引起,直是赋体,不兼有兴。
——沈青崖《毛诗明辨录》
章首二句咏物,后六句写情,惟三、四句自肖形神,觉此时此身茫无着落处,深心国事,尚有斯人。
——邓翔《诗经绎参》
此诗纯以意胜,其沉痛处不当于文词求之。后人诗如“山川满目泪霑衣,六朝如梦鸟空啼”之类,徒伤代谢而已,固无此怀古深情也。“谓我何求”四字,说尽人世浅薄,一“求”字误人,直到君国之义漠不相关,可惧哉。
——牛运震《诗志》
文武成康之宗庙尽为禾黍,而能为悯周之诗者一行役大夫外无人也。吾读《书》至《文侯之命》,观所以训诫文侯者,惟自保其邦而已。王室之盛衰,故都之兴废,悉置不言,吾于《黍离》之诗,重有感也夫。 ——谢叠山《诗传注疏》
通篇不指一实事实地实人,而故国沦废之况,触目伤心之感与夫败国基祸之恨,一一于言表托出。
——王心敬《诗经说》
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
——方玉润《诗经原始》
【今人这样读】
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
——戴元初(《先秦诗鉴赏辞典》)
《黍离》诗人叙述路过宗周故都,看见小米高粱都很茂盛,引起了无限感慨、无限忧思的诗。
——陈子展《国风选译》
是流浪者诉叙他的忧思。
——余冠英《诗经选译》
《黍离》并不像周大夫行役镐京凭吊故国之作,而是周人东迁王城以后抒发不忍远离故土、舍弃家园之情的诗。
——王维堤《古诗观止》
《黍离》到最后,在我心里更像是这样一幅图景:离离是茂盛郁茂的黍苗,迎着光,在风里肆意地生长,她的生命如果归原,应该是这样丰盛的样子;而哥哥,那个千年前面对着黍苗孑然而立的大夫,他也不要再满脸沧桑,不要再凄凉。
——安意如《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
役:服劳役。
曷:何时。
至:归家。
埘(shí):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舍。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不日不月:指没有归期。
有佸(yòu huó):相会。
桀:鸡栖木。
括:汇集。
苟:表推测的语气词,大概,也许。
【古人如是说】
子行役之久,不可计以日月,而又不知其何时可以来会也。亦庶几其免于饥渴而已矣。此忧之深而思之切也。
——朱熹《诗集传》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许瑶光《再读〈诗经〉》
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
——邓翔《诗经绎参》
“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
——贺贻孙《诗经触义》
“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
——焦琳《诗蠲》
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宣圣虽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况夫妇远离,怀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
——方玉润《诗经原始》
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注释】
君子:指舞师。
阳阳:洋洋得意的样子。
簧:古乐器名,竹制,似笙而比笙大。
我:舞师(君子)的同事。
由房:为一种房中乐。毛传:“由,用也。国君有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
只且(jū):语助词。
陶陶:和乐舒畅的样子。
(dào):歌舞所用道具,用五彩野鸡羽毛做成,扇形。
由敖:舞曲名。
【古人如是说】
君子阳阳,闵周也。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
——《毛诗序》
君子之人,遭此乱世,皆畏惧辜,招乎为禄仕,冀安全己身,远离祸害,已不复更求道行,故作诗以闵伤之,君子仕于朝廷欲求行己之道,非为禄食而仕,今言禄仕,则是君子只为求禄,故知苟得禄而已,不求道也。
——孔颖达《毛诗注疏》
君子以贱为乐,则其贵者不可居也。虽有贵位而君子不居,则周不可辅矣。此所以闵周也。
——苏辙《诗解集传》
读之有逸宕不群之概。
——牛运震《诗志》
盖三代贤人君子,多隐仕于伶官,以其得节礼乐可以陶性情而收和乐之功。故或处一房之中,或侍遨游之际,无不扬扬自得,陶陶斯咏,有以自乐。
——方玉润《诗经原始》
【今人这样读】
这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即使你不在我身边,我也要你一切都好。若一日,我懂得这样想你,这才是真的思念。
——安意如《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扬之水:激扬之水,喻夫。
束薪:成捆的柴薪,古时比喻婚姻,在此指妻。
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
不与我:不能和我。
戍申:在申国防守。
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曷:何。
束楚:成捆的荆条。
甫:甫国,即吕国,今河南省阳县西。
蒲:蒲柳。
许:许国,今河南省许昌市。
【古人如是说】
《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
——《毛诗序》
《诗》有《扬之水》,凡三篇。其辞虽有同异,而皆以此起词。窃意诗为乐篇章,《国风》用其诗之篇名,亦必用其乐之音调,而乃一其篇名者,所以标其篇名音调之同,使歌是篇者即知其为此音调也。后来历代乐府,其词事不同,而犹有用旧篇名或亦用其首句者,虽或悉改,而亦必曰即某代之某曲也。其所以然者,欲原篇章之目以明音调之一也。……以此而推,则《诗》之《扬之水》其篇名既同,岂非音调之亦同乎。
——刘玉汝《诗缵绪》
平居暇日,情意之孚,恩爱之接,固已彼此交得欢心,一旦同在战阵,昼识面貌,夜记声音,而左提右挈,协心力战,可以扬威而制胜,不幸而败,亦争取为死,此王者之兵所以无敌也。
——许谦《诗集传音释》
曰激扬之水其力弱不能流移于束薪,犹东周政衰不能召发诸侯,独使国人远戍,久而不得代尔。
——欧阳修《毛诗本义》
王者下令如流水之源,所以裕其源者,盖有道矣,故势盛而无所不届。今悠扬之水至不能流束薪,何足以用其民哉。
——邓翔《诗经绎参》
中谷有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