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2600000027

第27章 辩名析理而返于冥极——魏晋玄理(2)

王弼又用“一”和“多”来说明“无”和“有”的关系。《周易略例》曾述:“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这段文字的玄理,是从系辞传“天下之动,贞(定)夫一者也”的命题发挥出来的。“治众者至寡者也”,“众”即“多”,“至寡”即“一”,这个“一”,也就是使纷纭万物统一、会聚起来的“宗”与“元”,亦即作为万物本体、本根的“无”。它本身是一个静体,却能制天下之动;本身是一个虚体,却含藏了天下实物。懂得这个“一”,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执一”而“御”(控制)天下众物。王弼由“一”推演到政治上的“宗主”观念,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周易系辞》记载:“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王弼解释说道:“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王弼把“衍”释为“演”,“大衍”即天地之演变、演化。这里的“数”,不是我们所了解的普通的数字,而是毕达哥拉斯所谓“万物即数”之“数”,这种神秘的“数”不仅仅是同事物相对应的,它就是事物本身。如果我们知道毕达哥拉斯把数看成有形体的,恐怕就不会那么奇怪了。比如“4”就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8”就是棱长为2的立方体,诸如此类,总有办法将一个整数化为某种形状。中国的这类“数”学,其源头就在周易里边。

王弼把“50”作为所有的数(即物)的代表,其中有一个数“不用”,“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这个“一”“非数”,与其余49个具体的数不是并列而为同类的,但“数”却须依凭“非数”而成;这个“一”“不用”,其余49个数的功用运化却赖之以通,可见这“不用之一”即为“体”,即是“太极”,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本体的“无”。根据这个“一”,就可以穷尽天下之数了;于无限之有之上,就可以明了“无”是“有”“所由之宗”。韦政通先生归纳说:“就易经说,这形上的道体是‘一’,天下之动和万物之化是‘多’。就老子说,形上道体是‘无’,万物万形是‘有’。若以‘一’为静,则静能制动;若以‘一’为本,则本能核末;若以‘一’为无,则无能生有。这是王弼玄学所依据的基本的思考公式。”(《中国思想史》)韦先生以为王弼纯然是游戏概念,但若单就哲学思想而论,撇开“知行合一”的“身心性命之学”不谈,王弼“体用如一”、“本末不二”的概念游戏是颇为高明的。

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就名言(“言”)和意义(“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著名主张。“象”是一种形象,是某种意义的一个图画式的象征,也是对表意语言的一个补充。比如周易的乾卦,它的主要意思是说:“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名言表示就是一个“健”字,以形象表示可以是“天”,也可以是“马”,如果你高兴,也可以是一个健美的运动员。王弼说:“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如果死咬住一个“健”字,或者死抱住“天”或“马”的意象,这是拘执不通,冥顽不灵,必然未得乾卦的真意。真得其意,就能触类旁通,在宇宙生机和大化流行中,处处可明乾之象、健之意,此时对于这种意象,已有混沌的直觉,天、马、健诸物事,自不须存于胸中,念念不忘了。这样积学日久,我们就可对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明澈然而混沌的直观,那是一片“无名之域”,名言分别(物我分别自不用说)在其中没有地位,无数意象全然融为一体了。

冯友兰说:“王弼主张‘得意忘言’,还是在于保存‘无名之域’,也就是‘混沌’。但是他认为要想知道混沌,必须经过名言,通过‘辩名析理’,因为他所要的混沌不是原始的混沌,而是后得的混沌。”汤用彤、汤一介、韦政通诸先生都认为“得意忘言”乃是玄学的方法,假如把玄学当成精神修炼的工夫,未必不能这么说,但是倘若视玄学为理论化的哲学,似乎“辩名析理”更像是它采用的方法。

总体来说,贵无论的“无”,既有万物本根的意思,又有混沌的精神境界这层含义。崇有论否定了这个“无”,也就否定了那个超然冥远的“无名之域”。

裴頠的崇有论

对于“有”有用的,终究还是“有”。对“有”,“无”是完全没有用的。他批判贵无论仅只用一些漂亮的辞句,来讨大家的喜欢,讲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叫大家迷惑。

裴頠是晋惠帝元康年间的名士,也是当时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惠帝是武帝司马炎之子,为人愚痴,闹过不少笑话。有一次在华林园听见蛤蟆叫,他问左右说:“这叫的东西,是为官家叫呢,还是为私人叫?”左右回答道:“在官家的地盘上就是为官家,在私人的地盘上就是为私家。”惠帝想了想,说道:“如果是为官家,可以发给它俸禄。”而惠帝皇后贾氏,淫乱宫廷,弄权朝政,奸险狠毒,与太医令等有染。她还用竹箱藏匿少年,“走私”到宫中,事后又恐少年走漏风声,往往杀人灭迹。这样的朝廷,居然能维持几年太平日子,实在是张华、裴頠等机要大臣鼎力撑持的功劳。

裴頠是贾后的亲属,见贾后淫虐,国乱将至,与张华商议废后。张华以为皇帝孱弱,朝廷朋党之争本已激烈,废立皇后只会加速败乱。于是裴頠就通过他的姑母(即贾后之母)劝说贾后,让她好自为之,亲厚太子(太子非贾后所生)。这个太子年少时倒还好学上进,长大后反而终日嬉游,还在宫中设立市场,亲自掌秤卖猪肉,手一掂量,就知道斤两,分毫不差。贾后总认为他是异己,派手下找个机会将他灌醉,使他按别人的口授写了反书,然后要治他死罪。张华力谏皇帝慎重,免致丧乱;裴頠认为应该先审问传书的人,还应该对照太子的手书笔迹,以防诈妄。贾后见张华、裴頠等态度坚决,只好将太子免死,废为庶人。次年,贾后还是派人杀了太子。这一来引起群情激愤,赵王司马伦趁机而起,废了贾后。张华、裴頠素与赵王有怨,又是朝廷重臣,于是便双双遇害。

裴頠声望隆盛,四海之内,惟恐他不居权位。他本人曾上表推辞一项荣宠的任命,没有获准。有人对裴頠说:“您若可以进言,就应当对中宫言无不尽;中宫若不从谏纳言,您就应当辞官隐遁。不这样做,您上表再多,也是枉然。”裴頠闻言感慨良久,但没有听从。大概当时有不少名士都觉得裴頠应该全身而退,况且在声名狼藉的贾后手下当差,也很不光彩。裴頠向张华举荐韦忠,韦忠称病推辞,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韦忠说:“张华华而不实,裴頠贪欲无厌。不顾礼义,依附贼后,这岂是大丈夫的作为?裴頠每每有心抬举我,我还担心他自己掉进深渊,水波溅到我身上,又哪里会自甘下水呢?”

裴頠这样激流勇进,不避乱世,力撑危局,虽然见功并不很大,实干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何晏、王弼等人发端的正始玄谈之风,经竹林七贤的发扬光大,到元康时期更形炽烈。与裴頠同时的尚书令王衍(永嘉年间官至太尉),口谈浮虚,名重当世,朝野之人争相慕效。他卖弄风流,故作旷达,做官不问政事,反笑勤政之人为俗。以裴頠的务实精神,他对世俗崇尚虚无之理肯定十分痛恨,所以他撰写《崇有论》,意欲“矫虚无之弊”。然而社会是很会作弄人的,裴頠的崇有论,无非为名士们增加一个辩题而已,他本人为此与王衍、乐广等人的辩论,也只是重显清谈之妙,为形存神灭的清谈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裴頠的投枪,变成了名士们的玩具。裴頠《崇有论》分析了贵无论的社会根源。人生在世,当然要保全身心性命,这就不能不随顺情欲之所求(“随感”)。但“随感”的分寸不好把握,很容易滑向放纵情欲和贪名图利,使个人和社会都受到损害。人们看到情欲泛滥“偏质有弊”,情欲简损净化风俗,就提倡“贵无”、“贱有”的论调,殊不知这又滑向了另一个错误的极端:“盈欲可损而未可绝有也,过用可节而未可谓无贵也”。可节欲不可无欲,可节用不可无用;情欲和用度,能够像老子说的那样“损之又损”,但无论如何又不能减损至无。无欲倒也罢了,它又进而要把社会性的礼义法制统统虚无化,把人的有心的作为统统扫除掉,于是由主张“无为”发展成反对“有为”,从崇尚“自然”发展成反对“名教”,这就谬以千里了。

裴頠说,人要欲用合宜,全形保生,只有一个办法,“惟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躬其力任,劳而后飨”。利用天地的资源,遵守天地的法则,发挥自身的才力,辛劳之后必有收获。“居以仁顺,守以恭俭,率以忠信,行以敬让,志无盈求,事无过用”,仁顺、恭俭、忠信、敬让的礼教,在维护人际关系上还是少不得的,这些礼教的功能,恰在于教人节欲节用,使个人不致欲求太高,用度太过。

照裴頠说来,贵无论大行其道,还要归功于其论辩上的花招。“盖有讲言之具者,深(当为‘不’字)列有形之故,盛称空无之美。形器之故有征,空无之义难检。辩巧之文可悦,似象之言足惑。”那些能言善辩的人,抛开有形之物的原理不探讨,一意夸饰空无的美好,因为要讲实际事物的原理,须得列举实际的证据,而空无之义,原本虚无缥缈,无从检验,由他胡说。贵无论就是靠漂亮的言辞博人欢喜,靠似是而非的立论炫人耳目。裴頠的这一批评,其实没有击中贵无论的要害,他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哲学,也是“似象之言足惑”。哲学的真理,不能像科学的真理那样,一条一条地等待实验的判决,它更看重整个体系在逻辑上的融贯性。经验“事实”当然不能不管,然而“事实”本身并不是凝固不动的,它也有待于理论的解释,这种理论往往就是某个哲学系统。裴頠自以为他的崇有论证据确凿,因为实际事物“摆在那儿”,可见可闻可感。可是,感觉就那么可靠吗?现象就那么确定吗?

裴頠想建立一种“有”的哲学取代“无”的哲学,他做得比较“唯物主义”,尊重现象界,但没能形成一个深刻而又伟大的体系。《崇有论》开宗明义地说:“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总是总体,混是不同事物的杂然丛生,群本即万有。整个无分别的群有本身就是最根本的“道”(本体)。“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至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它拿什么创生万有?说它创生万有,就等于说万有都是自然生出来的。“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万物既是自然生出,就以其自身的存在作为本体,存在的现象就是存在的本质,并没有一个“无”隐藏在“有”的背后。存在之物都是有的一部分,如果它获得的有有所遗缺,它的生存就会亏缺不全。无就是有消失的状态,是有的遗缺。因此无是一种缺陷,不足以成为尽善尽美的本体。

裴頠的所谓“有”,不仅指“物”(具体的存在物),而且指“事”(人们的活动)。既然“无”被他赶下了本体的宝座,那么由“无”之体派生而出的“无用”、“无为”和“无知”之用,也都无以立足了。裴頠把它们全部都扫地出门,他总结说,天下群生都是业已生成的“有”,要想利益群生,只能以有济有,“无”管什么用呢?

把贵无论和崇有论综合起来,那是郭象的任务。郭象的哲学被公认为魏晋玄学发展的高峰。

郭象的无无论

天地间的万物都是“自生”的,“自生”就是“独化”,“独化”就是“无无”。而独化论推广到人生境界上,就是要达到冥除差别的无言无域的混沌境界。

同类推荐
  • 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存在与第一哲学

    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存在与第一哲学

    1986年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创办了《德国哲学》丛刊,为中国人了解德国开辟了一个“窗口”,为中德思想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今天该所又编辑出版《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旨在集中中国内对德国哲学、文化有兴趣、具有一定研究的不者,对德国哲学、文化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探讨,以洞察其奥秘,领悟其精义。这必将为我们中国人了解德国的一个新“窗口”,中德思想文化交流的一座新“桥梁”!本书为《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一,作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围绕着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存在概念、对西方形而上学思想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 老夫子品评管子

    老夫子品评管子

    《管子》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曾经达到“家有之”的程度。《管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的精气说,在继承气一元论的基础上肯定“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内业》)“精”是一种物质,即最精细的“气”。世上万事万物,从物质现象到精神现象,都是由精气构成的,一切事物都是“精气”变化的结果。《管子》不但明确指出物质性,而且认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也能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规律。《管子》一书中,举凡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和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各领域的智谋韬略,应有尽有,被众多学者们视为“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的代表作。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热门推荐
  • 名著之旅-灵韵之旅

    名著之旅-灵韵之旅

    史蒂文生为英国19世纪末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崇尚唯美主义,偏重形式技巧,爱用光怪陆离的文体,编织浪漫的故事。其小说代表作有:《新天方夜谭》(1882)、《宝岛》(1883)、《化身博士》《诱拐》(1886)。
  • 筑梦青春

    筑梦青春

    大家好,我是落千阳。我本来是一个大学生,但是梦现穿越,时光带着年华从新返回了艺术高校,再次汇聚在一起,重返那段美好的时光。
  • 惹上戴面具的撒旦
  • 百变魔王

    百变魔王

    一个一直追求着探险,对一切新奇的、未知的事物抱有极强的好奇心的少年,和他的伙伴一起,在波澜壮阔的苍黎大世界发生的一幕幕惊险、刺激、热血、欢乐的故事。
  • 天眼神相

    天眼神相

    这年头,十个算命的有九个半是骗子,唯一一个有点真才实学的还是个半瓶水。可吴天没看过相书,没有人教过他相术,却被人尊称为神相!只因他有一双天眼,一双看穿三界,望遍五行的天眼!
  • 镜之门

    镜之门

    他们是复仇者,他们是缔造者,他们也是守护者,平凡的活着,却被卷入了浩瀚的云烟中,没有谁能主宰别人,想要活着,那就抗争。时空破碎,这里依旧有净土。
  • 悍妃当家:王爷乖乖就寝

    悍妃当家:王爷乖乖就寝

    一朝穿越,她成了北都相国大人最疼爱的孙女。他,高高在上的北都太子。成亲半年,向她允诺,定会与她共坐天下,同瞰江山图。黄袍加身,他却视她真心如粪土。腹中如针扎般的刺痛,提醒着她,就是这个残暴的帝王害死了自己的孩子。她想要逃离这个囚笼一样的皇宫,却不想流落宫外遭人暗杀,她发誓定要他付出血的代价,要将他所有的一切毁之殆尽……漂泊半年,她毅然与敌国合作,以新身份重新回宫,取他性命。面对他的柔情,她眸子深处冰冷依旧;当被查出是奸细时,面对他的挺身相护,只当是玩弄政治权利的一种手段。她狠戾,绝情,当匕首插进他的胸膛时,她淡淡的问,“痛吗?有我当年痛吗?我要你付出双倍的痛来祭奠我失去的一切。”
  • 鸢尾爱丽斯

    鸢尾爱丽斯

    翁同龢有想过和高思轩携手共度他的这辈子了,他孤独了这么久,竟然真的有那么个人真的闯入到自己心里,那么就牢牢的抓住好了。没想到相爱三年到头来自己抓住的却是水中月,花开花落,如泡影一般。五年后当翁同龢再次踏在这片土地上,当他面对高思轩捧上那束花时,他突然有点搞不懂了大学那三年里他到底是有多缺爱。
  • 三十六水法

    三十六水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凰鼎立

    三凰鼎立

    在华夏,她们三个情同姐妹,可是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在一个名叫Death的杀手组织里每个人闻风丧胆的boss级杀手;在幻星大陆,她们仍是姐妹,却是这个以武为尊的大陆的废柴!没关系,我们有芯片,调出组织的枪,分分钟帅你一脸!嫌弃我们是废柴,没关系,有人不嫌弃还爱护有加,分分钟气死你!然而机缘巧合下,三个废柴少女居然变成了倾世高手!还收获了神兽!楚墨清,高冷腹黑的补刀手,北堂烨,逗比暖心的阳光大男孩,路以晗,幽默欢脱的段子手,夜玄璃,邪魅重情的痴情汉,云瑶,双重性格的可爱女生,风无辰,自带气场的高冷冰山。且看他们如何逆袭,华丽变身,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