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2600000030

第30章 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风流(2)

冯友兰认为嵇康在此讲了精神境界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说的;第二个层次是“审贵贱而通物情”,是就人和宇宙的关系说的。这种分析,符合现代读者的思维习惯,但是未必符合嵇康的原意。嵇康将两者对举,似乎只是对偶行文的需要。任自然和行不违道,说的是一回事。老子说:“道法自然”,在阮、嵇那里,道即自然,怎么能一分为二呢?儒家(比如孟子)讲修身工夫,是从道德境界渐至于天地境界,由人际关系渐至于天人关系;但是道家鄙弃道德,要径直悟入天地境界,社会伦理最好也不过是大道的延伸,没有独立地位,得道之后,混迹于人群之中自然游刃有余。冯友兰未免有用新儒家阐释新道家的嫌疑。

嵇康说“无措乎是非”,即泯灭或齐一是非之义。这是达到“行不违乎道”的方法,无措就能“虚心”,即所谓“气静神虚”、“体亮心达”。这样致虚守静,“矜尚”、“所欲”、“名教”、“贵贱”等世俗的人为的分别对待,就可以渐渐地被淡化、被超越。名教这类物事,破坏了人性的质朴混沌,纯然是人性发展的桎梏,因此一朝破除,人性才得体道自然。

世俗之人“情系于所欲”,追逐荣华富贵,乃是因为他们在内心里没有得意之地。“此皆无主于内,借外物以乐之。外物虽丰,哀亦备矣。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故得志者,非轩冕也;有至乐者,非充悦也”。(《答难养生论》)充悦指充腹悦口的食物。内里空虚无主,才想到借外物来努力地充实它,愉悦它。然而物我两隔,我心与外物,不能浑然一体,也就不能相互为用,外物越丰富,适足衬显内心的贫乏;外物有得必有失,刺激之后,哀戚随之。所以至乐只能反求诸己。“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此时“情不系于所欲”,“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这即是“审贵贱而通物情”。

君子“无措乎是非”,敢于公开表现他的真性情,哪怕因不合礼俗而遭人耻笑,这是所谓的“公”。小人的思想感情却是有所隐蔽的,这种“匿情”就是“私”。即使你发下“普度众生”的宏愿,毫无利己之心,可是不敢在人前表现这种意愿,照嵇康说来,你也是小人,私心未尽。公与私、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而超越了善恶的范畴,废弃了名教的标准,代之以道家的“自然”法则。任自然则无往而不是,无往而不善。说话不必计较得失,“值心而言”就可以了;行事不需要依据是非,“触情而行”就可以了。值心而言,触情而行,就能够“寄胸怀于八荒,垂坦荡以永日”了。这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境界,与孔子所谓“君子坦荡荡”的境界,如出一辙,因为孔子格外强调“直”,也就是真性情。

阮、嵇的“越名任心”,是有为而发的,越名教的“越”,是超越,是去伪存真。矫枉需过正,写文章不妨故意造作偏至之论,但见诸行事,阮、嵇虽然时不时冒出吓人的“放荡越礼”的举动,心里未尝没有是非善恶的天平,只不过他们内化了那些准则,而认为那是出于自然罢了。后来效颦阮、嵇的名士,丧失了那杆天平,所以仅学得皮相,自以为修得大道,其实南辕北辙。像王澄、胡毋彦国等人,竟至在宴会上裸体,公然勾搭主人的小妾或歌妓,“解脱”得一丝不挂,“自然”到只辨雄雌,实在是放任之下流,假使阮、嵇见此,大概也会像乐广那么说:“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郭象提出了一种我们一般都会赞同的意见,他说:“夫知礼意者,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声,牵乎形制,则孝不任诚,慈不任实,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岂礼之大意哉?”(《大宗师注》)礼教的形式是“外”,是“子”,礼教的实质、人的真性情是“内”,是“母”。真正知礼的人,必能从形式把握实质,持守真性情来完成礼节,否则“孝子”没有“孝心”,“慈父”没有“慈心”,偏还要拉起“父慈子孝”的虚架子,那是父子相欺,谈什么礼!

郭象的论述,算是对阮、嵇行为的注脚。但是,废除“教条”真有那么言之凿凿的根据吗?普天之下有多少人是“知礼意”的人?这种人或者朴素之性未亏,或者悟性很高而见显知隐,滚滚红尘中有几多呢?不知礼意的人,没有相对抽象的道德律令指导行为,全靠比较具体的道德命令(教条)束缚他的纵恣之欲,而今你要给他松绑,取消教条,岂不是放虎归山吗?教条如同监狱,有它是一种罪恶,但没有它罪恶更大。

忘情与任情

魏晋名士许多人是主情派,可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动情,倒不在于某种个人的得失,而在于宇宙人生的某些方面。

阮籍当然是多情之人,但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他面色不改地继续下棋;居母丧期间大吃大喝,仿佛毫不介意。他本是至孝之人,这么做一则是为了抗俗,二则也是效法老庄之“忘情”。嵇康丧母而真情自发,作《思亲诗》说:“内自悼兮啼失声,思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嗟母兄兮永潜藏。”忘情与任情,在魏晋名士中各有其实践者。

这种实践又是同“圣人有情无情”的讨论相联系的。何晏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王弼反驳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何劭的《王弼传》)圣人只是智慧比凡人高出一筹,在情感方面原本相同,与外物应接,受外物感动,不能不有动于中。但圣人由于智慧自备,识得宇宙生灭运化之理,所以不粘滞于物,不受累于情,内心总是平静的。

《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说:“不过一个小不点儿,至于这样伤心吗?”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忘情、钟情、不及情,这是处理情感的三种境界,王戎所言,应当很可引起名士们的共鸣。不及情的人,是冷血动物一类,那才真可谓“无情”。

圣人忘情之说,传播甚广,连聪颖的小孩子也会学舌。顾和领着他的孙子、外孙逛寺庙,看见佛祖涅槃的像,在这幅像里,佛祖的弟子,有的哭泣,有的不哭。顾和问这怎么解释。外孙说:“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孙子说:“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世说新语·言语》)

圣人忘情,是其精神境界的自然流露,没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勉强要“忘情”,反而流于“矫情”。东晋谢玄打败了前秦大军,赢得了淝水之战,保住了晋室半壁江山,于是发书向太傅谢安报捷。谢安正与人下棋,“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谢安是一代名相,德行、功业都很高,但此举实在难以被视为自然的“忘情”。他下完那盘棋,匆匆出门,把木屐底上的齿磕坏了,却全未知觉,可见当时心内狂喜,只是外表强装平静而已。

既不能无情,又不能忘情,何妨一往情深!《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顾恺之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其痴尤不可及。所谓“痴”即是“痴于情”。桓子野是音乐家,顾恺之是画家,各自都有丰富细腻的感情,遇感辄发,不加阻遏。魏晋名士之深情、动情,大致如此,这种情无关于私欲之满足与否,无关于个人之成败得失,虽然如大河奔流,依然像山泉般清明,不包藏沉渣烂泥。

这种“纯情”在朋友之爱中感人至深。风流之士对于朋友,以神交而不以利交,能彼此欣赏而非相互利用,是庄子所谓“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那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在男女间几乎不可能,用来描述这种朋友之爱,倒更妥帖。《世说新语·伤逝》载:庾亮死,何扬州临葬时叹息道:“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将庾亮比作玉树,不仅表达了哀悼之情,也表达了对人格之美幻灭的痛惜。《伤逝》又说:“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张季鹰视死如生,弹琴灵床,长歌当哭,知音绝,弦断有谁听!中心哀痛之切,非常人所能体会。

同类推荐
  • 多学科视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多学科视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宗教观、历史学、文艺学的中国化;并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力求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 思维的模式

    思维的模式

    “知道如何知道”,探索思维的奥妙,这是人类千百年来面对的难题和谜题之一,也是这本由包霄林著的《思维的模式》试图寻求的答案。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始终依靠大脑中思维的模式,这个模式类似于“软件系统”,是一种包括有机结构在内的知识系统与情感、意志等因素组成的统一体。《思维的模式》从哲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语言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阐述了“思维的模式”是怎么构成的,有什么样的本质和特性,它在模式识别、语言理解、意义赋值、问题解决等方面有哪些功能。
  • 本尼迪克特文选

    本尼迪克特文选

    思想者往往在压制和束缚中呼吸,但思想者的思想却永远是自由的。即使思想家的生命结束了,但思想的种子却会留下来。总有一天,这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万古长青。《思想者的足迹》是一套有着深邃的科学与人文思想的丛书,所选书目皆是对其所处时代与人类文明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著作,语言流畅,用词审慎。我们编撰本丛书,旨在带大家走进思想者,感受思想者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魅力。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吸取更多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养料。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国学与巴蜀哲学研究

    国学与巴蜀哲学研究

    国学与巴蜀哲学探索》是作者与唐赤蓉教授二十多年研究巴蜀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一个成果结集,所收论文曾发表在海内外的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刊物有加拿大的《文化中国》,国内的《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孔子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甘肃社会科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绝大多数发表在上一个世纪。
热门推荐
  • 灵异夜馆

    灵异夜馆

    “住过那家宾馆的人都要死!谁也躲不过!”这个恐怖的传言源自高校区附近的一片废弃荒地,它与四周高楼林立的景象格格不入,诡异的是每到晚上荒地就会赫然耸立起一座宾馆,而更加离奇的是凡是住过这家宾馆的人都意外身亡……四个大学生因为朋友的死共同踏上了这条探秘之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那个召唤师

    那个召唤师

    召唤师比赛,胜者可得到一切,败者...想要得到一切,必先放弃一切。
  • 古仙风暴

    古仙风暴

    亿万年前神州大地,山海万里,古貌苍苍。天地间时而风雷阵阵,致人死命。甚至地动天摇,山崩地裂,将人生生活埋。更有洪荒猛兽,九幽冥鬼,时时出没于世间。古时的人类,在那一片天地之间,生活苦不堪言,唯有艰难求存。然而终有一日,人终于找到了对抗甚至统御这一片天地的方法——修道!!!道者!!!天地之源!!!天地至理!!!天地之极也!!!上可翱翔九天,下可通达幽冥。静可止水断流,动可移山填海。自此之后天地万物生灵无不降服于人类。然而,许多人却未必知晓,道之极限,可称之为仙。传说中第一个掌握并且创造修道之法的人类,便被后世称为古仙……
  • 凤倾天下:红莲

    凤倾天下:红莲

    她,自二十一世纪消亡重生而来,她原是华夏古族的天才,却也是个杀手;背叛,她亡。她,因陷害身处大陆凶地并诡异无比的灵兽森林之中,本是不学无术的将门嫡女,却遭人嫉恨;一朝身死,她成了她,神魂觉醒,魅惑妖娆,无双倾世!文武双全,绝世鬼才!犹记多年以后,问之世人,世人皆道:凤将有女名无双,墨发红衣凰纹袍。倾世之颜世无双,无所不通无不晓。新作推出《帝女傲倾》,欢迎跳坑!
  • 洛克王国之危机降临

    洛克王国之危机降临

    他们,为魔法大陆的一员。在危机降临之时,看他们怎么拯救各界。
  • 绝宠小娇妻

    绝宠小娇妻

    第一天上班,就被踢去挖霸道总裁的隐私,苦逼的粱夏夏本只想借酒壮个胆,却一不小心喝过了头,再醒来,竟在恶魔的大床上……没弄到独家,还反被就地正罚?!留下仅有的一叠人民币,粱夏夏溜之大吉,没想恶魔却找上门,“小可爱,你是我孩子的妈妈,我得对你负责!”她?一夜中标?!
  • 世界的彼端:领军者

    世界的彼端:领军者

    当脑内游戏成为现实后,上亿人穿越到人类自己构建的世界里,这是误入还是移民或者是入侵。主角到达多个由人类建立的势力与INO世界里的原住民构建的王国,在INOnline里探寻真相的成长之路将失得颇多
  • 幻武神尊

    幻武神尊

    太古之初,神魔为祸,人族先贤和妖族圣者创幻武之道,终将神魔两族驱逐至无边虚无中;千万年的演化,神魔残存的气息致使天荒大陆诞生出凶兽,嗜血嗜杀,凶残无比,幻武学院因此诞生;张放因一颗天幻珠来到了天荒大陆,成为一名即将被逐出学院的普通学员,但也因为天幻珠的存在,一颗变的皆有可能;我叫张放,张狂的张,狂放的放……
  • 我不是很懂你们地球人

    我不是很懂你们地球人

    严肃正经脸:本文讲述一个外星村姑穿越到地球发生的一系列事故。主角1V1,双C,慢热,以事件为主。严重警告:作者三观不正,因此世界观设定就很奇葩,请注意避雷。
  • 罗刹天门

    罗刹天门

    一曲灵音承天恨,弦动九天剑门开。自罗刹天城以及天门四宗世代守护的天域之门无故消失于三界五洲之后,堕天之战正式爆发,两位魔神率四大鬼王及十二天魔攻杀天界,人间也无法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