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3200000029

第29章 过犹不及

【原典】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爻辞新解】《大过卦》象征极为过分:房屋的栋梁受重压而弯曲;利于前去行事,亨通顺利。

【原典】《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爻辞新解】《象辞》说:“《大过卦》的卦象是巽(风)下兑(泽)上,巽在这里代表木,故为水泽淹没了树木之表象,象征极为过分;君子取法这一现象,就应当坚持自己的操守,进则超然独行,不必顾忌和畏惧他人的非议;退则逃避世间,不为隐姓埋名而苦闷烦恼。

【原典】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爻辞新解】初六,本来直接把器物放置在地上就可以了,现在又用白色的茅草衬垫在器物的下面,使它更加安稳,所以不会发生灾祸。

【原典】《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用白色的茅草衬垫在器物的下面”,是说行为非常小心谨慎,所以不会发生什么灾祸。

【原典】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爻辞新解】九二,已经枯萎的杨树重新又长出新的枝芽,老年男子娶了位年轻的妻子,这种现象没有什么不利的。

【原典】《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老年男子娶了位年轻的妻子”,虽为过分,但由于能够刚柔相济,所以不会发生不利的情况。

【原典】九三,栋桡,凶。

【爻辞新解】九三,房屋的栋梁受重压而弯曲,结果必然发生凶险。

【原典】《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房屋的栋梁受重压而弯曲,结果必然发生凶险”,是因为阳刚极为过分,所以不能再来辅助它,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原典】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爻辞新解】九四,房屋的栋梁向上隆起,克服了弯曲,可以获得吉祥;不能再弯曲,再弯曲就会出问题。

【原典】《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房屋的栋梁向上隆起,克服了弯曲,可以获得吉祥”,是由于九四爻本身能使栋梁不再向下弯曲。

【原典】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爻辞新解】九五,已经枯萎的杨树重新又盛开鲜艳的花朵,已经衰老的妇人嫁给了年富力强的男人,这种现象既不会遇到什么祸害,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原典】《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已经枯萎的杨树重新又盛开鲜艳的花朵”,表面现象又怎么可以长久保持下去呢?“已经衰老的妇人嫁给了年富力强的男子”,这种婚配是会令人深感羞耻的。

【原典】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爻辞新解】上六,涉过深之水以至于淹没了头顶,就会发生凶险,但最终不会有祸患。

【原典】《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涉过深之水会发生凶险“,但如果能及时补救,还是可以化险为夷,最终不会有祸患。

【读解】

阴阳两种势力在相交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失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扭转局面,挽大厦之将倾?君子应按照中和的原则,进行适当的调整。

大过卦,讲述谋求大发展的非常之法。

当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却没有达到宽裕随心所欲的境地,没有达到寻求大发展达到刚柔并济的理想状态。

现实中发生了失衡的状态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况,依照中和的原则,抑制自己,使主观行为合乎中道,这样分析问题,尽管在大过的危机之时,依然能够寻找到转化的契机,是君子所为。

君子观此卦象,应当树立坚韧不拔的人格精神,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毫不畏惧。这样做才能不感到苦闷烦躁。

大过之时,君子立承重任,应当周密考虑,图谋大事,慎之又慎,不可以疏忽大意。

就其刚过而言,需要谋求阴阳并济的势力并存的协调局面。阳盛之势发展到及至,独断专行,不懂得以中道自我抑制,后果凶险。

因此,对人对事采取中间态度,似乎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过头或不及都失之偏颇。相比之下,不及比过头还要好些,所以才有“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这样的说法,以及枪打出头鸟这样的做法。

【事典】

三分天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屹立于孙曹两大势力中,最终形成天下三分之势可说明此爻爻义。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国阳都县人,为诸葛丰后裔,其父为诸葛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病故,8岁时父亲去世,14岁时随叔父诸葛玄先后辗转豫章和荆州。17岁时,叔父诸葛玄病故,从此开始了“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居生活。

在南阳隆中山村隐居期间,诸葛亮耕作之余,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政治。于淡泊的心境和宁静的环境中,诸葛亮读了很多很多书,有《申》、《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他读书的方法是博览,“独观其大略”,也即只把握书中的要点,着重领会精神实质,学以致用。随着学识的增长,诸葛亮对当时社会的动乱局面及形势发展趋势的认识更加清楚。亲身经历了东汉王朝的崩溃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亲眼目睹到乱世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使他对先贤的政治、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匡扶汉室之大计,诸葛亮十分感动,便向刘备献出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谋略即著名的《隆中策略》(也称《隆中对》)。当年,诸葛亮27岁,从此协助刘备开始了为“三分天下”而奋斗的政治历程。经过14年的斗智斗勇,“三分天下”之预计最终变为现实。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正式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以丞相辅佐。从“三分天下”的政治设想到三国鼎立的实现,实践证实了他的设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相吻合,这在中外历史上是罕见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并为刘备制订了兴复汉室、成就霸业的计划,诸葛亮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构想的正确性,中国也像诸葛亮预料的那样成三足鼎立之势。“三分天下”的政治设想与三国的历史进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政治智慧以及军事才能离不开广博的学识,诸葛亮广博的学识得益于隆中生活的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学养,在这方面诸葛亮是有很深的感悟的。《诫子书》是诸葛亮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也是自己在这方面的亲身体会。“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短短八十六字,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夫学须静也”,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要抓紧时间学习,去琐碎,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途悲伤。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才即学识、能力,学识、能力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习就是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诸葛亮在十年的隐居生活中,博览群书,认真学习和研究了前人的思想,尤其是战国时期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一些思想,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等,他精研《申》、《韩》、《管子》、《六韬》等,并写下了《论诸子》一书。天才来自于勤奋,诸葛亮一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才能,正是他在淡泊宁静境界中学习的结果。

“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道出了志与学的关系。淡泊宁静是成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一个人淡泊宁静,无求无欲,是否就一定能成学呢?不一定。历史上隐士大有人在,一些人为了逃避现实而隐居,但并未能成学,有的只是虚度一生而已,真正成学成才的极少,“多不接世,悲守穷庐”。为什么呢?这就是个“志”的问题。逃避现实是无志的表现,无志是不能成学成才的。志,还有个大小的问题,在淡泊宁静的基础上,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则不成学不成才。所谓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相一致的志向。诸葛亮隐居隆中,之所以能博览群书,成学成才,一个根本的内因是:胸怀大志。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自励,正说明当时诸葛亮志向远大,非等闲之辈。我们知道,管仲是春秋时期非凡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曾辅佐齐桓公实现了霸业;乐毅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当时乐毅扶持的是弱小国家——燕国,率燕兵一举攻下强大的齐国七十多个城池,结束了分裂混战局面。

【感悟】

诸葛亮所处的年代正值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不止,民不聊生。他隐居隆中,淡泊宁静,勤学苦研,为的是救国于混乱,救民于水深。这就是诸葛亮的大志。《隆中计策》就是诸葛亮大志的表述,并为此大志,他极力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稳定局面,真正实现了救国于混战,救民于水深之夙愿。

震宫 泽风大过卦

阳刚过度不寻常

枯木花开水泽床

长就栋材堪受压

自强积极定吉祥

同类推荐
  • 老子说人生

    老子说人生

    本丛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丛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插图亦是一流,实是同类书的样板!本书采撷老子思想精华,畅说人生哲理。每章先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人生哲理。再链接《老子》相关原文进行解读,将老子的思想通俗化、具体化,把玄之又玄变为实实在在。本书说理就说透,绝不绕来绕去,故作高深。有网友评本书:一天就可以读完,但一年后还可以再读。
  • 人文常识悦读

    人文常识悦读

    人文,是人类创造的精华,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结果。人文的范围很广泛,它包括人创造的一切东西,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除了自然之外的一切都是人文,人文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正在增长知识,正是积累知识的绝佳时期,本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只有拥有的知识越扎实,赢的实力才会越大。
  • 心态即命运

    心态即命运

    本书是一本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心理建设的图书。全书分成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纠正心理失衡、克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化解压力、实现幸福人生等几大主题,是作者多年演讲的精华结晶,非常适宜年轻人阅读。
  •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庄子是一位自由心态大师,在感怀世事之情方面,他那种感悟是超然的。那种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闲适的逍遥和“扶摇九万里”的心态,确实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庄子渴望平静的生活,主张人不要为利而忙碌,呼唤人性的复归。本书对庄子哲学中心态的研究,以告诫人们心态虽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却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 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

    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

    本书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坚定世界观的思维选择,《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尼采的人生劝诫)》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心理暗示,从容地面对生活。
热门推荐
  • 俟千年盼卿归
  • 课外雅致生活-建筑设计漫谈

    课外雅致生活-建筑设计漫谈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一个人看过的风景

    一个人看过的风景

    一次偶然,陈晟和鹿筱相遇,但是之后的一切都显得不可思议,鹿筱和陈晟在北京大学的一切......
  • 对不起,相隔一方

    对不起,相隔一方

    他这一生一直保护她、守护她。直到他为她挡了一刀,“林颖灏,你干什么?你干嘛这么傻?”“因为,我爱你!”他温柔的贴上她温热的唇,许久,他才恋恋不舍离开,“去医院好吗?”“嗯!”........那天他离开了医院,晚上,他把她欺压在床,“你干什么?”“我说了,我很爱你,你好美!梦泽,我想要了你!”........
  • 皇部神偷任炎珂

    皇部神偷任炎珂

    神偷穿越异世大陆!这是神马节奏?为异世大陆的人们祈祷一下!千万不要碰上这坑爹的任炎珂!【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叔,我有了(完)

    大叔,我有了(完)

    16岁的她,28岁的他。一次难分对错的相遇,一段悖谬世俗伦理的情缘。他们的爱,终不为世人所接受。他爱她,却抛弃她。她爱他,却背叛他。历经沧桑,当她成熟长大,正当风华,他却已然苍老,他们的爱,还能否继续?………………她:大叔,你这么老,都可以做我爸爸了。他:我不介意你叫我爸爸。她:那你可以像爸爸对女儿那样无限的疼爱我,包容我吗?他:可以。她:那我可以去找男朋友吗?他:不可以!她:为什么?你不是说了会无限包容我,疼爱我吗?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 忏悔日记

    忏悔日记

    50年后,唐逸终于出家开悟,他在众僧面前,讲述自己的凄婉爱情:他,本名谭磊,三岁时被拐卖到唐家,成了唐逸,在唐家,他还有一个做警官的弟弟唐文君;二十岁时,唐逸地质学博士毕业,因为女友意外死亡,终参加黑道;在寒风岭偷盗金矿,唐逸亲手活埋了亲父,却不知晓;后来,她遇到了宋美兰。因美兰与前女友极像,终与之相爱。但结婚当日,美兰却遭黑道杀害;美兰死后,唐逸痛苦至极,在其坟墓发誓,终不再娶;但在喇嘛干,偶救一女;后发现,该女子实为唐逸同村故友,在两人两岁之日,与其订了娃娃亲;女子身上有一信物,鸳鸯同心锁;一把鸳鸯同心锁,凄婉爱情,终揭开唐逸身世..
  • 种植小窍门

    种植小窍门

    本书讲述了一些家庭种植花草的小窍门。盆花浇水要掌握哪些原则花谚说:"活不活在于水,长不长在于肥。
  • 摇荡的星际变化的一切

    摇荡的星际变化的一切

    在浩荡的宇宙之间,时光早已消逝在黑暗之中,在一艘老旧的采矿船内工作或生存的人类过着一种盲目寻找着一个名字叫热光球的新能源的生活,可是当一个长满着奇怪又陌生的肉菌的陨石出现在他们船的甲板下时,恐惧也就便出现他们的面前。
  • 管理者必知的42个黄金法则

    管理者必知的42个黄金法则

    自人类出现以来,管理活动便随之诞生了。与此同时,逐步产生了管理思想。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提炼与汇总,这种思想形成一门学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