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7000000013

第13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6)

还有,柏拉图曾经说过,声音与颜色在一起就称为“两”,单独拿出其中一个就是“一”。这其中也有语法错误,我们可以说“地球有一个卫星,那就是月亮”;但是不能说“月亮就是一”。这个一,可以指数量,也可以指一个类别,但是不能用于事物。“一”是个单纯的数,是用来表量的,而不是表质,我们可以说月亮是圆的,不能说月亮是一。

以上证明了逻辑与数这类知识不是来自于知觉,柏拉图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他的证明过程是错误的,尽管他的结论是正确的。

第二个论据是“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还有人认为应该是“每个人都是衡量万物的尺度”。这里必须要区分知觉与推论,自己感受到的属于知觉,你知道的别人的知觉是推论来的。

推论同知觉一样属于个人行为,凡是我所信的,必有相信的理由。比如法官在听取他人证词的时候,如果仔细听,会发现证词中的判断比自己主观的推论更准确,这样法官就会以证词为依据,而不是自己主观的判断。这说明他承认别人比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更有智慧。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普罗泰戈拉的论点中并没有否认自己会犯错。柏拉图从普罗泰戈拉那里推论出的知识将进入无政府状态,如果我的上述推论正确的话,柏拉图也将是正确的。但是经验主义者不承认这一点,它们坚信知觉可以判断推论正确与否。

一切事物都在流变,柏拉图歪曲了这个学说。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我们在看见某一事物,并说出它的特质的时候,就不能说在说的过程中这一特质就已经变了。我们说这个苹果是红的,不可能等我们说完,这个苹果就已经变成不是红的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但是在观察发展的时候应该有参照和标准。

同时,要想进行讨论,就要先给讨论用的文字明确一个定义。但是这样做容易导致绝对化。文字的含义是在不断变化的,含义的变化是依照它描述的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上述这些不适合数学和逻辑领域,这些领域不要求规定文字的含义。柏拉图因为毕达哥拉斯的原因,将其他领域的知识都以数学领域为根本,所以会犯下错误。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对待亚里士多德,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和前人比,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参照后人,他也犯下了巨大的错误。在他的错误方面,后人也负有责任。亚里士多德死后一千多年间,没有出现与他匹敌的哲学家,因此这段时期内他是绝对的权威,包括在科学方面。这样,他就成了思想和科学发展的阻碍。十七世纪至今,每种新学说的提出都是从推翻亚里士多德开始的。我们在介绍他的时候,必须要将他身后的荣誉和错误放到一边。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左右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他十八岁到雅典拜柏拉图为师,在雅典待了二十年,直至柏拉图去世。此后他开始游历,相传他做了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亚历山大十三岁,已经被指定为马其顿王位继承人。关于两人之间是否是师徒关系,一直有争议。黑格尔就认为亚历山大在事业中表现了哲学思想,可能师承亚里士多德。

尽管亚历山大酗酒、残暴、迷信,等等,但是这不能抹杀他的功绩,他保全了希腊文化的传统。我在亚历山大身上看不出亚里士多德的影子,亚历山大任性且冲动,不像是受过教育的人。即使亚里士多德做过他的老师,他也不把这位父王派来的老师放在眼里。亚历山大对于希腊文明的敬意是当时外来人的共病,不能看做是亚里士多德的功劳。

在政治方面,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几乎没有交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国家是城邦制,但是在亚历山大那里是帝国制。

公元前335年开始,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立学园,专心著作。至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雅典人开始报复亚里士多德,并以不敬神之罪判处他死刑。但是他逃到了外地,并在第二年死去。

作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独特的。他的教学方式是教授式的,他的著作是系统有条理的。他的著作中没有激情主义,淡化了宗教成分,语气平凡但是富有内涵。他最擅长的是描写细节与进行批判。前人中犯的错误大多是因为年轻时自高自大,而他则是因为年老后依然没有摆脱世俗和偏见。

想要描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最好的切入点应该是他对理念说的批评以及他自己的共相学说。他反对理念说,并提出了许多论据。他举例说,人是动物,理想的人就是理想的动物,那么有多少种动物就有多少种理想的动物。他的意思很明确,当个体共享一个谓语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些个体之间有关系,而是因为这些个体都与某种理想中的事物有关系。这一点虽然得到明确,但是亚里士多德没有说清楚,这也导致了后来无谓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他的学说是将柏拉图学说与常识感掺到了一块。这两者本身是很难融合的。因此,我们要想搞明白亚里士多德,最好的办法是先分析其中的常识感学说,再分析另一半,即柏拉图学说。

从某种角度来说,共相论很简单。他认为语言中有专名词和形容词之分。专名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指的,如太阳、月亮、法国等;另一类是泛指的,如人、狗、猫。共相论要讨论的则是泛指的这一类,以及形容词的意义。他认为,“共相”的意思就是可以用于描述许多个主体的东西,不能被这样描述的就是“个体”。

专名词所指的东西是“实体”,而形容词所指的东西称为“共相”。共相与实体的区别举例来说,“这个”是指实体,“这类”指的则是共相。亚里士多德认为共相名词与实体名词是不可能转换的,因为实体都是特指的,共相是共同的,两者没有交集。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非常通俗。因为有许多东西是红的,所以我们才说有红;因为许多事情是美好的,所以我们才说有美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的,红的脸蛋也有时会变得苍白,美丽的花也可能枯萎。但是脸和花的本质没变。由此得出,形容词是依赖于专名词存在的,专名词的存在与形容词无关。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过其中有偏见。

如果再把这个理论细究下去,则有些困难。我们可以说红不能脱离主体独自存在,但是可以说它脱离在红脸蛋和红苹果上的存在,它还可以体现在红太阳、红花上。这样,主体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虚幻了。

这些矛盾其实源自哲学语言与现实语法之间的区别。语法中,语言可以被分为专名词、形容词以及关系字;我们说:“约翰很聪明,詹姆士很傻,约翰比詹姆士更高。”其中的专名词是“约翰”与“詹姆士”,形容词是“聪明”与“傻”,而“更高”则是关系字。在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哲学家那里,他们只看到专名词和形容词也就是共相,而忽略了关系字。如果将现实语法改造成哲学语言,那样就不会有矛盾了,不过那样问题也就变了。

共相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进步,不过当时亚里士多德并没有阐述清楚。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派还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本质。“本质”不等同于“共相”,本质是指“你之所以是你的本性”。没有了这样的本性,你就不再是你。个体与品类都有本质,这个名词在后面还要讲到。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与“质料”的区别(“质料”不同于与“心灵”相对立的“物质”)。例如,大理石雕像中,大理石是质料,塑造的形状是形式;铜球中铜是质料,球形是形式。

他继续说,事物的实质是凭借形式使得质料成为某种东西。他认为东西肯定有界限,这种界限构成了东西的形式。如大理石雕像的形式是它的形状,如果不把大理石从山中开采出来经过雕刻,把它同山中乱石区分开来,那它的实质就是石头,而不是大理石雕像。是形式让质料有了实质,是事物的界限让它有了形式。

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的心灵是形式,身体是质料。这里的形式不同于形状。是心灵让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眼睛的目的是看东西,脱离了身体便不能看,其实真正在看东西的是灵魂。形式无论体现在物上,还是人身上,看似都有目的,在这一问题上是统一的。这是我们能认识到的形式,它的其他方面则非常复杂,很难理解。

亚里士多德还说,形式是一件事物的原始实质。在一个人制作出铜球之前,铜已经存在了,球形也存在,他需要做的不过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质料同形式都非他所造。也并不是每件事物都有质料,有形式的质料变成了实物,没有形式的质料是一种潜能。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实质,与质料没有关系。他认为形式与共相不同,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认为形式的实在性强于质料。策勒尔在评价这个问题时说,尽管亚里士多德坚定地追求真理,但是他的“形式”同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形而上学的。

如果他承认同一形式可以体现在不同事物上,例如某人制造的两个铜球都是圆的。两个球的圆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那样铜球的形式既是相同的,又是个体的、有别的。按照他形而上学的观点,事物的形式越多,质料越少,本质就越可知。因此想要知道更多,就得让事物体现出更多的形式。这就与他前面的观点产生了矛盾,即事物的形式便是它的实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与现实,质料与潜能是对应关系的。拥有的形式更多,事物则越现实;形式会在质料的基础上变幻出更多形式,因此质料是一种潜能。这种不断地变化被称为演化。按照这种学说整个宇宙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亚里士多德对“潜能”这一概念应用不当,我们可以说“一块大理石是一座雕塑的潜能”,但是将“潜能”当做是一个不能再简化的、单纯的概念是不对的,它包含着太多混乱的思想。

在神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其他领域的学说一脉相承。他思想中的“神学”其实与我们现在说的“形而上学”是一个意思。

他将实质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既可以感觉又可以毁灭的,如动植物;第二种是可感觉但是不可毁灭的,如日月;第三种是感觉不到也不会毁灭的,如灵魂、神。

他认为思想是美好的东西,所以神拥有纯粹的思想。思想是形式,它的体现是身体,所以神也有生命,并且是永恒的生命。神是最美好的、永恒的生物,他的生命延续不断。

他口中的神与基督教中的神有区别,前者不如后者神通广大。他口中的神是完美的,不能再在他们身上寄托任何东西,那样就会破坏他们的完美。神在思想方面是纯粹的,他不考虑世间的俗事,只对思想进行思考。

当时除了神之外,天文方面的研究还发现了其余的“不动推动者”。这是一个费解的概念,我们会在下面讲到。其余的“不动推动者”估计有四十七个或者五十五个。亚里士多德也谈到了这一点。

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不动推动者”。原因被亚里士多德分为四类: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举例:大理石是雕像的质料因,雕像的本质是形式因,锤子、凿子、石头之间的碰撞是动力因,为什么要制作雕像是目的因。“不动推动者”是一种目的因,为变化提供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宗教气氛很淡,但是在这里有所涉及,我们顺便说一下他在宗教方面的思想。

神是最为完美的纯粹思想,他没有任何目的。世间到处充满了不完美,他们能感觉到神的存在,并被神推动向前发展。所以神是目的因。推动的手段是将形式与质料结合,思想是没有质料的形式,整个世界都在朝着偏重形式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朝着神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演化论,尽管因为质料不可能被毁灭而这种变化过程不可能完成,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生物学知识。

上面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有片面性,其实希腊人思想中喜欢静态,不喜欢变化。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

关于亚里士多德是否赞成“灵魂不朽说”有很大的争议。阿维罗伊和伊壁鸠鲁派都认为亚里士多德不曾赞成过。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复杂而不明晰,容易被误解。《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与身体是合二为一的,看似灵魂将随着身体一起腐烂掉。但是他又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两者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并认为灵魂是身体的目的因。

同类推荐
  • 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荀子

    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荀子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集中记录了荀子的言论,对于研究荀子及先秦学术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美学思考力——释放灵感的配色法则

    美学思考力——释放灵感的配色法则

    在色彩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什么样的色彩才是最美的?或许,这个问题就连享誉盛名的绘画大师都无法确切地回答。实际上,色彩的搭配没有绝对性,何为美的配色也没有具体的答案,只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搭配出的色彩具有象征意义、能够深入人心,那么就是优秀的色彩作品。为了帮助读者体会大师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本书不仅挑选了众多西方绘画作品,还从图例的鉴赏和分析中,提炼出经典的配色技巧,帮助读者抓住色彩的特性,从而增长对色彩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

    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归真,鄙视功名利禄,求得自身的逍遥,庄子的书大多是通过对各家学派的批判,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庄子一样的逍遥心态,会让你保有一份闲适,一份快乐。 中国的哲学源头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其中尤以儒、道两家为主流,而庄周的《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比如陶潜,比如李白,相信你也会因此过上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 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本书作为戈国龙先生日记随笔的第二本,主要记录了作者自2005年至2010年期间的学术研究,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作者记悟的过程和心得。
  •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针对研究者对菜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种种不同理解,本书试图以个体的整体关系问题为主线对它进行系统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的角度考察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动机、出发点和目的,试图揭示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的思相实质和真实意图。第二章集中探讨菜而尼茨怎样使个体成为真正的实体并说明个体何以成为独立自方的实体。第三章着重阐述菜布尼茨怎样说明独立自主的个体之间的有序共存和协调变化的普遍和谐问题。第四章讨论菜布尼茨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思想,第五章分析菜布尼茨的上帝论。第六章主要研究菜布尼茨的两大逻辑原则及其与他的两大形而上学原理的关系。
热门推荐
  • 入蕃曲

    入蕃曲

    天渊是一个杀手组织,其中最危险的便是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六个杀手,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也不可能知道他们是谁——死人就算知道再多的秘密,他也只是个死人。天罗,接到了最后一个任务。他决定做完这个任务,就退出天渊。。。。。。
  • 惊雷之雷帝传说

    惊雷之雷帝传说

    一道惊雷一场梦,一道惊雷一场情。一个被人唾弃的少年,历尽种种劫难,最终成就一代雷帝,却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幻,一切不过是一场阴谋,一切不过是一场荒唐。侠骨柔情抵不过似水流年,多年以后天地间留下的唯有一个关于一代雷帝的传说
  • 暗卫造反了

    暗卫造反了

    曾经的年少轻狂,换来现在的权倾天下。曾经的孤独寡言,换来现在的独他不恋。
  • 帝后之双姝倾城

    帝后之双姝倾城

    佛书曾记,并蒂莲开,转世化物,天下云起。她自沙漠中缓缓走来,巧笑颜兮,引得四方云动。半世欢喜半世忧,天命加身,误入一场动乱天下的血雨腥风。多年以后,“老实交代,当初特意接近我,是不是看本姑娘才貌双全,心生歹念了。”明黄的身影连头都未抬:“皇后,是朕昨夜太过努力了吗,怎么一早就开始说胡话了。”话音刚落,转瞬间就没了人影。男子若有所思,这样就想跑路,当他这个皇帝是作假的。“来人,摆驾,朕要去找皇后唠唠嗑。”
  • 万极之剑

    万极之剑

    何为正?何为邪?何为善?何为恶?谁可以绝对分清。看一少年如何在宗派控制的世界中,为了心中理想不断前行。在过程即发现答案,也悟得何为最强大的力量………<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我们再爱一次

    我们再爱一次

    莫蔓和洛释曾是那么相爱,就像偶像剧里的男女主角,可是,三年后的他们是在一起了,可是,莫蔓却背叛了洛释,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小五岁的男人……
  • 麒麟奇遇

    麒麟奇遇

    伊溢本来是个平凡的人,但是,一出生,就背着“圣女”的身份活了下去,因为,她的背后有一个很神圣的胎记:麒麟。因为这个胎记,招来了一只真正的麒麟,才得知,自己的前世是这只麒麟的主人!
  • 豪门独家:先生的亿万竹马

    豪门独家:先生的亿万竹马

    龙灵儿一直很困惑,当初怎样跟他相爱的,可经过了这么多年,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她被人用力抱住,“老婆,在想什么?”龙灵儿抬头看着他俊逸的脸庞,“我在想你什么时候带我去普罗旺斯,明明以前亲口答应我的,哼!”尹运奇被她傲娇的表情给萌到了,刚认识她的时候,她太不苟言笑,现在被自己宠着,也喜欢撒娇卖萌了。伸手捏了捏龙灵儿的鼻子,“我的好老婆,都是你老公不好,最近医院太忙,还走不开,下个星期就带你去怎么样?”“呀,真的吗,下个星期就去?那我可得把手头上的事安排好了。”龙灵一边高兴一边思忖地说道。
  • 灵幻女月光

    灵幻女月光

    她可是全国大名鼎鼎的转学达人王,却突然碰上一个陌生男人称是她的爸爸,而她是灵幻女?有没有搞错啊!回到琉璃市,入读超人气学校彩云斋,灵异事件竟接二连三地发生:前世恋人,今生命定,神王之子,未来孩子的魂魄……嗷嗷嗷,她能不能放弃啊!
  • 神秘商人之旅

    神秘商人之旅

    遇到这么一个不务正业的店主怎么破?这果然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严肃脸)上面那见鬼的简介我就不信有人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