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3200000072

第72章 第十题“五四”语言试验及其流变史略 (4)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对“大众语”的主张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一,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二,所以,要推行大众语文,必须用罗马字拼音(即拉丁化,现在有人分为两件事,我不懂是怎么一回事),而且要分为多少区,每区又分为小区……写作之初,纯用其他的方言,但是,人们是要前进的,那时原有方言一定不够,就只好采用白话、欧字,甚而至于语法。三,普及拉丁化,要在大众自掌教育的时候。……现在能够实行的,我以为是:(一)制定罗马字拼音;(二)做更浅显的白话文,采用较普通的方言……至于思想,那不消说,该是‘进步’的;(三)仍要支持欧化文法,当作一种后备。”同上书,第466页。

曹聚仁评论鲁迅这封信说:“他的观点,比我们更积极更具体呢!”鲁迅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中,尽管一方面清醒地意识到迎合大众、媚悦大众的危险;另一方面又在大众利益的道义压力下,表明得相当激进。鲁迅的意见反映了那个时代非常普遍的思潮,当时的左翼作家普遍认为,从“五四”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文学已经脱离了大众,脱离了中国的大多数,觉得经过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仍然存在一个语言障碍问题,一个大众“看不懂”的问题。因此,必须推动语言进一步俗化、大众化,以打破这一障碍。然而,至此为止,这些语言改革的激进论者,一心为大众着想的作家,还没有想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没有想到写作主体自身的问题:不是大众不行,而是“我不行”。如果不首先解决“我不行”的问题,即作家自身的资格问题(这个问题在现代中国,具体地被说明为立场和思想感情问题),其他的都无济于事。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是指出这一点。以往的文学史书,例如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就发现这一点,该书指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缺陷,主要是仅仅看到语言形式的问题,而没有认识到“思想改造”这一根本。也就是说,他们思想的着眼点还是如何去启蒙他人(民众),还只认识到启蒙工具(语言形式)不够俗化,而没有意识到启蒙主体本身(立场和思想情感)的工农化与革命化。只有在思想情感大众化之后,才有资格谈论语言的大众化。毛泽东的《讲话》和瞿秋白的不同之处就在这里,毛泽东的意见集中到一点,就是思想改造应先于语言改造,即先有思想情感的大众化,才有语言的大众化,这正是以往的文学史家佩服毛泽东之处。毛泽东认为,来自上海亭子间的作家(左翼作家——启蒙主体)还有一个足以亡党亡国的小资产阶级的独立王国,不摧毁或改造这个王国,其他的无从谈起。然而,在《讲话》中,毛泽东对文学艺术的俗化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讲话》中彻底主张政治与文学的一元论,即文学从属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服务。这种一元论,自然要求文学和政治同构的语言形式。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兼为启蒙者,他们认为民众是蒙昧的,所以才需要启蒙。但是这种启蒙,是通过“教育”和有阅读理解能力的读者群等中介而实现的。文学家不一定直接把自己的作品诉诸民众,不必要求写出让民众直接“听得懂看得懂”的作品。而政治文学一元论,却取消中介,要求文学直接配合政治、配合正在进行的革命。这样,文学如果不被大多数所了解——多数人看不懂,就是一个严重的极为尖锐的问题了。所以毛泽东论证“普及与提高”两者关系(这个问题如果作为一个普遍性的文学理论问题加以讨论是有意思的),最后的结论是,现在需要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是像“兄弟(妹)开荒”一类让革命主力军工农兵看得懂听得懂的东西。毛泽东没有像瞿秋白那样提出“二次革命”的口号,也没有像瞿秋白那样提出用城市无产阶级普通话代替“五四”式的“白话”,但是,从他一贯的思想和《讲话》中所做的暗示,可看出他与瞿秋白不同——他更喜欢被瞿秋自称做“乡下人”的农民。因此,如果借用瞿秋白的概念,那么可以说:五四文学革命的白话是知识分子的语言,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白话是城市无产者的语言,毛泽东需要的白话是“乡下人”的语言。

当时革命文艺家们均领悟到毛泽东的暗示,所以他们发现了赵树理。郭沫若、茅盾亲自写评论给赵树理以极高的评价。赵树理确实是地道的中国农民文学家,凭他个人的特殊才能和天生的民间趣味,他确实写出非常生动的富有泥土气息的农民口语文学。他和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家们不同,完全超越了知识分子的眼光和知识分子的语言。但是,后来模仿他的人,例如马烽等,却只学到他的“俗”,而学不到俗中的文学趣味与民间趣味,只顾迎合政治需要,结果形成了语言的鄙俗化与政治的媚俗化的双重俗化现象。

而赵树理本人在20世纪60年代新的一场文化革命中也成了被摧残的对象,以至死于绝望之中。他的悲剧说明,1942年之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一元论已压倒一切,即使是最有才能的农民作家和他的农民式的语言,一旦被认为是偏离畸形的政治也会成为罪孽。到了此时,政治标准已绝对化到了使通俗的语言形式也彷徨无地,文学的俗化已发展为文学的极端政治化。1958年,几乎所有的着名的现代作家诗人都参与写作些俗不可耐的民歌以讴歌大跃进。而在“文化大革命”中,除了被关进牛棚的作家之外,又一律写作些俗不可耐的讴歌领袖的诗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大量的政治术语进入文学,能够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大部分是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语言的形象转述。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从梁启超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大约在100年当中,中国文学作为语言现象,是一个不断俗化、不断把文学语言降低为现实语言的流程。这期间,经历了五次俗化潮流:(1)梁启超倡导的“变古语文学为俗语之文学”,但不彻底,也没有形成集团性的文学革命运动,所以被讥讽为类似裹脚女人“放大脚”的运动;(2)胡适倡导的废止文言文、建立白话文旨在平民化的文学革命运动;(3)瞿秋白和其他左翼作家以无产级者白话代替“五四”式白话的“文艺大众化”运动;(4)延安的政治文学一元化的工农兵文学运动;(5)强制性地把文艺俗化转化为政治媚俗化的政治批判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

(三)走出俗化的语言新试验 (1)

在上述时代性的语言流向中,也不断地出现异议的声音。有趣的是这种声音均发自美国新人文主义者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的入室弟子身上。在五四时期,发自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学衡派”身上;30年代则发自梁实秋身上。他们对着眼于民众、着眼于多数人的文学变革主张采取批判态度。他们师承白璧德的思想,强调文学自身的“纪律”(即强调文学自身的规律),认为文学事业本身乃是少数天才的事业,并非多数人的事业,因此,文学的贵族化倾向是天生合理的,而平民化倾向倒是值得怀疑。梅光迪说:“学术为少数之事,故西洋又称知识阶级为知识贵族。

人数天材不齐,益以教益修养之差,故学术上无所谓平等平民主义之真谛,在提高多数之程度,使其同享高尚文化,乃人生中一切稀有可贵之产物,如哲理文艺科学等,非降低少数学者之程度,以求合于多数也。吾国昔日学者,常孤介绝俗,不屑于众人之知。西洋学者亦然。”梅光迪:《论今人吾国学术界之需要》。《梅光迪文录》,香港中华丛书委员会,1956年版,第11页。他认为迎合群众以迎合帝王其目的是一样的,他说:“彼等既以功利名誉为目的,作其新科举梦,故借学术为进身之阶。昔日科举之权,操于帝王,今日科举之权,操于群众。昔日之迎合帝王,今日之迎合群众,其所迎合者不同,其目的则一也。”同上书,第8页。

梅光迪这种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梁实秋再一次强调。他说:“文学是个人的文学,是少数人的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文学,其实‘大多数的文学’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一个名词的矛盾——大多数就没有文学,文学就不是大多数的。”梁实秋:《文学与革命》。载于1928年6月10日《新月》第1卷第4期。

同类推荐
  • 致我们正值的青春年华(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致我们正值的青春年华(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本书包括缤纷的花墙,泥土的芬芳,真情流露,温馨家园,感悟真情,读懂父亲的真诚,真情如歌,父爱如山,活着就是幸福等。
  • 左手功名右手美人

    左手功名右手美人

    本书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敏感,书中收了50篇精彩杂文。
  • 马头墙里的向阳花

    马头墙里的向阳花

    她出生8个月大时,因小儿麻痹导致残疾,恶劣的病情使她生活都无法自理,只有两个食指可以活动。一本古典词集让她找到了心灵的方向,从此走上了诗词文学之路,并有所造诣,被誉为“词界升起的新星”。她勇敢地在网上征婚,寻找自己的爱情,并与一位内蒙小伙子相约,生死与共。为救治患癌症的父亲,她顶着巨大压力,卖词救父,筹集治疗费。她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孝老爱亲“中国好人”称号,其自强不息的经历被媒体赞誉为“安徽海迪”。本书讲述了这位重残女孩的心灵、勇气和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
  • 先秦散文研究

    先秦散文研究

    本书分为十章,内容包括: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与繁荣、《尚书》《春秋》与《国语》、《左传》、《战国策》、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先秦说理散文的早期作品等。
  • 小戏小品小乐胃

    小戏小品小乐胃

    本书包括七篇内容:小戏,小品,宁波走书,相声、独角戏,表演唱,说唱和快板。
热门推荐
  • 双生神明

    双生神明

    我的一生很长,从我诞生起就掌控着这个世界。我没有父母,没有家,没有名字,没有情感。我厌倦了这个世界,我想灭亡这个世界。被世界法则发现后就被打入轮回,再经九世为人。
  • 帝婳

    帝婳

    从诸侯国公主到西华太子相里煦之妃,从西华皇帝相里骜之后到大周女帝,寥寥数语却困住她一辈子,她以为是他欠了她,却不知她又欠他多少,高处不胜寒,她其实一点也不想坐这个帝位......(现在是武德十五年秋。苏婳,十四,燕国长公主,大司徒之女;华芊芊,十三,唐国公主;伯坤,哥哥苏乾表字,三十四;大司徒苏禹,小婳儿父亲,五十;伯潇,太子相里煦表字,二十四仲漓,楚王相里骜表字,二十;伯珣,天子相里昭表字,年岁略(他就一打酱油的,不重要)叔玚,伯珣三弟(二弟已战死沙场),吴王相里昕表字,三十五;雀幽兰(苏兰若)魅,爱上叔玚,两人还没成亲,叔玚就死了,小婳儿的姑姑,燕国大长公主;待更——)
  • 智慧玩神仙

    智慧玩神仙

    一个政府的小职员,重生在一个仙侠的世界里,前世的知识能用上了吗?神秘的香炉到底能帮着吴智能走上什么道路。掌握一些机遇,放弃一些缘分。漫漫修仙路,得之我所失。坐享云端看紫霞,手握仙剑磨砺锋。焚香饮酒细思量,何处炊烟话鸳鸯。
  • 草莽之雄

    草莽之雄

    做过好学生,打过架,当过兵,最后轮为黑头子的刘小光在一次打黑行动下死亡。被不知名伟力牵引,混穿异界,重生为一草原孩童。上辈子做了一辈子的“兵”,这辈子绝对要做王!“我,叫铁木真!”
  • 灵异诡闻

    灵异诡闻

    孟星,从一个摆地摊的小贩手中买了一块黑嘎哒,没曾想里头却蹦出个‘女鬼’为了小命,只得听从女鬼安排,修道术,刨古墓,拔尸牙,骗妖精,坑鬼差。
  • 中学理科课程资源-探索数学发展

    中学理科课程资源-探索数学发展

    追溯数理化的演变历程,对话最新颖权威的方法,探索最成功的课程教学,感受最前沿的科技动态,理科教育的全程解码,数理化的直面写真。
  • 乱舞封神

    乱舞封神

    一次偶然的机会,灏被流放至3000多年前的时代,为了能在那个时代生存下去,更为了那场宿命之战,主人公不得不跨上向神挑战的道路,到底他和他的朋友们能否成功,他们的修真过程又是如何,结局怎样?(以此纪念我钟爱的网游《真封神》以及曾经一起为之奋斗的兄弟们)由于我是第一次写作,故事情节可能比较混乱,希望大家可以给予批评建议.
  • 就这样成为蛊神

    就这样成为蛊神

    搞笑!搞笑!搞笑是本书最大的特色!身无一技之长的有些自恋的大学生颜不羁穿越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人们修习的是一种叫做巫法蛊毒术的奇术。且看他在这个奇异的世界了如何纵横驰骋,幽默搞笑,捉弄不顺眼之人,怀抱天下第一美女,挫败万神之神的阴谋,成为这个世界唯一的真正蛊神的传奇巫法蛊毒修习者等级:门徒——蛊师——大蛊师——蛊王——蛊皇——蛊尊——蛊仙——蛊神
  • 师兄师兄么么哒

    师兄师兄么么哒

    虽然乔念青一穿过来就被送进了魔教,但是……嘛,做个安静的小魔头也是不错,学点本事,闯荡江湖,顺便勾个大侠夫妻双双把家还。但本事学了,可尼玛魔教是个邪教啊喂,不就是扮了个男装,顺便勾搭了个汉子……至于拿命抵吗!师兄救我!…………………………………………………………………………“你家师兄咋样?”“很好很强大。”“请说实话。”“面瘫又毒舌。”“那个,你师兄来了,我先撤了!”乔某人谄媚脸:“师兄师兄,么么哒!”啪!啪!啪!“艾玛师兄,打人不打腚啊……”
  • 神明启示录

    神明启示录

    你所见到的日常,崩坏的世界,不过只是神的一场游戏罢了。“来一起玩吧!”她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