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41900000008

第8章 述而篇第七

述而篇第七

一、谦虚的美德换来的是伟大的光芒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述而》篇是对《学而》篇的注解,这里我们先把《述而》篇的整篇意思给大家说一下。

这个《述而》篇是对于学问的一个进一步引申和注解,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学而就是做学问,就是我们说的为人处世,那么在这一篇章里主要是讲了怎么做人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达到的个人修养。

在君子要达到的个人修养的注解中,孔子主要阐述了一个君子必须有的三个品质,首先是君子必须有仁德,也就是说要有正确的中心思想,其次是君子必须要有信义,最后讲的是君子必须按照礼的精神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这个主线我们先列出来,也可以看出,这个述而篇是对前面的篇章做一个总结和归纳。

我们来看开始的这两句话,这是孔子对于学问和学问的教育的态度。孔子说,我是讲但是自己不作,讲什么呢?讲古人的思想,是不是古人的所有思想都讲呢?不是,是我进行考证后认为是可信的我才讲,所以我可以稍微骄傲一下,大概我能够和老彭看齐就很满意了。

这里述而不作就是说我只是陈述古人的话我自己没有什么理论的东西,当然这个是孔子的谦虚了。信而好古,就是说我喜欢并且相信经过我考证过的传统文化的东西。老彭是两个人,一个是老子,一个是一个是彭祖,老子我们不用讲了,大家都知道。彭祖是谁呢?彭祖相传是一位养生专家,有的还说他是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中国武术、气功大师,著有《彭祖经》,说他活了八百年。

这句我们主要看的是孔子做学问的谦虚态度,他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证和发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儒家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准则。就是这样,孔子也很谦虚,只是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想向老子和彭祖看齐罢了。

我们再看下一句,关于学问和教育,孔子是这样说的,做学问要默默的去领会,要心无杂念,不但自己做学问的志趣永远不会厌倦,而且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也不能感到厌倦,就是这样的,我也就是做到了这些而已。

孔子说的做到这些容易吗?当然很不容易,自己学习很有乐趣,从来不感到厌倦不容易,教育别人的时候也不感到厌倦就更不容易了,尤其是遇到一个不喜欢学习的,或者遇到一个榆木疙瘩,还有遇到哪些抬杠的,你说要对教育不感到厌倦何其难啊!

那么孔子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对传播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个就是孔子的仁德思想,仁者爱人,他喜欢每个人,都希望用教育和感化来培养后人向着仁的方向进步。

这个大爱的精神是我们为之深深震撼的。我们崇敬孔子并不是他提出的儒家思想,我们要崇敬他这种大爱的精神,这种悲天怜人的具有菩萨度人的崇高精神如同日月,他的光芒照耀了我们所有后来的人,并且会在将在将来一直照耀下去的。

二、快乐的人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这个段落有四句,有两句是孔子的忧患与感慨,但是我给这一节起的名字却是快乐的人生,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到这里描述了孔子闲居在家的时候的坦荡快乐,活泼动人的情景。这个我们要注意的,虽然孔子在当时是忧国忧民忧文化,但是他的人生的状态确实很平淡很坦然的,这个就是君子的修养,因为人生是需要度过的,我们在生活中尽管有种种的不如意,但是生活还是需要一天天的过下去的,痛苦要过,快乐也要过,为什么就不能过的快乐呢?但是我们往往做不到,因为我们被困扰征服了,我们成了困扰的奴隶,这个想起来真的是很不划算的。所以正如孔子说的“君子坦荡荡。”天地生我们于世间,被我们自己把自己绕进去干什么?所以说君子的修养就是我们能够做到这个坦荡荡,既然是坦荡荡,那么还有什么困扰呢?所以说我们还是要依据孔子的君子修养,达到自己坦荡荡的心情,如此一来,不就是快乐的人生了吗?

我们来看原文,第一句话是孔子对社会现象的忧虑,可以说是忧国忧民忧天下啊!

孔子说,仁德不去修,学问不讲求,听到正义的事情自己又不能去身体力行,有问题还不去改变,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其实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忧虑的问题,现在的社会风气可以说比孔子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人勾心斗角,事事投机钻营,学问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品德只是表现给对方的假象,正义面前的冷漠等等,这些我们能不忧虑吗?

那么我们这么做得到了什么好处了吗?我们看现在的人,天天提心吊胆,处处忧愁无以应对,生活以快乐为追求,结果越弄越烦躁,越追越浮躁,追求的快乐变成了遥遥无极的妄想。这些情况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社会的风气之乱不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引导有问题。我们往往会出现直指一端得情况,所以现在很多人怀念五十年代,为什么呢?虽然那个时候大家缺吃少穿,但是精神很饱满,很热情很快乐。但是现在虽然物质很丰富,但是精神很苦闷,这个就是由一端又走到了另一端的原因。这个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

下面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孔子闲居在家的状态,“燕居”也叫“平居”就是平常在家的时候,“申申如也”就是很舒展,“夭夭如也”就是很愉快。多么好的生活状态啊!

然后应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说我已经衰老的很厉害了啊!我好久么有梦见过周公了。

这个话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孔子的一个感慨,我们知道礼起于周公,中国人文文化在孔子之前是周公整理并付诸于社会实行的,孔子对周公是非常推崇的,那么梦不见周公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是因为衰老,是因为不做梦吗?应该不是,我们把前面的话贯穿起来就应该知道,社会风气的败坏也就是说大家对周公的文化的遗忘,作为孔子来说,实现他的思想的路可见是很难的,所以孔子在这里以梦不见周公作为感慨,也是感慨文化传承与恢复的艰难。

最后这一句非常重要,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具体要求,也是孔子教育的中心。

“志于道”说是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志向要高远,要以道作为志向,这里的道我们可以解释为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或者说一个人要给自己定一个历史的使命。当然这个解释是基于我们目前的具体社会生活,如果深究道的话,那么就会上升到哲学宗教的层面,是本体论的东西了,我们不去讲这些,毕竟这些形而上的本体问题很难讲,对于目前的社会现状来说也没有多少必要。

“据于德”就是说虽然历史使命很高远,但是起步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在现实生活中要以什么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依据呢?就是德,就是要有品德品质。

“依于仁”是依傍于仁,我们知道仁的最高标准是什么,是仁爱,就是说要爱人,爱社会,爱天下之大爱。

“游于艺”说的是什么呢?“艺”是“礼、乐、射、御、书、数”的总称。礼乐我们都知道了,就是我们现在的文化艺术,射就是射箭,就是军事、武功。“御”就是驾车,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技术技能的问题。“书”是文学。“数”就是科技的意思。

这六个方面总体加起来就是孔子所教育的学问所涵盖的生活内容,就是说一个人从成年后要做的事情是首先要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然后加强品德修养,建立从狭义的爱人到爱天下的仁心,当这些品质具备了后再去学习六艺的知识,学成后就是一个成熟的人了。

这个段落再孔子的思想中很重要,没有哪一个章节对学问作出过如此细致具体的称述的。这个章节叙述的明白透彻,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孔子教书育人的目的和内容,也是孔子教育的中心思想。而且在中间穿插了孔子居家时候的状态来具体说明了达到成熟状态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中都是快乐的,是坦然的,也就是舒展的,生动的。

这个段落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很有用处,自我的成熟怎么进行,面对生活怎么去看,把这些学习了看明白了,生活可乐而不为呢?

三、教育的又一方法—刺激和诱导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这个章节讲述了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然后也记述了孔子在日常生活的一些方面。但是第一句关于孔子的“学费”问题,到今天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先看“束修”按照古人的说法,束修就是学生拜见老师的时候的见面礼,也有说“修”就是腊肉的意思。这个在学术上纷争的厉害。

我们看历史的很多书籍就可以看到,古时候小孩子长到十五岁的时候就是要进学堂去学习的,这个时候行师生之礼,当然是要带上一些礼物的,那么这里的文字如果断成“自,行束修,以上者”的话,我们就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应该是孔子说,凡是超过了十五岁以上的人,如果来拜见我,我都会教他的。因为古汉语中从来没有出现“自……以上者”的短语。

另外南怀瑾大师对这个话的解释是这样的,他说这个话的意思是凡是能够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且又有上进心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我本人还是比较肯定十五岁以上这个解释的,因为作为孔子来说,他的中心思想是仁爱,还没有教就要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反省自己并且能约束自己的话,这个和大仁大爱是有些不合适的。

这仅仅是一个小的学术问题,并不是重点。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里就是这个段落的重点了,是孔子教育的方法,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激愤的心情,也就是说较了真,非要把这个事情给弄清楚不可的这个状态就不要去启发他,这个我们在生活也是很有感受的,因为你没有对这个事情着迷的时候,你去启发他知道结果对这个人来说是没有意思的,既然没有意思他就不会感同身受的,所以说启发学生也是要看火候的;接着孔子又说,如果能够对一件事情做到不确定性,引起他的怀疑,让他有兴趣去弄清楚,这样再去开导他。这就是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方法,也是学生对这个事情影响深刻而不会忽略的重要方法。

接下来孔子又说,如果给他讲一个问题他不能推举出其他的问题来,那教育他还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他学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处呢?也就是说书呆子是没有应用价值的。

这一段讲述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就是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做到自动自发,举一反三,如果启发了引导了还达不到,那这个学生只能读死书,只能充其量是个书呆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后面两句话是对孔子仁爱精神的生活中体现的写照。

说孔子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旁边有居丧的人,他从来都没有吃饱过。如果孔子有一天伤心了,流泪了,那他一整天是不会唱歌的。

这个我们在生活中也是有体会的,人的同情心理人共有之,这里不再多说。

这个段落对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堪称精彩,也对我们在生活中对事情的理解和对他人的教育感化方面不失为借鉴和对照。

四、事业有机遇,财富有原则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这个段落主要讲述了一个君子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如何自处的学问。

说有一天孔子对颜回说,如果国家要用我我就出来为国家做事,如果国家不用我我就隐退,把自己藏起来。这种情况恐怕只有我和你颜回可以做的到。这个时候子路说话了,说老师你如果统帅三军,你带谁呢?看来子路是有些不服气,不过不服不行,因为颜回确实道德修养很高的,所以子路就从他自己的长处去说,就说到军事方面,如果老师你要是去做,那么是不是就得带我了呢?孔子说,像一个暴虎一样看见河流也不管能不能过就想跳过去,而且淹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才不带呢?这个对话很有意思,也很风趣,因为孔子认为子路是有勇无谋,至少想问题是想的不周全了一些吧!所以就调侃了自己学生一下,然后他接着说,一个好的统帅,遇事一定要慎重,谋划要周详,这样就会成功,这才是我要带的人。

这一组对话讲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可是一个大问题,是关于君子的用和不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其实都不为国家所用,但是他居家还是能那么舒展安详,心情愉悦,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修养啊!只有修养达到仁的境界的人才可以达到的状态啊!我们在生活中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比如说一个组织中因为某些原因,有些人是没有被重用的,这个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很重要的,所以我们看君子是怎么样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呢?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有勇无谋的问题,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好多次,尤其是我们讲的领导人的“无为而治”的问题。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事前要把工作做好,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考虑好!就会促使事情成功,这个在这里的意思也是这样的。

这个故事讲完了后引出了一个孔子对立身处世的一个态度来,孔子说,富贵如果是通过正道的方法可以求来的话,那么别人要我做拿着马鞭这样的事情,我都可以去做,如果富贵不能通过这种方法去求得,我还是服从我的爱好,走我自己的路吧。

这里的意思我们要明白的,孔子讲的意思实际是富贵是不能求来的,如果是求来的,实际上已经是没有了正道这一说了,一个求字便已经脱离了正道,何来符合正道的求来的富贵呢?

这段话在《论语》中很有名,但是解释也是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我讲的这个是南怀瑾大师的解释,是比较符合孔子的财富观和价值观的,因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也有人解释是说孔子认为只有做学问办教育的事情是不求人的,而且也符合孔子的爱好,所以孔子说我还是做我喜欢的事情吧。

这个解释也有些道理,反正我们就不在此讨论了,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孔子对于富贵的求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必须符合于正道,符合正道就去做,不符合就算了,不要因为富贵而违反正道的原则。

这个和上面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起,构成了孔子的立身处世观念,那就是对于功名,有机会就去展现,对于富贵,如果是合于正道的也是可以去争取。如果没有机会就做合适的事情,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不合正道就不要去争取,还是过自己目前的生活。这两个事情还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注意,一个是不能由自己所掌握的,一个是自己拥有决定权的,自己不能掌握的就看环境的变化等待机会的到来,能够自己掌握的就要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原则。这个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也是可以供我们借鉴的。

这个段落的最后两句话还是对孔子的写照。一个是说孔子最小心注意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另一个说的是孔子听了《韶》乐以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滋味,他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这样高的境界啊!

这个段落我们要看到,一个人处在一种环境中的时候,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是要等待时机,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是要掌握原则。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这个也有现实意义的,我们每天所面临的人和事都在发生变化,在没有合适机会的时候要善于等待,在有机会的时候还要看是否符合道义的要求,只有这样才是君子的标准。才能够在生活中达到进退灵活,处变不惊的状态。

五、神马都是浮云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段主要还是讲了孔子的个人修养,有学生谈论到了,也有从孔子自己的讲话中体现的,我们看一下原文的意思。

冉有说,孔子要当卫国的国君吗?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在其他国家都是比较艰难的,只有在卫国,国君、南子和大臣对孔子都不错,也照顾的很周全,所以孔子在卫国的时间比较长。

中国古代人口不多,加之又有许多的诸侯国,像孔子我们说他有弟子三千,三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这些学生里面能文能武,可以说国家需要的人才都有,例如冉雍可以做帝王,子路可以做军事首领,子贡可以做宰相,所以说孔子和他的学生如果建立一个国家是没有问题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孔子去一个国家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君王和大臣其实对孔子都是怀有担忧的,因为以孔子当时的条件,夺取一个国家的政权不在话下。

大概孔子在卫国的时间长了,谣言可能就有一些,大概可能说孔子有意要取得卫国的政权,这个话可能也传到了他的弟子的耳朵里了。这个时候冉有可能有些着急了,就问他的同学说我们的老师是不是要做卫国的国君呢?

这个时候子贡就说了,那我去问问老师吧,于是他就进去和老师讲话,这个话讲的很艺术,并没有涉及到冉有问的问题,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你看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知道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第三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最后是二儿子被大家推举到了王位上。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子贡拿这两个不肯当国君的人问话,显然是在试探老师是不是想当卫国国君的意思呢?老师对这两个人的看法就可以说明老师自己想法的。

子贡问了后孔子说,这两个人是很贤良的人啊。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悔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看这两个人本来是可以当国君的,但是为了仁义,自己推辞掉了,以至于在首阳山饿死了,那么他们最后的时候,会不会有所埋怨,有所后悔呢?孔子说,他们为什么要怨悔呢?他们求仁得仁,有高尚的道德目标,而且最后也实现了道德目标,有什么可埋怨的呢?子贡问完出来后对大家说,我们的老师是不会做卫国的国君的。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个是孔子对于仁德的修养,从他和子贡的谈话就可以看出来,正所谓“非义不取”是矣!另一个我们看子贡的谈话艺术,一个对历史人物的请教就把老师的志向试探了出来,这个实在是不简单,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学学子贡的这种谈话艺术,既不会引起矛盾冲突,又不会引起对方尴尬,轻描淡写的就把事情弄清楚了,这个艺术我们一定是要掌握的,尤其是在今天的经济活动中,谈话的艺术可能就是你做事情成功的关键点。

这个《论语》的章节安排很恰当也很巧妙,这个谈话结束后紧接着引用孔子的谈话,进一步展示了孔子对于权力、物质这些修养学问以外的物质的东西的看法。

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有清水可以喝,把胳膊挽起来当枕头,人生的快乐就在其中了!对于那些不合仁义而拥有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没有意义。

这个孔子的讲述和上面的对话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高深修养的人对待名和利的态度,也可以讲一个人如果要有高深的修养,就必须摆脱虚荣、物质的诱惑,那么对于不是正义方法取得的财富与权力对于一个君子来说是很可耻的事情。

下面的话讲的是孔子对学问的喜好和精神,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以后学习《易经》,那么人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这个话我们主要要看为什么孔子说五十岁后学《易经》呢?因为我们知道孔子曾经说过“五十而知天命”的话,五十岁后学习《易经》,人生的经历已经可以去承担这门学问了,所以这个时候去研究《易经》,人生的问题就能搞清楚了,所以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

下面我们看什么叫做雅言,《诗经》、《书经》、《礼记》这些历史文化的结晶都是雅言,这说明孔子讲的学问都是有依据的,也是很规范的。

那么孔子对学问的喜好到底到了什么地步呢?这里通过一个片段展示了出来,说叶公这个人,就是我们传说中“叶公好龙”的主角,他问子路说,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没有回答,也没办法回答,孔子知道了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他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而忘记了吃饭,以此为快乐而忘记了忧愁,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都要衰老了的人呢?

孔子对自己的这个描述也是我们做学问的人应该去学习的,学问的精进必须有孔子的这种精神才行,如其不然,学问就是不牢靠的,也是不究竟的。

为了对求得学问的问题再进一步说明,这里又引述了孔子对于学问的话,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是有学识的人,我只是爱好传统文化,并且靠勤敏去探求的人而已。

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学问的探求首先要喜欢,喜欢了再去勤奋努力,自然就会有所收获的。

这个段落的最后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孔子从来不讲怪、力、乱、神的东西。

那么对于孔子来说,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究竟存在不存在呢?这个我们姑且不谈,我们知道,孔子对神灵这样的宗教性的东西原则是“存而不论”。就是说从来不去谈论这些东西,和我们这一句也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不去谈论?为什么又是“存而不论”呢?

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直主张学问是要为社会服务的,那么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到底对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我们的历史发展来看,如果怪力乱神的东西讨论和关注多的时候,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就比较厉害,社会的动荡导致的结果是民众的灾难。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怪力乱神的东西对社会的安定是起着反作用的,作为一个主张学问要为社会服务的人来说,这些东西还有必要再去谈论吗?

我们说学问是很平实的东西,他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法,就像我们因该怎么吃饭,怎么和人谈话一样,都是我们在生活中要去运用的东西,如果我们去运用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对社会生活来说,只能是无谓的干扰,就没有必要了。

话说回来,一个休养到一定境界的人,生活中的问题他都搞清楚了,也就没有必要因为怪力乱神的这些东西为自己所困,你的智慧是完全可以解决你的问题的,再去深究这些东西等于是庸人自扰的。我们常说“心思不定,看相算命。”是因为你没有中心思想,或者说你不能建立起自己的中心思想才会去依靠这些飘渺的东西幻想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所要的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幻想走捷径的方法,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段落的这个片段很有意思,我们看孔子对于学问的精神是很崇高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问探究清楚,学问的问题搞清楚了,人生就了然于胸,还要搞那个怪力乱神干什么?

六、谦虚但不自卑,自信但不自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两句话一句说明了孔子谦虚的学问态度,一句说明了孔子对于生命的自信。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孔子很有名的句子,我们常常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所以说人人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的,孔子还说,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我们就要学习跟随他的好,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就要自我反省,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个不好的情况,如果有就把它改正过来。

这个话我们看起来很简单,也能想的明白,但是每个人都有傲慢与偏见的弱点,所以说即使别人做的是好的,我们自己的看法要是歪了的话就不会认为别人做的是好的,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找借口,看见别人的好不但自己不学习,反而给自己做的不好的情况使劲找借口,借口找到了就会心安理得,就会认为自己是对的,然后越想自己越对,最后就会认为自己完全对了,这就是人的弱点。

所以我们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后要从我们自身的内心自发的去认可别人的优点,只有把自己说服了,就是说自己的内心真正明白了别人是对的,这样我们才可以自己去改变,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也就能发现别人的缺点,然后自我反省审查,看我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有就一定要改正过来。

这个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做学问,知识的获取在书本在老师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只是还是来自于生活实践,来自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功夫在身外,当然学问也就在生活之中了。

第二句我们先说一下这个话的背景,桓魋是宋国的大夫,他曾经想要谋杀孔子,可能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孔子是怎么说的呢?孔子说,上天生下了我,把历史、文化的责任放在我肩上,桓魋怎么敢?又怎么能伤害我呢?

这就是孔子的自信,这种来自于孔子内心坚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宗教般得坚定,这就是强大的内心世界带给孔子的舍我其谁的精神,我们不但要佩服孔子这样的自信,更要学习孔子对于自己使命的信仰,对自己人生的坚定。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要谦虚,但是在自己的内心里面,在我们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使命上,我们要上升到具有上天降大任与我的这样的气魄和担当中来,这种气魄和担当使得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无比的自信,这个自信也会促使我们更好的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完成上天赋予我们的人生使命。

七、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世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两句话一句是孔子讲自己教育的无保留性,另一句是讲孔子教育的内容分类。

我们看对于学生的教育孔子是怎么说的呢?孔子说,你们觉得我对你们的教育会有所隐瞒吗?我没有任何隐瞒,我的学问就在日常的为人处世及我说话的字里行间,我的这些行为从来都没有不和你们讲的,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教育。

这个话解释起来有些费劲,那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常言说,猫是老虎的师傅,但是猫却给老虎教功夫的时候留了一手,这个在我们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所以才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俗语。这个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流传到最后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寻找呢?很大程度上和这个有关,也许在孔子的时代就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孔子才在这讲了这样的话,他说你们以为我教给你们的东西会有所隐瞒吗?其实没有,我毫无保留的把我的学问教给了你们,那么我是怎么教的呢?我的学问就在我日常的生活中,也就是说在我日常的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也在我谈话的字里行间里,这就是我对你么毫无保留的教育,也是我的教育方法。

那么孔子到底给他的学生们教了什么呢?我们说孔子的最高学问修养是仁,仁是要达到一种境界,这个境界是由什么内容的教育达到的呢?这里的第二句就讲了孔子教育的内容,孔子教育的内容有文、行、忠、信。

文包括了学识和文章,行就是日常的为人处世,学识和文章好其实就是个文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学家,没有什么实际功业的,只有把为人处世这个在社会上立身的本领学到手,才是服务社会,建功立业的基础。忠的概念很宽泛,不仅仅是我们平常说的忠诚,当然我们对于国家是要忠诚的,但这里的忠也包含了对社会上和你发生任何关系的人的诚心实意,对于和自己相关的任何事情尽心尽意,信就是言而有信,有信义,说话算数,一诺千金。

这两句话中关于教育的内容一句很重要,我们目前的教育已经没有办法来讲了,我们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什么呢?大部分的人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拿到各种证件去获得工作职位或者职业晋升用的,所以说现在的文化教育已经失却了它的本来意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我们一直讲“功夫在身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教育首先就应该是品德的教育,就是你的忠和信的德育,然后是学习文化知识,最后是在品德的规范下把学习的文化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个在我们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对于社会的组织成员,在工作范畴的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除了教育组织成员基本的业务知识外,还应该在行、忠、信上进行适当的教育,本来这应该是我们在学校要掌握的东西,但是现在的教育已经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给组织成员把这个功课再补上的。

八、不懂装懂害死人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个段落除了孔子对社会风气的感慨和对生命的仁爱写照以外,着重的一点是论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性。我们看原文。

孔子说,圣人,我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如果有人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达到君子的程度,也是很可以的了;真正良善完美的人,我也看不见了,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有这个达到完美的恒心,朝着这个目标去进步,也已经很不错了。本来什么都不懂却装作什么都懂,内心你空虚却表现的很充实自满,本来应该节俭却整天搞的很奢华,这样的人是很难有恒心向着学问的道路去精进的。

社会风气的日益恶化使得孔子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圣贤的人已经看不到了,完美良善的人也已经看不到了,即使能达到君子的程度,能够向着善良完美的方向去努力,这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但是这个社会却充满了不懂装懂,空虚自满,张扬奢华的家伙,他们怎么能有恒心去向着学问的道路精进呢?

这个是一个致力于学问建设的老师发出的感慨,是的,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是每个人的内心却是空虚的,苦闷的,以至于本来是为了追求幸福感的经济活动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忧愁与烦恼,生活方便了,幸福没有了。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对于人类,我们到底来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我们苦苦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物质的极度满足带给我们的却是精神的极度空虚,人类到底在干什么?社会是不是真的有偏差?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好好思考的问题。我们看到孔子的感叹更应该分析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没有精神支撑的人类到底在做什么?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大到生命宇宙的来源和去处,好好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一条使得我们在任何坏境中都能够愉悦、安然、惬意的生活方式呢?我们是不是依据这个目标来从事一些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呢?这都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对孔子的一个描述体现了孔子的仁爱精神,君子风度,说孔子钓鱼从来不用大网去网,打猎的时候也不射栖息还巢的鸟。古时候士大夫祭祀的时候必须亲自狩猎贡品,所以我们看到孔子有钓鱼和射鸟的场面,但是我们看到孔子做事情是有度的,也就是说是很节制的,而且也是仁爱的,尤其是弋不射宿,我们知道一个民间谚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一般来说在巢宿的鸟不是在喂小鸟就是在孵化,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无论从仁爱、还是从动物保护,还是从君子做事要有度方面来说,都是很高尚的事情,甚至有人说,孔子就是最早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呢。

后面这一句话孔子说,有些人自己很无知,却要装作什么都知道,就是我们说的不懂装懂,冒充内行。我绝对不做这样的事情,做人要多听多问,然后选择正确的去吸收,多看而且去亲身体验,用心记下来,这样就仅次于天才了。

这个不懂装懂真的是害人害己的事情,尤其是一个领导团队的人,如果不懂装懂就会瞎指挥,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就是致命的问题。

所以孔子说,我们就应该多听多看多学,然后判断正确的用心记下来,这就是学问的精神,学问不但要学,而且还要听、要看、要问,是要研究的。我们既然不是天才,就一定得去做这样的努力,惟有如此,别无它法矣!

这个章节我们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首先达到君子和善良的两个要求,在加上对学问的精进,对于为人处世来说,孔子也认为是不错的了。

九、沟通切勿先入为主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段主要还是从仁者爱人为出发点,通过孔子和别人的沟通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与别人沟通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的问题?

说一个叫互乡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很难讲话,什么叫很难讲话呢?很难讲话的人通常有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很难沟通,你说你的他说他的;还有一个叫抬杠,就是说横着说话,不讲理的情况就是这样,比如你说你今天吃的什么饭,他说他不信,然后说你要是把你的肚子划开给我看我才信,这个就叫抬杠。

我们知道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怎样为人处世,我们也讲了仁是什么?仁的字面意思就是两个人,就是讲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怎么才能把问题处理好呢?其实质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怎么才能处理好呢?通过沟通达到一致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处理方法。

那么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大概就是属于这种爱抬杠的人群。这个地方有个年轻人来看孔子,孔子却和他谈了很长时间,他的学生们都很疑惑,大概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这么难说话的人我们的老师还和他有什么说的呢?另一个方面也可能是觉得老师怎么就能和他谈的到一起呢?所以学生们就莫名其妙。

这个时候孔子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对于一个要求进步的人来说,我们就应该帮助他取得进步,不要使别人没有进步的机会,不能使别人退步啊!作为你们,怎么能有这样的狭隘想法呢?一个人洁净自己来见我,我们就应该鼓励他的这种洁净,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有问题,他会改正他的问题来见我,我们就应该鼓励他的这种改进,而不是老记住他过去的问题不忘。

我们看孔子的教育就是随时随地的因势利导,现场教育,因为他讲了这个后马上就进行了总结,他说难道说仁德离我们很远吗?如果我们要求自己达到仁德的境界,那么仁德就在我们身边。意思就是说仁德不是遥遥不及,仁德就体现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上。

如果我们把上下两句话结合起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讲的仁德就在于孔子的一言一行,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之中,比如说和这个互乡的人谈话,也是仁德的体现,仁者爱人,何况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好青年呢?

这个事情我们讲完了,我们着重要讨论一下沟通的问题,沟通的问题范围很广,这里我们主要要讨论一下我们在面对沟通对象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就是不要带有主观和偏见。如果沟通开始就带有主观性和偏见,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就会使沟通的前提产生错误,那么沟通的结果当然也就是失败的,失败的沟通带来的不是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那还有什么学问可言。

这种主观性的偏见怎么才能够避免呢?有一个方法可以一试,就是在沟通开始之前进行角色互换思考,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一下这个沟通的内容,然后再转回自己的角色,这样就比较客观一些,也是我们解决沟通前提的重要一环。

十、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这段是讲孔子在面对国家之间的利益问题时的取舍,怎么取舍呢?那就是宁可舍弃个人的名誉也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陈司败是陈国的一个人,司败是他的职务,相当于陈国的司法部长,他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说你们鲁国的国君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当然懂礼啊!这个话说完孔子就走了,陈司败就对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行礼然后走到身边低声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私情的,你们的老师孔子是了不起的君子,但是他也偏袒私情,你们的国君娶了吴国的女子为妻,取名叫吴孟子,吴国和鲁国是同姓(吴国和鲁国同是周的后代),同姓是不能通婚的,你们的国君做了这样的不合礼仪的事情,你们老师孔子还说他懂礼,假如你们的国君是懂礼的话,那么天下谁还不懂礼呢?

巫马期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很幸运啊!一旦有错误,别人就给我指出来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们在这里要看到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孔子在面对国家利益的时候,放弃了个人声誉来维护国家利益,因为问话的这个人是另一个国家的,站在国家的立场必须维护国家的利益,这个是必须的事情,难道说孔子不知道鲁昭公这个事情是不合礼仪的事情吗?孔子当然知道,但是在面对国与国之间的利益问题时,孔子舍弃了个人声誉,毅然决然选择维护国家利益,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在这个里面也可以看到第二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自己言行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团队领导人自己的一些言行让下面的人很难做人,这个作为领导人来说是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后面一句是记录孔子生活中的画面,是说孔子听到别人唱歌唱的很好听,一定会要求对方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会和着别人的曲调再创作一首。

这个意思很明白,说明了孔子对礼乐的喜好和对生活的热爱,要注意的是“和”的意思,“和”是根据别人所定的曲调规格自己重新填词重新创作,如果是再唱一遍的话应该是“步”,就是跟随着别人自己一起唱的意思。

这个段落里我们知道,在组织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中,作为组织成员必须分清立场,以团队的利益为重,上升到国家就要以国家的利益做为我们的出发点,这个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原则性问题。

十一、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这段讲述了孔子对于自己做学问的评价。

孔子说,对于做学问,也许我没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至于说身体力行的做到了君子的地步没有?我觉得好像还没有达到。

接下来孔子又说,圣者和仁者的境界,我怎么能够敢说自己达到了呢?至于说我一直毫不厌倦的朝着这个目标精进,我教育别人也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这两点我可以说是做到了。他的学生公西华听了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学生一辈子达不到的地方。

我们看孔子对自己的个人评价,真诚的谦虚,孔子在后来我们称之为“孔圣人”,也有称之为“素王”。今天我们可以说孔子完全具备这样的推崇,可以说怎么赞誉都不为过,但是我们看孔子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虚伪的,也不是客气的,完完全全是孔子自我内心真诚谦虚的写照。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是矣!

这种真诚的谦虚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做出很谦虚的样子,但是自我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恐怕也不尽然,我们目前在社会中还有一种人,嘴上很谦虚,但是你看他的表情,是带着优越感的一种虚伪的谦虚,这种情况现在社会很多见,那是我们自身自己的修养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如果我们自身的修养到了一定的境界,就像我们登到山顶一样,自己的内心其实是很平实的。

最后一句是孔子生病时候的一个场景,看原文应该孔子病的很严重,因为到了要祈祷神灵的地步了,谁要这么做呢?是子路,子路请求做祈祷,可能是要请法师做祷告吧。这个时候孔子问子路说,有可能吗?意思是说,可以这样做吗?子路说,有,《诔》上说,人应该去祷告天地各种神灵,“诔”是古代的祭文,孔子说,如果那样的话,我已经祈祷很久了,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但是我还是生病了。这个话说到这里就截止了。我们知道,孔子是不论怪力乱神的,对于这些孔子的思想是存而不论的。那么孔子在用一个反问来告诉子路,既然存而不论,那还去做这个干什么?

这段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谦虚诚心评价只有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人才能够发自内心的表达出来,我们想想我们自己,自己是不是在生活中的场合能做到这一点呢?谦虚讲出来做出来很容易,但是谦虚如果是发自内心的,是诚心诚意的那是多么的困难啊!

十二、稳固、坦荡—君子风范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甯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最后这三句话是孔子对君子风度的一个描述,也是孔子自身风范的一个写照。

孔子说奢侈的人就会傲慢,简朴的人就会稳固,与其傲慢,还不如稳固一些。

这里的奢不仅仅指的是奢侈的物质享受,也包括了奢侈的作风,比如说爱出风头,虚荣,浮华,这样的人我们生活中很多见,比如我们经常在路上可以看见一些开着高档豪华车的人横冲直撞的现象,还有蛮横不讲理的暴发户等等,这样的人往往是争强好胜,桀骜不驯,不遵守规矩,不喜欢平淡,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弄的鸡犬不宁。简朴当然也不指生活省吃俭用,也包括做事情谨慎、稳固、脚踏实地,这样的人表现很沉稳,做事情也很有条理,当然自己的行为和事业也是比较稳固的。所以孔子说与其张牙舞爪,还不如脚踏实地呢?

下来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风度又进行了说明,说君子“坦荡荡”。什么叫坦荡荡呢?就是说自己的境界高远,心中没有什么做的不合适的事情,因为君子做事情是依照仁的中心思想去做的,做事情的道义性是前提,所以就不会有违背仁的事情发生,这样的话,一个君子,心中无愧日月,还有什么能牵绊自己的心胸呢?当然也就坦荡荡了。那么小人是什么样的呢?小人做事情的原则是利,对自己有利的,不管正义与否,甚至违法犯罪都要去一试,所以小人经常心怀鬼胎,不合道义的事情做的多了,自然就会心神不宁,心里永远局促,永远有担忧,时间长了,忧愁、烦闷、痛苦之下,那能不常戚戚呢?

那么君子的这种坦荡荡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们看对孔子的写照,说孔子是温和的,对人亲切,但是也很严肃持重,所以虽然温和,但是又能够使人不敢随便。同时孔子又是威武的,这种威武不是我们说的摆架子,是内心自我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在外形上达到的威望,这种威武又不凶狠,使人敬重又不会使人感到惧怕的威武。最后说孔子态度又是恭敬的,对人对事恭敬有礼,但是这种恭敬中又渗透着安详、宁静中又渗透着愉悦和活泼。

这是一种让人如沐春风的风度,这是一种只有达到了仁的境界的圣贤所体现出来的风度,我们看看各地出土的青铜佛像,专家们常常爱用的一个词就是“法相庄严”。我想在这里应用到孔子身上也不为过。

《述而》篇整篇是相对于《学而》篇的注解,就是说对学问的理论给予了具体的解释,同时又涉及到了为政、礼、仁方面的内容,这篇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对《学而》的注解中加进了大量的描写孔子日常生活行为的篇幅。从孔子自身的为人处事上具体说明了学而的应用。

从《述而》篇开始,后面的篇章大部分是对前面篇章理论性思想进行的注解和论述,这些对于我们在生活中的借鉴和应用很有好处,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对于我们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领会和学习来说,就如同有老师在行为辅导,这个要特别注意的。

同类推荐
  •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统一与分裂,这个痛苦的命题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德国为何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十一世纪的德国将何去何从?……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几千年的历史风云。通过本书,你将会了解到:日耳曼人为什么如此好斗?“卡诺莎觐见”何以成为西方忍辱投降的代名词?德语的诞生与马丁·路德有怎样的关系?德国为何产生了如此多的哲学家?勃兰登堡门为何被称为德国的国门?“铁血宰相”俾斯麦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希特勒如何从艺术家变成战争狂人?……
  • 神州新汉

    神州新汉

    东晋年间,政权四分五裂,形成大大小小十数个国家。中原大地饱受战火摧残,勤劳善良的农耕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刘俊带着一千六百多年后的记忆穿越到这个乱世之间,他只想好好活着,好好带领被自己遇到的那群可怜人好好活着。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战火燃遍整个神州,何地可藏身?唯有杀出一片太平,唯有战出一个和平。…………
  • 历代状元(上)

    历代状元(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瀛洲战纪

    瀛洲战纪

    每个人,自身都是脆弱、追求安逸的,因为周边环境的原因,逼迫自己不得不一步一步攀爬,一个人攀爬的过程是艰辛、痛苦的,但一路上有知己好友陪伴,登顶一览众山小之时,有知己好友共同分享,人生道路,不孤单,高处,有温暖,因为,有你们。
  • 斩元

    斩元

    怒斩元将,他一战成名!命运因此多彩变幻!有人要救他,有人要杀他!有人爱他,有人恨他!为兄弟,他独闯连营,枪挑寇首!为情爱,他直面千军万马,换得红颜一笑!银枪在手,乱世化清平,杀出华夏盛世万邦臣服!脚踏战火,血性真男儿,敢叫历史车轮疯狂倒转!
热门推荐
  • 吸血鬼家族之种族危机

    吸血鬼家族之种族危机

    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所有种族突然出现大量叛变,僵尸、徐雪柜、鬼通通跑了出来,危害人间。一个女孩,他虽然是吸血鬼,但是,他却从来不吸人血,他可以成为救世主么?
  • 72小时追踪:逮捕你嫁给我

    72小时追踪:逮捕你嫁给我

    第一次见面,他高冷傲慢,她轻蔑不屑,他们剑拔弩张,不欢而散。第二次见面,她处于暗处,他毫不知情,她沉迷于美色,意乱情迷。第三次见面,他惊喜不断,她惊愕尴尬,他不动声色,步步为营。他说:“我对你一见钟情,和我好吧。”她回:“你那是见色起意,我要小心防范。”她步步后退,他紧追而上,“没事儿,我们试爱试婚试同居,等你爱上我为止。”说话就说话,干嘛靠那么近,她脑仁发胀,稀里糊涂爬上了贼船。他为她扫平桃花,赶走前任,他说,“就剩我了,要不要?”她轻轻点了头,其实心里早已全是他。
  • 唤空剑主

    唤空剑主

    一十五载平凡终,唤空化血与争锋,悟得虚空玄妙谛,剑破寰宇造化穷。少年身融唤空真灵,从此开启了武者之路。战天斗地,一路披荆斩棘,终踏上至强之峰。
  • 此生许你,不离不弃

    此生许你,不离不弃

    青春是一段撞撞跌跌的旅行,有着后知后觉的美丽。他们彼此错过太多……嫣墨苒本以为她是恨奈然的,因为他杀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筱筱。可是,她错了。叶浅本以为她是喜欢北慕轩的,她以为,那就是爱。她曾以为不管怎样也不会背叛自己的朋友,而她,为了北慕轩,背叛了嫣墨苒。在嫣墨苒与北慕轩之间,介入了另一个人,他们的爱情故事才刚刚开始……
  • 续红楼之红楼新梦

    续红楼之红楼新梦

    她是绛珠仙草,他是守护仙草千年的白鹤童子,一个是被逼离开贾府的黛玉,却为何成了大皇宫中的公主?为何解救贾府一众?一首琴曲,引来萧声,身为皇子的他,又会否与她相依相爱?红楼梦中,再现别样风情!
  • 那一抹,初夏

    那一抹,初夏

    第二个学期刚开学女主就和年级里闻名的四大天王做同桌,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后来,就只剩下两个人依然守护着女主。可是,当其他两位回来后,女主却面临着四选一的困难抉择,最终,她又会选择谁呢?
  • 万象繁星

    万象繁星

    下界穷酸的恶灵族也有血泪史,也有辛酸路。在这里终于准备开始逆袭了,摆脱天界精灵的统治,收复城池,各种打,各种虐,各种算计,各种死,总之慢慢看就是,不要激活内心中沉睡的喷子
  • 神棍逆天:帝王倾城

    神棍逆天:帝王倾城

    女子底眉伸出自己纤细的手回头轻盈一笑,天地的黯然失色“又是一年的冬季,这个冬季特别冷。你说是不是?”女子望着白茫茫的一片眼底有不知道的神情。“是啊!你还不多穿点衣裳”一到空灵的声音传来,女子回头可却不见人迹当女子在房中洗白白时一个大男人从天而降,女子蒙逼男子尴尬,神助攻队友出现了。现在开始好玩了
  • 神龙碎星空

    神龙碎星空

    龙族已只是落日前的余晖,但他,却拥有纯正的龙族血脉,他,能否使这个曾经强盛的种族再现辉煌?他,又能否踏上大陆的巅峰?
  • 做最棒的店长

    做最棒的店长

    本书针对目前加盟连锁门店的现状,结合作者多年的培训及实战经验,总结提炼出卓越店长的个人修炼方法、门店经营中的实战技术、标准化销售模式、店务流程的精细化运作模式及门店人员管理技巧等实战技能,是专为企业组织培训及店长、经理个人提升量身定制的实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