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0100000054

第54章 在爱中涅槃 (1)

--论曾卓1956-1976年诗歌中爱的抒写

孟利娟

与众多的其他"七月派"诗人一样,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怀着翻身的喜悦,跨进新中国的大门不久,曾卓便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卷入了一场政治浩劫中。1955年初夏,曾卓33岁,正值人生壮年,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关于卷入"胡风事件"中的人数,1980年7月21日《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的复查报告》中说"触及了二千一百人,逮捕九十二人,隔离六十二人,停职反省七十三人"。1956年后,"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七十八人(内党员三十二人),其中划为骨干分子的二十三人"。1980年9月中央对这一案件予以彻底平反。冤案,被定为"骨干分子"而被捕入狱,此后长达20余年的连绵厄运便与他的生命紧紧相随,两年的监狱审查,四年的农村劳动,十年"文革"的"甄别"、"牛棚",历尽了人生的苦痛与辛酸。

从1955年到1976年,从33岁到54岁,一生中的黄金时光,曾卓却在漫长的炼狱中强忍着"痛苦的煎熬"与"孤独的折磨";二十多年--而且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二十多年,曾卓究竟依靠什么力量坚韧地走过来?据了解,同时受难的诗友方然自杀了,芦甸病逝了,路翎精神错乱了,就连胡风也患了精神分裂症,但他不但活了下来,并且还创作出了《有赠》、《悬崖边的树》等名篇。对此,曾卓对邵燕祥说:"在最艰难的日字里,国外一位女作家的一句话支撑了我。她是这样说的:'在列宁格勒被围困的日子里,那些最早倒下的是精神崩溃的人,而不是身体虚弱的人'。

"曾卓就是依靠他的豁达精神走过了那漫长的灾难岁月,而沉冤中的"豁达"正是源于其心中有"爱",他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和爱未来,他自己也被人爱,爱的力量是强大的,正是由于这种爱,使他没有消沉和沉沦。曾卓说:"由于诗人满溢着爱的心,所以他能发现和挖掘蕴藏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而且能将他提炼成诗。"因此,诗人即使蒙受不白之冤,即使打入监狱、"牛棚",却依然能寻到藏在生活底层的爱、美和温润,寻到囹圄中的童心、苦难中的温暖;依然能在困境中坚守,怀着"爱"之心唱着希望之歌,写出了《凝望》、《有赠》、《给少年们的诗》等令人感动的诗篇。命运铸成了他内在的坚强与豁达。

一、囹圄中的童心:亲子之爱

1955年至1957年,诗人身陷囹圄却不忘关心下一代,"写"下了三十多首给少年们的诗。他说:"因为常常怀念我的孩子,我想为她们,也为像她们一样的孩子们做一点事情。我决定写一本给少年们的诗。"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充溢着诗人对孩子的浓浓的爱和思念。因为当时曾卓已有十余年不写诗了,且已过而立之年,而要为少年们写诗,特别需要一种单纯、欢乐、明净的心情,这对当时正身陷囹圄遭受着巨大磨难的曾卓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他却做到了。心中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使他能超越痛苦,于囹圄中寻找童心。

在组诗《给少年们的诗》中,曾卓以一位少年的口吻,抒发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美好情感的颂扬。如对红色的热爱、对大海的向往、对祖国的问安、对集体的赞美、对月亮的发问等等,抒发了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理想,对生命的爱。且看《我将歌唱着》:

我的生活是这样幸福,

有时候我希望美丽的时间留住:

我永远是一个快乐的少年,

永远背着书包上学校,

和同学们一道学习,

一道游戏,一道锻炼,

一道在阳光下歌唱,到永远......

已过而立之年又蒙冤入狱的曾卓,此刻竟写出了这样欢快的诗句,而诗中那"快乐的少年"继续唱着:"我将歌唱着渡过黄金的少年时代,/又将歌唱着为祖国献出壮丽的青春!"诗人不管自己遭遇如何,仍热切的希望孩子们爱生活、爱祖国。在《火车,火车,带我去吧》中,他还以饶有兴味的笔形象地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爱:

火车、火车,带我去吧!

带我去看美丽的江南,看黄土高原

看泰山的日出,看昆明的石林......

看我只在地理课和游记中读到的

许许多多的城市和名胜......

带我去吧,带我去吧,火车啊!

带我去走遍广袤的大地

看祖国每天都在变化的新貌

带我去寻找知识、智慧和惊异......

他把自己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融入其中,引导着孩子们爱的心灵走向,唤起少年们对祖国的自豪之情。

他在《哪个季节你最喜爱》中,歌唱少年们对于理想的热爱:"我欢喜爬大山,穿丛林/去搜寻红叶,采集标本/我欢喜秋季运动会/激烈地竞争,勇敢的拼搏精神/我欢喜仰望变化无穷的云/梦想着到太空遨游、旅行。"而对于友爱,他在《我是大伙中的一个》中这样告诉孩子们:

一个人唱不起大合唱,

我的歌声和同伴们的歌声一道

那是多么响亮。

一个人排不成队伍,

当我走在同伴儿们的行列当中

那是多么雄壮。

一滴水多么渺小,

水集合起来

就是海洋。

我是大伙儿中的一个。

他告诉孩子,一个人只有在大伙儿中才能健康成长,只有在大伙儿中才能找到快乐,只有在大伙儿中才能得到力量。所以要友好地对待朋友,团结就是力量。

此外,他在《红》中拿起画笔,为孩子们的世界涂上了缤纷绚丽的色彩,而最后却说:"我爱各种颜色,/而我最爱/红色!/如果只能选择一种颜色,/我选择/红色......我是一个红色的少年。/现在我站在/红色的队旗下面/将来我站在/红色的团旗,和/红色的党旗下面";在《月亮,月亮,请你告诉我》中则以孩童稚嫩的口吻向月亮发问:"月亮月亮,请你告诉我:/哪儿的森林永不老?/哪儿的花朵开不败?/哪儿的少年比我们更快乐?//哪儿比我的祖国更可爱?"在《我真想看看海》中细致的描摹了诗人年少时向往自由、辽阔、斗争生活的少年情怀,正如诗人在《我为什么常常写海》中所说:"我对海的向往带着浓厚的梦幻色彩"曾卓:《我为什么常常写海》,《曾卓文集》(第一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383页。;而《妈妈的眼泪》则再现了诗人年少时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妈妈的艰辛和慈爱,愿纯真的童心能从这诗的柔情中受到感动,获得教益。在《向少年时代告别》中,诗人告别过去,信心满怀地走向未来:"我留恋地向过去告别/我更仰起头,满怀信心地/望向将来,大步向前走去/在阳光下面,在歌声中间/怀着新的希望,新的梦想......"

曾卓的这组《给少年们的诗》,给孩子们呈现的是一派自由、清新、欢愉的美好心境,但对身陷囹圄的曾卓而言,这些小诗的写作是一场意志的考验,一场艰苦的斗争。在恶劣的环境下,他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时代,努力培养欢快的诗的心境;在没有自由、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反复的修改,无数次的默念";在近两年的时间中,终于写出来了三十多首少年诗。他说:"每一首诗的写成在我都是极大的快乐......如果没有它们,我的生活将要痛苦、暗淡得多。我甚至不能想象怎样能够没有它们。而且,这一束诗证明我不是无力的,证明我还能够为人们做一点事情。"正是"为人们做一点事情"这句话让人动容,身陷囹圄的曾卓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能否为人们做点事,这种忘我的博大情怀,能不令人心颤吗?曾卓创作的这些少年诗,寄寓了自己对孩子的思念,对后代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这束小诗证明了曾卓还能爱,他尽管丧失了很多,但还未丧失爱的能力。

曾卓的老朋友绿原在一部《世界儿童诗选》的序言中写道:"......想你已被时光老人逐出童年很远很远了吧?难道你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吗?倒也未必,只要果真在孩子们中间,找回了你难丧失的童心。于是,你将慢慢在他们中间,重新'成长'起来,并在他们的引导下,重新进入幼稚的成人们久已忘怀的诗的世界。"绿原的这席话仿佛就是写给他的老朋友曾卓的,囹圄中寻到的童心写就了这些小诗,而透过这一首首小诗,我们看到了曾卓那颗慈爱而博大的诗心。

二、苦难中的温暖:夫妻之爱

夫妻之爱,不仅是人生之树上一片醉人的翠绿,而且也是涌流不息的生命之泉,它以永恒的力量滋润着人类的生命之树,正如泰戈尔所说:"就是这股生命的泉水,日夜流穿我的血管,也流穿过世界......"曾卓这一代人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历经沧桑磨难,很多人在颠沛流离的途中倒下,他们有的被折磨而死,有的不堪忍受非难而自杀。而曾卓依靠这股爱的生命之泉,温暖着自己受伤的心灵,抗衡着来自命运及时代的捉弄。

《有赠》这一辑中的八首诗,都是诗人写给他的妻子薛如茵的,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苦难岁月中诗人对妻子的热烈的爱和感激。他说:"真正的强者也应该能够柔和的爱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健壮的心也可以拥有纯真的柔情。对美和爱的追求,即使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依然烛照着诗人的灵魂,且看他那首令人心颤的抒写夫妻之爱的诗歌《有赠》:

我全身颤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

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这样握着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

你敢这样握着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

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

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

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了,

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

同类推荐
  • 命运描绘

    命运描绘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
  • 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旨在展示中国诗歌史的完整发展过程,故以时间为线索,对各个历史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概括的描述,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史的进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教材所指的诗歌,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古近体诗、词及曲三种类型。本教材的内容起于先秦,止于清中后期,共八编四十五章,三十万字。
  • 见证风雅

    见证风雅

    本书以南阳作家群中五旬以上部分骨干作家为写作对象。采取散文形式、述评笔法、纪实风格,结合作品及作家创作经历、心路历程,深入探讨盆地文化对南阳作家人格塑造及创作的影响,折射现代、后现代语境下言说方式和叙事模式的变化,以语言本体论来观照当代文学现象,展现作者与文本、生存与命运、艺术追求与语言探索、民族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
  • 文学十八题

    文学十八题

    《文学十八题:刘再复文学评论精选集》由沈志佳博士精选了刘再复先生有关文学领域的十八个论题而成,《文学十八题》内容涵盖古典文学经典的评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等。
  • 宋词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宋词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迷幻的堕落天国:最终之门

    迷幻的堕落天国:最终之门

    「七个恶魔在地狱跳舞,八十八┅┅八十八┅┅」││在地狱跳舞?是华尔兹?还是恰恰啊?「你还有十分钟,如果有什麽还没做的,赶快交代一下吧!」││十分钟,死神大哥,能不能多给我十年?「恭喜,你获得了资格,你将成为『公义』,传达『创世』真实最初的话语!」││呃┅┅那个「创世」,它是红十字会之类的公义团体吗?
  • 找个美男当宠物

    找个美男当宠物

    玩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灵魂穿越到了古代?看她是怎么在古代过的风生水起。
  • 凡道仙神

    凡道仙神

    一个九岁的山村少年,昏迷当中,被一个神秘的疯子传授了一部修炼功法,醒来后却毫无传功的记忆,平平凡凡地长大。历经红尘三十年后终有所悟,通过了红尘试炼关卡,解开封存在脑海里足足三十年的修炼功法。可是地球灵气枯竭,空有功法却无法修炼……他如何离开地球,来到灵气浓厚的异界?伴随他修炼的脚步,许多神秘的事件接踵而至。一个惊天的阴谋最终被揭开,一段惨无人寰的血泪历史慢慢浮出水面。一场席卷各界的浩劫,就此展开……一个具有炎黄血脉,经过华夏文化熏陶出来的男人,能否在这紊乱、喋血、充满阴谋的仙神世界生存下来?能否实现他遨游宇宙,探险寻幽的最初梦想……
  • 君月凉心

    君月凉心

    “君皇羽!我恨你!”火光冲天,她坐在火海之中,凄惨的看着那个渐行渐远的冷漠背影,从此,他的一切都不属于她了。她恨他,为了报仇,靠近他的身边,却错失了机会。她逃避了,离开了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逃到了千里之外,却因为他再次回到那里,只是他,却不见了。『小剧场』亭子下,他轻轻的抱住她,在她耳畔温声细语地说:“我知道你不会忘了我......”【作者新手,不喜勿喷。求评论,求指点,请把作者的问题告诉作者君,作者君会努力的】
  • 海贼之雷帝

    海贼之雷帝

    嘛嘛。大概嘛,就是一个穿越独行者的故事了。和大多海贼不同的是,这本书会以新世界为主线,还有独自流浪啦~海贼团么,会加入,毕竟是海贼么,不过不会一直呆在海贼船上的!
  • 愿作如是观

    愿作如是观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三十年集之愿作如是观收录的是陈家琪的哲学研究文集,这里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 暗涌之夜

    暗涌之夜

    白天的背后是黑夜,静谧的背后是惊天动地的一次爆发。这个世界上真正令人恐惧的并非你所看到的,一切已知的事物已经失去了它令人惊悚战栗的能力。世上还有令你深感不安的东西,它便藏身于背后的未知之中,就像你在大街上看到眼前的行人纷纷倒在飞行的刀下,然而你担心的却是自己的背后会有什么。未知的又并不是鬼怪妖魔,那不过是人们因恐惧而杜撰的,真实的未知就是人自己,人的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猜测、最神秘也最为恐怖的存在了。我想给你一面镜子,让你看看自己背后可怕的人心。
  • 黄原往事

    黄原往事

    同人电影剧本,《平凡的世界》续集,自原著结束时间点展开。
  • 老婆大嫂

    老婆大嫂

    “天宇哥哥,长大以后我当你的新娘好不好。”“想当我大嫂,没门。”
  •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以全球化为切入点,结合当今世界主要传媒集团的发展现状,对国际传播发展战略进行详细评析,并以对国际传播能力的评价体系为基础,对中央提出的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等发展战略,进行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在编写过程中,《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力图做到宏观战略与中观策略、微观措施相结合,既充分体现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全球眼光,又体现出国际传播实践的中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