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0800000001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增长与发展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就其重要性而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应当是当今经济学领域中最核心的问题。自从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发展理论给发展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认为发展特指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走向发达,由传统社会经济状态向现代社会经济状态的转变过程。在实践中,过去20多年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惊人的例子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全世界150个国家比较,1978~1998年的20年间,中国几乎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名列前茅。把中国的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放进去,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的前10位分别是中国和她的一些省份(蔡昉、林毅夫,2003),这被誉为经济发展中的"奇迹"。

经济学家萨缪尔逊(1992)认为,"发展是整个社会制度向上的运动,换言之,这不仅涉及到生产、产品的分配和生产方式,也涉及到生活水平、制度、观念和政策"。因此,经济发展不仅包含经济增长,还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制度变迁、价值观转变乃至文化革命等广泛的内容。在过去20多年中国发生的社会变迁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流向城市,可谓是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随着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市场经济体制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取代,曾经被长期禁锢在土地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脱离出来在非农产业中寻找就业机会,在新的制度框架和发展环境中搜索更适于自身的行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如传统农业)向现代部门(如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是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实现"现代经济增长(Modem Economy Growth)"的必由之路。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部门,农村传统部门劳动力过剩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劳动力也会相应地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传统部门劳动力过剩现象会逐步得到消除,并最终形成一个与产业结构大体近似的劳动力就业结构(Lewis,1954)。

值得一提的是,成功实现这一过程是以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前提的,如果经济中存在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就会被人为阻断。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通过某种非市场化的途径加速工业化过程,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可能与工业化过程同步,必然出现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的现象。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起步时间就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Carter,1997)。Burke(1975)指出,没有发展的增长是欠发达国家的"二元"社会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长期实行了依靠农业积累支撑城市高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引起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形成城乡差别悬殊的二元化社会结构。工业化被限制在城市的范围内独立运行,而没有带动农村的繁荣,工业化创造的成果没有改善城乡之间的协调关系。

回顾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致力于实现国家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农业产值结构的重大转变。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1952年为50.5%,到1978年下降到28.1%,下降了22.4个百分点,但同期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下降13个百分点。到1978年,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仍然高达70.3%。

造成这种劳动力就业转换滞后于产值转换的根本原因是1978年以前我国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限制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即国家通过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政策,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在中国,工业化与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步伐的不一致,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积压,带来后期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常规的转移道路和方式;另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的不同步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也会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放开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缓解。然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基数大,而且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农业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用土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不断增加。如果再考虑城市就业竞争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的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更显严峻。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为积极的一个因素,作为劳动力要素丰富的发展中大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劳动力就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且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在新的贸易格局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针对我国的特殊实情,国内外许多学者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改革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机制和作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为我国政府制定合理的劳动力配置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现象,尚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理论界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未形成一个公认的结论。过去20多年,经济发展促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城乡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结果

亚当·斯密(Simith,1776)在其划时代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将经济增长的渊源归于分工,他在第一篇开篇就提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因此,在斯密看来,推动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断演进。

从斯密时代开始至今,增长与发展理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经济学家寻求增长动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动因的不同认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时期:重农主义者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根本;重商主义时期则强调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古典主义时期,人们认为物质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新古典主义时代,学者们开始关注技术进步,但当时技术进步是一个外生因素;新增长理论者们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深化了人们对增长动因的认识。在增长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以Solow(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者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而随后出现的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则是人们对增长问题认识的升华。新增长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新古典经济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薛进军,1993),这一融合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的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从根本上说,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以较高的消耗、较低的效率换来的。当通过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而实现的经济粗放增长持续到一定阶段以后,会出现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经济增长绩效下降。而且除了劳动力(仅指简单劳动力)绝对过剩外,没有哪种要素经得起过度、浪费型的使用。因此,要保持我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十分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力的同时,改善现有要素的配置结构,配合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制度,以提高存量要素的生产率,从而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根据H.Chenery(1975)和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处于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向工业全面现代化的转变时期。加速技术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增长的贡献率,转变增长方式,将加剧日前我国在经济结构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加速技术进步,必然带来传统的手工技术、工业技术的逐步消亡。对于简单劳动力绝对过剩的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同时也将带来大量的失业现象。这对由于体制改革所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市场而言,无疑是个难题。因此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加速技术进步的同时,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妥善解决大量劳动力释放的难题,既保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又可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总之,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内生技术进步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处理现实经济问题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从我国经济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方式根本转变的客观需要出发,必须综合考虑技术进步在整个时期中的变化规律和模式,探讨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中对增长和发展的不同作用。本书所关注的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一现实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如何进行要素配置从而带来技术变革,以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问题的探索,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切中现实的实践意义,也是本书研究的初衷。

同类推荐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学模式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学模式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它同人类其它实践活动一样,应具有超前意识,在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教育目的就以表象形式存在于教育者头脑中。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存在无目的教育实践活动。
  • 大学竞争论

    大学竞争论

    本书分为理论篇、本体篇和谋略篇,共七章,内容包括大学竞争的发展论、大学竞争的环境论、大学竞争的理念和制度论、大学竞争的质量论等。
  •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熟悉(如对心理效应词条和具体的传播活动)但又有些陌生的内容。它是以词典的形式,把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等)联系起来,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
  •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探讨20世纪以来全球知名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特别是国际战略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媒体经营管理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在描述BBC、VOA等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媒体的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考试模式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考试模式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论基础、基本特征;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主要论述了教育观念的构成、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等;素质教育定位,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政策等。立在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穿越,司徒曜雪

    穿越,司徒曜雪

    当堪比新一的女高中生侦探穿越到柯南的世界,又会合新一擦出怎样的爱情火花呢???
  • 绝世之恨

    绝世之恨

    “不要离开我,好吗?我求你了!”天恨无力的说到。“不离开,你不要在说笑了,你那点微薄的工资收入能养活谁”一个长得清秀的女孩讽刺地说到。这个女孩正是他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原本的单纯却因社会的薰染变了。女孩说完就转身走了,她上了一个光头爆发户的车走了!
  • 魔动机甲

    魔动机甲

    主角熊启在一次英雄救美后挂掉,穿到比地球科技更加发达的世界,那里有熊启梦寐以求的巨大化人形兵器——魔动机甲,但是,穿过去的熊启却发现自己的体质根本无法使用这种凶残的兵器。万幸的是,这个身体也是罕见的体征变异者,数倍与常人的力量让熊启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 V++青春期生理研究社1

    V++青春期生理研究社1

    以“成为护士界新星”为目标的护理学院美少女新生百里凛,经过一系列生理问题闹剧之后,与葵香、贝芭蕾、明朗兄妹组成了“V++青春期心理研究社”。社团成立伊始即遭遇女生寝室内裤神秘失窃事件,面临着与学生会约定的“不能破案就申请废部”的大危机。在侦查过程中,各类糟糕、荒诞、难以启齿的青春期小烦恼纷至沓来,准护士们的青春期爆笑轻喜剧由此上演。
  • 超脱武道之颠

    超脱武道之颠

    强者之路一步一脚印,武道之颠是为超脱世界束缚,成就真正大逍遥。
  • 柳桃钗

    柳桃钗

    一个人一个城等待来的爱会给你陪伴乖不孤单
  • 星辰世家

    星辰世家

    以我战神世家之名,诛杀域外不臣异族,屹立在这星辰之间!用我萧红尘之血,打破不朽传说,重布混沌法则!吾乃战祖!以吾名起誓:“血不流进三千界!”
  • 跌落的天使

    跌落的天使

    哪一天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天使,她犹如从天空中坠落!
  • 嗨!我的鬼妻医生

    嗨!我的鬼妻医生

    “鬼门”决生死,如果是鬼门都救不了的人,那就无药可治。当有一天鬼门覆灭,那么里面的妖魔又该何去何从?当妖魔脱下那一身洁白,换上那五彩斑斓的绚丽,心灵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却更加迷惘,有朝一日再拿起那片柳叶刀……她,Dr.M,回来了……
  • 约定:非凡女总和少当家

    约定:非凡女总和少当家

    “你终究是个女人。”细腻的声音再次响起,从失去他的那刻开始,她发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点,她已经做不到了。“上官...”不堪的她一身血迹,实为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