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7600000032

第32章 中国与世界经济(6)

在今日之中国,存在一股很多人深感兴趣,但很少有人完全明白的影响政策的力量,即利益集团所扮演的角色。很多人谈论利益集团,但对于它们具有的影响力,很少有人说得清楚。有人说掌控巨大财富的房地产行业有能力影响政策决策。但从2007年中央政府实施为经济降温的宏观调控措施以来,这一行业经历的痛苦挣扎明显可以看出,这种影响力并不是无限的。但是,在地方一级,房地产企业的力量往往十分强大。另一类利益集团由一部分官员构成,他们依托职务建立起了庞大的能量和财富。中央政府数次试图压缩地方政府规模以节省行政开支,但由于地方对失业等的担忧,这一努力并不总能奏效。

未来10年中国版新政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政府能否制订出具体详尽、深思熟虑的计划,以及能否穿越特殊利益集团布下的重重迷雾。只有那样,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才能得以解决。也只有在那时,世人将看到,中国改革制度的能力可以和美国媲美。这是真正了不起的成就。

第十二、全球金融危机该赖中国吗?

当你听到一些美国官员指责中国对此次金融危机负有部分责任的言论时,第一反应可能是美国在寻找替罪羊,而中国通常是他们的目标。从某些方面来看,你的想法没有错,中国经常为本不相干的事情无端遭受指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所有重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毫无疑问,中国会对世界经济起到巨大影响。同样并不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影响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则不尽然,这就是这个世界运转的方式。有时候,别的国家对中国的抱怨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某些时候它们只是以人民币汇率和中国贸易顺差问题作为政治施压的有力手段,而并不了解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因此,当一些严谨的经济学家,而非咄咄逼人的政客认为中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够积极的影响时,我们不妨想想他们说的是否有道理,并从自身实际出发,细心寻找问题所在,作出一个尽可能客观的判断。身为经济学家,我们有责任抛开政治因素,抛开人种民族差异,尽可能客观地看问题。

这一章,我们来分析中国是否是导致此次全球金融体系混乱继而蔓延到世界经济的因素之一。许多批评最终落在储蓄问题上。批评者认为,中国消费不足而储蓄过多。正如我们在第七章所述,这使得国内经济失衡--投资受到鼓励而消费能力不足。这种经济失衡不只是国内问题。中国不可能在国内消耗所有的“过剩”储蓄,因此必须将其输出国门。而世界上只有几大市场有能力吸收如此规模巨大的资金,美国和欧洲的债券市场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市场。

因此,中国将不断增加的过剩储蓄(表现为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等市场。但中国和大部分中东地区经济体购入了过多美欧债券,因而推升了市场价格,并压低了收益率。中国向美欧市场提供了大量廉价融资。收益率的降低对整个美国金融体系造成了影响。本该拥有高收益的风险资产收益率降低。于是人们纷纷追求更高的收益率--这意味着人们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购买高风险产品,推升风险偏好节节攀高。在家庭层面,超低的按揭贷款利率刺激人们购房;在银行层面,银行将按揭贷款打包放进风险很高的金融工具中,收益率却很低。没过太久,事态就失去了控制。2006年美国房价开始下滑后不久,巨大的房产泡沫开始破灭,按揭贷款证券化市场上的泡沫也随之破灭,最终导致了不久前我们亲眼见到的华尔街的终结,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几近崩盘。

当然,批评者也未将矛头全然指向中国。其他一些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在2008年底的一次讲话中谈到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他强调了美国金融市场监管失误和美国家庭储蓄水平偏低,并明确提出美国需要为修复其金融体系所采取的措施。他在讲话中提道:

我们不要忘记一个核心的基本问题。过去几年来,持续并不断恶化的全球经济失衡导致大量游资流动、利率偏低、风险偏好过高以及对收益率的狂热追求。这些不能仅仅归咎于某个国家。毫无疑问,美国的低储蓄率是一个大问题,但亚洲和石油出口国消费不足和储备的积累,以及欧洲的结构性问题也加剧了经济失衡。如果我们仅强调金融市场监管问题,而回避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全球经济失衡,那么我们将错失一个彻底改善全球市场并恢复经济活力的机会。除非找到一个新的解决方法,否则全球经济失衡的压力还将持续增加。

此番表态事实上是指责中国的高额贸易顺差和阻止人民币升值的政策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就不会引发当前金融市场的混乱。

这一番讲话当然在中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也掀起一轮抨击保尔森言论的高潮。新华社起而驳之,称任何将全球金融危机归咎于中国的言论都是“极其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包括温家宝总理在内的很多中国官员都对此作出回应,并将危机归咎于金融市场监管失职。实际上,很多中国人对美国没能管好自己的房地产市场还将危机之火燃遍全球十分不满。中国也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出口受到重创(对此,许多美国人却觉得,这些年中国出口商赚得盆满钵满,就是因为美国消费者买得多。听上去也有一定的道理)。因此,问题就在于:这场危机究竟错在谁?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才能走出乱局?

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的形成

我们先来分析保尔森的观点,只有了解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运行方式才能理解中国在其间扮演的角色。作为人们所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II的一部分,中国和中东地区出口规模巨大,拥有大额贸易顺差,经济增长部分地依赖于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在货币低估、税收优惠以及自身比较优势的综合作用之下,中国的制造业出口空前繁荣,同样火爆的还有中东的石油出口。这两个地区的货币均钉住(或爬行钉住)美元,因此不存在抑制贸易顺差的自动调节机制(在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下,人民币和中东地区货币将升值,从而抑制出口鼓励进口,平衡贸易账户并阻止外汇储备进一步累积。不管人民币汇率机制是“有管理的浮动”还是“操纵汇率”,都会与完全浮动汇制略有不同--汇率将保持稳定,不受市场力量的左右)。巨额出口收入(以及对人民币的投机收益)在中国国内创造了大量人民币流动性,并积累了高额外汇储备。

美元是如何进入中国外汇储备的?很简单。在人民币升值的基本预期下,中国出口商显然不愿意持有美元,因此他们将出口收到的美元卖给银行。银行出于同样的原因也不愿持有美元,因此银行又向唯一也是最后的购买者--中国人民银行卖出美元,这样美元就进入了国家外汇储备。手握大笔美元的中国和中东地区没有更多选择,只得将大量外汇收入再投资于美国国债、机构债及其他国外证券。一些批评者提出,中国应增加石油、黄金和其他大宗商品的购买量,但这种观点没有考虑规模带来的问题。在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2008年,中国每月新增外汇储备规模达400亿~500亿美元,如果中国用这些外汇储备购买石油、黄金和其他大宗商品,将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大幅推高市场价格。因此,这些外汇资金最终再循环回流至美国,弥补了美国的储蓄缺口。美国金融市场也因此获得大量流动性。

在这种环境下,美国国债收益率被压低,从而降低了资金成本,使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变得更便宜。美国人开始习惯于轻易获得廉价贷款的生活。人们开始贷款买房,银行坐拥大量廉价资金也乐于为其提供大量融资。随着房价一路飙升,银行还为低收入群体发放了大量贷款。

银行将这些抵押贷款打包重组为付息的金融产品(被称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再出售给大型投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在低利率环境下,人人追求高收益。因此,在较安全的抵押贷款中混入一些存在违约风险的抵押贷款,可将债券收益抬高一些,而债务评级不受影响,因为大部分贷款仍是优质的(看起来评级机构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些高风险的抵押贷款可能会成为坏账的想法被人们抛至脑后,尤其是在很多大公司,包括保险公司等也投资于这些抵押贷款证券之后。这就是风险管理。多年来这样相安无事。由此带来的一点好处,这一点现在很多人都忘记了,就是银行通过这种操作,将抵押贷款转手给其他金融机构,自己又去发放更多抵押贷款。即使今天所有这些贷款都成了坏账,实际上仍然意味着很多人借此圆了住房梦。

但正如我们目前看到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在房价持续上涨,人们有能力持续还款的条件下,问题还不会显现;而一旦房价涨势终止,风险就开始暴露。但布雷顿森林体系II的核心特征尚未支离破碎,也就是说来自中国和中东地区的廉价融资仍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却破灭了。在2006年美国房价达到极端高位后,房价开始回落。一些人开始停止偿付按揭贷款,直到这时,银行家才猛然意识到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大怪物。

问题是,人们认为会在金融体系内消散于无形的风险并没有消散,反而像滴入一盆清水的一滴墨,迅速蔓延开来,拖累了所有贷款。由于每个住房抵押证券产品结构方式都十分不透明,又在市场上频繁转手,没人知道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尽职调查的缺失令人咋舌,但投资者仍信任资产评级结果(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一个教训是,不要轻信资产评级)。

一旦投资者发现他们持有的住房抵押证券中存在具有违约风险的贷款,他们就希望尽快抛售这些产品,而显然,这时市场上已经没有买家了。当今世界上,没有买家的商品价值接近于零。因此,银行突然发现它们手中曾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抵押证券产品一下子变成分文不值的垃圾。金融危机的悲鸣骤然响起。

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无辜的旁观者、助推者还是始作俑者?

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很多中国人认为中国是无辜的旁观者,与这场危机无关。他们认为美国只是出于政治原因向中国施压。国外也有人认为,中国向美国提供廉价融资,从根本上导致了本次危机,如果中国没有购买那些美国国债并导致全球经济失衡,本次危机将不会发生。这一观点在美国和欧洲颇有市场,甚至一些知名的经济学家也表示赞同。在深入分析之前,先列出我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在这里,我尽量做到公正而客观。简言之,我认为中国在此次危机中扮演了助推者的角色,既不是无辜的旁观者,也并非始作俑者。过去几年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意味着中国确实助长了危机的发生。在深入分析之前,先来看以下几点结论:

1.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外汇干预是造成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一个原因,并在2002~2008年间向美元市场再出口流动性。

2.相对于自身经济规模来说,中国经济的失衡程度小于中东地区--但如果以实际美元金额计,中国的经济失衡状况要严重一些。2002~2008年间,中国“贷出”的本国储蓄约相当于美国借款总额的四分之一。

3.整体来看,欧洲并没有大量借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廉价资金(个别欧洲国家例外)。一些欧洲国家的国内政策意味着它们并未进口中国和中东地区的“过剩”储蓄。

4.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的根源,而问题的根源不在中国。美联储长期推行过低的短期利率政策,是2002~2008年间房地产泡沫以及流动性激增的根本原因。毕竟,美元仍然是世界储备货币。通过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将大量美元注入中国及其他国家,此后,才会发生各国向美国债务市场再输入美元的一幕。

5.2004年后,美元长期利率低于历史水平,中国和其他国家购买美国国债、机构债可能是一个原因,同时,市场对未来低通胀水平的普遍预期也是原因之一。

6.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的房地产及信贷泡沫越积越大,但各国央行普遍不予理会。如果将资产价格纳入通胀目标中可能会及时发现问题。当然,这是后话,但这一点被许多人忽视了。

7.布雷顿森林体系II并未崩溃,但正在发生变形。

8.亚洲地区出现“过剩”储蓄有其重要的结构性原因,而这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来加以改变。同时,中国政府采取的一些政策加剧了经济失衡状况。

9.大量被误导的消费、银行业和监管在美国金融市场上共同作用,将借来的储蓄最终演变为今日的危机。

下面让我们来对以上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和中东地区确为美国提供了大量融资

首先,我们来考察全球资金的流动状况。全球储蓄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02年20.6%的低点升至2006年的23.9%,并维持在这一高位。但我们不应只关注全球储蓄。如果一国的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相当,则不会产生“过剩”储蓄输向国外。中国(以及中东地区)的问题是“过剩”储蓄,即储蓄减去投资(S-I)的余额越来越大。美国的情况则相反。

如图12.1所示,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以中国为主)和中东地区积累了大量“过剩”储蓄,同时美国靠借款为其储蓄缺口和经常账户赤字融资。从图中显示的“过剩”储蓄占GDP的比重来看,中东地区比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失衡更严重,中国“过剩”储蓄的GDP占比最高“仅为”11%,而中东“过剩”储蓄的GDP占比超过20%。

从实际规模看,由于亚洲经济规模较大,???洲和中东地区向美国提供的融资额大致相当。图12.2展示了2002~2008年间各地区累计资金借贷情况。期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占91%)和中东地区各自输出1.4万亿美元“过剩”储蓄,而美国借款规模则高达4.2万亿美元。美国主要通过发行国债和机构债融资,不过近年来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投资于美国公司债和股票市场。整体来看,欧洲在布雷顿森林体系II中并没有大量借入资金(其中部分欧洲国家借款规模很大,中欧和西欧等国也是赤字运行)。

中国和中东地区并不决定美元短期利率

同类推荐
  • 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本书分析了高等教育扩张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起薪状况;通过构造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起薪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
  • 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沐浴着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春风,宁夏金融学会于1981年8月诞生,至今走过了30个春秋。30年来,宁夏金融学会在中国金融学会、自治区社科联的指导下,在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的领导和支持下,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宗旨,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团结和依靠广大会员,潜心致力于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积极培养青年研究人才,充分发挥在金融研究与学术交流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
  • 经典品牌故事全集

    经典品牌故事全集

    本书通过200多个生动翔实的品牌故事,将世界名牌的品牌之道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不论是品牌的经营者,还是品牌的使用者,只要一册在手,您一定会受益非浅。
  • 中国经济盛世背后

    中国经济盛世背后

    在主旋律的宣传下,我们听惯了几十年来中国高速发展的种种成果,听惯了“大国崛起”,听惯了“民族复兴”。然而,在这一切华丽表象的背后,我们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真的活在盛世吗?盛世又是什么样的?盛世真的那么幸福吗?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人手,分析了当今中国经济盛世背后的诸多问题,指明了我们与世界存在的巨大差距,告诉了人们盛世背后的冰冷真相。盛世与否并不重要,改善民生,让每个人过得更好才是政府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 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

    本书共有11章,包括:“独立董事的时代革命”、“独立董事的框架结构”、“独立董事的基本职能”、“独立董事的机制创新”等。
热门推荐
  • 优雅是女人最美的外衣

    优雅是女人最美的外衣

    女人漂亮与否在出生那一天就注定了,而优雅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达成。优雅不是30+女人的专利,也不是名门望族女子的专利,而是每个女人一生的功课。每个女人都有过优雅生活的能力。优雅的女人永远不会老。法式优雅的真谛就是——优雅唯一一种一种可以超越容貌、超越身份、超越年龄的东西。
  • 弃妻重生:庶女不嫁

    弃妻重生:庶女不嫁

    册封之日,她撞破公主奸情惨遭无情灭口。黄泉路上,她幡然悔悟,才知自己一直被夫君利用,被嫡姐算计。再世重生,她发誓不再做什么好人,她要让那些轻贱她的人加倍奉还。那些人不想让她好过,那好,谁也别想活。原本此生她已心如止水,不愿再嫁。偏偏皇子倾慕于她,渣男千方百计想要得到她,还有那个腹黑无赖的少年将军也一直缠着她。原本这辈子她只想要过平静的生活,看来是没那么容易了……
  • 美女的智能高手

    美女的智能高手

    自从发现手机里多了个奇怪的软件商店,平凡的高中生林浩摇身一变成了无所不能的高手。清纯校花崇拜篮球高手?等我装一个软件《灌篮高手》,打爆全场!美女老师喜欢学霸才子?等我装一个软件《学霸宝典》,高考满分!风骚空姐想要瘦身丰胸?等我装一个软件《美容秀秀》,一摸就行!妖娆明星喜欢强壮猛男?等我转一个软件《洞房不败》,嘿嘿……
  • 名人传记丛书——甘地

    名人传记丛书——甘地

    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南非的生活,活跃在祖国撰写了甘地拒绝压迫,反抗专制的印度圣雄的心路历程。
  • 滖神狂想曲

    滖神狂想曲

    那一日深紫色恶魔自苍穹降临,平静了万年的洛克菲勒大陆发出了剧烈的颤抖,夕瑶城少年为了寻觅归宿,毅然踏上修灵者之路。“为什么选择九死一生之路?”“那样,或许就能见到父亲和母亲了吧!”
  • 守陵人的末裔

    守陵人的末裔

    守陵人,从古至今都被认为是皇陵的守护者,谁又知道,其实这守陵人也是阴阳秩序的平衡的众多守护者之一的代号。据说,道士不能有情和爱,但是如果一个道士真的动了情,那所谓的红尘还拦得住他吗?前世,他与她定下誓言终生相守;两世之前,白发的少年与她私定终身;倒回三生之前,那黑发的少年立下永生永世守护的誓言。对于这诸多诸多的一切,作为一个看透了人生的守陵人来说,我已经司空见惯了……
  • 三国之绵延外传

    三国之绵延外传

    赵灵儿,某普通中学一普通学生,大概是父母对起名很有研究,于是“灵”这一字贯穿其一生。她因一次意外而改变世界历史,以前的学校呢?以前的事物呢?那些整天围着她转的人是谁?有什么企图!一切皆由她的特殊体质,这是一次探破真相的旅程,也是寻找爱的冒险。
  • 高冷青梅,不许跑

    高冷青梅,不许跑

    “你为什么就是不能放我走呢,我们这样是在浪费时间,你就不能放我走吗,这样对你对我都有好处。”慕雪说。“抱歉,不能因为你以经没机会了。”说完把一个小奶娃塞到她手上“妈咪,抱。”小孩还笑嘻嘻的,所以这次她又谈判失败了……
  • 魅力教师的修炼

    魅力教师的修炼

    本书综合了教师的形象魅力、道德魅力、教学魅力、语言魅力、社交魅力、管理魅力,从而弥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在论述与事例中使读者更深层次地认识到魅力的重要性,使读者在教师生涯中的魅力达到极致。
  • 咫尺爱倾城

    咫尺爱倾城

    网络女作家艾琳琳有一个把她当小孩一样宠溺的老公夏阳。九年前他对她一见倾心,九年来他总以最高的爱情标准去爱她,本以为他们可以幸福的生活,可是命运却偏偏教人无奈。就在艾琳琳与夏阳结婚两年之后,她与自己分别十年之久的颜亿不期而遇。颜亿与她青梅竹马,是她童年时代仰慕的英雄,是她青涩岁月里心心相印的初恋男友。相遇后,他不择手段想再次得到她!风流倜傥的前男友,才貌翩翩的痴情老公,艾琳琳到底做了怎样的选择?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比爱情更让人揪心的事情?故事永远出乎你们的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