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5100000012

第12章 欧风美雨荡涤下的中国城镇(2)

疆域辽阔,气候和地理不同,人口民族众多,风情民俗迥异,注定了中国的传统城镇多姿多彩。江南水乡古镇乌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与山西的平遥、祁县、代州各不相同,与陕北的榆林,更不用说云贵高原上的青岩、大理、丽江等古城古镇,它们风貌各异,差距极大。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同一性,正是体现在这些差异中。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是由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推动,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发生的。动因和背景的趋同,打破了地理与区域的限制,不说强势文化--强势与文化无关。真正强势的是经济,特别是对“贫穷惯了”的古老中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际也是最直接的别无选择的抉择?

推进“城市化”还是提“城镇化”仍在争论。

在毫无准备、方向莫辨中,中国的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和膨胀期。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撤地改市,撤县建市。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开发区和工业区、招商引资、通过开发土地筹集资金和扩大财政收入,还有各项经济指标和政绩工程。至于要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人开出的方子就是把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一再提速,中国的城市实在不堪沉重的负载!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不仅仅是口号和领导的决心,而且不断变成了现实。

现在,全球有几个国际大都市?

令人惊异的是,中国竟有300多座城市的领导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

“大手笔”的悲哀

“大手笔”,是不少城市领导对政绩工程的得意之谓。

书法与文章基于汉字,笔法基于笔形。“手笔”源于手执毛笔写汉字三大关纽。凡大家名人的文章、写的字或作的画,气势宏大,才有可能成为“大手笔”。当代书坛某些人手执拖把,蘸几十公斤墨汁,在地上画“巨书”--其实与大手笔无缘。

大手笔也需师承。

就书法而言,初唐诸家承“二王”,少师承颜柳,南宫、雪松承晋及初唐,苏、黄亦有承者。即使移地动天,总揽风雨,不变与变,总有轨迹可寻。今天的“大手笔”,或许真的与作文作画作字无关了,与一个人的学识造诣无关了,只剩下了“办事、用钱的气派”。

到过许多城市,领导们言谈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动词是“打造”。

历史给了一些人登上城市建设舞台的机遇。从上任伊始,他们就以自己的理念和意志不遗余力地“打造”城市--仿佛城市只是一块“烧红的铁板”。写到这里,脑海里不禁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铁匠们呼呼拉动风箱,在烈焰的窜动中,用钳子夹着烧红的铁板翻来覆去,挥动铁锤,火花四溅,随意“打造”。这个动词可以与许多名词组合,比如打造新区、打造中心商务区、打造国际会议区、打造城市品位,甚至还可以打造意在推介自己政绩的“城市名片”。

幸运,也是不幸。即使不是全部,但绝大多数政绩工程、腐败现象都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拆迁、征地有关。在这些前“腐”后继的故事中,多数人的命运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听命于天。

无论是新的小区,还是“拉链式”街道和“地标式”建筑,无论是新的建筑形式,还是新的形式、新的内涵,城镇总不能长久地烤在“火焰”上,不能忍受“铁砧与铁锤”无休止的敲打--能打造的只有一个躯壳,而绝不是灵魂。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城镇的风格特色,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和文化范畴。

我们并不比古人高明,也不比后人聪明。当代,在“塑造”几百个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同时,轻视历史、忽视文化传统的倾向十分普遍。

建筑设计既不考虑与周边的文化生活融合,更不考虑与当地的环境气候适应。建筑创新和建筑艺术基本谈不上,建筑理论也不起作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热火朝天的新区建设,有多少历史文化名城、沉淀着深厚历史的文化街区,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物,遭到了无法挽回的破坏和拆毁。尽管有一些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可往往收效甚微。强者最终还是胜者。

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大同小异的城市着色。城市建筑的趋同化、城市风格和特色的消失……与此同时,仿造和移植欧美之风盛行,不伦不类的建筑物大量出现。许多地方的酒店直接抄自欧洲城堡。有的小区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小镇。这就是品位?

“豪华衙门”风生水起,屡禁不止,难道仅仅是“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的缺失?有的办公楼气派得像宫殿,有的办公楼漂亮得像公园,不少办公楼还都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河南郑州市惠济区政府建了个占地530亩,状似“白宫”的办公楼;重庆市忠县的黄金镇办公楼形如天安门;连仅有12名在职职工的重庆市万州天成交通局,也建起了两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欧式”风格建筑。在青海省的一偏僻地区,我见到当地的法院竟照搬美国国会大厦的外形,后面却是一片荒滩。

在仍然贫穷的淮北的一个县的旷野上,有一座规模不小的“世界公园”。埃及的金字塔,纽约的世贸大厦,巴黎的凯旋门、雕塑等等,在这里一应俱全。真让人张开嘴巴就合不拢。

1996年秋天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地方上特意把考察淮北水灾后农村重建情况的中央领导一行领到这里参观。县委书记口若悬河地介绍自己的杰作。中央领导问,怎么想起建“世界公园”?这位书记说,是县领导到深圳考察世界公园后决定集资建的。中央领导指着问,这座凯旋门是怎样修建的?这位书记咧着嘴“憨厚”地笑笑说,是照一个挂历上的照片式样画出图纸建的。我在人群中听了,顿感愕然。

当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随同采访。

我问一位当地乡干部:“到这里来参观的游客多吗?投资怎么收回?”

他小声说,开始几天人还不少。一些农民听说园里有“光着身子的女人”,想来看个新鲜,就是池边的那几个雕塑。现在呢,没人来了,10元钱一张的门票,掏不起。看了光屁股的,就得饿肚皮了。他停了停说:“不管怎么说,搞开发的老板,低价弄了这么一大片地,今后不管干什么,都发财了!”

浓云低垂,四野寥落,细细密密的雨丝不断从脸上滑落,在乡间的村路上走着,一头雾水,又湿又冷。

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如何延承历史的文脉,城市现代化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文明如何与东方灿烂的文化相衔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难以破解的课题。不管沿海还是内地,逛了一座城市,等于游历了几百座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严重下降,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粗陋和荒诞,豪华和铺张,在很多城市、很多建筑群落中集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主要领导以及开发商起主导作用。官员或老板在城市建设中颐指气使,建筑师并没有发言权,更不用说广大城市居民了。不断改变的设计、规划,以及不断出现的败笔和失误,使中国的城市已经很少能找到历史文化演进的踪迹了。

拆!拆!拆!

其实有些很相似。毁灭以改造的名义出现,破坏以建设的名义出现,商业开发以保护抢救的名义出现。

中国多数城市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大拆大建。

大发展时代,也是大破坏时代?近年来的大拆大建,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除了一些领导的“政绩观”、“权力观”外,更多的与“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商业利益、某些领导个人获得的好处,统统搅和在一起,动力不断,以致难以遏止。

大草坪、大花坛,城市变得千篇一律,布局相仿、建筑雷同,分不清东南西北,不辨中国还是欧美。为什么要拆掉古建筑,为什么不同时期、包括近现代建筑不能和谐地共处在一个城市!

除了极少数城市和古镇外,中国多数城市已经没有完整的文化风貌。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城市的恢复和建设,是对“破旧”盲目的冲动,而经济条件又不具备,所谓的“立”也大多是因陋就简。“文化大革命”其实不在革命,而是对文化的蹂躏与割断。有些做法,如破“四旧”,似乎已经终结,可为什么相似的行为还在延续?如果说,过去主要是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是“政治”冲动的话,而今天,却主要是官员的“政绩文化”与开发商商业利益的双轮驱动。

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其文化和历史集中在市中心的三条坊、七条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七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占地约40公顷,有居民3600多户,14000余人。这里坊巷纵横,屋宇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走在浓荫蔽日、石板铺地的小巷上,穿行在白墙青瓦的老屋间,会使人神清气爽,生出很多遐想。

这里明清古建筑错落群集,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地。更有林则徐、邓廷桢、左宗棠、郑孝胥的故居,严复、冰心等也是从这深幽的小巷中走出。这里有43处国家级、地方级的历史文化遗存。1992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阮仪三曾为福州作过城市规划,也通过了专家评审,但不知为什么始终没有正式批准。大概是领导之间意见不同。

规划作出一年后,房地产开发热升温。“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寸土寸金,房地产开发商一眼就看出了其升值的潜力。领导要招商引资,要拿出最好的地块。他们请来香港李嘉诚投资开发“三坊七巷”。消息传开,福州的许多居民想不通,专家们更是联名在报纸上呼吁救救“三坊七巷”。《光明日报》以显著的版面作了报道。

香港豪富李嘉诚有钱、有地位,是请来的上宾。旧城“改造开发”工程,是要把整个“三坊七巷”重新“深翻”一遍,方案是在四周盖一圈38层的住宅楼,中间再建一个大商场。这一来,整个城区的环境都将改变。

李嘉诚请香港著名的建筑师陈藉刚先生任首席顾问。陈藉刚先生得知阮仪三搞过一个规划,又持反对态度,于是便找到阮教授征求意见。阮先生把话说得很重:“别干了,干了身败名裂!”还送给他一本书《名城鉴赏与保护》。这使陈藉刚先生深受触动,后来他坚决请辞,退出了设计,不再参与“三坊七巷”的改建。箭在弦上,已绝无后退的可能,于是李嘉诚又找了别人接替陈藉刚。开发工程破土动工,旧房子不断拆毁。众多专家继续奔走呼号,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一时沸沸扬扬,成了“焦点”问题。

房地产开发需要“滚动”,滚动不起来,资金周转就不灵。38层的大楼已盖了8层。李嘉诚只好停手不干。可当地有的领导仍一意孤行,准备在全国找几家大的公司,重新包装,接着开发。阮仪三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再次大声疾呼。据说由于一位中央领导看到了电视节目,过问了此事,这才峰回路转。

建设部部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福州“三坊七巷”问题。会上,一致认为福州违反了国务院批准的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是知法犯法,建设部要求“三坊七巷”的开发工程全部停止,重新规划,重新审定。终于,在成片的瓦砾面前,日夜工作的推土机和挖掘机停了下来,除一坊两街被毁外,大部分街区终于得到了保存。

十余年过去了。今天,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保存下来的“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旅游的价值。

福州的“三坊七巷”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在新的一轮大拆大建中,许多文化古城失去了风貌,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被破坏殆尽。

浙江定海古城被拆毁了。

贵州遵义古城风貌也受到严重破坏。除遵义会议旧址那幢楼房外,整条街区的其他房子都被拆光了,重新盖起所谓民国初年式样的房子,还开辟一个大广场以便举行大型活动。

……

中国城市“文脉”的断裂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语言、文字、音乐、歌舞,是民俗风俗生活的总和,是一种精神、风格和气质,是思想、审美和价值的取向。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既是鲜活的,又是凝固的。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的凝聚与认同,是浸透我们祖先和父母血汗的江河、大山、土地所孕育的,是延绵不绝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技术、教育心理的综合。

有形的城市文化,是可以触摸的。也许是一个群落、一组建筑、若干街区,和一座城市个性的聚合,是色彩和谐与美的展示。因此,文化也是城市的灵魂。

无论是古典或者现代,在有文化的建筑上我们可以读出时代特征和历史的变迁,无论是北京的皇宫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还是徽???的民居、客家的承启楼以及陕北的窑洞,遗址上即便只有几块砖石,或者“露沾荆棘没铜驼”,我们仍能从中辨认出其岁月风霜的年轮。

我们从古代的诗人作品中,读出了中国城镇的神韵和气派:有小桥、流水、人家;有烟雨里的高楼层台;有晚霞中的飞阁危亭;有小楼深巷,轩窗锦屏;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首先是城市的色彩--那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与中国人服装的主色调相似,黑、白、灰三色,是历史上我国城市的主色调。它无疑凝聚着东方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宋代诗人陆游在《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有“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之句。“丹青”原是指两种颜色,这里是指水墨画。

黑与白在国人的色彩观念里,如同阴阳两极对比,已不是单纯的黑白两种色彩,而是所有色彩的集合,是夜与昼的更替、一年四季轮换的体现。在水墨画中,黑白两种色彩是无所不包的。黑白展示了全部的色彩之美。

中国城市亦有例外。如唐代诗人杜甫《龙门》一诗记录了古都洛阳的光华色泽:“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金色是佛像的定位,是佛国世界的视觉形象。金光灿灿的皇宫与佛寺点染了东都洛阳的辉煌与壮丽。今天,我们在青藏高原,仍然可以看到点染了理想和信仰之光的色彩--只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大小寺院、佛堂,才可以有辉煌金子般的色彩。

其次是城镇建筑布局的要素结构--这是中国文化的语言表达。

城郭,屋宇,街道。坊,里,巷和胡同。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均十分强调在城市中居有地标意义的公共文化建筑--寺、观、庙,钟楼、鼓楼和书院等,除皇城外,官府所在的衙门反而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如古代中国的县城和州府所在地,都有孔庙、文庙。这些“公共文化”建筑确定之后,才是东西市、商业街区和住宅区。井然有序--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向,民族文化的组合。

我们走进传统文化街区,走过各组古建筑物,来到各个庭院,会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建筑文化的激荡、传承和演变。

北方和南方,平原和水乡,乡土建筑、古迹名胜、传统特色--中国城市之古老与深沉的内容,中国规划和建筑丰满极致的创造,既不是一些人眼中破旧房子的堆聚,也完全不同于一般知识告诉我们的所谓风貌。当前,强调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多样性,全球城市越来越注重城市文化与生活、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城市日益成为文化在空间上的代表。强调文化在全球城市中的重要力量,是全球城市向创意城市深化的重要推动力。

同类推荐
  •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学者熊培云沉潜数年的心血之作。他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
  • 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

    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吕不韦的教育思想;《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吕氏春秋》选编。内容涵盖吕不韦简介;吕不韦的教育思想;重农思想;安贫守道重用贤能;推崇教育;主张知士、爱士与举贤等。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仁爱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仁爱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热门推荐
  • 流淌的日月

    流淌的日月

    生活可以平凡,生活也可不凡,出生地不可选择,辉煌地可以造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刘浪刘东山,向往都市,在都市里也能用幼小创造出属于他的业绩,这是一部小男孩成长的故事,故事里的小男孩自信,强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惊人的事,他相信,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 超级保镖:贴身护花战王城

    超级保镖:贴身护花战王城

    美女同桌来袭,小妹有点不快,渣男半路挡道,主角杀出重围。王城英雄召唤,古色红袖美女,公主萌妹御姐,纷纷收入囊中!
  • 废材重生肆天下

    废材重生肆天下

    师傅在她眼前被诛,魂飞魄散,尸体被化成一滩浓水。她家族里背叛的池家人里应外合,将整个池家从大陆的历史上颠倒黑白。她走投无路的寻找着虚无缥缈的“屠殇”,找着没人见过的屠殇。当被肆虐一生,惊艳重生,必反手负天下。池艾看着眼前这个惊艳的妖孽男子:“这如花似玉的,我也算是为民除害了。”少女点点头啧啧的说道。“是,除暴安良。”妖孽男子低了低眉眼,浅笑。
  • 英雄联盟之死亡游戏

    英雄联盟之死亡游戏

    只要你能在这里活下来,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这里是每一个热血青年梦寐以求的圣地,也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梦想的人想要到达的天堂。这里有毁天灭地的神力,这里有映照千古的荣耀,这里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里有肝胆相照的义气,这里有荡气回肠的柔情。这里不仅仅有无数英雄等待你去超越,还有数不尽的珍奇宝藏等待你的开发,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活下去!
  • 王子恋上二公主

    王子恋上二公主

    苏沫,一个性格开朗活泼,乐天派的平凡女生,却拥有着不平凡的身世,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跟着从未见过面的父亲来到遥远的日本,继续过着平凡的小日子。然而,却因为他,月城夜的出现,却给她平凡生活来事了崭新的一页。在面对这个帅气男生的感情,苏沫该做出何等的选择。Ps:本故事纯属虚构……
  • 脉脉含情

    脉脉含情

    那年她偷天换日改了学妹的情书,然后2封情书同时入了他的信箱。她以为那囧事只有天知地知,奈何大错特错早已翻沟里爬不出来了。2年后顾大神海归回来,她躲了他的欢送会,不想错过他的欢迎会。他先是她的学长,再而是她的顶头大Boss!而她呢身兼3种身份:学妹~职场菜鸟~专属厨娘他身边各种美女萦绕,愣是一个都没瞧上眼。最终被她归入:性向有问题,抑或是身体有隐疾!“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才是他顾祈默一直想要的感情!(风格:轻松,欢脱的总裁小暖文。男主:骨灰级的专情人物,守身如玉N年。腹黑,霸道,偶尔冷漠偶尔柔情)女主:冒失,活泼可爱,偶小白想入非非!)
  • 娇蛮小姐斗总裁

    娇蛮小姐斗总裁

    他视她为珍宝,不想别人窥探,可一不留神她就放点光芒。还正大光明的挽着阴柔的男孩胳膊向他炫耀。他忍耐,她得寸进尺的又瞄上了他俊美的弟弟。一转身,背后还站着儒雅温柔的叔叔。骂不得,打不得,碰不得,她还嬉笑着:“我要嫁给你弟弟,这样每天都能见到我了,怎样?”他被折磨的崩溃,终于爆发。
  •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陈从周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有一无二的园林艺术大师,他在20世纪学术思想的谱系中,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艺术造诣,在鲜有人间津的学科领域独树一帜。作者以《说园》作为全书的论述中心,方法则是“以陈解陈”,即用陈从周自己的论述,来介绍和阐释陈从周的园林理念和园林思想。九、十两章关于造园美学的申论,是对陈氏园林艺术学的总而括之和提而炼之,并且补入了实践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陈氏学说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课题作者通过十一至十七章的系列讨论,昭示出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陈从周先生所以成为世无异词的世界级的园林艺术大师,其所必具的诸种理由和诸种条件,课题作者都一一作了回答。
  • 民国往事:一本书读懂民国政坛

    民国往事:一本书读懂民国政坛

    本书分为窃国风云、北洋总统、军阀更迭、争霸中原四章,介绍了袁世凯、北洋集团、国民党军阀、“五权宪法”等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与历史事件。
  • 回归的学生

    回归的学生

    一个作为富二代的学生,从小无人管教,父亲打拼事业,母亲难产死亡,生活在爷爷奶奶家里,娇生惯养。在其成长期间更是胡作非为,并且拥有一个聪明的脑袋,小祸不起,大乱不断,尤其十岁那年爷爷奶奶双双辞世后,更是被其父亲送到美国,在美国虽说不能翻天,但是也大名远扬。因其是以十岁的年纪去到美国,而且是在接受中国十年教育之后,才去的美国,心里接受能力相当之强,短短几年的时间,其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是在与和大人交流的方式方法上有着不同常龄人的表现。学习成绩的优异,也改善不了他从小到大那能翻天的能力,不但改善不了,更是在为他能翻天的本事打下更加良好的基础。这样的一个学生,即将会回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