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5800000005

第5章

举行“戴天头”仪式后,便意味着这个姑娘已长大成人,从此有了社交的权力,不但可以自由地谈情说爱,而且可以把所爱的男子领回到家中同眠共宿。生下孩子,对于“戴天头”后的姑娘来说,是正当的行为,决不会招致社会舆论的非难。“戴天头”后的姑娘日后可以嫁人,也可以终身住在娘家,靠情人不断上门过自由的性生活。虽然终生为姑娘,但却与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儿女组成一个以母亲为中心的家庭。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情卦和抢帽子——在歌声和游戏中谈情说爱

藏族的青年男女谈恋爱是公开的,只要双方一见钟情,快乐而甜蜜的初恋就开始了。在云南的藏族中有一种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叫“情卦”。“情卦”虽是占卦的一种方术,对藏族青年男女来说,实际上是以爱情为内容的猜心思游戏。凡参加“情卦”的男女青年,每人拿出一件最能代表自己心思的小物件放在一人手中。掌管物件的人将所有的小物件在手里摇晃后,暗中取出一件,让大家猜。于是其他青年便猜测物件属谁所有,并针对物主在爱情中的处境用有趣的情歌表达出来。

如果物主心中已选定了心上人,但却羞于开口,就要用含蓄的歌词唱出来。如果物主虽然选中了意中人,但是对方早已和别人私订终身,对此大家可以用含蓄的歌词来取笑他(她)。歌声结束后,掌管物件的人将手松开,看物件是谁的,之前唱的歌就是谁爱情上的未来处境。

藏族男女青年交往恋爱还有一种形式,叫抢帽子,如果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位姑娘,他便会找机会接近她,然后趁机将她的帽子抢走。过了几天,小伙子会回来找姑娘,将帽子还给她。如果姑娘愉快地接过帽子,就说明姑娘也爱上了小伙子。如果姑娘不肯接受帽子,就表示姑娘不喜欢这个小伙子。

怀揣青稞酒和围裙去求亲

有些藏族农牧区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形式,贫富皆有,较为普遍。提亲人到姑娘家要带上酥油茶和青稞酒,这两样东西关系到这桩婚事能否继续下去。如果姑娘的父母喝了提亲者带去的酥油茶和青稞酒,就意味着他们同意了这桩婚事,否则,这桩婚事就没什么希望了。

如果姑娘的父母同意了婚事,那么男方要选择好良辰吉日,亲自带酥油茶和青稞酒到女方家里给她的父母敬求亲酒。这一次,除了带酥油茶和青稞酒外,任何求亲者还必须给姑娘的母亲带一份固定的礼品——一条围裙。这条围裙被称为“乳礼”,表达的是感谢养育了女儿。这一天,双方极其神圣地定下了迎亲的日子,这个日子一定是黄道吉日,比如藏历的初八、十五、三十,或星期五、星期六,一定不能是星期天。此后,谁也不能反悔。因为,任何毁约行为,都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名誉。

藏族的青稞酒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新娘唱着“哭嫁歌”离家

藏族姑娘临行要唱哭嫁歌,清晨要戴上狐皮帽,插上孔雀翎,手握崭新的筷子十双,每向门外走几步,便向后丢一双筷子。新人一上马,伏在马鞍上,用袖子捂住嘴,呜呜咽咽又哭发起来。送嫁女眷拥在两边,有节奏而又合拍地“阿——咿——咿——咿——噢……”哭着唱起送嫁歌。新娘要走向新的生活,是激动也是对娘家的留恋。新娘的乡邻们在路边唱起了山歌:“我们送出了姑娘,你们要很好照顾,愿你们吉祥如意、一路平安。”来接亲的队伍也以山歌对答:“请你们放心,我们会善待新娘,一切都会美满如意”。

姑娘的哭嫁歌要从离开家唱,一直唱到十多里以外,内容都是感激和祝愿,表示临别依依之情。如拜别阿爸阿妈的歌:

“我亲爱的阿爸呀,

你为我到风雪弥漫的西藏跑三趟,

买回美丽的氆氇给我做嫁妆。

……

我亲爱的阿妈呀,

你是我温暖和光明的日月,

你是给我乘凉的云朵,

……

红盖头下的真假新娘

婚日的那天,男方家要派迎亲队去接新娘,迎娶新娘的队伍由全身穿白袍、骑白马、手举八卦图的人在前面引导,若是路上遇到背水或挑柴的过路人,表示吉祥之兆,须下马送哈达;若是撞见倒垃圾或是抬病人的,表示有灾,婚后必须请喇嘛念经解除灾祸。

在新郎的村寨,寨口早已有许多乡邻在翘首盼望,当新娘来到后,新娘的舅舅用柏树枝蘸着净水敬天、敬地、敬山神。新娘来到男方家后,一道难题就出现在了新郎面前,因为新娘和伴娘的装束完全一样,红盖头盖着她俩的脸,到底哪个是新娘哪个是伴娘,要由新郎自己来认。新郎颇费思索,可以从自己送给新娘的信物手镯、戒指认出真正的新娘,于是红盖头揭开,新娘与参加婚礼的人们微笑见面。

大家齐跳锅庄舞

藏族人的生活充满着深情、豪放的歌舞,这种歌舞也被延续到了他们的婚礼中。婚礼仪式一般由舅父、叔、伯或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主持,内容主要是对新婚夫妻进行教育,如婚后要勤劳、孝敬父母,相亲相爱等。这些教育的内容在藏族的婚礼中都是固定的,被称为说词,用演唱的方式进行,实际上,这种说词是一首长篇伦理道德歌。

在演唱这种说词前,还要找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学天鹅、黄鸭、麻雀的叫声,意为请喜神也来参加。仪式结束后,不论是主人还是宾客,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大家都聚集在一起跳锅庄舞(一种不需要任何器乐伴奏的集体圆圈歌舞),尽情欢乐,尽情歌唱,以祝贺婚礼。在藏族婚俗中,没有闹洞房的习惯。

在藏族婚事的整个过程中,村寨里日夜载歌载舞。但是最奇特的是在婚礼的这天,新娘不能和新郎同居,只能由伴娘陪伴着,新郎与新娘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壮族民族舞蹈 锅庄舞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礼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回娘家去,在娘家过上一段日子以后再到婆家,此后,夫妻生活才真正开始。

第二天,新娘舅舅要带着自己的外甥女离开男方家的村寨,此时,新郎寨子的乡邻们,特别是青年男女,夹道恭送。道路两旁,两位青年牵着一根红绸,横拦着回去的道路,这叫“拦红”,同时有人上前给离去的新娘的家人额头上抹上白面粉,让他们钻过红绸。藏族崇尚白色,互相涂抹白面粉是对亲人、乡邻和生活的祝福。新婚满3个月或6个月后,新娘得偕同配偶返回自己家族小住一段时间,时间必须经高僧择定吉日,并通知女方家族作迎接准备。这样,整个婚配的全部过程才结束。

藏族婚礼现场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藏族人的离婚很自由,手续也很简单。一旦双方感情破裂无法调解时,一是通过内部协商就此分手,所生子女协商分配,双方均可另找对象;二是经村中的头人裁决离婚;三是周围的亲朋好友裁决离婚。离婚时,男方或女方可将其结婚时所带来的一切财产带走,也可留给子女。同时,对方家庭给予他们适当补偿。在财产分割时,提出离婚者和导致离婚主要责任一方,少得财产,甚至不得。离了婚的人(无论男女)再婚,不会有非议,一般不再举行隆重婚礼。寡妇可以与丈夫的兄弟或叔侄结婚,也可另行改嫁他人。

回族婚俗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有人口约98.2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的通用语言为汉语。回族在日常交往与宗教活动中,保留了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青年男女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旧时,回族婚姻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依照伊斯兰圣典《古兰经》的规定,女孩九岁,男孩十二岁为“出幼”,即少年时期结束,可以结婚。因此,伊斯兰教流行地区早婚现象较严重。伊斯兰教还规定,一个男子可娶四个妻子,诸妻平等。解放前,回族地主富商有多妻现象,一般平民多数为一夫一妻。新中国成立后多妻制被废除,实行一夫一妻制。

回族一般不允许同乳兄第姐妹结婚,同时,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如欲缔结婚姻的双方中女方为非穆斯林,回族的通常做法是,首先女方要自愿“进教”,通常由阿訇(波斯语音译,意为“教师”、“学者”)举行一个比较庄重的仪式,其次女方要以“从夫居”的形式生活,这是回族缔结婚姻中“许进不许出”的原则的重要体现。?解放后,虽不禁止女性与非伊斯兰教男性通婚,但单向民族内婚现象依然存在。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媒人带“四色礼”去提亲

在回族社会,关于婚娶有句俗语叫:“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回族还有句俗语:“媳妇美不美,全凭媒婆一张嘴”。意思是有了一个好媒人,就能娶到一个聪明贤惠、勤劳善良的好媳妇,足可见媒人的重要性。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一般要带“四色礼”(茶叶、方糖、红枣、核桃),又叫“开口礼”。经媒人多次说合,男女双方有所了解后,媒人和男方主婚人便携带简单礼品到女方家去相亲。在相亲过程中,不但由女方父母相女婿,而且要有意安排一个“偶然”机会,让男女见面,女方家若肯收下男方所赠的礼品,即表示“相中”。接着,双方商量聘金、嫁妆、彩礼等事宜。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

“主麻日”定婚期

按照回族婚俗,订婚的日子一般选在“主麻日”(星期五聚礼日)。男方的家长在德高望重的长者与亲朋好友的陪同下,携带“卡宾”(聘礼)前往姑娘家。回族人认为赠送聘礼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男子对婚姻不严肃,朝三暮四,所以从经济上有所牵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项措施。如果男子无理提出离婚所赠的东西不能索回。其间阿訇(訇hōng,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诵读《古兰经》。女方家准备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也称尔埋里,专指该教的各种宗教功修和善行)。

送完聘礼后,接下来选择婚期。选择婚期在当地叫做“开典”。还是由媒人带领男方家长,及新郎,新郎的叔伯等人去女方家里商议。婚礼多在“尔德节”(即开斋节)或“古尔邦节”(即宰牲节)等穆斯林传统节日举行。如不在节日期间,则多半会在每年秋冬季节。回族认为所有的“主麻日”都是吉日,没有汉族的生辰八字及属相是否相投等讲究,只以两家方便为宜。婚期一经议定,女方家长即向未来的女婿回赠礼品,一般是赠送一些衣服鞋袜等。

“痛并快乐”的开脸仪式

回族新娘准备出嫁的日子要举行开脸仪式。原始的开脸仪式,就是俗称的成年仪式。据说整个过程的核心内涵是“成长的代价”,即证明自己已不是孩子,以后要学会独立,抛弃孩子般的幼稚单纯,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 “开脸”这一仪式对新娘来说是很“痛苦”的。这是因为,首先要用手拔掉新娘脸上的汗毛,这是每位回族女孩出嫁时最痛苦的一项工作。然后用打碎的瓷器碎片的刃口剐脸,再用一根细线绕成十字形,最后用煮熟的热鸡蛋敷一下剐伤的脸痕。据说这种原始的方法既能保养皮肤又能愈合伤口。最后一道关就是出嫁前的沐浴,回族把这一仪式叫做“离娘水”。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路遇水井盖红布

在迎亲的那天早晨,男方用华丽的轿车迎亲,迎亲人必须是两人。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女儿临行时,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亲人伴行送亲。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接新娘回去时不走来时走的路线。

依回族婚俗,新娘被称为“新姐姐”。新姐姐梳洗打扮完毕,临行前要大哭一场,即使没眼泪也得挤几滴,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要用红布或红纸覆盖,表示新人将来不会遇到坎坷。娶亲途中,还不能与其他的娶亲队伍相遇,如果相遇,新娘之间要彼此交换裤带,以避免“冲喜”。

请阿訇来主持婚礼

在婚日的那天,男女双方家里非常热闹。男方家里要贴大红喜字和对联,堂屋墙正中挂着阿拉伯文写的一段《古兰经》,两边是阿拉伯文条幅。

清晨,男方的都来到堂屋里跪下,听阿訇跪着朗诵《古兰经》,祈求真主赐福。然后举行“尼卡亥”仪式(用阿拉伯语念证婚词),一般是在男方家的院子里摆一张香桌,也有在女方家举行的。桌子上放着几盘核桃、红枣和糖果,阿訇坐在上方,左右坐证婚人的父母亲。新郎新娘来到桌前,向阿訇致“色俩目”(阿拉伯语,意为:愿主赐你平安),阿訇问新郎新娘是否愿结为夫妻。回答同意后,接着阿訇用阿文念“尼卡亥”。其内容是根据圣训宣布婚姻合法,最后由阿訇当众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俩正式结为夫妻。”并且告诫一对新人要互敬互爱,白头偕老。

“尼卡亥”仪式结束后,就证明一对新人已成为伊斯兰教内认可的合法夫妻。仪式结束后,亲家双方互相攥手祝贺,并准备菜肴宴请阿訇和亲戚朋友。

回族婚礼现场

深情厚意“撒喜果”

同汉族婚礼上的撒帐仪式相似,回族婚礼中叶要唱“撒喜果歌”,抛果者边撒边唱一些热情洋溢的赞歌,如“枣儿满炕红,生子是英雄。核桃滚满炕,养女是姣娘。”“撒核桃撒枣子,哥哥娶了个好嫂子。”“双双核桃双双枣,生男聪明生女巧。”“双枣双核桃,儿子拔萃女窈窕”,“一把花生一把枣,闺女小子满屋跑”等。这些唱词内容大多以“早生贵子”,“白头偕老”,“吉祥幸福”为主题。回族群众认为,核桃取其质坚而味美,象征子女坚强有力;枣子取“早子”的谐音,寓意早生贵子。

在回族社会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真主造化阿丹人祖(即“亚当”)和好娃太太(即“夏娃”),并令他们婚配的时候,就命天堂里的天仙们边朗诵赞词,边撒下从天堂里捧来的鲜美的喜果。由此产生了回族婚礼上的“撒喜果”风俗。

结婚三天没大小,公婆一起闹

回族婚礼上是最热闹的一幕应该算是“闹公婆”。婚礼上,大姑娘小媳妇可把婆婆抓住,头上簪上花朵,脸上搽上粉,抹上胭脂,穿上红袄绿裤,拉着去迎媳妇,引得满院子里的人捧腹大笑。这时的婆婆,拿出糖果撒在地上,趁女人们争抢糖果之机,悄悄溜走。小伙子们也把公公抓住,脸上抹上锅灰或用墨汁点成麻子,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个破草帽,脖子上挂一个小铜铃,反穿羊皮袄,倒骑毛驴,由一乡亲手牵毛驴,众人鞭打吆喝,使驴子乱奔乱跳,逼得公公只好向大家告饶许愿,撒糖果,赠礼品,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同类推荐
  • 中华旅游文化

    中华旅游文化

    本书从多角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性质、特征、内容、发展及其建设与开发。内容充实、实用,结构新颖,可读性强,理论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 四美图

    四美图

    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创作的四十余篇散文作品,文字清新流畅,其中有对童年、青春的歌颂,有对家乡的怀念,还有对人生的感怀。
  • 马瑞芳说聊斋

    马瑞芳说聊斋

    《聊斋志异》谈狐说鬼,瑰丽迷人,这些神奇变幻的精灵们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寂寞的心弦,触发过多少人的神外之思。《聊斋志异》,一个花鬼狐妖的世界,一篇篇亦庄亦谐的故事。蒲松龄笔下的美女为什么总会爱上书生?远离人间的牛鬼蛇神为什么比君子更可爱?
  • 帝王陵寝古典园林(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帝王陵寝古典园林(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热门推荐
  • 承诺太殇醉了那个夏

    承诺太殇醉了那个夏

    河边,一对男女相依相偎着,女孩问男孩:“给你个选择,要江山还是要美人?”男孩说:“美人我可以不要,但我只要你。”说罢男孩轻轻吻上了女孩的唇。
  • 离思赋

    离思赋

    序:庆余三年,唐欲北伐巴图,朕虽不愿再起争端,陷大周于烽火之中。然北元强悍,周唐一损俱损,此战乃大势所趋。朕将披甲提枪,御驾亲征,以振军心。洛阳留皇太弟明岚监国,明岚年纪尚轻但行事沉稳,且有子谦辅佐,朕心宽慰。此次北上呼和草原,不知离思几何,唯愿凯旋后,万家灯火依旧。在白露之望月,映九州而凝霜。朕宽衣以披甲,且削发而冠胄。感征期之将至,摘金桂以酝酿。思江南之杨柳,念灯市之桃花。昔临渊而羡鱼,今化龙而翱翔。望毕功于一役,展大周之雄姿。待凯旋而高歌,方斟酒以庆余。
  • 欢宋

    欢宋

    穿越到宋朝,做大商、收小弟、傍王爷、会名妓、断奇案、医重症、戍边关,在这名流荟萃的花花大宋,且忙且快乐!
  • 燃烧的少女

    燃烧的少女

    此文章写了一个女孩,她热爱跆拳道,从三岁开始练习
  • 写给孩子的成语小百科

    写给孩子的成语小百科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掌握和运用成语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本书收录了小学生应掌握的常用成语,从成语释义、成语应用、成语故事、成语典故、成语游戏等多方面加深孩子对成语的记忆和应用,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
  • 静心

    静心

    生命起始之时,最初的那颗心除了清净透明什么都没有,可是在红尘俗世中混得久了,这颗心好像什么都沾染上了。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有时候心会越锁越紧,越来越浮躁迷乱找不到方向。《静心:弘一法师的人生幸福课》的文字中渗透着弘一法师的风骨和智慧,给浮躁的人们一份安宁,告诉人们一切顺其自然,便能宁静致远。它让人们在风云变幻中宠辱不惊;在岁月流逝中心清如水;让人们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彻大悟、禅定心安。让我们跟随大师的指引,一路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 掌控星海

    掌控星海

    两百年前,天空之中出现十个光人,当世人以为神明膜拜的时候,十个光人却给地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类几乎灭绝。两百年后,一个叫夏天的少年,发誓要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然而当他踏入星空的时候,他却发现对于浩瀚的星空,他犹如萤火之光一般。“即便是萤火之光,我也敢于皓月争辉!!”夏天握紧拳头说道。
  • 萌爱百分百:魔王征服日记

    萌爱百分百:魔王征服日记

    穿越而来的魔王砸进了小玉的家,从此四号住宅楼的阁楼就是传说中的魔王城了。从打工开始征服地球的魔王,邪魅的道士小哥,不小心成了偶像的天使勇士,还有蠢萌蠢萌的鬼王和整不死人不偿命的妖精们开始慢慢入侵小玉平淡的日常。到后来怎么连魔王和天使勇士的小弟们也都穿越过来了,还嫌小玉的生活不够精彩吗?
  • 弑天女仙

    弑天女仙

    眼一闭再一睁,噫,竟然到了修仙时代,没有灵根而惨遭抛弃?嘿,难道你们不知道天无绝人之路咩?有了灵根资质差?噫,那是你们没见识好吧!噫,修仙了,你没灵石,嘿,我有!噫,修仙了,你没灵丹,嘿,我有!噫,修仙了,你没法器,嘿,我有!噫,修仙了,天才地宝,,,我来了!ps,女主不会告诉你们,她生来就是修仙的╭(╯^╰)╮啊啊啊——新人,求不吐槽!存稿中,亲们可以先收藏哦,么么哒O(∩_∩)O~
  • 秦政殿

    秦政殿

    他是七国的星空中最亮的帝王星,秦王嬴政。他冷俊邪魅,睥睨天下。她乃凡人之女,却是茫茫人海中命定的唯一,缱绻帝王侧。纵然他拥有了坚不可摧的帝国,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王权,拥有了最爱的女人,但……在战国时期中,她从侍女到侍卫,从夫人到王后,凭的是一颗向着大王守护着大王的心。即使成了王后,她永远比任何人都快一步只想为他挡住迎面而来的风雨。“政,我何德何能成为你的王后,你的一生注定轰轰烈烈,注定与我不能细水长流,我甘愿为你而死,可我看不到你统一六国了,我好舍不得你。”“寡人不许你死,这是命令!”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令千古一帝为之欢笑,为之流泪,你我一起感受两千多年前,旷世大秦的帝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