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大千世界,祭礼繁杂。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吸引我们探骊得珠。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灵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种多样。
老寺站在旁边看着三苗一族都老老少少都在那露天的小广场上忙碌着,是为了明天晚上的祭祀,因为再不把祭品送上寨子里都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了。
“哎~~这个……这个……您的饭菜都准备齐了,你是不是要去……”一个三苗族的小姑娘在老寺身后挺远的地方,唯唯诺诺的,显然有些害怕不敢过来,只能是小声而且结结巴巴的说道。
“哎?好的,我这就过去!”老寺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嘿嘿,竟然都恭敬了许多,不过也是,谁让咱现在是族里暂时的上宾呢!为什么会是上宾?还不是老寺听了老者的话后感觉这事有些蹊跷,所以给寨子里贡献了他们需要的贡品呗!当然,成与不成就要看老天爷的了,所以才说是暂时的上宾,也因此寨子里对老寺又是恭敬又是惋惜,不过也没有办法了,只能是按老寺说的去做了。
大桌子上摆的都是好东西,各家各户把自己家能拿得出手的都拿来了,给老寺上了一桌上等的酒席,虽然说不上是“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但也确实算得上是珍馐美味了,一米长的穿山甲,一岁龄的麂子,猴头、牛肝菌、松茸这些平时难见的东西都上了满满一桌。没有人与老寺同席,只是在旁边伺候着,老寺也明白,所以也就不管他们甩开腮帮子,撩开后槽牙,套间的门打开,小仓库的钥匙拧开了,饭菜如长江流水似风卷残云一般倒了下去,只看得周围族人目瞪口呆,何时见过这样的饭量,饭桶也不过如此,一桌子十八个大碗吃完,老寺又要了一大桶米饭,桶是南方饭店里蒸饭才用到的大木桶。老寺把吃剩下的碗底一股脑的倒进了大桶,手里一个大碗搅动,之后就用大碗当勺子把一桶米饭吃的一粒不剩……
“水呢?来点水……”
旁边的族人赶紧送上热茶,老寺一口气连干十八大碗,这叫做饭不够水来凑。
“……那个……那个……您吃饱了么?”旁边伺候的几人脸色刷白,上前询问。
老寺悠哉悠哉的拍拍肚子:“恩!喝了好些水,八成吧!”之后也不理众人出门去了,只留下一屋子的人大眼瞪小眼。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礼》里有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玉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在汉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说,有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玉的礼仪制度在这时候空前发展!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是贵族用于御寒蔽体的生活资料。古代普通人仅能以葛麻为衣,《左传》记述的卫文公也不过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正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外面准备的已经有些端倪了,有的用粗竹子扎起了祭台,有的也准备好了各种贡品,各种的瓜果蔬菜,各种的生熟肉脯,牛羊牲畜,五谷酒水,旁边还有一口大缸。还有一些东西还没准备齐全,直等到明天晚上之前东西准备齐全之后就可以前去祭祀。
第二天,早晨中午寨子里的族人换着法的给老寺准备了好饭好菜,这回他们有了准备,蒸好了满满两大桶米饭,还有大壶的热茶……
傍晚时分,东西都已经准备齐全了,只等着出发,可是老寺左顾右盼好像很着急,旁边的老者也在大量远处的道路,似乎在等待什么人……一会儿,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音,老者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老寺的表情也放松了下来。一会儿,马蹄近了,马上下来一个小伙子,从怀里掏出了一条“玉溪”烟,递到老者手里,老者赶紧把“玉溪”塞给老寺,问道:“咱们可以出发了吧?”
老寺不紧不慢的拆开包装拿出一包烟点了一支,吐出一串烟圈,这才说了声:“出发!”感情这么多人等着就是等这一支香烟啊~~~怨念……
一行人浩浩荡荡行走了十数里来到了一座艾山旁边,奇怪的是山上没有一颗草木,其中大多数人都来过,可是都不知道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大神蚩尤的坟墓。
山里面热闹起来,山顶上,高大的祭台搭建起来:
老寺从怀里掏出一个一尺高的蚩尤神像,是老四刻出来的,毕竟是学过雕塑的,雕出来的——那叫什么玩意儿……太TM难看了,像一个扭曲的简体动画人物,矮矮的胖胖的挫挫的,老寺还恬不知耻的说这就叫艺术,这就叫抽象,抽象就是把像的抽掉,剩下的就是抽象的艺术品了。
老巫师在旁边弱弱的问了一句:
“不摆这个行么?”
“不摆还行?你族里的人要活着就得摆这个!”
“死就死了呗~~~”
……
祭台最高处一级放的就是这个神像。
降一级分为前后三排:
最后一排是:花瓶、竹笋、芹菜、白菜、韭菜、酒、酒、酒、型盐、枣子、榛子、芡实、馒头、花瓶。
中间一排是:蒸肉、猪排、鲜鱼、兔子、鹿排、菜汤、肉汁、菜汤、干鲤、栗子、白绫、鹿脯、锅魁、年糕。
前面一排是:稻、黍、稷、麦、菽。
再降一级分前后两排:
后一排是:猪、牛、羊这三牲。
前一排是:烛台、香炉、烛台。
再降一级分前后三排:
后一排是:花瓶、茶、水、烛台、烛台、茶、水、花瓶。
中间一排:香炉。
前一排是:酒池。
整个祭台最前面左边是一个两米直径的大瓷缸,清风吹过一股刺鼻的血腥气味传来,右边是一个矮榻,铺着一张熊皮。
最靠近祭台的地方正中间摆了三个蒲团分别为:执事、主祭位、执事。主祭位后还有一个蒲团,是陪祭位。再往后就是化帛处,有一个大铜盆,用来烧纸钱送神。
一切准备就绪,等到夜半十二点整,老寺盘腿坐在了那张熊皮矮榻上,没错了,他,就是其中的一个贡品,可是他腰间鼓鼓囊囊的不知道是放了什么东西,众人也管不了这么多了,祭祀仪式开始。
与祭诸人,洗手。主祭三跪九叩,上香(三支,黄色的,插在香炉中,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陪祭一样三跪九叩。同时执事点亮蜡烛。主祭先奠酒(将酒在香烟上熏三圈,然后倒入酒池),同时执事揭开盖在神主上的红布。主祭致祝辞(禀告祭祀的意图和内容。如祭祖:儿承父母之体,感天地之恩,今当吉日修礼备馔以飨先君,乃祀诸圣。应有备仪,恭呈祭品。抑祭礼仪,追思先考。体孝行恭,而教后辈。)左执事,点红香一柱(三支),单膝下跪,递给主祭。主祭三跪九叩,上香。陪祭一样。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插入香炉(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主祭端起酒杯。左执事,倒酒,单膝下跪,递给主祭。主祭将酒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主祭、陪祭。一跪三扣。如此重复三次,为亚献、三献。左执事,端来米饭,单膝下跪,递给主祭。主祭将米饭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右执事,接过米饭,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左执事,端来肉汤,单膝下跪,递给主祭。主祭将肉汤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主祭跪读祭文(文言四六体)。读毕。主祭、陪祭,一跪三扣。左执事,端来茶、水,单膝下跪,递给主祭。主祭将茶、水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右执事,接过茶、水,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主祭、陪祭,一跪三扣。主祭送神致辞(宣布祭祀即将完毕。如:酒斟三献,礼馔普享。祭祀周隆,组考享欢。至今礼圆,宜回阆苑。)。上香(三支,红色的,插在香炉中,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所有人一跪三扣。执事将所有神主扯下,用黄裱纸包好。递于主祭。最后上香的人捧香炉。将神主和黄裱纸、纸钱、香在化帛处燃烧。众人三跪九叩。送神。
祭祀完毕。
“好了~~~,祭祀完了,你们都回去吧,我在这等着就行了!”老寺从坐榻上起来对众人说。
“可是这样真的行么?那个……”老者就是今天的主祭,用手指了指那口大缸。
“嗨!没事,有我在这儿呢!”
所有人都回去了。
老寺一看所有人都走得远了,赶紧起身,去旁边捡来了许多干树枝,又从腰间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了许多东西……
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