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是经济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行业,它提供了大量的城市就业。2000年,我国零售业雇用了3840万名职工,占全国城市劳动力的20.3%【Euromonitor,2002】。在美国,零售业在全国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9%,比整个制造行业所占的比重高出8个百分点【IMRA,2003】。此外,作为制造业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中介,零售商一面向大众消费者销售商品,一面向制造企业反馈市场信息来开发新产品和计划生产进度。中国一名业内资深人士评论道:“零售业是我国最重要的行业之一。零售业告诉厂家应该生产什么,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告诉消费者应该购买什么。”
本章首先考察近期全球零售行业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巨型跨国零售商的出现。我们将特别研究沃尔玛这一世界最大零售商的战略和价值链结构。同时,本章第二部分研究沃尔玛在中国的价值链活动,了解中国企业在全球零售价值链中的现状,认识其对这些企业能力发展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将分析沃尔玛的业务经营对其价值链上中方员工和消费者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评价沃尔玛对我国微观经济层面的影响。
全球零售的发展
20世纪末,全球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高收入国家。世界最大的20个零售市场对应的总消费额约为15.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这6个国家为12.3万亿美元,占前20大零售市场总消费额的80%【表5.1】。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零售业主要都局限在各个国家内部。地方性法规和消费者偏好差异限制了零售业务的规模和范围。尽管存在这些约束,在过去20年里高收入国家的零售业结构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庞大的跨国零售帝国。
现代零售业务可以在品牌、技术投资、采购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实现大型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品牌建设方面,2002年,美国前8家百货公司总共花费的广告费用高达52亿美元。为了发挥品牌的规模经济,美国一些规模最大的百货公司将名下的店铺合并为几大商场品牌。技术投资方面,在过去20年中,高收入国家的零售商越来越多地投入于供应链管理技术,并建立发达的具有先进物料搬运系统的配送中心来提高效率。1999年,仅沃尔玛一家就在技术投资上花了近10亿美元。技术上增加的支出为大型零售商创造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提高了进入零售业的门槛。采购方面同样存在规模经济,大型零售商可以凭借强大的购买力与供货商讨价还价,获取更优惠的价格和定制服务,包括定制跨国物流解决方案等。最具实力的零售商还要求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例如电子数据交换、事先出货通知、对货物的跟踪追查能力等。大型零售商通常喜欢供货商送货到自己的配送中心,在中心将货物与其他产品合并,然后运往其零售商店。零售业的规模经济也在海外采购中显现。例如,大型跨国零售商可以利用自己在亚洲的采购部门直接采购,而不必由代理商经手;可??更有效地利用集装箱空间,不让部分空间闲置;可以减少保险费用和财务成本;还可以凭借较大的采购量与海外厂商进行价格谈判【Mager,2003】。在产品开发方面,近年来,一些大型零售商开始建立内部产品开发小组,并创造了自有商标【private label】系列,以分割品牌供应商的利润,零售商在自有商标产品领域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单位产品开发成本。零售业巨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一批大型跨国零售商在高收入国家迅速崛起。
高收入国家零售业的日益集中
西欧。在过去20年中,欧洲最大的3个零售市场都经历了整合过程,形成了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在德国,麦德龙【Metro】收购了AllKauf和Kriegbaum,沃尔玛收购了Wertkauf和Interspar;在英国,沃尔玛收购了ASDA,而莫里斯【Morrison】收购了西夫韦【Safeway】;在法国,家乐福与普罗蒙德【Promodes】进行了合并。到2004年,德国、法国和英国最大的5家公司分别占据了零售市场65%、72%和57%的份额。与1999年相比,英国最大的5家零售商市场份额上升了5%,而德国前5大零售商市场份额上升了2%。
由于欧洲市场集中度较高,各国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保护小型零售商。例如,德国限制商店开放时间,并禁止沃尔玛、Aldi、Lidl这样的大型零售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特定的基础食品;法国实施了《加兰德法》【Galland Law】,其目的是避免大型零售商获得对小型零售商不公平的价格优势。
美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1998年该国消费支出将近6万亿美元,超过全球最大的20个零售市场支出总额的1/3。尽管美国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尚未达到像德国、法国和英国一样的高水平,不过在过去20年里,该国零售行业内同样出现了大量并购交易。从1994年到2005年,美国最大的10宗零售并购交易金额均超过了10亿美元,总金额达到560亿美元。
美国零售行业最大的并购交易几乎都集中在百货商店这一领域。百货商店业需求停滞和供给过剩的状况推动了整合。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的百货连锁企业引领着这一并购浪潮,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收购店铺资产。从1983年开始,美国最大的3家百货公司,联合【Federated】、五月【May】和狄乐【Dillard】针对美国国内其他零售连锁店分别进行了积极的兼并和收购。1988~2000年,美国百货商店业的收入仅增长15.7%,但前3大百货公司的增长速度高达116%。1988~2000年,美国百货公司行业前3大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从39%迅速提升到73%【表5.4】。2005年2月,联合百货公司以170亿美元收购五月百货公司,美国百货商店业的整合达到了高潮。美国两大百货公司的合并使得联合百货公司的收入水平从160亿美元提高到250亿美元,并使该公司经营的店铺数量达到950家,遍及美国最大的65个市场中的64个。这次并购使联合百货公司几乎独自占据了美国百货商店业的半壁江山。据该公司称,这次交易产生的协同效应预计为4.5亿美元,主要来自“核心职能合并、部门整合及最佳营运做法在公司内部的普及”。
大型折扣商店的发展也是推动美国零售市场集中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零售模式,大型折扣商店以尽量低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优质产品。从1988年到2000年,美国大型折扣商店创造的收入增长了近5倍,从450亿美元上升至2220亿美元。折扣商店的迅速发展反映出过去20年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1987年股票市场崩溃之后的几年中,大众消费者压抑了自己购买奢侈品和品牌商品的习惯,对价格的敏感性提高。过去20年,美国社会住宅郊区化的趋势也使位于非核心地区的大型折扣商店受益匪浅。到2000年,大型折扣商店业的规模几乎达到百货商店业的4倍。
大型折扣商店业内部的发展并不均衡,在这12年间,最大的3家企业——沃尔玛、凯玛特【K-Mart】和塔吉特【Target】的销售额增长了11倍多。在美国,沃尔玛和塔吉特都是通过新店铺的建设实现有机增长的。从1988年到2000年,前3家大型折扣连锁企业的市场份额从36%上升至85%【表5.5】。在此期间,沃尔玛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吃惊。1988年,该公司创造的总销售额为16亿美元,远远低于当时领先的大型折扣商店凯玛特;12年之后,沃尔玛在美国的营业额上升到1210亿美元,以55%的市场份额主导着美国大型折扣商店业。
大型零售商的国际扩张
在过去20年里,来自高收入国家成功的零售商迅速向其他国家扩张业务。到2000年初,在全球最大的100家零售商中,平均每家企业在7个国家开展业务【Gabel和Bruner,2003】。除了海外采购业务以外,许多大型零售商还通过收购、全新投资项目【green field investments】和合资等方式大量投资于东亚、拉丁美洲和东欧的新兴市场。国际性零售商在进入发展中国家零售市场时拥有许多重要的优势,能够获取低成本资金,具有零售业务的“最佳实践”,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有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商品的强大能力等等。
皇家阿霍德【以下简称“阿霍德”】。阿霍德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全球性企业,拥有一系列食品零售和食品服务经营商,每家经营商都有自己的品牌。由于荷兰国内市场规模较小,阿霍德是欧美国家中最先向国外扩张的零售商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阿霍德公司通过以收购为主的发展方式,使自身业务遍布欧洲、美国、美洲中部和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表5.6】。到21世纪初,阿霍德旗下的各个分支机构在各地区经营的商店数量达到11535家【其中欧洲9155家,美国1300家,美洲中部和南部976家,东南亚104家】,总收入超过560亿欧元,雇员超过25万人。阿霍德经营超级市场和食品服务公司组合的战略,使其分支机构在适应当地偏好和法规方面享有最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该公司却一直未能很好利用其庞大的零售业务组合在采购、技术投资和品牌方面的规模效益。到2002年,阿霍德由于过度扩张、经营结构混乱、会计丑闻、缺乏总体战略和导向而陷入了财务困境。当年,阿霍德开始对其资产进行重组,卖掉了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和在美国的非核心业务。同时,该公司开始对一些具有规模效益的关键业务领域进行集中管理,例如信息技术平台和采购等。
家乐福。家乐福公司于1959年创立于法国上萨瓦省【Haute-Savoie】的阿讷西【Annecy】,是当前欧洲最大的零售商。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家乐福通过收购、全新投资项目和合资等方式将其超市模式带到世界各地的零售市场【表5.6】。到2004年,该公司已经在29个国家设立了10378家商店,销售总额高达890亿欧元,店铺雇员总数达到42万人。与阿霍德公司不一样的是,家乐福的国际化扩张是采用集中化管理模式。在国外设立的大部分商店均采用家乐福的品牌名称,并采用了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超市、超级市场、折扣店和便利店模式。在中国、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等许多大型新兴市场上,家乐福是唯一一家能够与沃尔玛在大型超市领域展开竞争的企业。
沃尔玛。沃尔玛公司于1991年在墨西哥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这是该公司走向国际的第一步。自那时起,沃尔玛通过开设新店、合资和一系列收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截至2007年1月,沃尔玛在美国以外的15大市场【包括阿根廷、巴西、加拿大、中国、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德国、危地马拉、洪都拉斯、日本、墨西哥、尼加拉瓜、韩国、波多黎各和英国】经营着2760多家店铺,雇员超过50万人。2006年,沃尔玛国际业务部创造了627亿美元的销售额,营业利润超过33亿美元。如果将沃尔玛国际业务部视为一家独立企业,那么它将在《财富》500强中名列第21位。沃尔玛的国际业务一直受到总部的高度控制。有人曾经质疑沃尔玛的商业模式是否适用于世界其他市场,因为毕竟各地消费者偏好差异较大。1999年,沃尔玛公司将其位于美国本顿维尔【Bentonville】总部的国际业务部雇员数量缩减了50%,赋予各国区域总裁更大的决策权,特别是在业务和销售领域。它目前的经营理念是“全球战略,本地焦点【global strategy,local focus】”,强调沃尔玛努力适应当地文化,同时充分利用公司的规模经济。
全球零售业巨头的崛起
20世纪下半叶见证了沃尔玛、家乐福、皇家阿霍德等全球零售业巨头的崛起。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贸易模式,发达国家的全国性零售连锁店取代了传统的零售渠道,其优势在于广泛的商品种类、始终如一的低价、令人满意的产品质量、采购的便利性以及舒适的购物环境。1954年的《财富》500强中没有零售企业。到2003年,在全球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共有30家全球性零售商,总营业额达到1.2万亿美元,雇用员工总数接近600万人【《财富》,2003年3月3日】。它们的总部全都位于发达国家。最大的5家零售商,即沃尔玛、家乐福、皇家阿霍德、麦德龙和克罗格【Kroger】的总销售额超过5000亿美元,雇员总数超过260万人【表5.7】。
21世纪初,按销售额和雇员人数计算,沃尔玛超过英国石油公司【BP】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2006年,该公司销售总额高达3160亿美元,超过另外4家最大零售商【家乐福、皇家阿霍德、麦德龙和克罗格】销售总额之和。甚至有人预测沃尔玛的销售额将在不久的将来达到1万亿美元。沃尔玛拥有180万雇员,也是全球最大的私营雇主。美国《财富》杂志将沃尔玛评为2003年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并评论说“该公司重新定义了‘大’的概念”。该杂志列出了一系列统计数据来体现这家巨型企业的惊人规模:2003年秋季,沃尔玛某一天的销售额高达14.2亿美元,超过36个国家的GDP;沃尔玛是美国21个州最大的雇主,穿该公司制服的人数超过美国穿军装的人数;该公司年度计划增加的销售额规模相当于一个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一个百事可乐公司,一个微软公司,或者一个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如果将该公司每年由于偷窃损失的约20亿美元合起来用于组建一家企业,它将在《财富》1000强企业中名列第694位。
全球零售商与低收入国家企业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