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生命——就是保卫家园
东汽保卫处是负责企业治安保卫、综合治理的内保部门,担负着为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保驾护航的重要任务。灾难的突袭更将保卫处的干部党员推向了抢险救人的激烈战斗中。他们深知抢救职工和家属的生命就是保卫东汽的美好家园。在整个抢险救灾过程中,保卫处许多职工如李春龙、钱洪勇、陈扬等人也有亲属在震灾中遇难。但是,大家都强忍着悲痛为抢救他人生命而四处奔波。当震后第二天,保卫处处长张竹建与同事们又进入中学废墟,成功救出一名女生并帮她在废墟中找到了钟爱的《红楼梦》时,焦急守候在场的人都为他们的施救与获救而鼓掌欢呼。
“快来救人,这下面还有声音!”有一次,保卫人员又发现了一名被掩埋者的双脚,就使劲用手扒开砖块碎渣救出了一个小女孩,让她奄奄一息的生命重新绽放灿烂的笑容。他们又兴奋不已地投入到新的抢救生命的工作中。无论是背伤员、抬遗体,还是刨废墟救生命,只要是抢救人的地方都能看见保卫人员的忙碌身影……
守护亡灵——丹心告慰死者
5月13日天一亮,黄伯超回到总指挥部把12日的情况作了报告,见张志英点点头想要说什么却欲言又止,黄伯超直接说:“张总,你有啥就说吧,我绝对服从班子决定。”张志英沉重地说:“黄总,根据目前统计,家属区已经挖出了许多遇难者,估计还会有更多的遗体挖出。人力资源处、医院和社管部的同志正在小学操场对遗体进行处理,但缺少一个干部在那里坐镇指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班子考虑想由你来负责。可你的年龄最大,我怕你吃不消啊!”黄伯超一听摇了摇头,紧紧握住张志英的手说:“张总,就让我去吧,社区的情况我比较熟悉。至于自己的身体,你就放心吧,我累不倒的!”他说完转身向小学操场走去。
天空下着小雨,仿佛在为遇难者落泪。黄伯超来到小学操场,眼前的惨景触目惊心,整个操场堆积着遇难者的遗体,许多遇难者亲属趴在遗体上哭得死去活来。他看见人力资源处员工正在逐一对遇难者身份进行仔细确认,医护人员则在一旁对遗体进行消毒处理。他赶紧走过去详细询问了遗体处理情况,并一再叮嘱杨宏明、刘月平、赵敏中等人一定要把遗体确认工作和消毒工作做好,让死者走得安心、亲属放心。杨宏明叹息道:“黄总,太惨了。你就放心吧,再难再苦,我们也会把这项工作做好,决不让一个死者走得不明不白!”黄伯超随后又走到遇难者家属身旁,耐心地劝慰他们要节哀顺变,要有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随着遇难者逐渐增多,小学操场里几乎已摆满了遗体,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公司后来又组织由团员青年组成的志愿者来搬运遗体,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好多年轻小伙子从来没有见过遗体,更不用说这种死状凄惨而且恐怖的遗体了。他们既要忍受遗体发出的恶臭又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既要拼体力又要拼毅力,简直就是对身心的严峻考验。黄伯超与团委书记袁万彬对此非常理解,不断开导和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其实他们自己心里也承受着巨大的煎熬,毕竟每天都要面对这么多的死者,而且许多都还是熟识的朋友!据黄伯超回忆,在震后半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梦见那些死难者,有时还会从梦中哭醒。在那揪心难熬的日子里,他们与青年志愿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真是达到了极限。
入土为安——送好最后一程
在全力组织抗灾自救过程中,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不仅要奋力营救被埋的幸存者,还要善待遇难者并为他们妥善处理身后事宜。他们就是在公司副总经理林光平带领下的人力资源处干部职工。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中,林光平与人力资源处许多同志的住房都已彻底垮塌,有的职工亲属还当场遇难。作为公司专门处理人事劳资问题的职能部门,大家毫不犹豫地担起了处理好遇难者遗体的重任,让那些遇难的同胞在最后一程走得安心。
这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任何疏漏闪失。地震发生后的最初几天,许多遗体就不断从各处废墟被挖出来,由于情况危急而四处停放。随着时间推移,被挖出的遗体日益增多,许多遗体受到风吹雨淋已开始发臭生蛆,严重威胁着东汽职工与汉旺居民的身心健康,必须马上对这些遗体进行统一安葬,这也是对遇难者及其亲属的安慰。自接到命令后,林光平与人力资源处同志就紧急行动,迅速在东汽辖区设置两个集中停尸点,分别在东汽小学操场和厂区老物资供应处坪坝两处落实善后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尹守军等人赶到紫岩山下的青龙小区进行紧急协调集体安葬事宜。他们费尽周折,经与当地村委会协商,终于得到村民们的理解同情,选择了一个叫“磨刀石”的地方规划出遗体集中掩埋点。随后,他们又历尽千辛万苦,与部队官兵和志愿人员一起破土挖凿,终于让东汽以及汉旺的许多遇难同胞能够入土为安……
考验面前——口碑来自四方
据新华社记者金晓明、李亚杰等人采访报道:灾难是无法选择的,但在灾难袭来时,生与死却是需要选择的。在生死抉择面前,在亲情与大爱面前,东汽人毫不犹豫地面对死亡,为别人打开了“生命之门”。“5?12”大地震中,东汽共有600多名职工和家属遇难。但是,东汽人没散、心没乱,震后救援工作马上展开,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不到一小时,当天下午就确定了指挥部分工名单并派人口头传达到了各救灾单位。“如果没有这个指挥部,东汽将增加多少人员伤亡,谁都不敢想象。”主机二分厂党总支书记孙岩松说。地震发生时,东汽8000多名职工正在上班。大地震使工厂80%的建筑被严重破坏,部分厂房彻底垮塌,1000多人被埋在废墟之下,通信中断、电力中断、供水中断……至今,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仍保留着当时的指挥部分工名单。这份在汽车引擎盖上手写的名单,当天下午就由10几名“传令兵”跑步送到各单位、分厂。“有了指挥部领导分工的名单,大家的救援更有序、更有效了。在最宝贵的第一时间里,这就是救命的单子。”何显富说。救援队伍到来前,东汽组织了2000多人的自救队伍,当夜就把5000多名老人和妇女儿童安全转移到德阳,并从废墟里抢救出几百人。“那时候,在厂区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人把红旗一插,就立刻有人围上来,组织起来救援。”东汽主机四分厂副厂长周滨兴说:“许多人都是一个口袋装面包,一个口袋装矿泉水,冲到废墟里救人,防备着一旦遇到余震,被埋了还能坚持几天。”大灾见真心,大难识英雄。在东汽最困难、最艰辛、最痛苦的时刻,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支撑着东汽人,托举起一个个生命的希望。
人们也都看到,在惨烈的灾情和众多的期盼面前,东汽党政组织、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广大职工的主心骨作用不仅展示在“舍小家、顾大家”,心系群众、顾全大局并舍生忘死抢险救灾、拯救生命的拼搏战斗中,而且在广大受灾群众特别是家长们的心中留下了闪光的记忆并树起了交口称赞的丰碑。在震灾发生的危难时刻,东汽与汉旺的父老乡亲也都看到,在东汽党政领导挺身而出、身体力行的无声感召下,许多东汽人都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最先冲到东汽医院、东汽小学、东汽技校尤其是东汽中学,并且日夜奋战在抢救生命的废墟旁和抢险救灾的阵地上。他们之中既有魏涛、尹守军、刘志前、关绍友、杨庆希、彭茁、杨宏明、蔡九明、张竹建、袁万彬等党群部门的负责人,又有陈聪、李旭杰、刘长霖、沈明、万勇、陈波、刘岗、张长春、周勇、周波、关严海、赵和程等东汽的许多党员、干部和职工。其中,栾新虹、刘萍、邓艳梅、李琴、李炳莲等人还是地震过后就没回过家,一直扎在现场坚守阵地的为数不多的女同志。许多人还亲眼看到了鲜明对比的动人场面:逃生避难的父老乡亲都是从家属区里往外跑,而他们为了赶去抢救师生却不顾危险地往里面冲。像这种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勇敢壮举,在十里东汽抢险救灾的各个战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绵竹中学语文教师高洪珠在博客中流露出他对东汽人的真实情感,他专门写到:
东汽也是这次地震重灾区里的最重灾区。他们的生命损失、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我没有专业知识,不敢统计,但是我知道,这不是一个“重”字表达得了的。这是一个年产值过百亿的大型企业。这是一个对中国,对世界的发电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的企业。可是这一次,他们却是绵竹死人最多的单位。那垮塌的楼房,那累累的遗体,那绝望的呼救,那令人不敢想象的“万人坑”啊!但是这一次在地震中东汽人表现出来的东汽之魂,是让人无限敬佩的。
让我感动的还有东汽的领导们,在东汽中学抢救现场,人们看到的第一个领导就是东汽的党委书记。大家都知道,东汽早就跟学校剥离了,学校现在属于绵竹市政府管理。可是东汽领导还是率先带人来到中学,并且把他们仅有的两台吊车全开过来了。我们都知道,东汽的不少分厂都垮了,很多技术人员和工人也被埋了,他们让这些成人自救的时候,却把自己的主要力量用来抢救学生!整个晚上,很多厂领导都在现场救人。这是一种风度,一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