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5900000010

第10章 张学良:美人多娇君多情(3)

赵四小姐是不可能回去了。张氏帅府欢迎赵四小姐吗?不欢迎。原配于凤至明确提出,若是娶赵四小姐,也可以,但有两个条件:一,赵四小姐不能进帅府;二,赵四小姐不能有正式的名分。于凤至和张学良说:“赵四小姐对外没有名分。对外国人称是你的秘书,对中国人称为侍从小姐。”

于凤至原本以为,如此苛刻的条件,年龄小张学良十几岁又受过新式教育的赵四小姐,定然不肯接受,兴许一怒之下离张学良而去。出乎意料的是,赵四小姐毫无怨言地接受了。不能住进帅府,她就去张学良的北陵别墅住。

更使于凤至没料到的是,赵四小姐来了之后,张学良白天在帅府办公,晚上却去别墅歇息。可以说,是她为张、赵二人创造了一个清静的独居空间,她为此很是发愁。

没过多久,赵四小姐怀孕了,1929年冬天,产下一子,张闾琳。于凤至去北陵别墅看望赵四母子,并邀请赵四回帅府居住,赵四果然“感动得嘴唇哆嗦,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她叫了一声“大姐”,就抱住于凤至失声哭了起来。

于凤至安排赵四住进了帅府东墙外的一幢二层小楼。这小楼原是奉天财政厅厅长王永江的,于凤至出资买了下来,一番装修,又开了个小门通往帅府,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赵四小姐楼”。很多人不明白,赵四小姐为什么舍弃宽敞明亮的别墅,入住位于东北角、终年阴冷潮湿的小楼?原因其实很简单,只因为在那儿,她能隔窗看到位于帅府大青楼二楼张学良办公室里的灯光。

赵四小姐深爱张学良,但她不和原配于凤至争风吃醋,凡事甘于低下。这与世无争的姿态,使得于凤至渐渐喜欢上了她。妻妾相处和睦,张学良自然欢喜不已,三人一起出出进进,愉快地生活在一起。人们都说,张学良有两位贤内助。

这是我的姑娘

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虽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也自此将张学良软禁起来。在美国旧金山陪伴子女求学的于凤至,听闻消息,急忙归国,上下周旋,期望能够救出张学良,却是不能如愿,只被允许“去奉化陪狱”。

为防不测,张学良要部下送赵四小姐和儿子张闾琳去了香港。

1940年春天,陪伴张学良过了四年颠沛流离的羁押生活,于凤至被确诊患了乳腺癌,必须尽快去美国就医。张学良向蒋介石提出,要赵四小姐来陪伴,得到准许。

所有人都认为赵四小姐不会回来,因为当时她在香港生活安定,幼子张闾琳又需要她的照料,即使她不回来,也完全是可以的。但,她将年幼的张闾琳托付给了一个美国朋友照料,匆忙赶回,陪同张学良一起过幽禁的生活。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开张学良。

或许赵四小姐不是一个好母亲,但她却是一个好情人,为了爱人,她毅然舍弃爱子、自由和舒适优越的生活。为了他,她从来都是不顾一切,就像1928年她不顾一切投奔爱情,去他身边。

1946年11月,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被押往台湾,幽禁于新竹县井上温泉。那是座人烟稀少的大山,他们在那儿一待就是十余年。

井上生活条件恶劣,但在赵四小姐的心里,这段与世隔绝的时光,是最幸福最安全的时光,因为这一段艰苦的幽禁岁月是她和张学良两个人的。张学良把一切希望和欢乐都寄托在赵四小姐的身上,赵四小姐则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给张学良以安慰和照料。见过的人都说,赵四小姐经常身着蓝衣脚蹬布鞋,洗尽铅华,终日陪伴在张学良身边。曾经养尊处优的她,现今不过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家庭主妇,不但能够熟练地使用缝纫机缝制衣被,还喂养家鸡,将鸡蛋作为难得的“营养品”给张学良滋补身体。但,骨子里她依旧是大家闺秀,服饰妆容一丝不苟,在粗糙的生活中顽强地保持着自己骨子里的优雅与美丽。

其实,赵四小姐比起张学良来说,是多了一些自由的,每年都能获准到美国去探望儿孙,但她每次总是在美国仅住两三天,即又回到张学良身边。

如此贤惠温柔无怨无悔的赵四小姐,使得张学良感叹不已:“有四姑娘这一红粉知己,张汉卿今生有福啊!”

1964年7月1日,台湾《希望》杂志刊载了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于凤至看到后十分震惊,她的第一反应是:这篇文章不是张学良撰写,是有人在故意诋毁张学良,丑化他的声誉。

于凤至在美国掀起营救张学良的传媒大战。《洛杉矶太阳报》、《纽约时报》等各大报纸,相继“呼吁给张学良以全面自由”。此举让蒋介石大为光火,甚至动了除掉张学良的念头。

这种境况下,张学良的好友张群认为,张学良最好尽快和于凤至解除夫妻关系,消除不必要的嫌疑,同时,也该给赵四小姐一个应得的名分了。

张群亲自飞往美国,说服于凤至和张学良离婚。现实万般残酷万般无奈,她只好同意。不过,她说:“我要向世人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结婚。”她还说,“我生是张家人,死是张家鬼!婚姻虽然解除了,可是我的心始终属于张汉卿。”余生的日子里,于凤至仍然视自己为张夫人,而离婚后张学良给她来信的称谓亦是没有变化。

同年7月4日,52岁的赵四小姐和63岁的张学良举行了婚礼,做了一回“白发新娘”。

于凤至对他们的婚礼表示祝贺,在给张学良的信中,她写道:“你们之间的爱情是纯洁无瑕的,堪称风尘知己。尤其是绮霞妹妹,无私地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任劳任怨,陪侍汉卿,真是高风亮节,世人皆碑。其实,你俩早就应该结成丝梦,我谨在异国他乡对你们的婚礼表示祝贺!”

于凤至还对子女说:“赵四小姐是位难得的女子,25年来一直陪着汉卿同生死、共患难,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对她也十分敬佩。现在由她陪着汉卿,汉卿高兴,我也放心。至于我个人的委屈,同他们所受的无边苦楚和寂寞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后来的日子,于凤至再也没能见到张学良。提起他,她总是对人说:“汉卿这人好啊,很热情厚道,极富有正义感,一生从不负人。我们夫妻感情一直是很好的。”

1990年3月20日,于凤至去世,安葬在洛杉矶玫瑰园公墓。她的墓旁留下一个空穴,等待着她永远的丈夫张学良,和她黄泉再聚。她的遗嘱是:“在我死去以后,可将我埋在洛杉矶城外最高的山上,我可以在那里随时望见我的故乡。还有,在我的坟墓旁边,请替我掘下一个空穴,那是留给他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这句诗形容于凤至与张学良的爱情,怕是再适合不过了。

1991年3月,已可公开露面自由行动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飞赴美国探亲。刚到旧金山,张学良就对身边的人说:“我想一个人到纽约去会会朋友,而且还是个女朋友!”大多人都以为,那个朋友应该是和张学良多年不见的宋美龄,只有赵四小姐知道,张学良说的是谁。张学良曾经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患难与共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我的最爱在纽约。”

赵四小姐没有拦阻张学良,她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人生夙愿。她和他,还有贝太太蒋士云,他们都老了,很幸运,在他们都白发苍苍的时候,还可再相见。

张学良一人飞去纽约见贝太太蒋士云,并下榻其公馆,赵—荻一人飞回洛杉矶的儿子张闾琳家中。

贝祖贻早已去世,蒋士云身边只有一女,她和继子继女们并无多少往来,而女儿也只在每周六过来和母亲共度周末。张学良的到来,给寂寞中的贝夫人带来了意外欢喜。

张学良在纽约期间,蒋士云俨然成了他的经纪人,代为安排所有的活动。赵四小姐喜欢清静,不喜欢张学良会友,爱热闹的蒋士云却把张学良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张学良91岁的生日,坐在他身边的也是这位蒋四小姐而不是赵四小姐,致使外界一度神经兮兮地猜测,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即将发生婚变,很是热闹了一阵。看,将近百岁的人了,还能轻而易举地翻腾情海风波,制造灿烂夺目的桃色新闻,有这好功夫的,除了张学良,还有谁?

同年6月下旬,赵四小姐把张学良从纽约接回旧金山,转道回台湾。又一年后,他们定居夏威夷。

从此,张学良余生的日子只有赵四小姐了,他和蒋四小姐再也没有见过面,甚至连通电话的机会也失去了。蒋四小姐抱怨着说:“他在台湾的时候我还跟他通过电话,离开台湾以后就没有消息了。我打过一次,打不进去。我知道有人阻拦……”

是谁在阻拦?

2000年6月22日,赵四小姐病逝于夏威夷。临终前,张学良一直紧紧握着她的手,不肯放。当她停止呼吸,他沉默不语地坐在轮椅上,泪水缓缓地流下来,湿了他99岁的眼99岁的脸。他再也不能拉着她的手,用浓重的东北口音对人介绍:“这是我的姑娘。”他的姑娘睡着了,再也不醒来。或许她累了。

次年10月14日,张学良也与世长辞。他也很累了。夏威夷檀香山的神庙谷,他的姑娘赵四小姐葬在那儿,他和她要在一起,哪怕死后。

一生几多风雨,寻寻觅觅浮浮沉沉,虽然辛苦,但,多幸运,从人生初见了,直到最后,他们一直一直都在一起。

那么多女子迷恋他,他亦曾有过那么多女子,一颗心里住着许多人,但,纵使姹紫嫣红,他不曾乱花迷眼,始终清醒,谁最爱他,他最爱谁。

而于凤至,只能黄泉独眠了。

附:张学良简介

张学良(1901.06.03—2001.10.14),字汉卿,乳名双喜、小六子。辽宁海城人,祖籍河北大城。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史称“东北易帜”,此举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南北统一,是对日本殖民侵略政策的一个打击。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对日军不抵抗使其落得“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幽禁,1990年起才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

同类推荐
  •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于成龙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清廉官吏。人到中年,他才踏上仕途。从县令、知州、知府,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最后官至两江总督,他一直清廉之风不改,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
  • 名人传记丛书——亚历山大

    名人传记丛书——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一位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人物,他被世人称为“军事征服者”。他足智多谋,雄才大略。
  •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再现。文学既可以揭示生活的本质,又可以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类如果没有文学,其生活就会枯燥无味。因此,伟大的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李敖全传

    李敖全传

    本书不是以“记时”手法,以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李敖全传》从正文来看是文学的;从脚注来看是历史的;从时间上来看又是整体的(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它是文史的结合,作为历史,“务求其真”,立足于真实,真实得像磐石一般稳固;作为文学,“力求其美”,美中亦求生动有趣。
  • 牛尔18年

    牛尔18年

    牛尔,这位风靡两岸的新一代美容教主,在他如今成功、荣耀的专业成就背后,其实蕴含着一段长达18年不断追梦、造梦、终至圆梦的生命历程。从医学系毕业后,他在众人质疑的眼光下,一脚踏进了美容界,从一个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也要卖力跑生意的小业务开始得到第一份美容讲师的工作,接着成为营销公关、彩妆师、畅销作家、明星级保养专家,从事品牌研发、创造与设计,并缔造了单年三亿的业绩……
热门推荐
  • 鸳鸯琉璃梦之宁王追亲记

    鸳鸯琉璃梦之宁王追亲记

    宁王知道了琉璃的真实身份是吟雪后,立刻动身去寻琉璃,可是琉璃却不待见他。
  • 六兽铜匣

    六兽铜匣

    神秘的六兽铜匣,隐藏郑锡伯族一百七十年前大西迁的历史真相,锡伯族萨满预言与恐怖的寄生虫纠结,走私团伙对锡伯族人宝藏的虎视眈眈……世界上除波罗的海、多明尼加,中国抚顺之外的第四大琥珀矿藏即将现世?
  • 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

    书中大量列举了一些习惯性的动作、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种种坏习惯犹如蛀虫般腐蚀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提出了如何克服这些坏习惯的方法,为那些渴望获得有效信息的读者提供了翔实而实用的指导。编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培养良好的人生习惯,从而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成为一个优秀的自我管理者。
  • 原罪之光

    原罪之光

    “我们每个人都满负罪恶,旧大陆因此沉沦。仁慈的女神引导我们来到新大陆,赐予我们新生!”——《圣典.序章》从崔斯特走出思尔镇的那刻起,一段冒险和救赎的史诗就此展开!.
  • 盒子说书

    盒子说书

    本书是《盒子》的前篇,第三卷起进入正篇“当听到这个故事时,你们的世界就开始进入倒计时了。”一次意识的旅行却揭开了平行世界与人类的之间的秘密,而盒子上的特殊文字预示着末日倒计时的最终结局。当知道对方曾与自己在三个世界做过搭档,我们之间的联系不再只是超能力,那个被我亲手囚禁的自己便是你义无返顾想要找到的人。屏住呼吸,钟声响三下后,请你告诉我你醒来听到的第一句话。“少年,你到五百年后协助金蝉子把卷轴带回来吧!”
  • 礼仪的规范(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礼仪的规范(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以下几方面的礼仪规范:服饰礼仪、介绍礼仪、日常工作礼仪、名片的礼仪握手的礼仪、商务接待与拜访礼仪、商务谈判礼仪、邀约礼仪、会议礼仪、商务招待礼仪、商务宴会礼仪、销售礼仪等等。
  • 绝仙录

    绝仙录

    《绝仙录》悠悠亘古,仙神鬼怪之说于人世不绝,洞天福地显化世间,寻仙问道之人绵绵不绝。而今,仙神鬼怪之说尽绝,唯余亘古流传之神话,世间再无仙神鬼怪,信神寻仙之人被视为荒诞。一少年立誓要寻绝仙之因,揭绝仙之果,误入漩涡之泥潭,学仙术道法,持手中之尺,判人之善恶,断人之生死,转入世之轮回,探绝仙之谜……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王俊凯之仇恨少女

    王俊凯之仇恨少女

    女主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里,可是因为一场车祸,使女主失去这个家,女主被一家旅馆的主人收养,不过,旅馆的主人因为缺奴隶,就让女主做奴隶,并且很讨厌她,故意针对她,女主的心里开始对旅馆的主人有点仇恨了,不久,女主已经变成了有这对旅馆老板仇恨的少女。在一次的机会,女主逃出了这个旅馆,在外面自生自灭……不久,女主回归,来向旅馆老板报仇,旅馆老板做了很对不起她的事情……如今,他又有了一个女儿……呵呵我知道怎么做了
  • 钢铁的我

    钢铁的我

    我重生了。重生在一个机械装甲中。战争,要来了。
  • 毛泽东读《水浒传》

    毛泽东读《水浒传》

    本书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毛泽东对《水浒传》文本的阅读,对小说作者和点评者的评论,以及对《水浒传》版本的关注;第二单元是毛泽东对梁山好汉革命精神、斗争艺术、经验教训的提炼、阐扬和运用;第三单元是毛泽东对小说人物的漫议、分析和引证;第四单元是毛泽东解读和运用《水浒传》在政治生活中受到误解的辩驳以及晚年他发表谈话引起“评《水浒》”运动的评析。总之,本书把一位革命家解读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整个情况和新鲜见解全部展示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