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殉身不忍旧学亡
清华园西院16号
一
在梅贻琦时代的清华园,当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朱自清、闻一多等先生默念着"独立精神"、"学术自由"进出工字厅时,清华园里还没有四层楼以上的建筑。
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工字厅是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清道光二年(1822年)清华园划出圆明园后,变成了王府和太子的书斋,庭院中还悬挂着咸丰帝御赐的匾额。清宣统三年初一(1911年4月29日),这里成了清华大学初期的校舍。
1925年4月18日,王国维举家从宣武门内新帘子胡同搬进了清华园。
当时,清华教职员工宿舍分四个住宅区:第一区称"三所",由外交部派来的校长、教务长等校领导居住;第二区北院,清一色的洋房,由外籍教员居住;第三区南院,房子为中西混合,住着中外教员;第四区西院,全部是中式的平房。王国维把家安在了西院的两所平房中,其中十六号有五间房子,他做了书房,十八号有七间房子,他做了家庭起居的宅院。两处房子各坐北朝南,正房三间,左右各有一偏房。
出了西院往东是成片的农家稻田,住宅附近有流水和小杨树林。王国维每天上午去研究院授课,下午在书房中会见学生或读书写作,在这里,他完成了蒙古史、西北地理等诸多方面的论著。
这一片缠绕在一起的街区,只有北风撩起的尘土呛着鼻子。王国维当年十六号的书房已被拆成一块空地,里面长了半人多深的杂草,在这座紧靠河渠的宅院后头,是吴晗、杨振宁等人的故宅,虽然这些房子都已经破败,但老的架构依然硬朗。可不知是为了什么十万火急的原因,独独把王国维的故居被推平了。
一座王国维的故宅倒下了,一座座高楼在清华园里垒起来了。"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施工的铁铲也顺势把梅贻琦校长的这句话砌进了不见天日的地基里。一栋栋楼房像千千万万个庞大的喇叭被放置在时代的主席台上喊话:这是一个不要过去,不要反思的年代,生活的诱惑,已使人无暇顾及物质本身,不管获取什么,获取本身就是一切。
王国维当年说:精神之存亡,不是凭达官贵人之权势所能左右;学问之兴废,也不可以"有用"、"无用"之功用为标准;大学教授不应限于物质的应用的科学,国家最高之学府不当等同于工场圜阓。可惜,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不但太早,声音也太小。
二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庵,又字伯隅。国维取意于《诗经》的"其命维新"(《大雅 文王》)。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一个世代读书门第。父亲王乃誉这年正在江苏溧阳县衙做"师爷",母亲凌氏在王国维不到三岁时便撒手人寰。凌氏夫人出丧那一刻,盖棺、上钉,凌厉欲绝的唢呐,凄凄惨惨的螺号,满屋遍巷的纸人纸马,让这个黄口孩儿一跳出襁褓就掉进了命运掘好的冰窟窿里,王国维终生为憾的"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在此时落地成形。
王国维"性讷钝,好谈时务;嗜古籍,而不喜于帖括"。虽然他有着少年应试,一试即中秀才的光荣历史,但自此后,科举的道路再也没有投递给他一个善意的笑脸。科举的坎坷失意,使王国维痛下决心另觅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