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最终失败,维新思想虽然还没有成为人民手中流通的金币,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眼光被这块粗糙的黄金照亮。
鲁迅说:"广东举人多的很,为什么康有为独独那么有名呢?因为他是'公车上书'的头儿,戊戌政变的主角,趋时。"
这次会试,康有为及第,被授予工部主事,但康有为没有赴任。
据说,这次会试,主考官徐桐对康有为恨之入骨,他传下话去:广东的考生,如有试卷才情出众、锋芒外露者,必定是康有为,万不可让他中第。副考官李文田在阅卷时发现一份才思非凡的答卷,建议判为状元,结果被徐桐当作康卷给枪毙了。让徐桐万万想不到的是,此卷是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的。康有为因听从了朋友的规劝,在答题时格外内敛,考中第八名进士。
无心做官、只想报国的康有为以进士的身份,在上次上书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补充,形成了一份一万六千字的《上清帝第三书》。内容包括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等四个方面内容。
这次上书终获成功。
康有为用七年的功夫,踩着每一次上书的折子往上爬,终于开启了一个士人与帝王对话的开端。
但接下来的上清帝第四书、第五书因守旧官僚的阻挠都没能上达。上书的接连受挫,使康有为有了离京回粤的想法。
得到康有为准备南归消息的老臣翁同龢,冒着严寒驱车赶到南海会馆挽留。并告诉康有为"上意拳拳",万不可行。在翁同龢的劝说下,康有为留了下来。
几乎在翁同龢到南海会馆的同时,兵部给事高燮上折保举康有为,给光绪帝接见和任用康有为提供了机会。
康有为的爱国热情和上书中的新鲜内容,让光绪帝决定亲自召见这个未上任的工部主事。然而,恭亲王奕?以"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员不能召见"为由跳出来阻挠。光绪无力打破旧制,只好让总理衙门的大臣代他召见康有为。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问过话的第二天,翁同龢便将传见情况以及康有为的《俄大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一一呈送光绪帝。他说:"康有为之才过臣百倍,请皇上举国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