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绍兴。11岁时父亲去世,兄弟三人靠母亲变卖家产、衣物,勤俭持家而抚养成人。蔡元培17岁考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考中进士,就在他担任翰林院编修,沿着中国读书人的脚步一路走下去的时候,甲午海战的炮声,把蔡元培从官梦中惊醒。从1920年开始,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反清排满的革命道路,他先后发起组建光复会,并成为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的会长。
辛亥革命成功后,蔡元培从德国留学归国,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这期间,他提出一个个教育改革措施,修改学制,提倡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大胆起用鲁迅等一些留学救国的有识之士。
1912年6月,因不满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蔡元培辞掉总长职务,再次到德国留学。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走马上任。
1916年12月26日,黎大总统发布公告:"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此状,黎元洪。"
蔡元培在出任校长之时,给自己立了三条规矩: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这便是有名的"三不主义"。
蔡元培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整顿校纪。京师大学堂初办的时候,一些到学校混文凭的官僚,他们上课带着听差,教授开讲时,要由听差传话:"请老爷上课了!"更有甚者,随手捧着一把宜兴紫砂茶壶,将学校顺手作了品茗、聊天的茶苑。
学堂在民国被改为北京大学后,学生仍然摆脱不了封建科举制思想,把进大学作为职位晋升的阶梯,学生纪律涣散,教师思想陈腐,没有一所大学应有的学术氛围,一些师生甚至经常光顾"八大胡同",当时的北大"远看像座庙、近看是学校,进了里面才知道,一些堕落官僚在深造!"
蔡元培明确指出: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升官发财之阶梯,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遵守校规,讲究社会公德。
他上任后烧的第二把火,是根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聘请和留用了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并实行教授治校,鼓励开展多元化的学术研究。在他重金聘任的一些学长、讲师、教授中,像梁漱溟根本就没进过大学校门,只有中学学历,仅是凭借《究元决疑论》这篇出彩的文章,蔡元培让这个二十四岁的小伙子讲授印度哲学。针对一些人以陈独秀没有在大学担任过教职为借口,反对聘任陈独秀为教授,蔡元培便以陈独秀曾出过学术专著为理由,坚持聘用陈独秀,并让这个特立独行的人,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担任文科学长,月薪三百大洋。另外,蔡元培还聘胡适为北大文科教授兼文科研究所哲学门主任。因蔡、陈、胡三人都属兔,年龄依次相差12岁,人们戏称他们为北大的"三只名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