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北大附近有很多落第的学子和革命退役军人,他们和北大的学生一样进教室旁听,一次胡适上课,他拿出一张纸来让旁听的学生在纸上签个名,说:"不论是来偷听的学生还是正式生,到了我的课堂上就都是我的学生。"是胡适使偷听学生也能正大光明的平等接受教育。
另外,胡适还撮合北大学生张兆和嫁给了她的老师沈从文;不顾流言蜚语,在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礼上做公证人,而这些情感正是胡适可望而不可及的。
四
1930年,胡适一家搬至米粮库胡同4号。米粮库胡同东起地安门内大街,西至恭俭胡同,因以前胡同里有存放米粮的仓库而得名。院中绿树成荫,花草丰茂,车库、锅炉、洗浴室和卫生间一一俱全,房子不仅高大,而且数量又多,徐悲鸿、徐志摩等胡适的朋友当时都借住在这里。那时的米粮库胡同,是京师文化名人聚集的区域。短短的一节胡同,1号住着陈垣、傅斯年,3号住着梁思成、林徽音,4号住着胡适。此时,胡适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1929年,胡适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从而掀起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关于人权问题的讨论狂浪。很多在爆破声中觉醒的人,对人权的概念、性质、范畴以及人权与法治、人权与宪政等问题做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探讨。"这场人权讨论虽然起因于对国民党政府反对人权行为的斗争,但讨论的意义远远超出发起人胡适的预料,实际上发展成为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人权启蒙运动。"整个社会的大小细胞粗细纤维,都在经受强劲的煽动和挑拨。胡适被送上了命运的传送带,必须不停地把思想更新、掉头,没有一点间歇,像童话里的公主,不停在大结局的时候和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历史是来得太早的人的花名册"。胡适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但当人们在胡适这里看到"人权"二字之后,不但不如眼前一片漆黑的瞎子,反而变成了有视力的色盲,把这俩字看清的同时给弄错了真义:要么把"人权"等同于放肆发动暴乱、要么当"人权"是一大把鲜花,摆在花瓶里等着开败了枯死。"人权"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还是一层过于稀薄的空气,越是使劲吸气越可能遭到窒息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