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何止拐了八道弯
八道湾11号
去八道湾的时候,正好赶上北京下大雾。大雾像慢慢淹上来的水,没一点动静,没一点声音。远远看去,八道湾11号像建在河岸上,房屋随即泛起泥土沉闷的回忆气息,和这雾气连接成一气,都浮荡、都恍惚。
这座院子像一根快烧完的蜡烛,整个轮廓都不清楚了。很快地,它便会在拮据的岁月里花光自己储存的最后一点气力,摇晃着身子,踉踉跄跄地同历史磕着碰着,一头栽倒,把身体的重量交还给身下细散的土。
一
周作人出世的1885年初,正是光绪甲申冬季立春之前。"甲申这一年在中国史上不是一个好的年头儿,整三百年前流寇进北京,崇祯皇帝缢死于煤山。六十年前有马江之役,事情虽然没有怎么闹大,但是前有咸丰庚申之火烧圆明园,后有光绪庚子之联军入京,四十年间四五次的外患,差不多居于甲申中间"(周作人《立春以前》)。他一出世,便似乎和社会有着一点莫名的瓜葛。
1917年4月,周作人到北京,首先住在北京宣武门外大街南半截胡同,鲁迅客居的绍兴会馆里。这个绍兴水乡来的年轻人,将在北京做一个荣辱缠杂的梦。"荣",因为他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7年9月4日,周作人被聘为北大的教师。
1918年,3月出版的《新青年》4卷3号载《本志编辑部启事》,宣布"本志自4卷1号起……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赐稿"。这标志着由周作人、鲁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新青年"同人集团正式形成。
1919年,周作人和鲁迅全家人,正式搬进了八道湾11号的大宅子里。
从1918年3月一直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的爆发,周作人在专心于"人学"的建构的同时,感到焦虑和担忧。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他是新思想启蒙运动的旗手,可此时他更希望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思想文化摧天崩地的强烈震颤,将直接导致人民的革命暴动。当初的启蒙者若不被这群众狂热的头脑卷走、被激烈地冲撞得忘却了原初的理性,便会被曾经将他抛至空中的人们重重地摔在地上,甚至要遭受唾弃,成为被"革命"的对象。对于周作人,这都是可怖的结果。
中国那时和那时之前的知识分子,大多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文格,举箸提笔言必称国家、天下和君主,连有时可以自己掌控的生死,也要乖乖的交付"圣上"手中,而这等愚忠,时常能为文人赢得了比赋文更大的名声,历个朝代的终结处,都吊着几副瘦弱的文人的尸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