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问题是李鸿章官瘾太大,脸皮也实在太厚了,签一个《中日马关条约》他还嫌丢脸没过瘾,又死赖在官场上签了《辛丑条约》。他全没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一个人当官当到这个份上,总是让人不可原谅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死后也得不到安宁。李鸿章在安徽合肥东乡大兴集夏小影的墓穴,在1958年被掘棺扬尸,连他出生时的故居,在文革时也被这些家乡的后生们给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如果中堂大人在天有灵,不知他又有如何感想?
四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治的清明,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也客观起来,过去捣毁的墓又重新修好了,其家乡的故居也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游人开放,李鸿章成了他家乡开发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在北京,1868年由李鸿章牵头,捐资修建的安徽会馆,其戏搂部分在2000年被北京宣武区投资上百万元修茸一新,这便成了北京与李鸿章直接有关,唯一存活下来的建筑。
李鸿章出将入相,一生跨越道、咸、同、光四朝,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既全心全意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又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思想。在对外关系上,他有抗争有妥协,时而顺应时代潮流,时而又阻挡历史车轮,李鸿章犹如晚清一座层峦叠嶂的高峰,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的结果也远近高低各不同,李鸿章又是怎样评价他自己的呢?
李鸿章曾对他的幕僚、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这样说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亦可支吾对付……"。
原来连威风凛凛的李中堂自己都承认,他不过是大清国这间破屋子中的一介东补西抹的裱糊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