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3700000043

第43章 南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

学术整合与文化自觉——南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杨静

一、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西南一直是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地区,而人类学语境下的“地区”不仅仅是政治地理单元,也是学术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区。正如人类学家王铭铭所说:“在中国人类学里,以福建、广东、浙江为主的‘东南区’,以及云贵高原、四川为主的‘西南区’,自19世纪末以来,在本地、外地、外国学者‘有约而同’或‘不约而同’的努力下,渐渐成为我将称之为‘学术区’的地带。”这里的学术区意指被本地、外地、外国学者研究过,而形成某种学术遗产和学术风格的区域。从海外来看,以美国著名汉学家斯蒂文·郝瑞(Stevan Harrell)的彝族研究参见彭文斌问、郝瑞答:《田野、同行与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和澳大利亚人类学家王富文(Nicholas Tapp)的苗族研究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又以20世纪7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说和20世纪80年代率先由西南考古学和历史学界发起的“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即“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最为有影响力,如今已经吸引了大量的本地、外地学者加入其研究体系。李绍明先生在《论西南丝绸之路与藏彝走廊》一文中认为,费孝通先生的“藏彝走廊”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是一条民族走廊,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则是一条条古代交通路线。西南丝绸之路应该是藏彝走廊中的一条通道。而且,“藏彝走廊”主要强调民族关系史,而西南丝绸之路强调中外关系史。段渝先生认为藏彝走廊是连接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的纽带,并且认为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国际商贸路线、更是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路线,他说:“藏彝走廊的北方出口,就是北方丝绸之路;而它的南方出口,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实际上,出口同时也就是进口,古代南北东西的文化以至族群的交流互动,就是通过北方丝路和南方丝路进行的。经由丝绸之路,中国西部的族群和文化与南亚细亚、中央亚细亚、西亚细亚以及东亚细亚南部即中南半岛进行互动与交流。”

自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中外学界对丝绸之路研究已经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20世纪80年代“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南方)丝绸之路”等学术概念的提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指那条从长安出发、向西北经河西走廊、出西域、至中亚、最后进抵罗马帝国的重要交通路线,而是已经成为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学术概念。相对于北方丝绸之路而言,“南方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及成规模的研究才仅仅三十多年的时间,还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从李绍明先生《近30年来的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中可以看到,在这短短的三十余年中,西南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地方文博部门专家精诚合作、励精图治,通过大量考古发掘和实地考察,获取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大量相关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发表、出土文物和考察报告的展览、宣传画册的印制和发放、大型学术会议的多次举行,无一不显示着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毕竟这还是一个较新的学术领域,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进入学者们的视野,需要深入发掘和探寻。蓝勇先生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研究现状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形成一个误区认为研究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是古代史为主,特别是认为主要是考古学的课题,所以对近代时段的研究十分少”,同时他还提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和多学科协作综合研究等问题。

南方丝绸之路是指从成都出发经今四川西南,通过今贵州、云南,然后到缅甸、印度、中亚甚至西亚的一条古老交通要道,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伟大的文化遗产,成为古代中国对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通道和桥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日益得到凸显。已有的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民族学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功能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奠定了文化物质层面研究的基础,而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还少有涉及。南方丝绸之路沿线世居着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创造出了独特的、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遗产又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类别: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一个民族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审美、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客观实物,包括可移动实物(如艺术品、文献典籍、出土文物等)和不可移动实物(如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石刻、壁画等),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有形的、静态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个民族世代相承的、与该民族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等,包括民族民间文学、民族艺术、民族技艺、民俗活动、传统知识、传统节日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与物质形态相依相存,但是它是无形的、活态的。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从来没有脱离过这个民族特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它是该民族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因此也被誉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社会提出的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概念虽然是新近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却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研究这些类别的民间文化在原有的学科分工里由民俗学(包括民间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戏剧学、音乐学等艺术类学科分别进行研究,且积累了丰硕的成就。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概念的提出正在被证明是一种推陈出新,它把原先分散的对象整合在一个范畴里,正在形成一个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新领域。在西南地区居住着的三十多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建国以来,学者们从历史学、文艺学、哲学、宗教学、风俗学、伦理学等角度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过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某一专门学科的要求来进行的。而把这些遗产当作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从综合的、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从总体的、全局的方面来进行规律性的探索,这在西南地区的学术史上还未有先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综合的人文信息以及整体性和活态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它需要跨学科、多角度的学术视野,应用多种研究方法,这种学术力量整合及形成,必然会大大增强学术界对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社会现实问题、实践问题的关怀与关注。南方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纽带,将沿线分布的各民族串联了起来,在长期的贸易往来中也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在同一地理环境之下、有着相似或者相近文化特征的西南文化圈。南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不仅是对已有的物质文化层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对已有的民族民间文化分学科研究的一种学术整合,更是为我们全面、立体地研究西南文化圈的整体性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作为“文化空间”的南方丝绸之路

根据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发表的最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从这个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单一的文化现象,而是特定族群所传承的,反映该族群的生存历史、生活习俗、心理特征以及宗教信仰等多种内容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总和。而这些文化表现形式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文化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埃德蒙·木卡拉认为“文化空间”是一个人类学概念,是指“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形式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或一系列地方”。我国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也对“文化空间”进行了定义:“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者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根据以上表述,对于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文化空间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表现为节庆活动、庙会、歌会、集市等等,如白族“绕三灵”节日,固定在每年4月23日至25日期间举行,空间范围也限于苍山洱海之间和本主庙中。而对于共存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且具有相似文化形态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这个文化空间也可以表现为能集中生动展示某种具有整体性文化特征、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背景相结合的文化圈(区)或者文化线路。也就是说,如果把西南地区所有的民族以及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一个整体文化系统来看,“南方丝绸之路”无疑为我们研究西南地区整体性文化特征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野,即是一个具有更广泛、更纵深意义的“文化空间”。

把南方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文化空间的概念提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南方丝绸之路具有文化空间所必需的时间性特征。西南地区诸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也带有特定时代的特征。如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些民族在形成初期或无文字时代就开始产生并以口头语言方式传承的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理论概括和全部物质文化的经验总结的总和。如创世史诗有彝族的《梅葛》、苗族古歌、纳西族的《创世纪》等,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几乎伴随着这些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南方丝绸之路是西南各民族在发展、迁徙和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贸易、交通要道,也可以追溯到各民族形成之初。关于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具体时间一直属于学界探寻的重点:《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反映出秦代修建五尺道的信息,成为官方修筑南方交通要道的最早记录。而有的学者认为五尺道在官方正式开凿之前就已经存在,有的学者认为官方大道之前早有民间通道的存在,而且民间通道是始终存在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存在被考古发现推向了更为古老的时期: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出土文物的奇异造型及与本土文化迥异的艺术特征促使学者们将其与印度和近东地区文化联系起来,提出南方丝绸之路早在商代即已初步开通的新看法,认为其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14、15世纪;还有的学者根据考古资料认为这条古道至迟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虽然,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确切时间还可能会随着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不断更新,但是其悠远的历史是得到公认的。因此,南方丝绸之路为我们探寻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提供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时间维度。

第二,南方丝绸之路具有文化空间所必需的空间性特征。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发展和传承都离不开其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西南地区在中国版图上偏安一隅,横断山脉、秦岭、大巴山分别从西部、北部和东部对西南地区形成合抱之势,加之南部与东南亚、南亚接壤,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按照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arl.O.Saner)的观点,“一个特定的人群,在其长期活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文化景观”。事实上,西南地区这一空间格局也的确使之成为了中国多元文化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文化圈,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宋蜀华先生在《论历史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文化研究》中这样论述“西南”和“西南文化”,他说“西南”大致包括四川东西部、重庆市、贵州、云南、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西南文化”是在自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中游、北方和西北草原、长江流域“三大文化区”板块延伸、碰撞、交融下产生的。它是文化接触的“中间地带”,必然带有浓厚的多民族并存特征。而西南众多民族自古就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资料来看,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一条或多条从成都出发经今四川西南,通过今贵州、云南,然后到缅甸、印度,并由此可达欧洲、非洲诸国的古代路上交通要道,即“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为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出的“和而不同”特征提供了依据。拉采尔及其弟子们致力于运用“地理方法”去揭示人类及其文化的地理分布,把民族文化发生上的历史关联在一定地区具有的普遍现象,命名为“文化圈”。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最早提出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运用“文化圈”理论,他认为:“全面准确地应用文化圈理论和方法清理面临破坏和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高度评价人类文化创造的不朽价值,在快步跨入新世纪的未来文明的创建中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类推荐
  •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段渝主编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内容介绍:伊尹是商王朝开国的辅弼良臣,一名伊挚、尹挚,单称伊,又名阿衡,辅佐成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汤之后,太甲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太甲,摄朝政,保证了早期商王朝王室政权的平稳过渡。伊尹的治国大略流芳后世,到春秋战国时期乃有伊尹学派形成。
  • 玛雅千年预测书

    玛雅千年预测书

    玛雅文明有其自身与众不同的风格、体制、结构和发展史,它们自成一格,自足而圆满。即使仅仅是对玛雅文明作本书这样一次简单的考察,也已经有助于改善我们对我们自己和其他文化的理解。
  • 衣上酒痕诗中字

    衣上酒痕诗中字

    中国人建立世界,是从一开端而生万物,层层更迭,每一步都是锦上添花。这个锦缎天下从没有经历过裂帛之痛,每一个字都可追溯到伊始,仓颉造字的初端。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大篆到小篆、隶书的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文字靠着一个稳固的模件体系继承和发展,并得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无穷焉。而从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各种形体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又体现着中国人标准化生产之外的艺术创造力。
  •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总要趁年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不对?所以想把这本书送给每一个想看世界的年轻人。它将缓缓向你描绘一个中国体系之外的世界。美国,离我们很近,几乎每天都有关于美国的新闻,但美国却实实在在离我们很远,能够亲自体验美国文化、美国生活的人在13亿中国人中,只有那么一小撮,而这么一小撮人中,更少有人能够提起笔,给中国人写写真实的美国。17岁时,逅逅曾去美国体验高中教育,并出了一本《体验美国中学教育》,19岁时她成功进入美国前十名的顶尖文理学院HaverfordCollege,现在她每天阅读将近两百页的书,品读中美两种体系在教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
  • 芳香秘境

    芳香秘境

    香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也具有极大的意义。想到香,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花香、香水、食物、或烧香的香味,又或者是化妆品的香味等,而这种种香味,大多伴随着我们生命中美好的记忆。
热门推荐
  • 虚无至尊道

    虚无至尊道

    遗弃之地,神秘玉符,至尊道义,孤傲少年。坚毅之心,无名剑诀,沧海情愿,苍茫之心。为了心中的执着,为了心中的红颜,仗剑杀至仙神妖魔界。一片片的迷茫被揭开,与神话传说不尽相同的远古秘闻,甚至于那传说中的虚无道义。即使是那大道道祖,在道之奥义面前,也不过沧海一粟,一只蝼蚁罢了。
  • 大傻

    大傻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西湖六吊桥心中未遂

    西湖六吊桥心中未遂

    想要看抽屉画画的同学有福了,随书赠送抽屉亲手绘制石号号&豆科学超精细美图藏书票,以及抽屉和狸空原画明信片两张,书脊19mm好厚一本这样超豪华一套才25元买到就像捡到有木有?石号号是一名倔强而严厉的少年,他对人生中的种种妥协与虚伪难以容忍,当他得知外婆去世后,外公患了阿兹海默症,亲戚们相互推诿陪护责任,毅然决定转学,来到外公所在的小城读书,一边照顾外公。在新的学校,他认识了豆科学,成为至交好友。因为性格桀骜,他在学校并不合群,只有豆科学与他作伴,直到世事变迁,他们渐行渐远。石号号感受到更多世态炎凉,变得更为孤独与峻切;与校园文化的格格不入,同学之间的纠纷,以往的恶梦也在纠缠着他,他再也看不到他人对他的关切与爱,铤而走险,选择了一条骇人听闻的路……而豆科学竟然跟随他投身这场充满虚无、悲哀与偏激的行动中,所谓“心中未遂”。
  • 天下逍遥行

    天下逍遥行

    武侠网游??绝对不是。长安英雄会,蒙古射雕侠丝绸之路,悲--楼兰高昌之死,荒原大漠重现文明希腊战场,歌--笑傲江湖之曲,特洛伊城宿命血战凌波微步,踏平火焰山,千山万水只等闲武当太极拳,转翻罗马斗兽场,问天下谁主沉浮青龙偃月刀,血洗天使城,我的龙爱吃堕落天使行走于各个千古传说中而我,天下之逍遥行才是传说中的传说关于这本书,我的服务态度是YY,有时候可以看不出痕迹
  • 妖精武装

    妖精武装

    单身居住,喜爱动漫游戏,性格温和甚至有些懦弱的高中生杜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场超乎他想象之外的战斗,而这场战斗的结果,却是让他这个本来与这件事毫无关系的人,卷入到巨大的麻烦当中!名为妖精的奇异生物,叫做埃拉的混血少女,突如其来的闯进了他的生活,面对危险,杜明的反应如同一个普通的少年一样,恐慌而无助……
  • 我爱你之公主公主

    我爱你之公主公主

    她,妖娆,清纯,冷酷,幼稚……对,没错!她就是百变女王!性格各异的他们,是一群完美男生!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事呢?
  • 纯爱之巅

    纯爱之巅

    【全文免费】因为是自己很久前写的故事,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那时候文字稚嫩,或许还很矫情,不过真心希望能有人完整的看完。请小伙伴们放心大胆的入坑。“这是Patronsaint(守护神),这个情人节也是小娴的生日,我把自己送给你!”——是颜泽。“颜泽!那天晚上,她的确睡在我那里,你想到了吧,她就睡在我的床上!”——是洛泉。“呵呵……你不敢吗?你不敢向我证明吗?”白皙的唇角勾起嘲弄的笑,“墨小娴你为什么要撒谎?为什么?!”他忽而发疯似的怒吼。——是泫汐。两个人的爱情路上出现意外的情敌,又该如何是好?
  • 相遇在樱花飘落的季节

    相遇在樱花飘落的季节

    陈玲玲,一个富家小姐,与父母约定在外实践、工作,而一年后回家接手父亲的事业。而在这一年中,她遇见了他,一个天使般的面容却骄傲自大的富家少爷——韩雨,韩雨在与玲玲相处中,慢慢喜欢上了这个阳光、可爱的女孩。玲玲也喜欢上了这个骄傲自大、但又帅气的男孩。当她的秘密揭开,当他们约定了要去东京看樱花,玲玲却发生了意外.......小剧场:“玲玲,你喜欢我吗?”“不喜欢。”“为什么?”“谁让你不买东西给我吃,还不陪我看樱花。。”
  • 我的老公王俊凯

    我的老公王俊凯

    “我非你不娶,你非我不嫁。”说好的爱豆呢?爱豆竟是未婚夫!初为人妻,夜夜被扑倒,攻受问题难舍难分。“傻女人,让我身体力行告诉你谁是攻吧。”
  • 淡淡青春的那一抹痕

    淡淡青春的那一抹痕

    她,家人被杀,她被自己的仇人养大,还要继承仇人的公司,这让她无法忍受,她却不得不忍受,直到她遇见他,高智商的她,一眼就看出了他的故意接近,所以将计就计,陷入了爱情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