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3900000037

第37章 汉语和外语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正处在20世纪的世纪末中,也可以说是处在第一千纪的千纪末中,再过几年,一个新的世纪,21世纪和一个新的千纪,第二千纪,就要来到我们眼前。值此世纪和千纪转轨之际,学术界的各门学科都在进行回顾与前瞻,我们语言学界当然也不会例外。在过去将近一百年中,我们学术界以及学术界以外一些人士,对待外语的态度有天翻地覆的转变。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世纪初的漠然懵然进到了世纪末的肃然狂然。时至今日,不但在中小学都有了英文教学,连给店铺起名,给商品命名,给新生婴儿起名字,都非带点洋味不行;连官方的电台也称之为BTV,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好事呢,还是坏事?这是进步呢,还是退化?兹事体大,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先不深入探讨。但是,我个人总认为,这是势所趋,这是世界潮流所向,九斤老太头摇得再厉害,也无济于事。

但是,我们语言学界也不能独立独行,我们也不能反潮流,我们也必须在回顾与前瞻的基础上思考与语言有关的问题。问题是千头万绪,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先提出一个在我们日常活动中和学术研究中汉语与外语的关系问题,来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当前的情况

社会上一般的情况,我已在上面稍有所涉及,我在这里集中谈学术界的情况,特别是北京大学的情况,后者是有些代表性的。

北大是处在社会中的,并非世外桃源。社会上弥漫着外国热——简短截说,实际上就是英语热——当然会波及北大;不但波及,而且变本加厉。可是根据我多年仔细地观察与体会,我终于发现,尽管在这里英语热热得发烫,但是,该学的人中却有不爱学者,而在学习的人中,学习的方式和目的都令人担忧。

什么叫“该学的人”呢?我首先指的是教师,而且不是哪一科的教师,而是所有的教师。到了今天,大家都会承认,所有的国家,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性的、国际性的,哪一科也不能自我封闭,闭关锁国。如果真想这样做的话,其无前途完全是可以断言的。就拿中国国学来说,表面上来看,这是中国的学问,中国学者不通外语,完全能够玩得转的。然而,如果不是井蛙观天而放眼世界的话,则立刻就能发现,别的国家也在研究我们的“国学”,而且由于研究基础和传统的不同,由于研究角度和方式的差异,往往能发我们所未发之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俯拾即得,不承认是不行的。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个真理了,他们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外国汉学家往往喜欢搞一些很小很偏僻的题目,搞一些我们中国国学家所疏忽不注意的题目,搞一些由于语言条件的限制而我们搞不了的课题。这些题目完全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使我们的国学研究涵盖面更广,钻研得更深。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我们的国学研究,彰彰在人耳目,不言自明。至于国学以外的其他国际通行的学科,我们更需要随时了解世界各国同行们的研究情况,绝不允许闭门造车,其道理更是人人都能明白的,解释反而会成为赘疣。

能做到这一步,必须通外语。

现在北大流行一种说法:我们的学科要与外国接轨。我认为这个说法提得好,提得鲜明生动,是不易之理,也是我们中国学术界进步的表现。但是,如果想接轨,必须首先知道,轨究竟在什么地方,否则自己的轨往哪里去接呢?乱接一气,驴唇对不上马嘴,接这样的轨有什么用处呢?

真想接轨,必须通外语。

事实上,有一些轨就在眼前,比如说到外国去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的基本都是同行的学者,这些就是摆在眼前的轨,要想接立刻就能接上。然而,“眼前有轨接不得,只缘缺乏共同语”。我曾多次参加国外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有时候我国派出去规模相当大的代表团,参加者多为著名的学者,个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在国内国际广有名声。如果请他用中国话做学术报告,必然是广征博引,妙语连珠,滔滔如悬河泻水,语惊四座。然而,我们的汉语,虽然在世界上使用的人数居众语的前列,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能争取到国际学术通用语的地位,一出国门,寸步难行。没有哪一个在国外召开的学术会议规定汉语为会上发表论文的通用语,我们只好多带翻译。然而有不少会议规定,参加主席团不能带翻译,宣读学术论文不能带翻译。于是不会说洋话的代表团长(在国内往往是个官)只好退避三舍,成为后座议员。而有一些很有价值的优秀论文也得不到向国外同行们显示的机会。

在会议休息时,往往到大客厅里去喝点咖啡或茶,吃点点心,这正是不同国家的学者们交流感情、增强友谊的好时机。每一位学者手端一杯饮料,这里聊上几句,那里侃上一阵,胡谈乱侃中,往往包含着最新的学术消息。如果有共同的语言,这真是如鱼得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秀才不出厅,便知天下事”。然而可惜的是我们中国的学者,只带了一张嘴,然而却没有带语言工具,除了点头微笑之外,连“今天天气,哈,哈,哈”都说不出来,尴尬之态可掬,只好找中国人扎堆儿谈话。

参加国外学术会议,必须通外语。

我在上面举的这几个必须学习外语的例子,只是顺手拈来,一点求全的意思也没有。真想求全,是办不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觉得,仅仅这三个小例子也足以令人触目惊心了。我谈的对象也绝不仅仅限于大学的圈子,这个圈子以外的所有的科研机构中的人员,都应当包括在里面的。至于政府部门,不管是经济、教育、法治、国防,等等,都必须同外国同行或非同行打交道。语言不能沟通,必须配备翻译,翻译必须学外语,而且还要学好外语,这属于常识之例,用不着多说了。

我现在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一谈学习外语的必要性。不管是在大学,还是在科研部门,研究学问第一步要懂目录学,特别是与自己研究的学科有关的目录学,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中国有造诣的学者,比如说乾嘉诸大师以及西方各门学科有成就的学者,无不如此。不通目录学,不看新杂志,你连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都不会找到。研究学问,不能闭着眼睛捉麻雀。一个题目,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内,如果别的国家的学者已经研究过,而且已经得出了结果,你懵懵无知,又费上力量,从事研究。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将会贻笑士林,无颜见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情况与此稍有区别。

比如一个庄子,别人能研究,你当然也能研究。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有一些题目不是丁是丁卯是卯,同一个题目结果也能够而且允许不同的。即使是这样,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必须了解国内外与自己研究有关的进展情况,与自己看法相同的可以增加研究信心,与自己看法不同的可以供自己进一步推敲和思考。而且研究学问,不是创作写诗,你必须认真搜集资料,资料越多越好,要有“竭泽而渔”的气魄。古代学者只搜集中国材料就足够了。我们处于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搜集资料只限于中国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放眼世界。这是时势使然,不这样做,是不行的,而想做到这一步,必须学习外语。

根据上面的极简短的说明,人们已经可以知道,在当前中国,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已昭如日月。我既讲了北大的教师,也讲到了北大以外的科学工作者。很可惜在这些人中,不懂外语的和所懂不多的,人数并不算太少。更可惜的是,他们自我感觉极为良好,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希望,这种局面能够尽快改变。

在“该学的人”之外,我还必须提到一类“学者”,我的意思是指“学的人”或者“爱学的人”。他们爱学外语,当然是一件绝大的好事。但是我又说到,他们学习的方式和目的都令人担忧。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一类人中,青年学生较多。他们学习得非常刻苦,除了上正课以外,有的还参加什么“英语强化班”,有的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们真懂得了学习外语(首先是英语)的重要性了吗?倘你进一步深入了解,可以说,在一种特殊的意义上,他们是懂得的。英语是一把金钥匙,可以帮他们打开出国的大门,可以帮他们拿到绿卡,可以使他们异化为非中国人。这是学习的目的,目的决定学习方式。指导他们学习的指挥棒就是大名鼎鼎的托福和GRE。这两个指挥棒怎样指挥,他们就怎样跟着转,不肯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学外语会得到一个什么结果,可以想见。抱着这样的目的,使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外语,难道不令人担忧吗?

我对出国留学的看法

读了上面我写的那一些话,也许有人会怀疑我是反对出国留学的。

不,不,绝对不是这样。我不但不反对中国青年学生出国留学,而且真诚地积极地希望和帮助他们这样做。不但年轻学生,连并不年轻的教员,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我都希望他们能够出国看一看,学一学,时间可长可短,走的国家可多可少,访问和学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多少年来,世界各国的人士都承认,现在的世界越变越小了。不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早已被我们远远地抛在后面,连法显、玄奘、义净时代到天竺去取经要经过艰难跋涉,千辛万苦的情况,也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当今之世,出国千里万里,朝发夕至,人类连当年被认为是“天上宫阙”的月球都能够登上。要想再当井底之蛙,是绝无可能的。何况我们这一些在大学或其他科研机构学习和工作的人,更需要放眼世界,否则学习和工作都绝无前途。因此我才有上面说到的那些想法和希望。

同类推荐
  • 哈,日本

    哈,日本

    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日本情结,对日本是既熟悉又陌生,要理清它的文化,还有一些障碍。本书是对日本的深入解读,分别谈日本人的民族精神、文化现象、历史渊源、社会百态、衣食住行、文学艺术……几乎涉及到你想了解的各方面。作者娓娓道来,幽默机智,对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从一个个细节里读懂一个真实的日本。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记住这段历史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记住这段历史

    该系列丛书为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本书详细讲述了中国的历史让我们一起记住这段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是天津电视台于2008年拍摄的以空中视角俯瞰天津的航拍纪录片,并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2009年度全国城市形象片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是天津电视台的天津航拍系列题材纪录片之一。
  • 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都市文化空间分析

    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都市文化空间分析

    论著从公共空间、电影、戏曲、杂志和图象等方面,对上海一百多年来的多种大众文化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考察并梳理。虽然这种考察和梳理远非全面和深入,但是我们已经从中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内容,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最引起我们的重视的是:看似散漫无边的、时生时灭的、此消彼长的大众文化有着它自身独立的发展逻辑:它们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现实的存在,更有发展的未来。它们与政治的、经济的乃至文化的发展有着或互相依存,互相排斥的联系,但是,它们依然是某种独立的存在。
  • 中国文化博览2

    中国文化博览2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找寻着未来的方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个个体,为了求得生存,人类更是与自然界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斗争。而工具的产生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门。栖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黄子孙是人类最早的远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属现在云南省境内的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在那个时候,他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国发现最早的工具就是他们使用的刮削石器。这一时期也就是史学界所称之的“旧石器时代”。
热门推荐
  • 婚不逢时:豪门弃妇,不好惹

    婚不逢时:豪门弃妇,不好惹

    市长千金和本市首富之子的结合,本以为是强强联合,没成想,市长在婚宴上被纪委带走,市长千金即便是带球嫁在首富家里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 每天学点读心术全集

    每天学点读心术全集

    知人难,知人心更难。有人说世界上最善良的是人,世界上最残忍的也是人,世界上最不可理喻的还是人……总之,对于人的看法,人们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
  • 鱼妻难为

    鱼妻难为

    世界上有一种蠢萌叫做夏溪;世界上有一种天外飞鱼叫做俞子城。世界上有一种作死叫做明天;世界上有一种开黑叫做夏溪与明天;世界上有一种好事叫做好人一百次。明天最大的乐趣就是作死的看着夏溪蠢萌;明天更大的乐趣是看着夏溪对着俞子城蠢萌!俞子城最大的烦恼就是夏溪对着他蠢萌;俞子城最大的忧伤就是夏溪对着别人蠢萌!夏溪最大的乐趣就是……世界上有一种谁都不懂的蠢萌!她就是什么都不懂,就算懂了也是不懂!谁能奈她何?夏溪的蠢萌,无人能敌,没人能奈何!不过,她打算要怎么蠢,才能让人觉得萌?想知道吗?来来来……
  • 偶尔有怪兽

    偶尔有怪兽

    生物界有人、动物、植物、细菌病毒,还有奇异地隐藏着的一个类别:怪兽。它们偶尔出现。
  • 凤舞逍遥(二)

    凤舞逍遥(二)

    [花雨授权]为了那个至亲,却也害她最深的人卖命九年,她真的已经厌倦!于是,亲手设计自己致命的失败!只是没想到,本应该是结束却成就了另一段开始。竟到了摘星楼傀儡楼主楚昕舞的身上,,……她夜瞳,就绝不会甘心做个一无是处的傀儡……
  • 魅影系统

    魅影系统

    偶得超级系统,林豪开启了屌丝的逆袭,好吧!想要装逼还是先去做任务吧!
  • 请问你是谁

    请问你是谁

    与生俱来的奇遇,带给他的,是幸运还是悲哀。他究竟缘何忘记自己原来本该记住的一切。谁才是他父母双亡的罪魁祸首,是情感?是贪婪?还是全部都是命运的捉弄?当他拨开这扰他人生的一层又一层的迷雾,一直在迷雾后面等待他的又是什么?他将如何寻回记忆,如何面对人生?一步步的成长,带来的是最终傲视群雄,睥睨天下?还是能够返璞归真,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一切尽在——《请问你是谁》
  • 流年不知卿心事

    流年不知卿心事

    苏卿,一个迷一般的女人,认识她的人都觉得她是才女,仰慕她的人只觉得她是女神,熟知她的人都觉的她不是人。网络上她是金牌写手,却一直低调从事,神一般的存在。生活中,一直是高冷女神,是传说中打得过流氓斗得过小三,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仿佛就没有什么事她不会的。
  • 一样的秋天不一样的心

    一样的秋天不一样的心

    女主很幸运,有六个男生守护她,关心她,男主也很幸运,七个里最小的,受六个哥哥和女主的照顾,却也常常保护哥哥和女主,这是一部平凡又不太平凡的故事,男主女主的命运本各不相同,却因为同桌而发生变化,学校里最暧昧的莫过于同桌党了。第一次写,希望给意见。
  • 年华遇见时光

    年华遇见时光

    面前有一面镜子,你站着微笑。镜子里的你,你看到什么?如果通过镜子去看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你最愿意回到哪段时光?